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监测分析(2000-2012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主体论文,地位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至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1]。纵观30年改革进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问题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演变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是从“中国没有企业”到“中国企业来了”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以企业为主体”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要准确把握其内涵与政策意义,须看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独特历史环境,而不要简单地从创新线性模型去理解[2]。 随着改革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研究逐渐增多,其内容可分为三类:一讨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原因,其中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的创新市场实现者角色是根本原因,如赵克等(1996)、冯之浚(2006)、张赤东等(2013)等;二讨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含义,其中以企业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主体的判断标准最具有代表性,如陈雅丽等(2002)、刘昌年等(2005)、李新男(2009)等;三讨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发展,焦点是企业是否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如杜伟(2003)、张义芳(2006)、孙福全等(2006)、汪锦等(2012)等。但目前相关研究中还存在三个不足: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问题偏重于定性分析;二是定量分析仅限于个别指标,缺乏时间序列数据支撑;三是创新评价缺乏系统性①。 在过去的30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进步十分明显,在创新投入、活动和产出等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产业部门开始成为研发的主导力量[3],如企业R&D经费支出占GERD的比例在来源和支出上都超过了70%。如果按照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特征[4]进行简单衡量,我国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了。问题是,目前主流观点却是“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原因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较低,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突破性原创技术少,绝大多数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产品模仿为主。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展程度的研判缺乏深入研究。因此,科学、客观、系统和全面评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动态监测企业技术创新,对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下面,首先提出一个基于NIS视角的系统分析框架,由此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标体系;然后对2000~2012年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分析,以指数形式反映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趋势;最后给出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启示。 2 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标体系 我们基于三个研究视角和一个边界条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标体系,它们是: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二,创新过程理论,考察实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阶段或环节;三,创新的经济本质属性,突出反映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的经济绩效,而不是简单地将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等同于创新进行评价;边界条件则是将企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即视所有企业为一个整体。 所谓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并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自然是技术创新主体;而在我国转型发展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存在一个逐步确立、强化的提升过程。 技术创新是从创意到市场实现的经济行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大学、院所等合作并相互影响的,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问题。国家创新系统(NIS)是一个国家之内由各个创新参与者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网络,旨在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并为政府提供一个形成和执行创新政策的框架。OECD(1997)[5]指出,NIS结构是重要的经济决定因素,它由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在发展科学和技术中的相互关系与联系所组成,其中企业是NIS的核心[6]。这一结构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绩效也不断改变企业在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可见,通过NIS分析创新参与者及其之间关系,可有效识别国家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并将创新政策的焦点转向强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上,有助于研究如何提高NIS的效率与竞争水平[7]。因此,NIS是一个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研究视角。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在于对新知识、特别是源自于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想法以及新工具的学习与运用,用以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完成追逐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故创新的市场成功——经济价值的创造与获取是其创新的判断标准,也是其创新的根本动力。 同时创新也是一个再造过程,即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突破并改变当前市场竞争格局,实现竞争优势乃至市场结构的再造,从而不断优化创新系统结构,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再平衡过程中提高创新系统的整体绩效。在NIS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能力)与其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密不可分的两面。 由此可将企业技术创新测度内容分为创新系统结构和创新效率两个部分。前者反映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相对于大学、科研院所、政府等的关系和地位——企业通过创新改变创新投入和产出结构,进而影响各创新参与者在NIS中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再造NIS结构,是对创新系统结构再造的测度。后者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的创新效率,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运作效率,以学习为核心,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运用再造企业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能力,是一个学习再造过程;二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交换效率,以价值为核心,通过对价值创造和获取再造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一个价值再造过程。这样,可进一步将测度内容划分为学习再造、价值再造和结构再造三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有机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再造-价值再造-结构再造(LVS)系统分析框架(见图1): 在具体指标遴选中,基于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四个基本原则,运用德尔菲方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筛选。在借鉴国内外特别是OECD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研究与调查经验基础上,从“创新决策-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绩效”全过程遴选指标,突出创新的系统性、阶段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特征,经过指标可采集性、可分析性和可比较性分析,构建了一套由16个指标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这些指标都是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公开权威渠道获得指标统计数据。 在测度分析中,为便于计算而采用标准化法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使计算结果可直接加总;为了更加符合习惯,再将计算结果转化为百分数形式。标准化公式为: 图1 企业技术创新测度LVS分析框架 关于指标权重分配,经过七轮专家反馈,按均分取整的原则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1)。最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生成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数(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ex of Enterprises,简称TII指数)。TII指数是一个科学、客观、系统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在一段时间内的升降体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综合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变化。 3 企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 基于LVS系统分析框架,分析2000~2012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化②。 3.1 企业结构再造力动态分析 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理论,从R&D投入、科研组织、创新合作及专利产出关键环节对企业结构再造力进行客观、定量的考察。 在R&D投入上,2000~2012年我国R&D经费支出中来自企业的资金由537.0亿元增长至7625.0亿元,占GERD的比例(S1)由59.96%上升至74.04%③;企业R&D人员投入(全时当量)由48.1万人年增长至248.6万人年,占全国R&D人员投入(全时当量)的比例(S2)由52.14%上升至76.58%。R&D经费中企业自有资金和人员的大幅增加,不仅表明企业在R&D投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反映出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自主性不断提高。 在科研组织上,2000~2012年我国企业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占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比重(S5)④由30.2%提高至55.2%,成为国家科技活动的一个主要承担者。 在创新合作上,2000~2012年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企业的资金由38.0亿元增长至307.9亿元,所占的比例(S6)由11.35%增长至13.22%,其中企业与大学合作更为紧密,投向大学的经费占八成以上。 在技术交易上,2000~2012年我国企业技术市场交易额占全国技术市场交易总额的比例(S4)由21.92%提高至86.54%,成为技术交易的绝对主力。可见,企业既加强了其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已成为大学、科研院所R&D活动经费中日益重要的来源和科研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在发明专利上,2000~2012年我国企业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由1016件/年增长至78561件/年,占全国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S3)由35.98%提高至62.44%。企业发明专利产出快速增长,不仅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还改变了我国发明专利的产出结构——由以学术化专利产出为主转向以市场化专利产出为主。 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再造力指标变化趋势雷达图和指数曲线见图2。从结果上看,2000~2012年结构再造力指数值由45.59增长至73.18,增长了60.5%,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变化趋势呈一条向上的抛物线。 图2 企业结构再造力及其指标的变化(2000~2012年) 结构再造力指数的快速、大幅提高显示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爆发力,突出体现在增速上,例如,2000~2012年企业R&D经费支出相对增长了12.3倍,而同期GERD只增长了9.7倍;企业职务发明授权量增长了57.4倍,而同期全部职务发明授权量只增长了33.6倍;企业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长了28.9倍,而同期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只增长7.3倍。 3.2 企业学习再造力动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基本零研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委托与合作及自主研发等方式不断提高学习再造能力,虽然还存在原创能力薄弱等问题,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在R&D强度上,2000~2012年我国企业R&D经费强度(L1)①由0.71%提高至0.99%,R&D人员强度(L2)由1.87%提高至3.86%。前者虽突破了长期低迷徘徊在0.7~0.8之间的局面,但后者增长了一倍多,这种企业R&D人员与经费投入“一快一慢”增长格局,充分发挥了我国进入科技人员红利期的比较发展优势,是我国企业走出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例如华为便是这样的典型企业,依靠数以万计R&D人员的“狼群研发策略”,使其在短短20年内快速崛起,成为第一个震撼世界的中国创新型企业。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上,2000~2012年我国企业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费用的比(L5)由7.42元/百元增长至38.56元/百元。这使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韩日企业在追赶时期的消化吸收投入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R&D活动结构上,我国企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有R&D活动的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例(L3)上,作为我国科技实力较强的群体,大中型工业企业在该指标上由2000年的32.68%下降至2012年的29.77%;在有R&D活动的企业中的R&D活动类型结构上,企业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总额的比重(L4)由2000年的7.98%下降至2012年的3.14%,占比偏少,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再造力指标变化雷达图和指数曲线见图3。从结果上看,2000~2012年我国企业学习再造力指数值由58.11上升至75.94,提高了30.7%,变化趋势呈一条直线但波动较大。 图3 企业学习再造力及其指标的变化(2000~2012年) 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再造力体现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巨大潜力和实力,例如在R&D经费投入上,2000~2012年企业R&D经费强度只增加了0.28%,而同期企业R&D经费支出占GERD的比重增加了14.08%,由此可见一斑。运用创新投资特别是R&D投入这一市场指挥棒,企业在创新决策、R&D投入、技术成果应用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主导作用。这也表明,我国政府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方面的努力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3.3 企业价值再造力动态分析 价值再造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价值再造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企业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效益;二是产生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和社会市场环境,这是创新的隐性财富。 在直接经济效益上,2000~2012年我国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额由7641亿元增长至9819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V2)由15.33%提高至16.28%;单位资产利润率(V5)由3.48%提高至8.06%;而能够全面反映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的综合经济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V3)则由16.97万元/人提高至95.22万元/人,增长了近6倍。 在无形资产产出上,2000~2012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792件/年增长至124695件/年,增长45倍;企业R&D人员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V1)由51.45件/万人增长至512.14件/万人,增长近10倍。 在产业结构再造上,2000~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日益活跃,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V4)由16.53%增长至30.86%,增长了近一倍。 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再造力指标变化雷达图和指数曲线见图4。从结果上看,2000~2012年我国企业价值再造力有大幅提高,指数值由47.89稳步上升至76.31,提高了59.30%,变化趋势呈一条斜向上的抛物线。 图4 企业价值再造力及其指标的变化(2000~2012年) 图5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监测TII指数及变化趋势线(2000~2012年) 企业技术创新价值再造力的大幅提升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与IMD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认为我国企业创新效率表现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吻合。当然,外资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表现值得关注,也表明需要对我国企业内部进行结构性分析,从而更能清晰辨别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态势。 3.4 TII指数动态分析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TII指数曲线见图5。从结果上看,2000~2012年TII指数快速提升,由50.04增长至74.95,提高了49.8%,变化趋势呈一条斜向上的直线。在逐年变化上,TII指数表现出稳定、持续的上升态势,其中在2009年后TII指数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TII指数变化表明,2000~2012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处于快速、持续提升时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创新动力、创新潜力、创新实力和创新活力都在不断提高。 3.5 影响因素分析 3.5.1 基于指标贡献率的推动因素分析 计算2000~2012年各指标对TII指数的贡献率,结果见表2。 在LVS层面上,结构再造力对TII指数提升贡献率最高,为44.3%,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价值再造力,贡献率为34.23%;再次是学习再造力,为21.47%。 在指标层面上,企业R&D人员强度(L2)的贡献率最高,达到11.85%;其次是企业R&D人员占全国R&D人员的比重(S2),为9.88%;再次是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V3),为9.61%;贡献率超过8%的依次还有企业R&D经费强度(L1)、企业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例(S3)和企业每万名R&D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V1)。此外,存在2个阻碍指标值得关注,有R&D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L3)和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L4)的贡献率分别为-2.02%和-4.03%。 由此可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结构变化上,在指标中主要体现在R&D人员投入、劳动生产率、R&D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产出等方面上。这与我国近期创新政策的鼓励方向密切吻合。 3.5.2 基于指标敏感度的关键因素分析 计算2000~2012年各指标敏感度结果见表2。 在LVS层面上,学习再造力的敏感度最高,达到1.622,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敏感因素;价值再造力与结构再造力的敏感度接近,分别为0.84和0.82,均为非敏感因素。 在指标层面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V2)的敏感度最高,达到2.57;其次是大学与院所R&D经费支出中来自企业资金所占的比例(S5),敏感度为1.68,这两个是推动TII指数增长的敏感因素。此外,还存在两个阻碍敏感因素,L3和L4指标的敏感度分别为-4.46和-1.92,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由此可知,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要抓住企业学习再造力因素,在指标中要抓住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以及与大学、院所的R&D合作,特别是提高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是高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3.6 企业结构比较分析 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分别计算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数(TII-L指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数(TII-S指数)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数(TII-F指数),并与全部企业TII指数进行结构比较分析(见图6)。 在企业规模上,TII-L指数在2000年低于TII指数,至2010年后开始明显高于TII指数,表明2000~2012年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进步速度和幅度均高于全部企业,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主动力和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核心力量。 在经济类型上,TII-S指数在2000年高于TII指数而在2012年低于TII指数,且波动较大,表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进步速度和幅度均低于全部企业,但在2005年开始表现出快速提升的态势;TII-F指数在2000年和2012年均略高于TII指数,虽然存在波动但与TII指数变化趋势基本趋同,表明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进步速度与幅与全部企业基本相同,且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图6 各类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数结构比较(2000~2012年) 可见,2000~2012年大型工业企业在提升全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拉动力量,相对而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速度较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进步速度和幅度略低,外资企业与全部企业基本趋同,故可知民营企业在拉动全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民营大企业技术创新进步十分突出,作用较大。 4 主要研究结论及启示 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化要比简单争论企业是否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更有意义。本文所提出的企业技术创新LVS系统框架和监测指标体系,及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行客观、定量的动态分析,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可为创新政策制订提供客观依据。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再造力提升最快,价值再造力也有持续、大幅的提升,学习再造力虽有提高但存在薄弱环节;在整体上,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自2000年以来快速提高,但提升速度在2009年后逐步趋缓。 通过指标分析,发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个趋势特征: 一是适当创新战略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如创新型企业R&D人员与经费投入的一快一慢策略可充分利用我国科技人才红利,取得创新竞争相对优势[8]。 二是企业对大学、科研院所的影响力增加,科研活动向外部转移,合作R&D成为企业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式。这表现在企业科研经费强度下降的同时,大学、科研院所获得企业R&D资金的占比却上升了16%,致使2007年以来企业内执行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费合计已小于大学、科研院所获得的企业R&D资金额。 三是企业R&D资源集中趋势,2000~2012年在企业R&D经费、人员年均增长24.7%和25.0%的同时,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却减小了8.91%,这表明企业R&D资源日趋集中,特别是一批快速崛起的创新型企业成为R&D资源集中的高地[9],形成企业创新的“马太效应”。 结合实证分析,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启示: 第一,加大现行创新政策的实施力度,建立创新政策的普适、长效机制。今后首要的任务是,为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创新积极性,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加大力度落实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建立创新政策的长效机制,形成激励创新的稳定的政策环境。 第二,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再造能力,侧重加强扶植竞争前R&D: ——激励企业开展R&D,加大力度落实企业R&D经费加计扣除政策,激发企业投入R&D、开展R&D的积极性;发挥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为具有原创性的自主创新产品创造市场需求。 ——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强企业R&D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在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中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优先鼓励企业承担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挥企业在科研组织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优先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积极鼓励企业在市场导向下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合作关系,如R&D战略联盟等。 注释: ①很多文献缺乏创新系统视角的分析,观点和指标之间关联不成体系。特别是一些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文章更侧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以模型分析居多,偏重于创新线性模型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②指标基础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3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2006~2013年)、《中国经济年鉴》(2000~2013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3年)等,保证了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公开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数据选择、测算与分析中反复考察2003年和2011年我国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变化、2004年经济普查及2000年和2009年R&D清查数据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实证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③这是按照经费来源结构计算的结果。如果按经费支出角度计算,至2012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额达到7842.2亿元,占GERD的比重达到76.15%,更高。 ④按企业承担的主体性科技计划项目金额计算。 ⑤本文中,企业R&D经费强度是指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监测与分析(2000-2012)_中国创新指数论文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监测与分析(2000-2012)_中国创新指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