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关于诚信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关于廉洁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目标要求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文化建设论文,目标论文,廉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11)01-0001-05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廉洁理念、廉洁制度、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接受、遵循和弘扬,是对与社会主义廉洁理论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总概括,内含了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和重要的价值评价标准,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其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努力使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是由一定社会所崇尚和倡导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认同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须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败文化得到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伦理准则和精神境界的综合,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积极参与和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共同理想的旗帜下,社会的凝聚力得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得到优化,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形成,廉洁的价值理念得以弘扬,为政者和公共事业管理者清正廉明,勤于政务,服务人民;社会成员崇尚廉洁,诚信友爱,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全体社会成员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广大社会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体现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直接的精神支撑。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社会理想、社会理念、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体社会成员才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二)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

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作风,以及社会主义新时代道德要求的有机结合,明确了现代社会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

(1)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是非善恶标准。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予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底线,都必须有是非善恶标准。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教育社会成员分清是非荣辱。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是非善恶标准,让人们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懂得廉洁品行是立身之本,是荣耀所在,与贪欲相联系的思想行为则给人带来耻辱,进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俭为荣、以奢为耻,以勤为荣、以懒为耻,以自强为荣、以不劳为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的观念。

(2)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人们抵制腐败文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下,一部分社会成员经受不住腐败文化的影响,理想信念异化,思想道德滑坡,诚实信用缺失,信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再加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也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中,要抵御腐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必须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抵御腐败文化的诱惑,增强反腐倡廉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拒腐防变能力。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具有主体对象、主要内容的趋同性。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主体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目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廉洁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遵纪守法,不贪不占,严格自律、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对象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其目的是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和养成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在全社会营造知荣拒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社会成员既有理想信念方面的要求,又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方面的要求;既有共同遵守社会公德的要求,又有分别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既有对普通群众的要求,又有对为政者的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在主体对象和主要内容上的趋同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与建设廉洁文化具有目的一致性。

(三)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对传统廉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反腐倡廉建设在社会先进文化上的反映。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既需要继承优秀传统廉洁文化观念,又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既需要思想观念的不断创新,又需要根据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的思想变化规律促进其发展。简言之,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既需要重视历史,坚持文化的延续性,使廉洁文化具有坚实文化基础;又需要立足现实,突出文化的时代性,使廉洁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是在廉洁文化的传承上体现时代性。既要总结吸收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中的精神营养,把节欲守操,正直爱民等作为现代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又要赋予新的时代特征,紧贴改革开放前沿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使廉洁文化建设始终反映广大群众的愿望,符合社会发展实际。二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上体现时代性。把廉洁文化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中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等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和选择、吸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精神。三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载体上体现时代性。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现代传媒来传播廉洁文化,通过广播、电视、专栏、网站、手机短信、飞信群等进行廉洁文化宣传、灌输,使廉洁文化建设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和实效性。

(2)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要把握规律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必要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的思想变化规律,以取得实际效果。一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把握规律性。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遵循人们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各个层次人群接受能力的要求,科学安排廉洁教育的内容,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二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形式上把握规律性。本着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方针,遵循文化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规律,积极探索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易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做到以德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三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把握规律性。既注重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又注重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廉洁文化的针对性;既注重经验总结,巩固成果,及时把一些富有成效的方式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又注重从本地文化资源中提炼廉洁文化,在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丰富廉洁文化,使廉洁文化的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

(3)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要富于创造性。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在总结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要推进其发展,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新观念、创建新理论,以指导其建设实践,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成就。一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上要富于创新性。认真总结反腐倡廉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实现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性。二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思维方式上要富于创造性。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领域、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方面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努力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廉洁文化建设的科技手段上要富于创造性。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廉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科技含量。

二、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因此,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得以增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氛围得以在全社会形成。

(一)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人们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一个人如果思想道德上有问题,不辨是非、荣辱、美丑,做人一定不是好人,做事也难以办好事。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和伦理观念已由一元转向多元,社会生活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社会成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把廉洁、诚信、勤俭、守法等道德观念内化于心,落实到工作、生活的具体行动中,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对为政者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道德修养,勤政廉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成为廉洁文化的大力弘扬者与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社会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得以增强

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崇廉尚洁的文化形态,其本意是人们把廉洁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为习惯和文化自觉。因此,廉洁自律是廉洁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廉洁自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关系的一种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廉洁是一种境界,自律是一种力量,只有廉洁自律,才能拒腐防变,才能有效抵御腐败文化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就是增强社会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教育引导社会成员在不良风气侵袭面前,自觉用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严以律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在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谨慎不苟,慎独自处,用法律和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律为重,教育为本,要通过廉洁文化建设,对为政者和公共事业管理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使他们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切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珍惜岗位、珍惜生活、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将廉洁文化的价值理念从内在的精神信仰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对社会成员进行诚信廉洁、依法办事的教育,积极开展廉洁文化创建活动,通过活动使廉洁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全社会成员的廉荣贪耻观念和诚信守法意识,自觉地以廉洁理念和道德规范衡量自我、约束自我、解剖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三)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在广大社会成员对反腐倡廉的强烈期盼中发展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才能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氛围,但在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乘机而入,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思想相互掺杂,产生了与廉洁文化相对立的腐败文化。一些社会成员在腐败文化的影响下,从反对腐败到议论腐败,进而到默认腐败,有的甚至对腐败行为产生羡慕心态,加以效仿,而把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人看作是“傻子”,廉洁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价值选择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的文化抵御腐败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进而形成人人崇廉、抑制腐败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要通过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创建活动,让廉洁文化进机关,使机关干部在廉洁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廉洁从政意识;让廉洁文化进社区,开展以廉洁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社区人文环境;让廉洁文化进学校,深入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和学风建设,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让廉洁文化进农村,把廉洁精神融入乡规民约,使农民破旧俗、立新风,增强廉洁意识、公民意识和监督意识;让廉洁文化进企业,建设反贪拒腐、诚信廉洁企业文化,使企业依法经营,廉洁经营;让廉洁文化进家庭,大力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廉洁家风。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廉洁意识内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广大社会成员自觉的廉洁实践,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意识,把广大社会成员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文化环境。

标签:;  ;  ;  ;  ;  ;  ;  ;  

关于诚信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