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在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案论文,公开课论文,作用论文,数学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很多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如富勒通过对教师关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4阶段论:职前关注阶段、早期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及学生关注阶段;斯德菲依据人文心理学派的自我实现理论,提出了教师职业发展5阶段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我国学者邵宝祥依据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将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适应阶段、成长阶段、称职阶段、成熟阶段[1]。罗琴等以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为假设,以职业成熟度为标准,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划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4个阶段[2]。这些研究通过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考察,确定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各阶段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典型的心理、认识与能力[3]。阶段间的转换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质的变化。
公开课是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它为广大教师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形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文[4]通过对《人民教育》杂志2003~2005年“名师人生”栏目中36位特级教师的调查分析发现,对影响自己成长的关键事件,特级教师提得最多的是公开课教学[4]。在公开课中,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它较之于集中的理论学习来得更真实、更直接、更形象。本研究通过对3位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访谈,揭示公开课在教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希望能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为广大数学教师认识公开课教学、利用公开课教学促进自身发展、为公开课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2 基本概念
2.1 公开课
公开课又称“观摩课”,是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5]。其目的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提高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等。一般包括达标课、研究课、交流课、示范课、竞赛课等类型。
2.2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指数学教师通过数学教育专业训练,获得数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养,成为一名良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6]。这个解释表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综合水平的提升过程。
2.3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根据已有研究,就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1)适应期: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一般需要1~3年的时间;(2)发展期:已经完成了角色过渡,需要和关注的中心由“自己做好”转向对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个别差异、自我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的关注,一般需要经历4~10年的时间;(3)成熟期:教师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处理有独到见解,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4)持续发展期:教师已达到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各方面都具有了专家型教师的特点[2,7]。后两个阶段所需时间难以统一划定,有些教师的成熟期一直延续到职业生涯结束。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3位初中数学教师,分别记为Y老师、Z老师、X老师,他们现在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代表老中青3个群体,多次执教公开课,现均执教于北京市的一所优秀示范性学校,记为SY学校。Y老师曾经在某市一所重点中学任教,X老师曾经在某县一所普通中学任教。本研究的访谈资料涉及3位教师的10余次公开课。其中,X老师教龄6年,上过“分式方程”、“平行线和三角形面积问题”、“两圆位置关系”等公开课;Y老师教龄22年,曾上过“方程与实际问题”、“二次根式”、“命题”、“勾股定理”、“多项式的乘法”等公开课;Z老师教龄14年,上过“三角形全等”、“证明”、“平面图形的应用”等公开课。
3.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辅以观察法
3.3 研究程序
在访谈之前设计访谈提纲,采用访谈和对话结合的半开放形式,实际操作时根据被访者的叙述内容和情绪状态做即时的修改和调整。经被访者允许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把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另外还收集到他们曾经做过的部分公开课的教案及反思材料。
4 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3位教师的访谈涉及他们经历的多种类型的公开课,了解到他们众多公开课经历中印象比较深刻的10余次公开课的基本情况,个案材料反映出公开课在他们专业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个案的教龄不同,执教背景和环境也不同,但他们对公开课的执教经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体会和感触。
4.1 公开课经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动力
从3位教师的阶段性专业发展过程来看,X老师一年就顺利度过了他的适应期,Y老师和z老师均用了3年的时间,Y老师的发展期(9年)和成熟期(5年)时间均比通常需要的时间短,这均得益于他们的公开课经历。
以适应期为例,在这个阶段,教师初上讲台,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教学任务,适应学校环境,积累经验。Z老师1992年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毕业于某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来到自己家乡的一所普通中学任教初中数学。四年的大学学习让她视野宽广、思维活跃,她也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了信心。但在开始的几个月里,她感觉并不是那么顺利。Z老师说:“原来以为我上了四年的数学本科还能教不了一个初中生,可当我登上讲台时才意识到原来在大学里书上学到的那些理论性的东西根本不灵了。看到别的老师上课很轻松,而自己的课学生反映讲得太生涩!这让我很苦恼!1994年第一次做了校研究课,县教研员听的课。听了我的课后,他说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有时候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注意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点有特色(当时我没有感觉到).1995年,县里为了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就推荐我面向全县的数学教师讲一节课。当时是全县的初中数学教师听的课。对这节课,老师都反映不错。这节公开课后,我倍受鼓舞,更加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每次上课班里的大多数同学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正是我的特色,正适合我的风格,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Y老师1984年参加工作,在最初的两年里,他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熟悉教材和备课上,对基本的教学技能,如情境创设、有效导入、课堂语言、课堂问答、教学设计等技巧还很少关注,Y老师参加工作后的第3年,参加学校里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了全校一等奖,这是他第一次做公开课。后来Y老师被推荐到区里参加公开课比赛,获得了第7名。虽然这节课已过去了20年,但Y老师对这节课的体会极其深刻。他回忆说:“那节课现在回想起来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通过那一次公开课,第一,增强了我和同备课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你要讲课,同备课组内的老教师会给你提供建议。他们和你一起备课,交流意见,增强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的把握。第二,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当面向评委,面向自己不熟悉的学生时,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锻炼。通过评委评课,让我发现了讲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像语言的叙述、板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等。”
X老师毕业后的第一年是任教初二年级的数学,他说:“2000年11月份,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做达标课。因平时的课比较紧,没有太多的考虑,但这一次有校领导来听课,又是第一次,心里难免有一定的压力,每天备课到夜里12点。这一次达标课促使我对课的各方面考虑的就比较多了,例如,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课件、课堂预设等。当时讲的是分式方程,分式方程这一节内容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不容易出彩的一节。但经过精心的准备,相比常态课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节达标课对我的日常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讲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自己再讲类似这样的课型时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了。”
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促使他们阅读资料,不断地对个人的教学进行钻研;有机会看到和学到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机会听到来自专家的指导和点评。正是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促使他们努力地去学习和尝试,缩短了在日常教学中的摸索时间,在与公开课的互相打造中迅速成长起来。公开课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加快了其专业发展的进程。
4.2 自我反思是3位教师的共同习惯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8]。本研究中的3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自我反思的习惯,对公开课的各个环节更为重视,都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如Y老师在1993年上完省竞赛课“勾股定理”后,做了如下反思:数学长期形成的特点,使我对教材中一些知识点的“为什么”只是局限于告诉学生怎么做,没有追究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这节课的准备和展示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材,熟悉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准确把握重、难点及前后联系,更要考虑改革创新。老师认识到位,上课时才能讲到位,才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
Z老师在2004年上完区交流课“平行四边形的探究”后,写下了反思日记:这节课的成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地位,重、难点有了很好的把握。意识到今后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知识,创造合适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方法。课堂要有预设但更要有生成。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化到怎样引起学生、教师和教材三者的共鸣上。
X老师在2002年上完校研究课“如何铺地板”后,写下了题目为“数学教学,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的反思:数学课堂绝不能停留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观察与猜想——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归纳和验证——理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就不能判断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更不能从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数学教学必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两者不能脱节,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
3位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行为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反思的结果,再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反思中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4.3 “专家点拨”对教师具引领作用
“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4]。它是一种理论指导和支撑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是激活理论、形成理论的过程,也是引导实践、提升实践的过程。
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一般都有专家或评委参与讲评与研讨,在研讨的氛围里专家或评委会引用相关的理论,介绍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具体到这节课的特定环节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同时也提供了反思的示范。参与这个过程,主讲教师可以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一方面了解到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信息,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借助专家引领的作用往往能使这一次公开课的不足成为下一次公开课的亮点。
Y老师每上完一次公开课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是他更加努力充电的时间。他说:“教研员或专家在关键时候的一个点拨,很可能成为自己发生变化的一个契机。公开课结束了,45分钟结束了,并不代表老师自己的公开课也结束了,因为你毕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指导。我每次做完公开课后都会发现一些方面的不足,然后就要想改进的措施。窥一斑而见全豹,发现这一方面的不足也要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现在我们上课具体讲的内容要学,它透视的理论也要学,它涉及的其他问题都要学。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关键是积累要有方向,要有目的,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积累时才能有努力的方向。其实,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位专家,一篇文章也是专家,你看书时就是和专家交流。”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就可能脱离专家,独立完成专业的自我发展,实现由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变[9]。Y老师和Z老师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就逐渐脱离开专家的指导,独立自主地设计教学,并且他们在某些方面发挥了专家的作用,担当着评议和指导的责任。
X老师工作第一年上“达标课”时Z主任的指导,上“主体性课”时Y老师的点拨;z老师参加“北京市基本功大赛”前当地教研员的辅导,参加“区级公开课”前Y老师的多次听课和帮助。这些引领无论在公开课的准备期间,还是在公开课讲授之后,都为个案的公开课教学和日常教学引领了方向,使他们的教学实践不会盲目,不断积累和提高。
4.4 “同伴互助”是有益的教研方式
同伴互助也称同伴指导,其核心观念都是指同伴之间所进行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专业发展过程[10]。在这个过程中,同伴对同一个教学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讨、质疑、切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反思品质。
在采访3位教师的过程中,他们都谈到同伴互助这种教研方式,Z老师更是深有体会。Z老师1996年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有4个青年教师、两个老教师、两个教研员组成的8人团队中充分地感受到了同伴互助对她专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半年的时间内,8人共同把初中3年的数学教材梳理分析了一遍,并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试讲和评析。在这个过程中,新老教师结合,把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自由地表达出来,一起进行研究、讨论。Z老师在和同事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不断地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而且来自同事的反馈激起了更深入和更广角度的反思,激发了更多的创意和思路。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师群体的智慧,获得和整合了更多的信息资源、数学教学经验,营造了专业团队精神,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反思品质。
5 分析与讨论
5.1 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是发挥公开课积极作用的关键
教师新手向教师专家的转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能否实现这种转化,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本研究中3位教师均具有较强烈的主动发展意识。正是不懈追求和个人主动的发展意识使公开课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5.2 公开课的设置需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
通过分析3个案例发现,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影响。适应期的教师过渡到发展期教师的关键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达标课最利于他们的发展;发展期的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希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研究课最为适合;成熟期的教师研究意识比较强烈,但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方面可通过研究课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竞赛课展示自我,重新定位,避免此时期易产生的经验思维和思维定势,为持续发展加入新的动力;处于持续发展期的教师,具备个人稳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示范课可以把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向更多的教师展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据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当适时地组织公开课活动,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
5.3 公开课的组织机制保证了其积极作用的实现
SY学校是一所办学理念新颖、教科研氛围浓厚的学校。学校特别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教师除每学期上一节达标课外,还要尽可能地参加学校每学年组织的公开课活动(教学节)。在教学节上,一般会有几十位,有时多达一百多位教师同时开设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学校会邀请专家到校听课并进行点评指导。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了展示和学习的机会,也有了及时调整和改进的机会。
Y老师是在工作第3年有机会参加了校公开课比赛,也才有机会参加区级公开课。讲完区级公开课,从中得到的经验和不足为他的专业发展拉开了帷幕,促使他之后十几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公开课的青睐。Y老师深知公开课对教师的深刻影响,所以当他担任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后,建立了良好的公开课机制,号召教师要多参加公开课活动,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Z老师毕业时所在的学校并不专门组织公开课活动,县教研员到校听课也是随机的,所以老师并不刻意地准备。Z老师来到SY学校后,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达标课和“教学节”活动,多次得到同备课组老师的帮助和Y老师的指导,使她的专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X老师毕业后一直在SY学校,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次举办的公开课活动给他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教学校长、主任和师傅对他的指导给了他钻研教学的动力,促进了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