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及有效发展对策_劳动生产率论文

电子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及有效发展对策_劳动生产率论文

电子工业结构变动分析及高效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电子工业论文,变动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电子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状况

1.三大类产品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三大类产品结构是沿着元器件类产品为主→消费类产品为主→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产品各占1/3的轨迹发展。1980年,元器件类产品的比重占60.9%(此时我国的元器件类产品主要是低档次的产品,如电阻、电容等,而显像管、集成电路等还是短线产品),消费类产品占21.9%,投资类产品只占17.2 %; 而到1985年,消费类产品产值上升到46.8%,比重增加了1倍多, 投资类产品也有所提高,达到20.4%,元器件类产品的比重降为32.8%,降低了近一半;到1990年,消费类产品比重继续上升到52.4%,元器件类产品比重略有上升,投资类产品比重有所下降。在这10年中,消费类产品比重上升了30多个百分点,这与我国当时所采取的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六五”时期,我国电子工业根据当时市场的需要,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上。这不但满足了百姓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而且促进了电子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电子工业的资金利税率从1980年的13.29%上升到1985年的25.7%,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资金利税率最高的一年。

进入“七五”时期后,根据“六五”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成功经验,以及当时社会对电子产品的需求结构,国家依然把电子工业的发展重点放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当时我国人民的生活已基本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迈进,百姓对消费类电子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消费类电子产品正处于市场成长期,而且当时发达国家正在逐渐放弃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或向海外转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而元器件、集成电路产品的70%~80%要靠消费类电子产品来消化,所以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可以带动基础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在国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从发展消费类产品入手,通过消费类产品积累资金,也可以为以后投资类产品的发展创造条件。

90年代以后,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城市日趋饱和以及农村市场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和市场受到了抑制。而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市场对投资类产品的需求则不断增大。同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将投资类产品中的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如微型计算机及其配件、打印机等转移到海外生产,我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投资建厂。我国的投资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和外商进入的压力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使我国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投资类产品的比重逐年增加, 从1990 年的14.3%上升到1996年的33%,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比重从1990年的52.4%下降到1996年的33.3%,这一年, 投资类、 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比重从1990年的52.4%下降到1996年的33.3%,这一年,投资类、消费类和元器件类产品各占1/3。1998年,投资类产品比重达到38.8%,第一次超过消费类产品的比重,成为占比重最大的产品类型。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三大类电子产品的结构变动趋势大体上与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即消费类产品比重逐年下降,投资类产品比重逐年提高,元器件类产品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2.出口结构变化

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电子产品中,视听与通信类产品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86年的77%持续下降到1997年的37%,降低了40个百分点。基础元器件类产品和计算机类产品呈上升的趋势。基础元器件类从1986年的11%上升到1997年的31%。计算机类产品比重在1990年以前保持在11%左右。进入9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到1997年达到32%。外贸出口结构的变化是与我国电子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80年代,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在视听与通信类产品中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所以整个80年代,我国电子产品出口主要以彩电、收录机、收音机等消费类产品为主。如彩电在实际出口额(不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中的比重在1986年已达近17%, 到1990 年仍然保持在15.37%。而投资类与元器件类产品出口比重在这一阶段则较低。

80年代后期,我国实施了促进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计算机和软件发展的优惠政策,使这四个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出口产品结构中也有所反映。进入90年代后,消费类产品出口比重开始下降,1993年,彩电在电子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下降为不到7%,到1997年只占1.7%。收录机虽然在1995年以前一直保持11%左右的比重,但到1997年时,也下降到了7%。与此同时, 元器件类产品和投资类产品出口比重却开始上升。

1990年,元器件类产品比重从1986年的11%提高到25%,之后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1993年,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出口额超过1.5 亿美元,占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2%,1995年和1997年分别上升到2.63 %和3.49%。

1993年,投资类产品中的电话机、对讲机及其他通信设备、计算机类产品出口迅速增长,计算机及其部件产品出口额达5.6亿美元, 同比增长85%,计算机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从1990年的11%上升到22 %, 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到1995年,计算机类产品出口额比重继续上升到28.4%,其中计算机就占总额的13.6%。这与我国计算机产业在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是同步的。这一年,我国电子产品进出口第一次由逆差转为顺差。另外,到1995年,我国生产的交换机已出口海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正在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

3.所有制结构变化

(1)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出比例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工业由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各占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的3/4和1/4,而没有任何其他经济类型的份额。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三资”企业产出在我国电子工业产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不到10 %持续上升到1997年的超过20%, 成为仅次于国有经济的第二大经济类型;与港澳台合资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5 %上升到1997年的13%,成为第三大经济类型。外资企业在产出中所占的比重也上升得较快,1993年还几乎为零,到1997年所占比重达到6.23%。这几种经济类型的增加值所占比重也同样有很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国有经济总产值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74.4%持续下降到1997年的37.8%,下降了一半,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从25.6%下降到10%,联营经济的比重也处于下降状态,从1985年占5%下降到1997 年只占1.8%。这三种经济类型到1997年的比重合计为49.66%,已小于50%。不过,在我国电子工业中,国有经济仍然占有最大的产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2)相对经济效益指标变动。 从相对资金利税率(注:相对资金利税率=某种类型经济利税占电子工业利税比重/该种类型经济资金总额占电子工业资金总额比重。)来看,1993年该指标小于1的有4种经济类型:国有经济、联营经济、外资企业、与港澳台合作经营企业,即这4种经济类型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小于全国电子工业平均水平。到1997 年,国有经济、与港澳台合作经营企业的相对资金利税率仍然小于1, 而且有所下降,分别从0.72和0.73下降到0.71和0.69。联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则上升到大于全国的水平,分别从1993 年的0.86 和0.64上升到1997年的1.2和2.72。从1993年到1997年,该指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私营经济,从7.3下降到2.1,下降了5.2, 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外资企业,从0.64上升到2.72,上升了2.1。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注:相对劳动生产率=增加值比重/职工人数比重,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指标来看,1993年和1997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数值均小于1,而且处于下降的趋势,分别从1993年的0.77和0.78下降到1997年的0.59和0.62。说明这两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电子工业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拉大。股份制经济、中外合资经营、港澳台独资类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大于电子工业的平均水平,但却处于下降的态势,其中港澳台独资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从1993年的4.8下降到1997年的1.71。 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的有私营经济、外资企业、与港澳台合资企业、与港澳台合作企业、其他经济,其中外资企业的上升幅度最大,从1993年的0.08上升到1997年的3.72,从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一位。

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在我国电子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除了前面分析的产出比重外,在出口中“三资”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从1993年开始,“三资”企业出口额占电子工业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1993年比重为54.6%,到1997年已达到74%, 其中, 外资企业占35%,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占39%。

4.规模经济结构变动

(1)不同规模电子工业企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化。 为了解决电子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提高规模经济效益,1994年,电子工业主管部门颁布了《电子工业大公司战略实施方案》。大公司战略实施以来,大企业在资金、人员、产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小企业则逐年下降。1993年,大型企业个数只占电子工业企业总数的6.6%,1997 年提高到11.2%;中型企业从15.8%上升到17.8%;小型企业则从77.6%下降到70.9%,下降7个百分点。

从投入方面看, 大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和资金总额所占比重分别从1993年的33.4%和45%上升到1997年的44%和61.7%; 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比重和资金总额比重分别从27.5%和22.6%下降到24.1%和15%,小型企业的比重分别从39.1%和32.5%下降到31.8%和23.3%。

产出比例也有同样的变化。大型企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比重分别从1993年的45.4%和43.5%上升到1997年的58.5%和55.5%。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比重则相应下降,中型企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7%和21.4%下降到14%和13.4%,小型企业的比重分别从34%和35%下降到27.5%和31%。

(2)相对经济效益变化。在大型企业投入、产出比重持续上升,中小型企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不同规模企业的相对经济效益却发生了方向相反的变化。1993年,大型企业的相对资金利税率为1.23,到1997年降为1.03,而小型企业则从1.1上升到1.12。大型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从1993年的1.3下降到1997年的1.26,而小型企业却从0.9上升到0.98。虽然大型企业的这两个数值一直保持大于1, 即大型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但在资金投入比重、劳动投入比重以及产出比重增加的情况下,大型企业的相对经济效益却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说明电子工业大公司战略在使大公司的投入、产出比重提高的同时,并没有使它们的经济效益得到同比例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型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全国电子工业的平均水平,虽然相对资金利税率从1993年的0.41上升到1997年的0.67,但相对劳动生产率却从0.78下降到0.55,而且1997年中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电子工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

二、我国电子工业结构与国际的差距

(1)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我国电子工业起点低、 基础薄弱。1997年,我国电子工业年产值只有世界电子工业产值的3.4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只有6.36%。全国电子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1.2%,在制造业中, 低于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的1.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1.55%、纺织业的1.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1.4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1.37%,也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1.35%,这与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身份是不相符的。

(2)三大类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 我国电子工业三大类产品结构的比例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中期、日本70年代末期的水平。虽然我国投资类产品占电子工业产值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但多为中低档产品。比如,90年代以来,我国计算机产业以年均45%的速度发展,但我国的大中小型机市场基本上还是被外国产品占领。我国有竞争优势的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微型计算机,以及在国际产业大转移下建立起生产能力的机箱、盘片、键盘、显示器等。我国元器件类产品中的集成电路发展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3代,约15年左右, 国产集成电路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5%, 生产的集成电路都是档次比较低的, 高档产品都需要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投资类产品和消费类产品的发展。

(3)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 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结构虽然在不断优化,但我国出口的电子产品多数还是低附加值产品,而进口的产品则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如1997年,我国出口的交换机平均单价为189.82美元,而进口交换机的平均单价则高达3149美元,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16.6倍。同年彩电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3.45倍, 计算机产品为2.55倍。另外,我国历年出口电子产品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则越来越小。1994年,电子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占28.4%,进料加工占59.7%,一般贸易占11.6 %; 到1997年,来料加工占20%,进料加工上升到70%,二者全计达90%,而一般贸易只占8%(其他方式占2%)。一般贸易比重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

(4)国有企业效益低下。1993年以来, 电子工业中国有企业的相对资金利税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处于下降的态势,集体经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是这样的趋势。外资企业的相对经济效益指标则保持上升的势头,并在1997年成为相对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经济类型。

(5)大公司相对经济效益有所下降。9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的大公司战略,对于提高电子工业的规模和电子产品的市场集中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这一战略并未使大公司的相对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相反还有所下降。

(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薄弱。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计算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一向重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把软件作为带动本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进入90年代后,在世界计算机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硬件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5∶45,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从90年代中期的27∶73下降到1998年的18∶82。

三、促进我国电子工业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的对策思路

目前,我国电子工业的整体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15年左右,产业结构中还有很多不适当的比例关系。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针对我国电子工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与国际的差距,建议采取如下政策措施来促进我国电子工业的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

(1)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会提高企业、政府机构和各单位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对计算机产品和通信设备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提高电子工业在全国工业、世界电子工业中的比重,以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2)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 又有广阔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消费类电子产品在我国电子工业中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比重。我们应在继续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同时,加大发展计算机、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新兴元器件的力度,在融资、税收、出口、政府采购等方面给这些产业以重点支持,提高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类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3)重组亏损的国有企业。电子产业早已成为竞争性的产业, 而一些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相对经济效益长期低于全国电子工业的平均水平。为了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对于长期经济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应使它们尽快退出原有的领域,或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让私营资本、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进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完善大公司的评选条件。在大公司的评选中, 不仅要考虑销售收入,还要考虑经济效益,考察其赢利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这有利于促使大公司在进行扩张时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有利于鼓励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5)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计算机硬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软件产业,国家应有特殊的扶持政策。印度软件业与我国软件业同时起步,但印度已经成为世界软件出口大国,主要是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应的扶持政策。当然,我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整个社会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的提高,以及政府打击盗版力度的加强。

(6)制定有利于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政府政策的公平与否, 对于电子工业是否能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给外商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这对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国有企业处在了不公平竞争的地位,成为造成国有经济相对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应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应过分强调所有制,起码不应将我国自己的企业置于受歧视的地位。

标签:;  ;  ;  

电子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及有效发展对策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