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概率的探讨_校企合作论文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概率的探讨_校企合作论文

通过校企合作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率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率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校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然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大量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技能与素质无法达到企业的标准与要求。可见,产销不对路的情况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存在。一方面是企业渴望拥有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依据这一状况,应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校企业合作的先进经验,深入探索以提升就业率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新路。

一、高校学生在企业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不但要设置有关的就业类课程,而且还需要高校在精神以及行为层面上积极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意识,并且创设出与其相配套的硬件建设环境,创设出更多机会让大学生们进行实践。就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仅依靠一门课程以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需要切实把握系统性,实施更加健全完整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事实上,从大学生们入学起,就应当为学生们灌输就业教育之理念,甚至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大学生们能够直接进入到准就业状态之中。要明确高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办学的思路,尤其是要考虑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出适合于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实施就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就业教育缺乏人才需求专题研究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这是应当及时进行跟踪调查的。一般来说,高等院校均实施了面向毕业生的跟踪性调查工作,然而,此项工作的实施往往停留于表面,也就是只注重于对大学生就业率进行统计,而未能展开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深入研究,比如,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跟踪,对大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和实际工作岗位相互结合的情况、岗位改变的原因等开展分析。

(三)就业教育缺少创业内容

很多高校的就业观念就是要为大学毕业生找到能够接收他们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自行创业并非是就业,甚至不鼓励大学生们自主创业,觉得大学生创业就如同没有固定单位,不为社会所认可。这是一种对就业和创业的片面化理解。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状况下,高等教育更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至少应当让大学生们形成创业意识。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生们成才的途径之一,而不应受到排斥与限制。

二、校企合作对于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率的推动作用

(一)校企合作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能够产生推动作用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这是目前高等院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与提升教学质量之重点。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当依托企业的技术、资金以及设备,在本校设置校内实训基地,让大学生们在进校之后学了几门专业课之后,就能动手进行实践技能类的实践训练。为了能够更好地补充校内实训基地设备与功能之不足,切实解决高校实训基地所需要的空间不足之矛盾,高等院校还可依托合作企业,在校外设立长期而稳定的实训基地,从而为大学生群体实施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创设出更好的条件。高校学生在校学习完理论知识,完成校内实训之后,即可依据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到校外实训基地投入顶岗实习之中,直接地从事实践性活动,以求更加熟练地掌握岗位实践技能,实现企业所要求的人才需求目标。

(二)校企合作对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能够产生推动作用

在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之中,高等院校要将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制度以及形象等各项基本要素积极引入到校园之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企业岗位需求、企业工作岗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持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服务、质量、竞争、创新、自律以及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素质,积极倡导大学生更加珍惜校企合作教育的良机,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认识用人单位的文化,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于企业的认同感。

三、通过校企合作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率的途径

(一)高校与企业共同拓展大学生人才就业市场

一是设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地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应当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设置的新方式。要通过高校与相关部门、企业的共同研讨,成立由多家企业负责人所构成的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制定出健全的工作章程,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且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要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变化,深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的新办法。二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高等院校历来都将大学生的就业率,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认可度作为判断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管理机制上,高等院校设置了招生就业部门,使生源的进口与出口能够相互协调和促进,要注重于将市场的热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能力密切结合。在大学生就业运行机制上,应当定期召开校企咨询委员会会议,并且特邀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更加广泛地获取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制定出合理的大学生就业实施方案。在实施时应当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办法,积极出击联系用人单位,不断推进就业市场开发力度,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从而让大学生们在最为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的特长。

(二)高校与企业实现彼此合作与就业挂钩

为了加强与改进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关键就在高校和企业双方实施合作的态度上。高校方是人才的输出者,企业方是人才的使用者,唯有在两者之中找到更加合理的平衡点,才能切实发挥出最好的功效,以实现双赢。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校企之间的合作,将其纳入到教学制度与教学体系之中,形成更加完善和严格的实施政策以及考核机制,着重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校企之间的合作教育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应当只是被动地等待着去接收人才,而是要通过和高校进行全面合作的方式,更加积极而主动地共同培养出适合于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三)高校与企业共同探索合作教育方式

一是教学和实训、科研课题全面合作模式。高等院校教学部门应当和企业进行合作,结合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任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高校应当提前与企业协商好实训计划,并且安排落实。要把教学的内容和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从而确保大学生们能够学有所用。高校的科研课题或者毕业设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和企业共同协商指定的毕业设计,其内容应当和企业的生产或者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使设计或者研究的成果、专利能够直接地运用到企业之中,这就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理论、应用技术之能力,以求切实提升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水平。

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模式。高等院校应当利用假期实施社会实践的时机,和企业联合培养大学生。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加广泛,或者在不同的年级上能够有所侧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当以了解用人单位生产经营过程、明确企业对于人才的全方面要求为主,从而激发出大学生群体适应就业而进行自主性创新学习的能力,切实提升获得就业竞争实力的积极性;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应当以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所具有的实践为主体,强化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实训,切实提升其实际设计、生产或者研究等方面能力。企业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人才与考察人才、录用人才,不断缩短正式就业过程之中的磨合期。这一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赋予大学生们的实践以全新内容,切实提升实践性实习所具有的针对性,进一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是大学生合作共赢培养模式。应当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设置专业培训班。企业主要负责大学生群体的实习,由高校单方面培养大学生人才转换为高校企业双方进行优势互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由高校推动就业工作切实转变为由企业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从而有利于大学生们提早地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切实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化被动接收为积极学习,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能力。用人单位对于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应当予以优先录取,从而实现和大学生就业率的直接挂钩。

四是校企间文化结合模式。文化可谓是大学生群体适应工作和社会的根本。大学生们从高校学习到企业就业,这是一个跳跃式的进程。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应,可能存在多种因素,但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却是潜在的与主要的。高校企业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实现多种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融合。企业文化要进入高校,应当以冠名活动、共同举办活动等形式与高校合作。实施多种形式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们理解与熟悉企业文化,是提高大学生群体就业能力的必修课。大学文化进企业,应当组织大学生们和企业之间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这不仅十分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深入了解与体验企业文化,加强和企业员工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的文化层次,切实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同时提升大学生们就业的稳定性。

五是“3+1模式”。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于人才所提出的需求,有鉴于此,应当深入研究,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1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用三年时间在大学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用一年的时间到企业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要运用企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与设备实地教学,让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从办学的形式上来看,可运用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的订单式培养方式,或者是将实训和岗前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等,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岗位针对性,切实缩短或消除大学生群体的岗位适应期,进而实现一部分大学生的零距离就业。大学生在实习时可以直接到校外合作企业参加岗前工作实训,不但能够让自身得到极好的岗前训练,而且还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解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企业选拔出更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而实现大学生和企业的双赢。开展“3+1”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应当更加科学地调整课程的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落实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管理的企业化以及素质培养的职业化,让大学毕业生能够真正地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四)高校与企业携手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

一是认真规划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容。高等院校应当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分不同的层次与阶段,有针对性地规划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对大学生们实施以“职业生涯设计,从现在做起”为主题的就业教育;在大学二年级,对大学生们实施以“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为主题的能力拓展训练;在大学三年级,对大学生们实施“为母校留真情,为社会献才智”为主题的情感教育活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事实证明,一个好岗位最多只能解决一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而一个好理念却能解决一大批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因此,高等院校不仅可以通过就业方面的专题讲座向大学生介绍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以及趋势,而且还应当引领大学生们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且鼓励其亲身参与到企业的各类竞赛与评比活动之中,让大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亲身体会与感受到企业文化,学习企业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同时,要高度重视就业教育过程中的学科融合。高等院校应当要求本校教师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切实加大对于大学生实施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教学比重;要求高校文化课的任课教师将就业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来抓,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能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

二是认真传授求职与招聘的技巧及方法。高等院校应当从大学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起就实施应聘方面知识的辅导,从而帮助大学生们了解笔试与面试的各类方式,并且找到应对的办法。与此同时,应当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到高校中,就本企业在人才选拔与使用中的做法举办讲座,从而让大学生们能更为直观和近距离地感受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帮助大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条件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是认真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技能。要采取开展实践活动和模拟活动等措施.切实改变原有的一考定终身的做法,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技能。一是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直接参与到各类实践之中。二是开展模拟活动,将企业真实活动运用模拟设计的方式,让大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以求得到良好的体验。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校企合作,企业应当将高校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基地,而高校则应当将企业视为实习与就业的基地。高校要依据企业要求进行量身定制,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针对性的毕业生,这也十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实力。因此,必须持续深化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就业渠道的畅通化,使高校与企业合作真正形成市场竞争的优势。

标签:;  ;  ;  ;  ;  ;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概率的探讨_校企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