’96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平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坚持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今年的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发展,中央领导评价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
六个标志
说经济运行状况好,有六个主要标志。
一是物价涨幅明显降低。抑制通货膨胀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这个任务今年完成得比较好。国家计委发表的报告说,1至8月,社会商品零售指数的涨幅为6.8%,居民消费指数涨幅为9%,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0.4和10.8个百分点。9月份涨幅比8月又回落0.8个百分点。专家指出,这为实现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权威人士称,对比去年物价涨幅14.8%,前年物价涨幅21.7%,今年1至8月商品零售物价涨幅能控制在6.8%,的确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把抑制通货膨胀当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狠抓“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努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各级物价部门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使市场物价形势进一步趋向好转,物价涨幅持续回落。自去年底,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涨幅连续9个月保持在一位数,为“九五”期间抑制通货膨胀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专家们分析,近两年党中央大力抓好农业的决策收到成效,主要农产品供应从紧缺趋于缓和,给抑制通货膨胀带来积极影响。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明显,成为形成价格总水平回落的关键因素。1至8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8.9%,回落了22.7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大,影响价格总水平回落8.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商品零售总指数的回落中,食品类价格回落的影响占80%。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为今后物价涨幅继续回落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于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社会的经济总量供需趋于平衡,尽管一、二季度国家先后调整了原油、电力、铁路运价等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但造成的波动相对平稳。除了书报杂志年初大幅度调价使涨幅增加21.8个百分点外,纺织品、服装、化妆品、建材、日用品、燃料价格虽有小幅上涨,但涨幅都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回落幅度在9.7到3.5个百分点之间。
居住、服务收费价格上涨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对消费价格水平上升推动明显。从上半年情况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居住、服务收费项目的各月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均达到两位数。其中涨幅较大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房租、水电煤气和学杂费,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7.8%、39%、12.6%、19.1%。有关人士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发展滞后,服务收费涨幅会较大,但目前一些公用事业行业提价后资金分配结构不尽合理,用于生产领域的投入少,服务质量改进不大,与提价的初衷不符。这些行业亟待提高自我约束机制。
二是农业生产形势好,估计今年粮食总产可达4.75亿吨,创历史新纪录;全年农业增加值将比去年增长5%。
朱镕基副总理10月16日在全国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工作会议上宣布,今年农业生产形势很好,夏粮获得好收成,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他要求各地做好丰收后的粮食收购工作,再三强调不折不扣执行中央有关保护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国家统计局早些时候发表报告说,今年全年农业增加值将增长5%左右。由于早稻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16万亩,而且获得了好的收成,秋粮生产正常,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1995年的水平,达到4.75亿吨左右;棉花由于种植面积减少800万亩,预计总产量只能达到350万吨左右,减产100多万吨;油料生产受市场相对饱和的影响,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16万公顷,全年产量比去年减少72万吨,但仍为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
今年全年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速在15%左右;总产量分别可达到6000万吨和3000万吨左右。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00元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将比1995年实际增长5%左右。
我国有12亿人口,是个“吃饭大国、穿衣大国”。无论别的哪个领域上去了,只要农业搞不好,就要出问题,社会就没法安定。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并不断告诫我们。今年虽然遭受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经过努力农业依然可以获得好收成,这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朝好的方向发展,将起极大的保障作用。
三是税收完成情况良好。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同时反映各行业的效益水平。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报告。今年1至9月,全国工商税收累计完成45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1%,完成年度计划的75.1%。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24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完成年度计划的72.9%;地方级收入完成2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完成进度的78.1%。国内消费税和增值税“两税”收入完成25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
此外,中央马上要展开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相信还有较大收获,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去年的税收大检查共查补偷逃骗税款165.77亿元,另外还追缴欠税35.2亿元。
四是今年国家调低了储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也相应作了调整,没有引起社会震动,企业利息负担则减轻不少。当时大家有一种担心,怕出现挤提,而商界则盼望在市场掀起一个购物潮。但现在看来,担心并没有变成现实,企盼的购物潮也没有出现。这说明,居民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程度加深了,对经济运行的波动承受力也提高了,消费观念与市场都在不断成熟。专家指出,这一现象既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减轻了银行和企业的负担,也为再次降低贷款利率,支持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是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充足,这样就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不致降低,也迫使企业走上提高质量,发展名特优商品,改变增长方式的路子。短期来说会出现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库存积压增多,但从长远观点看是有利的。
六是对外贸易保持了稳定。今年以来,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依然采取适度从紧,在外贸政策上降低了出口退税比例,再加上有些国家对我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几方面的原因使上半年外贸出口出现滑落。不过自7月份起,这个势头正在扭转。
海关统计,今年1至8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76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中出口906.1亿美元,同比下降4.2%;进口856.2亿美元,同比增长7.9%。今年头8个月,外贸顺差为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今年有望达1000亿美元。
从整体看,外贸形势是平稳的,尽管上半年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或遇到一些困难,但都会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企业自身的改革挖潜得到解决。外经贸部部长吴仪不久前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口下降局面正在扭转,有信心实现全年进出口总额2810亿美元的目标。
国家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国家重点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它的上马下马,进展是否正常,小则影响到一方土地,一个行业;大则影响到全局。今年以来,在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投资建设领域在保持了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国家加大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力度,实行了“保重点、保投产、保收尾”的原则。目前看来,这一方针取得了效果,重点建设进展顺利,投资完成和资金到位情况好于往年。到9月末,一批基建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为“九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开了个好头。
铁路建设成就显著,经过铁路战线广大职工的顽强拼搏,连接我国南北的铁路大通道京九铁路提前于今年9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二条铁路大通道首期工程神朔铁路在今年7月开通运营;对发展广西、云南、贵州经济有重要作用的南昆铁路,其清水河、南盘江大桥等一些重点、难点单项工程已基本建成,现已进入全线铺轨阶段,预计将于1997年建成通车。
交通、民航、邮电通信建设速度加快。对加快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沿江经济带开发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上海至南京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车;全长144公里的太旧(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在今年6月胜利通车,为山西东连北京、直达渤海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此外,杭甬(杭州至宁波)高速公路,开封至洛阳高速公路,南昌至九江一级公路也将在年内建成通车。民航机场建设今年安排投资70多亿元,是近几年投资最多的一年。广西桂林两江机场,为三峡建设配套服务的宜昌机场已全部建成,即将正式通航。民航建设“重中之重”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航站楼基础已经完成,东跑道改造工程在短短三个月内铺筑了国内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改性沥青跑道,其他单项工程正在按计划施工。以光缆干线建设为重点的邮电通讯建设,今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全长3358公里的北京——九江——广州光缆干线已全部敷缆完毕,现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年底前将正式开通;对构筑纵贯我国南北数字传输通道有重要作用的北沿海光缆工程也正在抓紧建设,现已完成1000多公里的敷缆任务,年底前可完成全部敷缆任务。
能源建设再创新绩。今年国家计划安排电力大中型投产项目40个,投产机组50台1039万千瓦。到9月中旬,全国已有32台大中型发电机组移交生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68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多投产200多万千瓦。今年7月,由国内自己制造的第一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在哈尔滨第三发电厂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原油产能施工规模达到1533万吨,到9月末,累计新增原油生产能力450多万吨,其中新区47万吨,为保证全年原油生产任务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肥建设喜获丰收。为了加强农业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化肥建设,今年将有8个化肥厂建成投产,新增尿素生产能力260万吨,磷铵18万吨,重钙96万吨。到目前为止,已有陕西渭河大化肥、江西九江大化肥、云南磷肥基地磷铵装置、湖北黄麦岭磷化工公司、湖北大峪口矿肥结合项目建成投产;海南大化肥、内蒙古大化肥将在10月份投料试车;新疆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第二套大化肥厂,也将提前半年在今年底建成投产。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60多亿元,导流明渠堰内段开挖已经完成,左岸大坝与电站已进入第二阶段开挖,永久船闸一期工程的开挖也已全部完成,连接工地两岸的西陵长江大桥在今年8月建成通车。此外,水闸的移民工程正在按工程进度进行搬迁。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目标可望顺利实现。
企业改革平稳推进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企改革一直举步维艰。自中央实行宏观调控以来,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大了,特别是今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各地在解决国有企业难点重点问题上探索出了一些现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今年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国务院决定把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18个扩大到50个,同时增加8个城市比照试点。这58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有工业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41.8%、55.8%和44.2%。今年上半年这些城市在兼并破产和进行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国务院加大了推进兼并破产的政策力度。为加速建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国家今年在银行呆帐、坏帐准备金中为国有企业安排了200亿元的冲销规模。
——推进增资减债,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到今年上半年,试点城市已将占全国“拨改贷”余额32%的资金改为国家资本金,试点城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了2.5个百分点。
——建立扭亏增盈责任制。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建立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责任制,注重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抓好扭亏增盈工作,尽快遏制亏损上升势头。
——“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步伐加快。3户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具体思路已经明确,目前正在抓紧修改试点方案,这项试点工作正在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国家经贸委对1000户重点企业分类指导的方案已经确定,与企业联网的信息系统已经建立。在放活小的方面,山东诸城市对国有小企业改组后无一亏损。浙江省通过委托经营或让优势企业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办法,对危困国有小企业进行改组和结构调整,使企业获得新生。
专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近年来的主要收获是,在解决改革难点和重点问题上,我们已经探索出一些现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我们确立了“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搞活整个国有经济的方针。在搞好大企业方面,国家主要抓1000户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各地区、各部门也都十分重视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名牌产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一大批关联企业的调整和改组,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向这些大型优势企业流动。
在提高企业素质方面,围绕“三改一加强”,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解决一些难点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减人增效。煤炭行业坚持“减员增效”,3年转移富余职工55万人,亏损额由60亿元减少到10亿元。宝钢总厂职工由3万人减为1.3万人,钢产量反而增加了。二是增资减债。上海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增资减债,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三是分离分流。今年上半年,50多个试点城市分离非生产性机构3179个,分流人员55.8万人。这些突破把“三改一加强”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经验。
在优化企业结构、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方面,兼并破产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目前,一部分国有企业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实施兼并破产,加快结构调整,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去年,18个试点城市共有103户企业破产,336户企业被兼并。今年上半年,50多个试点城市已破产终结的企业131户,涉及职工10万人;被兼并的企业215户,使93.5亿元资产、17万职工得到了优化配置。
反差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经济近年一直存在一个奇特现象:宏观佳微观差。上述几个方面运行状况好,都是从宏观上讲,而微观表现多方公认不尽如人意。如企业效益普遍不好,亏损面没有缩小,人们的实际收入增长慢,等等。
如何看待这个反差现象,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认为应“正确看待”。宏观经济好中仍有不足,微观经济表现不佳中亦有好的一面。
邱晓华说,宏观经济表现好,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就不存在问题,而是相对于经济过热时那种局面而言的。如今,这种过热局面已经消除,经济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这就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避免了大起大落。然而,目前宏观经济的表现并不就是安然无恙,相反,有些问题依然突出。如财政困难的局面没有多大改变,赤字仍多,债务负担仍在。据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预测,今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约有600亿。不过邱晓华认为,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仍不小。这表明宏观好的基础还不稳。
邱晓华认为,微观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并不是说微观经济的表现都不好,而是应看到微观经济发展的不平稳性,不好中也还有好的一面。如从产业来看,工业领域的问题确实较多,尤以国有工业企业问题更突出,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不好,目前工业中仍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亏损,即使国有企业也还有50%强的企业有盈利。农业的形势虽然有灾情影响,但多数地区还是好的,全国夏粮、早稻均已获得好的收成,农产品供求形势明显改善。证券市场,国债依然火爆,供不应求,投资者和券商都有不少盈利,股票交易同样表现不错。
邱晓华指出,必须看到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困难在性质上是发展中的困难,是改革还不到位的反映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是进一步的发展和不断的改革。
明年稳中求进、紧中搞活
在今年运行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明年怎么搞?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比较着急的人认为,宏观调控“应该松一松了”,而且这一方呼声颇高。高层的意见,到目前为止似乎依然是按既定方针办,而且得到有关权威专家的支持。当然,继续执行宏观调控并不是说“死水一潭”。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统计局在十月份发表的1996年秋季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建议,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应采取“稳中求进、紧中搞活”的方针。
报告说,所谓“稳中求进”,首先是指政策指导思想的稳定,政策方向力度的稳定,在稳定的宏观大环境中,争取基础扎实地高质量地较快增长。所谓“紧中搞活”,是要坚持适度从紧的方针,努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6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取得的成功,为1997年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1997年完善调控和深化改革的任务仍不轻松。
对此,报告认为,随着经济实现“软着陆”,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进一步启动经济增长时,必须严格注意防止通货膨胀被同时“启动”,造成经济“大上”“大下”的波动。
同时,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是一个能持续相对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时期。宏观调控政策要兼顾防止两种波动倾向,既要避免经济“过热”,又要避免经济滑坡,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报告建议,为保证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平稳增长阶段,必须做好启动和调控工作,并对启动和调控赋予新的含义。首先,要将以往的全面启动转为结构性启动;其次,要将以往的调控需求为主转为对供给与需求的同时调控;第三,要将以往的单纯短期调控为主转为短期与中长期的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相结合的调控。可以说,上述报告是一个既实事求是又具可操作性的建议,值得大家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