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框架述评:标准、共识及未来的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共识论文,知识管理论文,框架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11月,中国知识管理系列标准(框架)正式实施,系列标准的其他部分(组织文化、知识活动、实施指南和评价)已在报批中。业内人士认为,知识管理标准框架的实施有助于建立共同的对话基础,进而推动我国知识管理领域的发展。对于知识管理领域而言,框架具有独特的价值。不仅汇集了来自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也是不同学科学者之间对话的焦点。具体来说,首先,知识管理框架对于组织知识管理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知识管理框架对于组织,特别是知识型组织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组织仍在知识管理的谜团中挣扎,一些组织知识管理失败,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理论框架指导实施。如果不知道如何开始和在哪里开始实施知识管理,缺乏一致而适用的实施框架,组织的知识管理终将失败[1]。其次,知识管理框架对于跨学科整合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信息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内核。不同学科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提出了大量的框架,尽管尚未形成广泛接受的统一框架,这些各具特色的框架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词汇和语言,对于不同学科之间达成共识,乃至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1 知识管理框架概述
1.1 知识管理框架的定义
通过对既有知识管理框架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随意而却有针对性地使用了框架这个词,却很少加以定义,所开发的知识管理框架也并未提及概念界定[2-4]。一个清晰的定义有助于厘清内涵,避免混淆。Popper指出,框架是指产生知识的一系列基本假设或基本原则,构成了行动的重要基础。Dale认为,框架是开发和呈现计划的一种手段,框架确保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连接,有助于把知识管理融入实践中。K.Y.Wong和E.Aspinwall,指出,框架是由相关实体、指导原则和想法构成的一种结构,用于为某一学科提供支持。与前述定义相比,K.Metaxiotis的定义更加具体而详尽。他认为,框架是对某一领域重要组成部分、概念和原则的一个全面而简洁的描述;框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释这个领域,并对核心内容的标准化模式进行定义,为未来的设计实施提供参考[5]。对于知识管理框架,K.Metaxiotis.等指出,知识管理框架定义了知识管理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以及原则。知识管理框架提供了组织内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以及制定相关决策的指南。Rubenstein-Montano指出,知识管理框架的作用是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并提供实施指南。
1.2 知识管理框架的类型
学者们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侧重点,对知识管理框架进行了分类研究。K.Y.Wong和E.Aspinwal把知识管理框架分为概念框架和实施框架,认为概念框架通过划定关键概念,强调“是什么”的问题;而实施框架通过指出具体做法,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他们进一步把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分为3种类型:系统型、步骤型和综合型。Rubenstein-Montano对于知识管理框架的分类更具有普遍性,他把知识管理框架分为描述性框架、说明性框架和综合性框架[6]。描述性框架描绘或识别出知识管理项目成功实施的一些重要特征以及知识循环过程;说明性框架为各种知识管理步骤提供指导,而不提供这些程序如何能够实施的细节;综合性框架则两者兼而有之,既描述了关键概念,也说明了应遵循的步骤。本文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框架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结构层面,对于过程关注较少,因此提出的知识管理框架大多为描述性框架,而少有说明性框架,尚未见综合性框架。这些描述性框架往往从知识资源、知识活动过程、影响因素、知识战略、知识价值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对知识管理框架进行描述。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这些框架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略有欠缺(见表1)。国外研究者的知识管理框架以说明性框架居多(见图1)。
图1 国外知识管理说明性框架
Wiig提出了组织内实施知识管理实践的若干步骤量和产出,计算知识管理实践的绩效,进行需求评估评审。Wiig也提出了包括16个通用模块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综合型框架大多采用系统思维的方法,从结构和过程两个方面对知识管理框架加以描述和说明(见图2)。Rubenstein-Montano等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知识管理实施方法,和一个非常详细的指南。Mentzas也提出了一个综合性框架,以便充分利用组织知识资产的价值。
图2 国外知识管理综合性框架
1.3 典型的知识管理框架
1.3.1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知识管理框架 1995年,APQC与埃森哲公司提出了知识管理描述性框架。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认为,知识管理是指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和过程。知识管理意味着建立“学习型组织”,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分析、反思、学习和变革来实现。在这个框架中,知识活动过程是核心,组织知识通过知识活动过程得到运用并实现价值创造。知识活动过程包括:知识生成、知识识别、知识搜集、知识适应、知识组织、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等7个步骤(见图3)。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通常由知识生成开始,接下来是知识发现、外部知识和最佳实践搜集;第二步是分享和理解这些实践,以便运用它们;最后一步是重用最佳实践,并把它们运用到新的情景中。为了使知识管理有效实施,这个知识活动过程要在一个友好的组织情境下运作。围绕知识生产过程的是阻碍知识活动过程的影响因素,被称为驱动因素(Enabler),包括战略和领导力、技术、文化和评估。
图3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知识管理框架
1.3.2 西门子知识管理框架 与其他知识管理框架不同,西门子的知识管理框架,不是西门子公司自身实施知识管理的框架,而是西门子作为提供知识管理服务(以知识管理系统为依托)的咨询公司,为本公司知识管理顾问提供的、关于如何指导客户向知识型企业转型的框架(见图4)。
图4 西门子知识管理框架
西门子知识管理综合性框架转型过程包括:①提高感知。对知识管理能给商业组织带来收益有一个清晰的理解。②建立愿景和战略。目的是为知识管理环境和实施路线图提供概念框架。③实施知识管理。设计、开发、试点和展示知识管理系统。④行动。组织和管理行动、维持和发展知识管理系统。商业系统包括:①明确知识管理实施和开发的6个关键领域:业务、人员、过程、知识、组织和基础设施。②为每个领域定义一套模型。③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范例模型。④指出组织实施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所需改进之处,并描述必要的链接。⑤提供性能矩阵和测量范例。实施方案组成: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社区、内容结构、知识共享平台、能力管理等。
2 知识管理框架的演进发展
Vatter指出,缺乏统一的框架,一个学科领域的进展只是各种条件的幸运组合,研究就成为黑暗中的摸索,知识的传播就成为运转不灵的过程[11]。本文尝试从标准制定和学术共识两个方面梳理知识管理框架的演进发展。
2.1 通过制定标准,实现知识管理框架标准化
2.1.1 国内外知识管理标准 目前,英国标准协会(BSI)、欧洲标准委员会(CEN)、澳大利亚标准委员会(SAI)、加拿大知识管理委员会(CIKM)、德国标准委员会都推出了各自的知识管理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及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ANSI/GKEC)也提出了知识管理术语标准草案[12]。2009年中国知识管理系列标准已经报批,其中知识管理框架标准已经实施[13]。
英国标准协会BSI已经出台9个知识管理标准系列文件,在这些文件中,《BSI知识管理标准化战略定位声明》(2002)对知识管理标准的阐释和说明,特别回答了人们对于知识管理标准的质疑,包括标准这种形式能否有利于知识管理领域的发展,所出台的标准如何适应知识管理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使知识管理框架不过分刚性乃至制约这一领域发展,等等。其他8个文件分别从术语、组织文化、知识管理评估、制造业知识管理、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能力、知识管理和其他组织功能及学科的联系等角度,对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2002年,欧洲标准委员会(CEN)出台了5个知识管理标准系列文件,分别从知识管理框架、组织文化、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评估和知识管理术语等5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全面阐释。澳大利亚标准委员会(SAI)2001年推出了HB275-2001文件之后,2003年发布了临时国家标准AS5037(Int)-2003,2005年发布了正式国家标准AS 5037-2005。这个标准文件有75页,从框架、概念、组织情境和组织文化、知识管理经验、知识管理实施、技术工具、评估与测量以及回顾和反思等8个方面,对知识管理问题进行阐述。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与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ANSI/GKEC)正在联合研究ANSI知识管理标准,目前只公开了术语草案。加拿大知识管理委员会(CIKM)采纳了R.J.Frid博士提出的知识管理框架,正式的知识管理标准没有推出,只提供3本手册作为参考。2006年德国标准委员会(DIN)推出了知识管理文件,针对中小企业实施。总的说来,这些标准机构出台的知识管理标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本国或本地区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为基础,定位是最优(最佳)实践指南。二是文件中都包含知识管理框架,并成为后续文件的理论基础,有的以单一文件形式出台,有的是作为总体文件中的一个部分提出。
2.1.2 欧盟的知识管理标准框架 欧洲标准委员会对知识管理框架的定义是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说明知识管理各要素(过程、活动和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辅助对知识管理项目、活动的定位(见图5)。
图5 欧洲知识管理标准框架
欧洲知识管理框架分为三层,里面的小环,是知识管理框架的核心——商务聚焦或者商务流程,所有的知识管理活动和过程都要围绕商务流程这个企业增值流程来进行,典型的商务流程包括战略研发、产品服务创新研发、生产和服务交付、销售和客户支持。这些商务流程代表了知识管理实施的企业情景、企业环境,在这个情景中关于客户的知识、关于合作伙伴的知识、关于供应商的知识得到创造和应用。外面的大环是第二层,包括5个核心的知识活动,知识识别、知识生成、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知识识别是开端,在知识管理实施前,要识别现有的知识,了解未来的知识需求,进而在即将开始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弥补知识鸿沟。这个活动针对每个企业不同的知识情景,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最外一层是使能器,包括个人知识能力和组织知识能力,是确保知识活动过程成功的使能器。个人知识能力包括志向、技能、行为、经验、工具和时间管理,需要在个人和团队层次得到拓展;组织知识能力由领导者建立,包括组织目标、愿景和战略,组织战略、流程设计和组织结构、知识评估、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目的是有效地利用业务流程中的知识。
2.1.3我国知识管理标准框架 2009年8月,我国知识管理标准GB/T23703.1-2009《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已经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公告,并于2009年11月开始正式实施。我国知识管理标准框架由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两部分组成。概念模型就是描述性框架,用于描述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及知识过程,即解决知识管理是什么(What)的问题。
概念模型以知识作为组织的核心资源,经由知识鉴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知识活动过程来实现,组织文化、技术设施以及组织结构与制度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发挥重要影响,组织应从这三个维度加以推进(见图6)。过程模型就是说明性框架,解决知识管理怎么做的问题,从标准化的组织管理体系维度指导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模型分为知识管理的策划、实施、评价、改进4个过程环节(见图7)。
图6 我国知识管理标准框架——概念模型
图7 我国知识管理标准框架——过程模型
2.2 通过学术争鸣,达成共识缩小分歧
2.2.1 三层知识管理框架的共识 在很长时间内,学术界对于知识管理框架的描述都处在经验探索阶段,直到Holsapple和Joshi提出了经典的三层知识管理框架,识别并确定了知识管理现象主要部分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个三层框架中,第一层提供了对组织知识资源的通用描述;第二层描述了组织用于利用主要资源的知识处理过程和活动;第三层部分确认了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人们对于知识管理框架的三层结构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每个层面的组成部分尚存在不同的认识。
●知识资源层。目前最流行的知识分类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正式的,需要被明确、表达、呈现、编码和存档。隐性知识是个人的,深深地根植于个人的头脑,嵌入在个人的经验、行动、行为和价值中,很难编码。隐性知识只能由个人创造,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外部资源获得。还有的研究将知识资源分成了内部和外部知识,有的分成了参与者、文化、基础设施、人造物、目标和战略中嵌入的知识,还有的分成了知识资产,但没有言明知识资产的类型。
●知识过程和活动。知识管理过程是组织者处理和利用知识资源的过程中所完成的基本功能。一些研究者把它们认定为知识管理活动,也有人认为是知识管理任务,但从概念上说,两者是同一个意思。知识过程和活动通常包括知识的生成、获取、组织、存储、评估、传递、共享、分发、应用等,正是这些过程使组织的知识资源产生利润。这些过程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必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知识管理框架需要考虑对知识管理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组织制定措施来利用和提高促进因素的作用,同时减少和消除阻碍因素的作用。既有文献对这些影响因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包括组织文化、领导力、组织结构、信息基础设施等,其中组织文化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者总结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决定着知识管理成败与否。
2.2.2 知识管理框架的分歧 一些研究者试图在综述文献中提到各种知识管理框架,比较并分析它们,对知识管理框架所应包含的部分提供一般指导。研究者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知识管理领域还没有一个编码化的、普遍接受的框架[14]。K.Metaxiotis系统地总结了既有框架存在的主要分歧(见图8)。
图8 知识管理框架研究存在的分歧
●框架组成部分的分歧最多。在描述性框架各层组成部分上存在分歧,对于说明性框架所提到的实施知识管理所需完成的不同任务,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理解。
●序化或结构化知识管理框架上的分歧。主要在说明性框架上存在分歧,因为通常包括一些必须在特定流程中包含的任务。在许多研究中,不同框架中相似的组成部分却以相反的序列被加以说明。
●不同术语表达体系。不同框架中所包含的相同组成部分以不同的术语被使用和表达。
●不同框架强调知识管理的不同方面。许多知识管理都缺乏对技术、人和流程作用的平衡考虑。有的框架没有明确提及这些因素,而有的框架似乎强调了一个要素而忽视了另一个要素,包括以技术为中心、以文化为中心以及以流程为中心而强调不同方面的知识管理框架。
3 未来的研究问题
从上述可以看出,尽管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着高度分化的特质,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包括知识管理框架的标准化、知识管理框架的结构,以及对于统一的知识管理框架的期盼。统一的知识管理框架不仅对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具有现实的价值,同时,对于形成不同学科的统一的理论范式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1 统一的知识管理框架
知识管理框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早期为业界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操作层面的指南,经由学者们对知识管理框架的理性梳理和分析,到达了统一的知识管理框架的建构阶段。然而,不同学科就框架达成一致是相当困难的。对于统一的知识管理框架的形成,理性批判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波普尔所言,每一种既有的框架都是易错的,只有在批判所有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统一框架[15]。他认为,如果每一种框架的鼓吹者都坚持己见,就不可能进行理性讨论;没有理性的讨论,就不会有理性的选择。新框架的产生源于对既有框架的理性批判,在相互比较之中有所借鉴,才能有所收获。
3.2 从统一的框架到综合的范式
知识管理具有多学科视角,来自经济、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和理论、心理学、战略管理和社会学的学者都在涉足这个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异质性对于跨学科集成提出了挑战,也对这个快速发展的学科的知识积累提出了严峻的问题[14]。如果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都分门独立地进行研究,就很难形成统一的范式,也很难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基础。统一的知识管理框架有助于为统一范式的形成建立共同的切入点。知识管理框架从分门独立到统一平衡的发展,对于知识管理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总之,知识管理框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业界研究的焦点,成为不同学科之间对话的切入点。国内外已经就知识管理标准、知识管理框架要素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同时尚存在一些分歧。目前,国内对知识管理框架的研究还不够活跃,需要不断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框架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对于尚处于高度分化状态的知识管理研究形成统一的理论内核是非常必要的[14]。
标签:知识管理工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