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和社会开始对生态环境建设逐步重视起来。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也具备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因而,在保证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林业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植保体系建设;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安全;生态工程;林业;树种选择
山川秀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上来看,生态恶化源于毁林,生态改善始于兴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造林质量,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林业生态工程是我国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树种选择是影响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的重要意义
1)工程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人类不断的毁林毁草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沙尘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只有进行宜林荒山造林种草、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来增加植被覆盖率。2)工程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实施工程造林、加快植被恢复、扩大森林面积,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在造林过程中,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和物资,还有利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3)工程造林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工程造林后,随着林木的生长,农民可获得各种林木种子、木本粮油及各种干果、鲜果和牧草,同时可为后续的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源。
2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重视树种的选择
2.1 要结合本地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带,树木能否成活、生长趋势好坏取决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土壤酸碱度、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有些树种在某个地区长势良好,但在另一个地方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差异,甚至不能成活。乡土树种是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它指那些长期生长于某地,相比于其他树种对本地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是造林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2.2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要选择水土保持树种
1)根系发达,能笼络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严重的地方采用根蘖性强的树种。如刺槐、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等。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如刺槐、无患子、香樟、栎木、槠树、枫树、木荷、紫穗槐等。3)生长迅速,郁闭紧密以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从而保护土壤。如木荷、夹竹桃等。4)水土保持林应能适应不同地形的特殊环境;护坡林要能耐干旱瘠薄,如木芙蓉、紫穗槐等;防风林抗风力要强,不易风倒、风折及枯梢,如杨树、柳树等。
2.3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必须坚持乔灌草结合
工程造林的地区差异性很大,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不同的环境,这就决定了工程造林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地类型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相互结合,并科学地确定林种、树种、草种比例。在干旱的荒山荒坡,要重点发展耐旱灌木,恢复原生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坡度为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石质山地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要全部营造生态林。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等模式,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
2.4 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改善生态环境是工程造林的根本目的,但同时也要解决好造林地区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因此要坚持生态优先,在采取必要的水保措施的条件下,规划一定的经济林,选择经济林树种或兼用树种,并创新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木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盂县总结推广的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花间作、先密后疏、效益接力、林草牧一体化等配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择树种时,还可考虑依托林木资源的后续产业。
3 提高造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要做好,除了树种选择,还要求林业部门树立责任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标准,制定林业绿化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 树立责任心,抓造林绿化质量
林业部门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承载着重要的责任。造林绿化是利国利民,荫及子孙,造福后代的公德事业。地球需要绿色,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绿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绿色,其一,林业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要保证有林地面积增大于减、森林蓄积长大于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二,广袤的森林是社会环境的生态支撑,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加大造林绿化的工作力度。其三,只有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根治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绿化标准
把工程造林绿化标准高低、质量好坏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命线来抓,把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贯穿于造林绿化的全过程。造林绿化工作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公益事业。一定要严把设计关,坚持设计高标准。造林作业设计是工程造林的前提,作业设计必须遵循统一规划、重点突出、集中治理、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并重、针阔混交的原则。
1)清理土壤,严把整地关,坚持整地高标准。确保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稳定绿化成荫。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植物扎根的地方,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它不仅供给林木生活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供给水分和空气,支持着树体。所以土壤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巨大的作用。整地采用挖水平槽或鱼鳞坑的方式,严谨全面整地,破坏原生植被的做法,同时,整地要与封山禁牧等措施相配合,提高荒山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流失。2)严把苗木关,坚持苗木高标准。苗木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造林成果,抓住了苗木质量关就等于抓住造林成活的前提。Ⅰ级苗高生产、地径生长、造林成活率和翌年保存率最高,在造林时为保证造林质量、强调选用优良的Ⅰ级苗非常必要的。3)严把植苗关,坚持植苗高标准。植苗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阔叶树坚持“挖大坑、放当中、多培土、浇足水、踩实成、不窝根、不透风”的实用技术,村屯、道路绿化人工植苗坚持横竖成行,斜上线。4)严把技术关,坚持科技高标准。
4.加快发展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
2.要鼓励、支持发展合作社、专业队等多种形式的植保服务组织。对开展代防代治、统防统治,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各类基层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再给予相应的补助。充分发挥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推广植保技术中的作用,加快形成以全县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服务体系。
5.着力提升农业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预防为主、分级负责,果断处置、规范有序的要求,成立各级应急防控指挥部。各级尽快制订完善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供销部门、企业参与,财政适当补贴,落实农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迁飞性害虫和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治药剂及施药器械的储备制度。同时,加强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3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植保工作应纳入公共卫生的范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发展。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要将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经费列入预算,保障人员、宣传培训以及重大疫情监测、调查、扑灭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补贴所需的经费,使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正常运转。
进一步加强对构建公共植保服务体系和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领导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公共植保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进一步完善重大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工作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各地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对责任不落实、工作效能低的进行通报批评。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为开创全南县植保工作新局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英,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2012(4)
[2]张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13,(6)
[3]严志.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
[4] 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2)
[5] 杨昌,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2013(7)
论文作者:魏春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8
标签:树种论文; 林业论文; 生态论文; 工程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林木论文; 植被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