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2月收治的56例大于6岁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对照组进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龄小儿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上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的疗效明显。
【关键词】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脐内侧襞修补手术;腹股沟斜疝;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096-01
本次对我院收治的56例腹股沟斜疝的患者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进行临床治疗,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2月收治的56例腹股沟斜疝的患儿,经检查均符合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7±2.6)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1±0.3)年,疝环平均直径为(2.2±1.1)cm,其中单侧22例,双侧6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6±2.3)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2±0.5)年,疝环平均直径为(2.1±1.2)cm,其中单侧21例,双侧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术前给患者禁食6~12h,排空小便,给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在脐皱褶皮纹处切开切口为0.5cm,建立CO2气腹,压力为8~10mmHg,置入5mm小儿腹腔镜,常规检查对侧是否存在隐性内环口未闭。在左侧脐旁3cm处做切口0.5cm,在腹腔镜监视下穿刺5.0mm trocar入腹腔作辅助操作孔。取头低脚高位,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12点做切口长约0.2cm,将腹壁采用操作钳拉开,从内环口体表投影12点处腹膜外沿内环口的内侧采用带2-0丝线的雪橇针从上向下穿行并将其放置在中段,线尾采用弯钳固定,避免滑脱。将钩针在腹壁同一切口进入,顺着内环口前进针处向外半圈从上而下前进,在到达内环口下方约6点位置从前一出针孔进入腹腔,从腹腔将缝线勾出,将缝线在中段剪断形成双线,完全排尽疝囊内气体收紧缝线并打结。双侧患者采用同种方式处理对侧。排空腹腔气体,将腹腔镜头自trocar退出腹腔。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用雪橇针从腹壁外同一切口处将丝线带入腹腔,将脐内侧襞采用操作钳向外拉,直至其完全覆盖内环口,雪橇针从脐内侧襞边缘穿过,再从同一腹壁切口穿刺进钩针并将缝线拉出腹腔然后在体外打结,并将缝线埋在皮下。如此重复2~3针,将脐内侧襞完全覆盖于口处。
1.3 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1年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组间展开t或者χ2检验,若P<0.05,则组间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表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x-±s)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频率逐渐升高,具有创伤小、直观、快速等特点[1],但是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其原因主要是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再加上患儿长期咳嗽、哭闹、便秘等引起的腹压增高症状。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完全覆盖腹股沟管后壁部位,减少了腹腔压力对内环口的冲击,缓解了疼痛程度[2]。本次对我院收治的5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龄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可以降低其复发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促进患儿身体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大龄小儿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上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的疗效明显,显著降低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等.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华外科杂志,2017,45(3):207-209.
[2]黄河,周旭坤,江涛,等.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16(4):300-302.
论文作者: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腹股沟论文; 高位论文; 内环论文; 腹腔镜论文; 腹腔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