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西进士地理分布探赜
李彦良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041000)
摘 要: 元代留存至今的会试进士题名录只有两种,给元代进士的重构工作带来了困难。山西地区方志中关于元代进士的记载又有诸多错误,不可轻信。据学者考证,目前可以确定的山西进士只有38人。对进士的地理分布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山西进士分布呈现南多北少、汾河谷地和泽潞地区密度较大等特点。南部优渥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农商业以及庙学、书院的广泛分布,是影响进士分布的主要因素。泽、潞地区浓厚的崇学风气,也对进士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 :元代;山西;进士;地理分布
仁宗延祐二年(1315 年)正式举行科举考试,元顺帝时又停废两科,此后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流传至今的元代进士题名录仅有《元统元年进士录》《至正十一年会试题名记》两种,更多的进士资料散见于各类历史文献。方志中对进士的记载错漏较多,即使以考据见长的光绪《山西通志》(以下简称《通志》)也出现了不少纰漏,如仁宗之前并无科举考试,《通志》却列有进士10 余人。《通志》共列元代进士200余人,按照元代的科举制度“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1]2021”其中,山西选“合格者”16 人,包括蒙古族5人、色目族4 人,汉族7 人。若按1/3 计算,山西每科录取进士不会超过6人,有元一代山西进士不会超过96人。《通志》所列进士人数显然远超这一数字,连编者都感叹“旧志所列进士,乃至二百四十余人,浮额已四倍”“乌有子虚,漫相记述”[2]1614。
关于元进士的重构工作,首推考据学大师钱大昕。他在《元进士考》对进士群体进行了整理,后收入《嘉定钱大昕全集》。但《元进士考》只是一份手稿,并未完成,因而错漏较多。此后萧启庆、桂栖鹏、沈仁国、陈高华、黄仁生等学者都在元进士重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可以确认的山西进士共有38人,本文即以此为依据,对元代山西进士的地理分布作一番探究,以求对山西进士群体有初步了解。
一、元代山西进士地理分布状况及其特征
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为行省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省下设置路、府、州、县。当时的山西地区归中书省管理,属于“腹里”地区,下设“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和“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分别在今大同和太原。再次一级为“路”,元代山西设置了3个路级管理机构,由北向南分别是大同路、太原路(后改名为冀宁路)、平阳路(后改名为晋宁路),治所分别在大同(今山西大同)、阳曲(今山西太原)、临汾(今山西临汾)。太原路和平阳路所辖地区全部在今山西省境内,而大同除管辖山西的部分地区外,还管辖现在河北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此外,上都路所辖灵丘县(今山西灵丘)、广灵县(今山西广灵)和兴和路所辖天成县(今山西天镇)也在山西境内。
在江苏地区,美国白蛾一年发生3代,第1代美国白蛾发生期在4月20日—7月20日,第2代在6月10日—9月20日,第3代在8—10月,以蛹越冬,幼虫共7龄,幼虫第1代发生比较整齐,第2、3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化蛹时间较长。我们的未发表试验结果显示,选择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到化蛹初期时释放周氏啮小蜂为宜,释放小蜂与寄主蛹发育同步,防治效果更佳,一个世代若放蜂两次以上防治效果会更为显著。放蜂也应选择晴朗天气的10:00—16:00时进行,充足的光线,较低的湿度,都利于雌蜂飞行寻找寄主(美国白蛾)。
表1 元代山西进士地理分布表③
由上表可知,元代山西进士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理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
由表1可知,元代山西共有38名进士,其中平阳路27名,占全省进士人数的70%,数量十分可观。进士数量以直辖县最多,共8 名,是进士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潞州、泽州、绛州也是进士分布较多的地区,分别有7 人、4 人、4 人。霍州、解州、河中府只有少量的进士。反观太原路,仅有10名进士,数量不足平阳路的一半,除直辖县分布5 名进士外,其余地区都是零散分布。北部的大同路竟无进士。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
3)通过相关仿真试验得到了机械臂举升高度与举升力的关系曲线;从仿真结果可以知道,初始角度对机械臂有效举升高度有重要影响,其中θ1对有效举升高度的影响大于θ2。研究结果为此类机械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沿汾河谷地分布
进士数量较多的中、南部地区,往往都分布在汾河谷地一带。有进士分布的22个州、县中,13个分布于汾河谷地。汾河冲刷形成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灌溉资源、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使得这一地带成为山西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同时也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带。
最后,地区政府需要及时依照中央颁布的餐饮法律文件标准[9],根据本地区餐饮经济的融资趋势,将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到餐饮企业融资行为管控工作中,有效维护餐饮企业自身的经营权益。
(三)泽、潞地区的特殊性
注释:
二、影响进士地理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
山西中、南部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面积约13000 km2。“地势平夷,土性泻卤”[6]43。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居住。汾河横贯其中,流潇河、文峪河、龙凤河、涑水分布其间。在山地与盆地相接地带,还分布着一些水量较大的泉水如霍泉、龙子祠泉等,有着充足的灌溉水源。长治、晋城靠近太行山脉,地形较为崎岖。但诸山之间散布着一些盆地,面积较大的有长治盆地、晋城盆地。形成了“内夷平,外高俊”“三面名山……其中平坦”[7]46-47的地形特点。沁河、浊漳河的河流量分别居山西省第二位和第三位,农业灌溉较为便利。晋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这里山川险峻,道路崎岖。冬季气候严寒,无霜期较短。从自然环境看,中、南地区无疑更为优越。
(二)经济状况
元朝时期的山西是当时的产粮重镇,史书中关于调山西粮赈济他地的记录屡见不鲜。如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河北十七郡蝗。千户也先、小阔阔所部民及喜鲁、不别等民户并饥,敕河东诸郡量赈之。”[2]336天历二年(1329年)“赵王马札罕部落旱,民五万五千四百口不能自存,敕河东宣慰司赈粮两月。”[2]699各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又有所差别,平阳地区“田凡一岁三艺而三熟,少施以粪力,恒可以不竭,引汾水而溉,岁可以无旱。”[7]393而北部地区“自雁门逾代岭之北,风壤陡异,多山而阻,色往往如死灰,凡草木亦有悴容。”[7]696农业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这一点还反映在各地的水利建设上,据统计,蒙元时期山西共兴建47处水利设施[8]251-254,其中24处建于平阳路,16 处建于太原路,7 处建于大同路。在农业发展方面,南部远远优于北部。
元代在山西设置的纺织印染机构也以平阳路规模最大,“晋宁路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照磨、案牍一员,其属:提领所一,系官织染人匠局一,云内人匠东、西局二,本路人匠局一,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州等局七。每局各设提领一员,副提领一员,惟泽州、云州则止设提领一员。”除云内人匠东、西局及云州人匠局外,全部设置于晋南地区。相比之下,大同织染局则略显简陋。只设“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2]2149-2150解州盐池是北方食盐的主要产地,年产量最高达4277万千克[9]。盐商的足迹遍布北方各地,“凡舟车之运,遍梁、雍、陕、洛,河东、河内之境,数千里皆食其利。会其岁之入,以缗计者二千万。”[7]906《元史·食货志》记载了山西各地的商税,“大同路,八千四百三十八锭一十九两一钱。冀宁路,一万七百一十四锭三十四两六钱。晋宁路,二万一千三百五十九锭四十两二钱。”[2]2400
中、南部地区强劲的经济实力,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最终造成南多北少的进士分布格局。
(三)地方教育
庙学是依附于孔庙,传授儒家思想的教育设施。元代山西地区的庙学建设比较兴盛,“自京师外,河东为称首”[7]776。根据瞿大风先生的统计,见于记录的元代山西庙学共70所,以平阳路的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共44 处。太原路21 处,大同路5 处,与进士的分布情况一致。在办学规模上,中、南部的庙学情况也要好于北部。如太原庙学“连瓦接栋,丹碧辉映,严而有制,靡而不渝,高明壮丽,为诸郡冠”[7]741。河中府庙学“袤七十九步有奇,广六十六步不及,记其地得十一亩三分之二”[7]776,潞州庙学由州佐崔亶肇始构建大殿,后陈伯福“缮葺而增广”[7]800建成房屋五十间。而北部浑源州庙学仅建有“两庑六盈、洎御赞碑亭一宇。”[10]329应州庙学“图像十儒,左右幕位六间,东斋二间。”[11]197
1.庙学
2.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元代十分重视书院发展。中统二年(1261年),元世祖下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2]71在这种背景下,书院的数量明显增多。有元一代,山西新建或前代遗留继续运行的书院书院共20所。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2 元代山西书院分布表④
上表所列书院20所,14所分布在平阳路,6所分布在太原路,北部的大同路无1 所。由于官方的支持,这些书院资金充裕,有一定办学规模。首阳书院“建夫子殿三楹于其地正北少东,及讲堂、两斋、庖廪凡十有二楹”。至正十年(1350 年),山长张镛“以学田常岁租入藏材庀工,乃于夫子殿少西为屋,以祀夷、齐,南向中为神门,外为棂星门,以临通衢。”[7]818涑水书院“堂七楹,……辟斋五,聚邑士之俊造与幼学者分教焉。游息之所、讲肄之室,庖廪井厩,靡不具备。复置田亩若干,岁入以赡,且以供祀事。”[12]884雄山书院“殿庑斋堂,略仿郡学,有田二顷,松万株,以资讲学费。”[14]853书院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对进士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幽雅的东湖路和宽阔的迎宾大道,车来车往,不时发出呼啸,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生冷。但东亭却是窄街。房子亦很零乱。东一家西一户全然无章法地开着些小店。零乱有零乱的好,给人一种自由生长的气息。过往行人一走进东亭,便仿佛掉进活色生香的生活之中。西装可以脱下,鞋也可踢踏着,香烟叼在嘴上,余灰尽可四处弹射。穿着睡衣的女人,拎着塑料袋晃来荡去。自行车和三轮车的铃一遍遍地响着。豪华场合一本正经的规矩在此全都散架。
(四)文化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对进士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在泽、潞二州表现得最为明显。宋英宗时,程颢为晋城令,“指授《大学》之序,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笃于治已而不忘仕禄。视之以三代治具,观之以礼乐。未几,被儒服者数百人”,泽州地区的尚学之风始兴。金泰和年间,当世名儒李俊民隐而不仕,教授乡曲,理学之风复盛。进入元代,这一地区的学风依然浓厚,涉及兴学之事,无不“耆倡髫从”。高平县还曾设置乡村学校,“大复永禄等五十八里之文馆”。泽州的求学风气又影响到周围地区。“达乎临邑之高平、陵川,渐乎晋、绛,被乎太原。”[7]963
三、结语
元代山西进士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南部多北部少,且多沿汾河谷地一带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自然环境的差异外,还涉及各地的经济状况。在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山西中、南部的庙学和书院建设如火如荼,推动了文化发展,使得中、南部的进士人数居于山西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晋东南一带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当地崇学氛围浓厚,进士数量不落下风。
泽、潞二州气候偏冷,农业生产有限,“冬令常侵于春秋之半,甚有入秋即霜,盛夏而雹者……是以岁惟一熟。”[3]50粮食多由异地转运,“太行片石,带土无多,麦菽瓜壶,半仰给河内。”[4]79高大的太行山脉,也使得这里的交通比较闭塞。“太行起于河南之济源。迤逦东北,延袤千里……西入山西泽、潞二府……亘绝东西,天井、羊肠为道路险阨。”[5]490该地区进士人数却较多,潞州7名,泽州4名,属于进士密度较大的地区。
①郭镗,榆次人,至正二十六年进士。沈仁国先生据《補辽金元艺文志》,认为郭镗著有《春秋传伦》十卷,实则有误。《春秋传伦》实为郭隚(或作“镗”)父郭正子所撰,后世史书误将作者记为郭隚。而此郭隚为福建长乐县人,并非山西之郭镗。(详见张欣:《〈千顷堂书目〉、〈经义考〉所收元代春秋学著述补正》[J].图书馆杂志,2013年(6).
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中,可看到产妇及其配偶文化程度高是部分食物摄入的保护因素,父母/公婆的建议是产妇对相关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且会影响产妇对食物的选择,而从医生/护士、网络等获取知识的产妇目前只是少部分。往后的工作中应广泛开展营养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营养保健知识水平,以降低对女性健康的不利影响。
②张昌,字思广,临汾人。成化《山西通志》、康熙《平阳府志》均称其为元进士。萧启庆先生据《平阳府志》将其列为进士。沈仁国先生据《绛州同知虎公圣母庙祷雨灵应碑》前提“前乡贡士河东张昌书并篆”,指明至少在至正十五年之前,张昌仍是乡贡进士。但在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六年之间,未找到张昌登第的证据。刘璟《易斋稿》卷七收录了张昌的墓志铭,称其“举乡贡进士,将入廷试,乃慨然叹曰:吾斯之未能信何为者耶,遂归。”[13]则张昌并非进士无疑。
(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形成。在高中阶段,学生往往内心更趋向于个性化的学习,而非从众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中生通过创新素养的提高,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了解自己的个人特点,在实践中增强了自信,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的积极性。
④资料来源:王欣欣著.山西书院[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成化)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8.参考文献:
③资料来源:仁国著.元朝进士集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6;萧启庆著.元代进士辑考[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2。注:籍贯为山西,但应试地点不在山西的进士不在统计范围内。
此外,凤凰新华印务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以科技的力量打造CCPP中国云出版印刷平台,实现出版“零距离”、印刷“零差异”、发行“零库存”、版权“零担忧”,以及“凤凰定制”等功能,大大简化了以往繁复的业务处理过程,实现了面对专业出版客户、大众客户的在线随时随地印刷服务。
[1]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光绪)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顺治)潞安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区别于5次多项式轨迹规划,此处加入了起末点的跃度为零两个约束,提高了轨迹连续性,降低了机器人柔性冲击。根据轨迹起点与终点的路程、速度、加速度、跃度这8个条件求得规划式如式(2),因为得到的多项式最高次为7次,所以称为7次多项式运动分配[15]:
构建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从教学目的、教学意义、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考虑,来对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尽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具体来讲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构建是要服务于市场中编辑出版行业,因此从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出发,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研究的重点方面,创新型人才通过设置的科学规范课程来获得学习的动力元素。其次,促进整个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时代发展中编辑出版行业对职业岗位的具体需要。
那么,琴曲是如何有意境,即如何“远”的呢?一言以蔽之,以气贯通。而此气是由生理之气、琴曲之气组成,并非单一而就的。
[4](雍正)泽州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5](乾隆)潞安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成化)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余阙.青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瞿大风.元朝时期山西地区(政治经济宗教篇)[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9]张国旺.蒙元时期解盐研究[J].盐业史研究,2006(1).
[10]陈学锋.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浑源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11](万历)应州志[M].应县:山西省应县县志办公室,1984.
[12](雍正)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刘璟.易斋稿[M].清抄本.
Explor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hanxi Jinshi in the Yuan Dynasty
LI Yan-lia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Yuan Dynasty Jinshi lists that have been retained until now, which brings difficulties to the reconstruction work. Local records on the Yuan Dynasty Jinshi in Shanxi region can be unbelievable owing to many mistakes in them. According to scholars, there were only 38 Jinshi who can be identified at present. By classifying and sorting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Jinshi, it is shown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Jinshi in Shanxi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re were more Jinshi in the south than those in the north, being distributed along the Fenhe River valley and in Ze and Lu area. The rich and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south, the 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and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Confucian temple schools and academi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Jinshi. The good atmosphere of advocating study in Ze and Lu area also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Jinshi.
Key Words :the Yuan dynasty;Shanxi province;Jinshi;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收稿日期: 2019-09-11
基金项目: 山西师范大学优质课程成果《古代中国与山西》(项目编号:2016003)
作者简介: 李彦良(1995-),男,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
中图分类号: K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78(2019)06-0093-04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6.028
标签:元代论文; 山西论文; 进士论文; 地理分布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