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妇女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以前10年的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情况,笔者与黄晓瑜合写的《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概述》做过回顾,[①a]现将在1991至1995这几年的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妇女运动的研究
1.总论。近年来探讨的关于妇女运动史的理论问题主要有:
妇女运动兴起的条件:吕美颐认为,妇女运动兴起,需要具备两个方面条件:一是妇女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提上历史日程;二是妇女本身的积极参与,提出维护自身利益的合理要求。她认为,西学的传入,促进了这两个条件成熟,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高涨[②a]。刘巨才则提出4个条件:1.工业文明是产生妇女运动的生产力基础或物质前提;2.性别矛盾尖锐化,妇女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产生妇女运动的社会基础;3.性别觉悟和争取男女平等的实际要求,是产生妇女运动的思想基础;4.具有民主思想和平等观念的妇女队伍,是妇女运动的群众基础[③a]。
中国妇女运动的开端:中国妇女运动何时开端,历来有不同意见。近年的研究显示,对太平天国开端说持否定态度已趋一致。李静之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响起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前奏曲”,但“没有形成近代意义的妇女运动”[④a]。吕美颐认为,“太平天国不仅不是一次妇女解放运动,而且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也未产生直接的影响”[⑤a]。目前存在的是戊戌开端和辛亥开端两种看法的分歧。吕美颐认为“戊戌时期的妇女运动,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开端”;李静之则认为戊戌变法只是拉开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序幕”,在辛亥革命高潮中,才“诞生了以妇女为主体,有纲领、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妇女运动”[⑥a]。
中国妇女运动的形态:研究者提出两种类型。一种按历史时期分,刘巨才认为,存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妇女进一步解放运动两种形态;一种按妇女自身性质特点分,李静之认为,主要有资产阶级女权运动和无产阶级妇女运动两种形态,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妇女运动主要形态是资产阶级女权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战胜了其他流派,成为主要运动形态。她回顾了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多种运动形态潮起潮落的历史过程,认为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成为主流运动形态,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选择[⑦a];她分析了中国无产阶级妇女运动诞生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和妇女自身主观条件,认为,相对独立的女权运动,在中国“既没有存在的可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⑧a]。
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分期:刘巨才按其对运动形态的分法,将妇女运动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中国近代妇女运动(1898—1949),再分成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步的知识妇女解放运动(1898—1921),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步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业劳动妇女为主体、以知识妇女为先锋的妇女解放运动(1921—194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妇女进一步解放运动(1949—),再分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妇女运动、改革开放时期妇女运动[⑨a]。
中国妇女运动的特点:刘巨才按其分期,阐述了每一发展阶段妇女运动的特点。李静之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时期的妇女运动的特点概括为:
1.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形态;2.同革命运动紧密结合,与革命运动同步发展;3.确立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4.提高妇女素质,唤起女性的主体意识;5.以劳动妇女为主体,广泛团结各界妇女;6.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团体,代表和维护妇女的利益,促进男女平等[①b]。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关于这一时期比较集中研究的仍是辛亥革命期间的妇女运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特点和失败原因:韩小萍、祝伟波认为,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一是妇女开始亲自参与和领导自己的解放运动;二是妇女运动与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相结合,以实现民主共和作为妇女解放的途径;三是妇女中的优秀分子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四是广大妇女不满足一般的地位改善,提出了要求参政议政、在经济上与男子享有同等权利等更高的目标。关于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首先是封建传统文化积淀深固;第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不彻底性;第三是妇女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自身的阶级局限[②b]。
对妇女爱国活动评价:赵宗颇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爱国活动史表明,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征程,是从踏上救国道路起步的,……爱国构成妇女运动的核心”[③b]。此外,关于20世纪初的妇女团体、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等,一些著述也有论及。还有的研究者对民国初年新旧势力较量中的妇女运动进行了论述,填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这一段研究的空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从现有论著看,探讨较为深入的问题有:
《新青年》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及贡献:杨荣、张强认为,妇女运动经过民国初年的沉寂,能再度兴起,《新青年》起了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新青年》对妇女问题探讨的贡献是:冲破了袁世凯独裁的高压,重新提出妇女解放问题;对妇女问题研究广泛,覆盖了当时人们可能探讨的范围,而且佳作迭出,有指导性;率先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妇女问题,将妇女解放置于无产阶级解放大背景中,有益于推动妇女运动健康发展[④b]。
新民学会对妇女运动的贡献:唐亚辉认为,新民学会不仅提出了解放妇女的主张,而且积极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由主张从教育入手,到把妇女解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是新民学会在探讨妇女解放理论上的飞跃。新民学会通过创办刊物,创办文化书社,进行女子平民教育,向妇女宣传新思想,灌输妇女解放理论;支持妇女争取平等自由权利的实际斗争,如争取男女社交公开,争取男女教育平等,争取婚姻自主权等;注意选拔女会员担任学会领导,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她们的领导能力;鼓励她们赴法勤工俭学,在更广阔的领域锻炼成长。新民学会女会员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形成了两个人才群体;一是献身教育、卫生和科学事业的专家、学者,如魏壁、劳君展、李思安等;二是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社会活动家,如向警予、蔡畅、刘清扬等,她们又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领导者[⑤b]。
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畅引婷的文章叙述了建党初期党对妇女运动领导的主要体现。李静之系统论述了从建党到建国前党关于妇女运动的指导思想。刘巨才也探讨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思想理论上、组织上、策略上对妇女运动的领导[⑥b]。
对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畅引婷概括为:1.在阶级力量上,由资产阶级妇女运动向无产阶级妇女运动转变;2.知识女性在妇女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3.在奋斗目标上,由局部运动向社会革命的整体运动转变;4.在组织形式上,由各地分散的小团体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妇女革命组织。尽管这一时期妇女运动有许多反复曲折和发展不足,但为以后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⑦b]。
关于抗战时期妇女统一战线:林庭芳叙述了南方局妇委领导国统区妇女统战工作的经验:将一个成分复杂的妇指会,适时改组扩充为全国性的妇女统一战线组织,广泛接触各党派、各阶层妇女,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去影响和团结广大妇女;在统战工作中,把策略重点放在有影响的妇女代表人物上,以点带面去发展国统区妇女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⑦b]。
此外,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妇女运动、鄂豫皖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婚姻立法等,研究者也有论及。
4.建国后的妇女运动。中共党史在不断加强建国后党的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也有较大进展,但是,建国后妇女运动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所见成果不多。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正在撰写一部60万字的的建国后妇女运动史及一套新中国妇女运动丛书,但完成尚需时日。
对建国后妇女运动史研究,前七年和前十年基本上是空白。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妇女运动史陆续有文章面世,内容主要有:
“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女知识青年:金一虹指出,在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除了知青的一般问题外,她们还遇到女性特有的适应困难,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她认为,在闭塞的乡村,女知青传播文化,向愚昧与落后习俗挑战,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新一代农村妇女[①c]。
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妇女婚姻状况及女性人口状况亦有文章发表。
新时期妇女运动,是近几年新开辟的妇运史研究领域,也是建国后妇运史研究的热点。对新时期妇女运动的论述,可以李小江、李静之的文章为代表。
新时期妇女运动如何界定。李小江认为妇女运动有3个基本要素:“一是运动主体,由妇女发起并由妇女主导”,她还强调“这既区别于30年代的‘妇女革命’,也区别于1949年以后的‘妇女解放’”;“二是目的,真正‘为妇女’的,强调“这不同于‘客观上起到了解放妇女的作用’”;“三是过程,妇女由个别、自发走向群体合作的自觉的社会动作”。她对新时期妇女运动的分期,就是按照上述对妇女运动的的界定作出的。李静之认为,妇女运动是一种社会运动,必然要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界定妇女运动,不能只强调妇女自身这一面,也不能只强调自发行动,排除有组织的活动。她认为:“新时期妇女运动是由妇女广泛参与,为解决特定的妇女问题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开展的有组织、有目标、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社会群体行动。它具备三个要素:一、它的主体是妇女,但不等同由妇女自发发起和单独行动;二、其目标是解决妇女问题,从而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三、有组织、有一定规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②c]。
新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李小江认为,“新时期妇女运动在国家改造妇女的基础上产生,是中国妇女主体真正觉醒,以及这个群体从自发到自觉地确认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成长过程。”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分离”,“在理论上,从传统的妇女解放理论中分离出来;在学科建设上,从传统的人文科学规范中分离出来,单独立项;在现实运动中,从国家塑造妇女的传统中分离出来,并与西方女权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她认为新时期妇女运动的模式,是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西方的“相对独立发展、以民间性和本土化为主流的妇女运动”。李静之认为,新时期妇女运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妇女以主体身份,自觉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从而争取妇女进一步解放和全方位推进妇女发展的过程及活动”[③c]。“它以妇女广泛参与社会为方向,以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发展为主题,既有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④c]。其活动的轨迹可概括为“中心和两翼”,“发动妇女投身现代化建设反映了妇女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是妇女运动的中心”,“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素质,则反映了妇女利益的特殊性,是妇女运动的两翼”[⑤c]。认为只有把中心和两翼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是把握了新时期妇女运动的丰富内涵。她不赞成“分离”说,把新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概括为五个结合:妇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妇女具体利益和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相结合;非政府妇女组织和政府相结合;妇女自身奋斗和全社会关注相结合;先进分子和群体相结合。认为“它不是孤立发展的运动形态,而是把妇女运动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既推动社会发展,也使妇女自身得到发展”。这是新时期妇女运动“最重要的特点”[⑥c]。
二、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
研究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是深化妇女运动史研究的必然。这几年对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1.关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及其特点
吕美颐、郑永福论述说,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的热潮,西方妇女解放的观点也随之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国内一些关心妇女解放的有识之士,开始运用这些观点研究妇女问题,写出了《女界钟》等一些妇女理论著作,还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的“毁家革命说”。妇女解放思潮经过戊戌政变后短暂的沉寂,又活跃了起来。他们对当时主要著作和思想进行了评价,认为当时妇女解放思潮有三个特点:妇女权利意识加强;对婚姻与家庭问题的认识深化;探讨了实现妇女解放的途径[①d]。
焦润明认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有三点值得考察:其一是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深而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二是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其三是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向[②d]。
2.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胜利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近年妇女解放思想研究的热点,出版的专著、教材和论文不少,集中在联系中国妇女运动的实际,阐述江泽民关于“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讲话中提出的观点。专著的论述体系大体分两种类型:一种以陶春芳、蒋荣儒、朱明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论》为代表,按江泽民讲话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界定,论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妇女解放的标准、条件与途径;一种以李静之、张心绪、丁娟著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代表,按江泽民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论述了男女不平等的产生、根源和实质,妇女解放的标志和过程,妇女解放的道路,妇女解放的条件,妇女的伟大作用。作者不仅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入、传播、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还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时期妇女运动实践提出的问题,初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西方女权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石巧兰、李兴芝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分成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后为早期介绍阶段,是随着社会主义学说的宣传和介绍而传入的;五四运动前后为初步传播阶段,是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研究和解决妇女问题的思想武器开始在中国传播的;中共成立至中共二大是确立阶段,以二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观察和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观念以党的决议形式确立了下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的结合,是在中共三大初见端倪的,1927年6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着这种结合的真正开始。毛泽东对中国妇女受四权压迫,争取解放的道路应该是首先做政治斗争的论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宏观把握,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产生的主要标志。大革命时期爆发的以工农劳动妇女为主体的妇女运动,是这一结合的集中产物[③d]。
李静之认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妇女问题的成果表现在:1、用唯物史观解释妇女问题,考察妇女历史地位、贞操观念和家族制度的变化,认为都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连在一起,李大钊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著述,是中国最早用唯物史观研究妇女问题的代表作;2.用阶级观点分析妇女问题,把妇女解放同无产阶级解放联系起来;3.提出第三阶级和第四阶级妇女运动理论,指出妇女运动的中心要转到劳动妇女方面来;4.指出社会主义是妇女解放的唯一途径,为中国妇女运动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④d]。
刘巨才认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观同中国妇女运动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工农劳动妇女是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的主力军和基本力量,先进知识妇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和桥梁;3.党的领导是中国妇女运动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建立和健全各类妇女组织,是开展妇女运动的组织基础;4.建立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思想和策略;5.支援和参加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的主要内容;6.正确处理妇女特殊利益与阶级整体利益的关系,注意解决劳动群众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⑤d]。
罗琼的论文高度评价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中央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和1948年《关于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决定》,认为这两个决定从理论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同中国革命、中国妇女实际相结合,党的全局利益与妇女特殊利益相结合的典范[⑥d]。
李静之等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社会主义时期妇女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主要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完善,其实质不是妇女受压迫,而是性别歧视;强调意识形态对妇女解放的重要作用,妇女解放必须伴随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解放[①e]。
3.关于西方女权主义
西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是近年妇女解放思想研究的另一热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筹备和在中国召开,中外妇女研究交流空前繁荣,是这个热点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文章多是概述西方女权主义形成与发展、派别、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及对现实问题的探讨等。近年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现实妇女问题的专著,也开始研究西方女性主义,并同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
三、著名人物妇女观的研究
研究著名人物的妇女观,是通过他们的观点、主张来研究妇女解放思想。这几年对以下一些人物妇女观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
1.秋瑾的女子教育观:研究者认为,秋瑾的女子教育观包括:提出自立、学艺、合群的教育主张;重视报纸和演说的广泛社会教育效应;鼓励以提高觉悟、增进智识为目的的留学,并将留学与反帝爱国斗争结合起来;从强国强种的目的出发,首倡女子体育,并筹办体育学校。秋瑾吸收了维新派发展女学以强国御侮的观念,主张通过教育使女子获得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并把发展女学与反清革命、妇女解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蔡元培的妇女解放思想:其内容主要是提倡男女人格平等,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的平等;主张婚姻自由,不仅主张订婚、结婚自由,而且提出离婚自由,废止早婚,反对纳妾;重视并致力于女子教育,主张女子教育重在培养完全人格,以体育为先,德育为本;首创男女同校。
3.陈独秀的妇女解放观:(1)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黑暗,主张婚姻自由。(2)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女子经济不独立。(3)认为妇女问题必须同整个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考察,“把社会主义作唯一的方针”鼓励妇女参加改革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
4.李大钊的妇女解放思想:(1)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妇女问题,认为妇女社会地位是随着经济状况而变化的,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深层原因是“父权家长制的大家族制度”,妇女解放运动是一种打破大家族制度的社会解放运动。(2)认为妇女解放运动是民主运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对女权运动进行了阶级分析,既肯定其对“力的法则”的反抗,又指出其阶级局限性。他主张女权运动应同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联合起来,这对以后“全国妇女大联合”思想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4)认为妇女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制度问题,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根本解决妇女解放问题。李大钊的妇女解放思想为党制定妇女运动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理论的依据,其形成标志中国妇女运动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妇女运动新时期。李大钊是中国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奠基人。
5.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妇女解放思想:(1)反对贞操观念。(2)提倡婚姻自主,并提出“自由结婚的根本概念,就是要夫妇相敬相爱”。(3)提倡女子自立。胡适的上述思想虽有进步意义,但与同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相比,他并未揭示妇女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没有找到解放妇女的道路。
6.向警予的妇女运动理论。(1)认为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原因在于私有制。(2)主张妇女解放运动同整个革命运动汇合起来。(3)最早提出劳动妇女是我国妇女解放的先锋,知识妇女要与劳动妇女结合,主张全国妇女运动大联合。(4)认为妇女解放要靠自身团结奋斗。(5)认为男女两性是社会进化的两车轮,缺一不可,女权沦落,社会就会“半身不遂”。
7.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在1993年有不少论述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文章发表,湖南省妇联和妇女学研究会还编了一本《毛泽东与妇女解放》论文集,集中探讨了这个问题。研究者认为,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内涵有:(1)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2)充分肯定妇女的社会作用,把妇女看作“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更指出,“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3)一贯主张妇女参加劳动。认为妇女必须参加劳动,才能改善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地位。(4)主张废除包办强迫买卖的婚姻制度,并把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同妇女解放联系起来。五四时期他发动对封建婚姻制度大批判,大革命时期他鼓励妇女对夫权大冲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领导根据地婚姻制度革命,建国后又主持制定了体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婚姻法。(5)重视发动农村妇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从国情出发,论述农村妇女解放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目的。(6)主张家务劳动社会化,认为把有些家务事变为公有的事来办,才能解放妇女劳动力。(7)主张建立妇女组织,关心妇女干部成长。(8)指出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当阶级社会不存在了,笨重的劳动都自动化了,农业也都机械化了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8.宋庆龄的妇女解放思想:研究者主要探讨的是宋庆龄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通过研究她自己撰写的大量文章,认为她对妇女运动的理论思考有以下一些:(1)在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中,她把妇女解放同社会变革结合起来思考,认定中国妇女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一部分。(2)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后,把妇女解放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思考,认定十月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妇女唯一的解放道路。(3)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坚持妇女运动中统一战线的思想和策略,主张把全国妇女团结成为一个“革命大同盟”。(4)把妇女运动同维护世界和平运动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各国妇女的命运连在一起,应互相支援,在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全世界妇女解放的进程。
四、不足和应注意的问题
妇女运动史研究要深入发展,提高研究水平,需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妇女运动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史料的准确把握。妇联系统曾经有过一支相当数量、自成体系的妇女运动史资料征集、整理、编纂队伍,出版了大量妇女运动史资料(主要是建国前的)及研究成果,显示了相当的优势和权威地位。但近几年,由于机构几经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这支队伍基本上垮了,少有人还愿意进行艰苦的资料收集、采访、整理工作,更谈不到进行校勘、核实和研究(史学界对妇运史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也不甚景气)。这就使得妇女运动史研究不能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2.加强妇女运动史专题研究:专题研究不深入,通史性的研究也只能浮在表层。建国前的妇女运动史虽做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研究面比较窄,深度也不够;建国后的妇女运动史专题研究还只是开始。以后要把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妇女运动史专题研究提上日程。要注意吸收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推动妇女运动史的专题研究。
3.加强妇运人物的研究:妇运人物是指从事妇女运动实践活动和提出理论思想的有影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和妇女研究工作者。系统研究她们的妇运思想和活动,是深化妇女运动史和妇女解放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她们中很多人健在,对她们进行采访,留下口述资料,是一项迫切任务。
4.加强妇女运动史的理论研究:这几年虽然出了一些好的妇运史著作和文章,但许多著述仍存在叙述多、分析少、理论性不强的缺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妇运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主线、妇女运动的主体、形态、妇女运动产生的条件和内涵(定义)等,也没有探讨清楚,取得共识。这必然影响整个研究水平的提高,应该引起注意。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妇运史研究必须牢固把握的指导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相关学科和外国妇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使之在新的条件下向前推进。
5.重视妇女运动史的应用研究:为了使妇女运动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还需要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发挥“以史为鉴,以史育人”、尤其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
6.重视研究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妇运史研究信息闭塞的情况,近几年显得异常突出。没有开过妇运史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也没有一种妇运史全国性刊物供研究者交流;已出的各种资料集,也因发行渠道不通畅或未公开出版,使研究者无法利用。妇运史的研究成果,无论在妇女刊物上,还是史学刊物上,往往被漠视。全国性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刊物,不屑于发表妇运史的研究文章,使原本就不多的有价值的文章,没有机会得到认可和交流。这不仅影响妇运史研究水平的提高,也足以说明,妇运史在学术界的地位尚未确立。
注释:
[①a]《中国革命史研究述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页。
[②a]《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1期。
[③a]《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3期。
[④a]《伟大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妇女工作》1991年第10期。
[⑤a]《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⑥a]《伟大的七十年》,第174页。
[⑦a]《妇女工作》1991年第10期。
[⑧a]《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153页。
[⑨a]《妇女研究论丛》1949年第3期。
[①b]《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第151~158页。
[②b]《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③b]《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④b]《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⑤b]《中国妇女管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⑥b]《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1期。
[⑥b]《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⑦b]《攀登》1991年第4期。
[①c]《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2期。
[②c]《辉煌的四十五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551页。
[③c]同上。
[④c]《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4期。
[⑤c]同上。
[⑥c]《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d]《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
[②d]《北京大学妇女问题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③d]《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1期。
[④d]《伟大的七十年》、《妇女工作》1991年第10期。
[⑤d]《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1期。
[⑥d]《中国妇女报》1991年6月24日。
[①e]《马克思主义妇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