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国际论文,金融中心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面深刻准确理解“金融中心”的含义
金融中心应该包含三层含义,即金融产品交易和资金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金融中心首先应该有大量资金在此集散,金融产品交易额巨大。资金集散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可以从它的资金流量来简单地判断,像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都是重要的国际资金集散地,每天都有巨额资金进出。但是,资金的进出不该只是资金简单的走账,而必须存在金融产品的交易,通过交易联接资金的一进一出,并实现资金的再配置。
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一般会产生对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价格。比如,伦敦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黄金价格和汇价,以及纽约金融市场产生的联邦基金利率和股票价格指数(如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等,这些金融价格都是全球广泛使用的金融产品定价基准,影响着其他金融产品的价格和投资者的损益。通过这种方式,国际金融中心显著地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
金融中心就是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地方。无论哪个金融中心,都汇集着大量的金融信息,包括资金流动所代表的个体供需要求,也包括以市场价格为代表的总体均衡水平。这些信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使得金融中心具有凝聚作用,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此集散交易。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吸引大量的资金进行交易和集散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将会是多样化的,但其根本的目标就是增加资金流量,吸引大量资金在此集散,通过交易实现重新配置。只有促进资金的大流通才能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才能显示出金融中心存在的意义。无论是金融产品定价中心还是金融信息中心,都是建立在资金交易和集散基础之上的。在强调吸引资金流入的同时,要让资金进得来、出得去,不能只将资金吸引进来而不允许它投放出去。
不同时期,资金集聚的原因不同。在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初期,资金的集散是以经济贸易活动为基础的。国际经验也表明,经济贸易中心多数也同时成为金融中心。从这一点来看,上海“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个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要由上海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稳步健康发展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资金集散作用的增强,金融中心所特有的金融信息优势将使得它得以构筑一个庞大的市场体系,并以定价为基础极大地发挥金融中心的凝聚作用,实现金融促发展的初衷。目前,上海已经建立起多个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金融市场,形成了包括证券、外汇、货币、黄金、钻石、期货市场在内的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多是中国“最早”、“最大”甚至“唯一”的金融市场。它们产生的市场价格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由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分别产生的加权平均汇率、加权平均利率和债券指数,已经成为我国外汇市场汇率、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债市的基准,准确地传导着货币政策意图;上海期交所更是被国际同行业认定为国际定价中心之一,橡胶期货的成交价也逐渐引起世界最大的三个橡胶生产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关注,和传统的橡胶定价中心日本工业品交易所形成互为参照的态势。金融市场与金融信息在上海的集中,不仅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向上海,还对机构产生了显著的集聚效应。各种中外金融中介机构近年来纷纷抢滩上海,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还把地区总部或投资、研发、采购等职能总部迁到上海,形成所谓的“总部经济”,大大地提高了上海经济和金融的辐射作用。
三、通过创新突破现有体制和产品障碍,形成上海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
金融中心建设的本质是增加资金流量,但是,一个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目前还没有完全在上海形成。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就需要通过创新,合理突破现有体制上的、市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吸引资金更多地来上海交易和集散。
目前,阻碍资金流动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就是目前体制下所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包括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不可兑换所造成的资金内外流动的限制以及由于地方主义、行业限制等原因所造成的资金在国内地区间、行业间流动的限制;另一个就是目前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尤其是金融交易产品匮乏所导致的资金流动限制。上海的创新努力主要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制度创新,二是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制度创新的目标是解决目前体制下的制度性障碍,增加潜在的资金流量。无论是国内与国外之间还是国内地区间、行业间的资金流动限制,都会造成市场的分割与效率的损失。中国目前正在为消除这些制度上的限制而努力,比如,严格的资本管制政策正在逐渐放松,资金内外流动可以通过QFII等一定方式部分实现;国家也正在修正、规范相应的法规条例,以使资金内部流动的限制降到最低水平。但这不是短期可实现的改革,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更迫切需要这一改革的完成。所以,上海应在把握中国宏观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试点、创新更开放的制度安排。比如,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上海,在资本外汇管制的现行环境中,如何满足它们跨境投融资的要求,这是需要上海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创新的。尽管,这些改革目标不完全是上海自身努力就能实现的,但上海可以更多地进行尝试。
金融产品创新则以丰富交易品种、拓展金融渠道、提高金融效率为目标。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缺乏投资产品、金融渠道不畅通,其结果就是大量金融资源闲置、投融资成本偏高、金融效率较低,甚至导致市场系统性缺欠。如目前银行积累了巨量的居民存款余额而缺乏投资渠道,而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一些经济体正为缺乏资金而发愁;又比如证券市场上交易品种单一,导致只能买高不能买低,影响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实现并大大增加了市场的系统风险。上海需要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作进一步努力,重点应放在以银证通为代表的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三个市场合作发展、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和促进内外资金充分流动等方面。应该说,上海具有产品创新的良好基础,一系列创新努力都在进行。比如,一些大银行把作为“金融创新的头脑”的数据中心放在上海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获准在沪办理离岸金融业务;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研究也已展开等等。
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要服务全国和面向世界
基于上海现在的基础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全国发展战略上的意义,上海应该向功能型金融中心发展。金融中心在上海,但应该服务于全国,长远目光则应面向世界。在给全国各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要有利于东西部资金的联动,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长远看还应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这样才能确立并不断巩固上海作为国内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国际金融中心按性质可分为功能型中心和避税型中心两类。功能型金融中心主要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金融服务水平吸引着全球客户,为他们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如伦敦、纽约和东京等。避税型金融中心主要凭借低税收和宽松的金融管制吸引众多的金融机构与投资者,通常提供注册和记账的便利而无实质性金融业务,如巴哈马、维尔京群岛等。上海所要建设的应该是功能型金融中心,足以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实力为基础,着眼于促进更广范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由中国的国内金融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金融业对上海的贡献已很显著,3300多家金融机构使金融服务业成为上海第三产业的“领头羊”,占上海GDP的比重已达15%,超过香港和新加坡(大约11%)。随着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并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其对资金、机构、人才的集聚功能将不断增强,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更加显著。
但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上海必须认识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也只有更好地服务全国才能建设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就要协调好上海本地发展与地区、全国发展的关系,就像前面所说,不能只是汇集各方资金仅为自己所用,而应将发展放在一个长远的共同发展的高度上。金融中心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辐射作用,而利益才是吸引资金的根本因素。
看一个金融中心是地区级的、国家级的还是世界级的,关键要看它的服务范围有多大。上海是不是国内金融中心,要看为全国服务了多少,而上海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能够服务全世界,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使全球为之受益的。
一般认为,上海已经基本上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金融市场是辐射和作用于全国范围的。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80%是外地企业,它们直接从证券市场上募集了4500多亿元的资金,约占上海证券市场筹资总额的75%;同样,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也都在为全国各地的企业提供着服务。全国资金在此集散和交易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而要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就得有更大的气魄,要将资金集散、金融产品定价与金融信息汇集三种功能的作用范围扩展至全球范围。当国内投资者都到上海来实现其金融需求时,上海就真正成为中国金融中心;当亚太乃至世界范围的投资者都愿意来上海实现自己的金融需求的时候,上海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