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要求论文,新阶段论文,农业发展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00)03—0029—05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提法,不仅在理论界流行,而且已经得到了最高决策层的认可。农业发展新阶段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飞跃性变化,将会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需要农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来应对。全面认识新阶段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和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发展理论剖析新阶段对我国农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从根本上讲,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是建立在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结束的基础上,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注重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的优化发展阶段。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使农产品生产量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日益丰富,满足了城乡居民实现温饱的需要,在温饱层面上农产品将不再是短缺的,这为农业发展开辟追求质量和优化结构的新的空间提供了基础,推动了农业发展阶段的升级;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创造并增强了消费优质产品和追求生活质量的能力,引起了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要求农业生产以新的结构来应付,这就为农业发展开辟追求质量和优化结构的新的空间提供了市场,拉动了农业发展阶段的升级。由此可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使农产品供给全面绝对短缺的结束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高质量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生成,是农业发展新阶段存在着的两个最基本和重要的现象。可以说,新阶段的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表现、新的要求和调整、新的战略和措施等,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现象而展开的。提高品质、优化结构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而成为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主题。这一主题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基本要求。
一、新阶段要求确立新的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由于农产品全面绝对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主基调将是供求基本平衡,虽然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趋势在今后几十年内仍是不可避免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和供给仍会面临许多挑战性因素,但可以肯定地说,像短缺经济时代那样的农产品供给的整体性、全面性、全局性的绝对短缺将不可能再发生了。所以,适应于农业改善品质和转换结构的发展主题,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相应转换。确立与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相一致的新的系统的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能否及时转换,新的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能否及时确立,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成功转换和农业在新阶段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新阶段要求建立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在走出短缺经济后,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就日益凸现出来。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约束将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而是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资源约束与市场约束并存,且市场约束的重要性会不断提升,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环境的基本格局。在短缺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是以产定销,农业不需要考虑市场就能够生存。然而,在剩余经济情况下,农业生产将是以销定产,市场需要什么才能生产什么,需要多少才能销售多少,是消费者选择农产品,是市场检验和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进而是市场决定农业生产应该生产什么和应该生产多少。一种农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取决于市场是否需要这种产品以及需要的程度,而不取决于农业是否生产出了这种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多,如果市场并不需要,则销售不出去,包含在产品中的价值实现不了,从事这种产品生产的企业或农户就难以生存下去。因此,在剩余经济格局下,市场需求就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农业的主要矛盾是价值实现,而不再是价值生产。农业生产必须充分考虑市场,使农业生产在结构上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这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得以生存并不断取得发展的核心。
总体来讲,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具有五个层次:
1.产业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农、林、牧、渔业的产业构成,增加对收入弹性大的产业的资源配置,扩大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减没有市场需求增量的产业的生产,使农业生产结构在整体上适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食物消费结构整体性不断转换的需要,实现农业结构在整体上与市场需求相一致。一般而言,动物性食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健康、安全、享受等生活质量类产品有着更大的需求收入弹性。发展经验表明,食物消费结构由谷物类产品主导转向动物性产品主导再转向生活质量类产品主导,是收入水平提高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两次重大转换,这两次重大转换带动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消费结构的整体性转换相适应,农业在产业结构变革的推进上就要不断增加动物性食品及其后向关联产业即饲料产业的生产,进而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类产业的生产,这是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总体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
2.产品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各个生产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优化部门内部的生产结构,使本部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市场对本部门的需求相一致。就畜牧业来讲,牛肉等红肉类产品有着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增加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就成为新阶段优化我国畜牧业产品结构的基本方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畜产品需求的增加则会拉动种植业中饲料生产的扩大。收入水平提高后还会增加对果品、花卉、蔬菜等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也就成为新阶段对种植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3.品质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每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配置,优化每一种产品内部的生产结构,实现产品的品质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消费规律说明,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是追求数量,数量上的满足就使生活有了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会逐渐转向追求品质,品质就会逐渐取代数量而成为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主旋律。适应这一变化规律,在数量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就必须在结构上突出品质,把提高品质作为农产品生产的结构灵魂。增加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增强能够满足多样化、专用化、优质化消费需求的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农业生产产中结构的调整是重要的,但仅仅通过产中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应发展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发展经验表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尤其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产后加工程度和层次,也是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结构优化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4.上市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农产品的上市时间,均衡农产品在旺季和淡季的市场供应,实现农产品上市的时间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相一致。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但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则没有季节性。这样,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和经常性消费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生产的季节性导致的集中上市,往往使旺季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淡季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是引发农产品市场供求矛盾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不少情况下,一些农产品的生产在总量上虽然并未超过消费需求量,但由于不能做到均衡上市,从而造成了旺季“卖难”和淡季“买难”并存的市场矛盾。对于这些情况,从理论上讲,只要调整上市结构,做到均衡供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提出了优化农产品上市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农产品是生物性产品,如果保存得不好,其使用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以至于完全消失。因此,实现农产品均衡上市的核心是解决产后储藏保鲜问题。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后储藏业,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水平,以优化农产品的上市时间结构,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5.贸易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国际国内双重资源格局下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融入世界的程度将会不断加深,农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会逐渐一体化。这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也为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适当缩减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再通过进出口贸易调整供求关系,实现在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状态下的农产品供求平衡。这说明,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战略和战术上都不能局限于国内,而要放眼于世界。仅仅从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出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真正优化。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时充分考虑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综合国际国内因素筹划调整方案,是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结构优化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开放经济下,农业比较优势的表现会与封闭经济下有很大不同。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和优化结构,就需要按比较优势原则重新确立我国农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把结构优化真正建立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
三、新阶段要求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
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将日益国际化。从理论上讲,农业国际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使本国农业从国际分工中得到好处,但也会给本国农业带来激烈的外部竞争。竞争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它可以提高效率,推动发展,促进繁荣,但对于弱者而言,竞争会使其蒙受损失甚至失败。在现代经济中,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是农产品技术含量的竞争。如果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在新阶段农业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如果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则我国农业对世界市场的参与就会面临严重挑战,不仅难以占领国际市场,而且还会丧失一部分国内市场。所以,为了顺利实现新阶段我国农业的国际化,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的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水平,增强农业自身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这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得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提高的要求包括三个层次:
1.要求提高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能力。农业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部门。科研部门的创新能力和供给新技术的有效能力如何,就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能与经济实现有效结合的科研模式,不可能具备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受其服务的农业生产也就不会有强的竞争力。因此,新阶段对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的要求,就具体转化为对农业科技有效供给能力的要求,即要形成一个与提高农业竞争力相适应的、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体制和农业技术供给系统,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技术供给效率,实现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
2.要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如果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进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手中,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这样的科研成果就只具备理论价值而不具有实际经济意义。从发展意义上讲,不具备实际经济意义的科研成果最终也会失去其理论价值。可见,科研成果如果不被应用,不被产业化,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新阶段对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要求,还具体转化为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的要求,即建立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良好通道,形成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使农业科研成果都能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要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在科技——经济系统中,农民处在终端。农民是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使用者,其对技术的接受和使用状况,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即使农业科技供给系统和推广系统都是有效的,但如果农民缺乏对技术的接受力,不能有效使用技术,需要终端出现障碍,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提高。农民对技术的接受力和使用力,构成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在由技术——产品相对价格决定的技术报酬率既定的条件下,农民对技术的接受和使用程度就是农民自身文化科技素质的增函数。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农民对技术的接受力和使用力的提高。因此,新阶段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要求,还具体表现为对提高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的要求,即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尽可能快地提高农民的文化及科技素质,为新阶段我国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建立一个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四、新阶段要求提高农业的资本形成水平
农业对资本投入的依赖性增强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的形成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完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尚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资本对推动经济增长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水平将会得到不断提高。与这一整体经济态势相适应,资本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农业对资本的依赖性也就必然会不断增强。农业对资本的依赖性增强,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和土地的替代作用增强,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会逐渐被资本替代,意味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流动资本将会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从1992年开始出现绝对减少,事实上就是资本替代劳动作用增强的直接表现。从理论上讲,资本对劳动和土地不断增强的替代作用的实现,必然要求资本的形成在数量上要不断增加,亦即资本在形成上要与其替代劳动和土地的作用相适应,要与新阶段农业增长方式转向注重资本集约的趋势相适应。因此可见,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对资本依赖性的增强,就相应提出了提高农业资本形成和投入水平的要求,以保证资本对劳动和土地替代作用的顺利实现,保证农业资本集约水平提高的顺利实现。
具体讲,新阶段对我国农业资本形成和投入水平提高的要求表现在两个层次:
1.要求提高农业公共资本形成水平。农业公共资本是指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本。具体表现为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市场服务、基础教育设施以及技术传播系统等。农业公共资本是农业资本系统的骨架,在农业发展中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改善、农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农业社会形象的改变以及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公共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公共资本还对农户的农业资本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农户的农业资本形成及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所以,提高农业资本形成水平,必须首先提高农业的公共资本形成水平。由于公共资本所具有的在消费上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性质,使得这部分资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获得充足的供给,换句话说,市场机制对调节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失灵的。因此,增加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提高农业公共资本的形成水平,是政府的农业发展责任,主要应该由政府来承担。这说明,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责任只能增强而不能削弱。
2.要求提高农户的农业资本形成水平。农户的农业资本形成属于农业发展微观层次的资本形成。这部分资本形成的特点是,由农户按照市场机制的调节进行自主决策和自主性投资,所形成的资本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如农户所购买的农业生产机械、劳动工具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积累和劳动积累,也包括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流动资本。农户层次的资本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直接发挥作用的资本,是具体对劳动和土地实施现实替代的资本。因此,这部分资本的数量及质量状况,就直接影响着资本对劳动和土地替代作用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资本集约水平的提高。适应于新阶段农业对资本依赖程度提高的要求,农户的农业资本形成和投入水平亦必须不断提高。
五、新阶段要求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收入是主导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一个基本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会变得更加重要。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农业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即产量目标、收入目标和环境目标各自的重要性会因农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率水平低,农产品生产量不足,供给短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加产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产量目标因此就居于主导地位,收入目标和环境目标都服从于产量目标;当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供给全面绝对短缺的状况结束以后,增加产量已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优化结构和提高品质取代增加产量而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因此而凸现出来并不断得到提升,收入目标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产量目标则服从和服务于收入目标。农业发展各目标重要性程度的理论演化顺序表明,农产品短缺问题解决以后,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另一方面,从现实讲,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经济及社会的健康顺利发展。如果做蛋糕的人得到的蛋糕越来越少,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结果蛋糕会变得越来越小。如果农民的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城乡差别过大,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新阶段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就遇到了最大障碍;农民的收入水平还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市场贡献,农民购买能力的缺乏,会使农村市场活力不足,这又直接制约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决定着农户的农业资本形成和投入水平,农户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是无法建立在农民低收入水平上的,因此,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提高农业资本形成水平的基础。总之,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阶段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
六、新阶段要求改变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格局
改变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格局,建立与新阶段相适应的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是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发展经济理论表明,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存在着三种类型:农业支持工业发展,亦即农业哺育工业;工业支持农业发展,亦即工业反哺农业;介于二者之间的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亦即工农业自养。这三种类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表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一般来讲,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化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资本的积累,而此时的工业是一个弱小产业,工业化启动和推进所需要的充分资本自然不能从工业内部生成,既然工业是从农业中产生、分化和独立出来的,且此时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居于绝对的位置,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劳动人口的绝大部分就业于农业,国内商业和出口商品的大宗是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就自然落在农业肩上。因此,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就成为这一阶段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基本类型。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受到保护,工业化的推进以农业提供的剩余积累为主,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发展的资本积累,是这一阶段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基本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的成长能力增强,当工业借助于农业的剩余积累扩张到具备了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生成充分资本的能力时,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就不应该再从农业中抽取作为工业资本要素的农业剩余,农业剩余因而就不再作为资本要素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农业因此而在自身剩余的利用上获得了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就转变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类型。农业不再从资本积累上支持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剩余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工业自身的剩余积累,工业化的推进由主要依靠农业的剩余积累转变到依靠工业自身的剩余积累,是这一时期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基本点。当工业的成长趋于成熟、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工业部门的剩余回流于农业,形成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就进一步转变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类型。工业支持农业,农业受到保护,农业通过接受工业的剩余积累获得更大的发展,是这一阶段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基本点。
我们的实证研究从经济发展的宏观特征上量化了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类型变化的转折点。即当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下降到25%、农业在社会就业人数中的份额下降到55%、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上升到35%、人均GNP按1980年美元计算超过700美元后,经济发展即开始由剥夺农业转向反哺农业;当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下降到15%、农业在社会就业人数中的份额下降到30%、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上升到50%、人均GNP按1980年美元计算达到1500美元时, 经济发展即全部完成了由剥夺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
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发生变化,上述所列示的四个结构性指标数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会带动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因此,就需要根据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为农业在新阶段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收稿日期:2000—01—12
标签:农业论文; 农产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有效供给论文; 产品层次论文; 三农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