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好运角中学 山东 威海 264319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初中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化学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将实验探究式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贯穿问题链进行引导,辅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现以鲁教版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实验新授课为例,浅谈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法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计及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森林火灾视频。
思考第一个问题串:
(1)森林大火难以扑灭,一棵树着火容易解决,为什么?
(2)灾后树木成灰,唯水泥柱依然竖立,说明什么问题?
(3)明火已灭突改风向,死灰复燃,为什么?
学生独学,展示的内容较肤浅。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能够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以问题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指出燃烧定义,引出环节一。
环节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玻璃棒、酒精、烧杯、火柴)及实验步骤(取三支相同的玻璃棒:第一支不作任何处理,第二支蘸水,第三支蘸酒精。分别点燃三支玻璃棒。)
由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串:
(1)实验现象是什么?
(2)是玻璃棒在燃烧吗?为什么第一支没有做任何处理的玻璃棒没有被点燃?
(3)玻璃棒不能燃烧,那是什么在燃烧呢?
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提出可燃物概念,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有可燃物。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易操作的实验降低本节课的起点,学生易接受,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燃烧就只需要可燃物吗?还需要哪些条件呢?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燃烧实验。
提出第三个问题串:
(1)你都看到哪些实验现象?
(2)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而试管中的红磷却不能燃烧?
(3)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而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教师介绍着火点定义,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小组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出燃烧的另两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及有氧气参与。
设计意图:教师改进实验,学生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从刚接触化学就树立环保思想。
至此,用“化学眼”再看四川凉山火灾,重新用化学专业用语回答第一个问题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科思维。
教师抓住第三个问题,深入分析,大风又起,吹散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新鲜空气,氧气浓度升高,导致死灰复燃。
可见,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促进燃烧。生活中还有哪些促进燃烧的方法呢?由此引出环节二。
环节二:探讨促进燃烧的方法
教师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请解释下列现象,并据此归纳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发动机内的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
(3)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吹入空气。
(4)在空气中加热铁丝,铁丝不会燃烧;在氧气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设计意图:与生活相关连,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接着以炭与氧气的燃烧反应为例,利用微观结构示意图解释为何提高氧气浓度、增大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设计意图:增加微观探究,架起“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桥梁,加深对燃烧的理解。
三看四川凉山火灾,指出火虽然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能带来灾难。现在我们不能像烈士一样身先士卒,但我们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灭火本领,学会自救。那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引出环节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环节三:探究灭火的原理
设计活动“争做小小消防员”,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寻找熄灭蜡烛的方法。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至此,完成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点,教师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零散知识形象化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对比记忆能力。
最后,通过录像片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学生了解广义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的参与。
设计意图:
1.拓展学生思路,不要让认知水平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2.为以后高中进一步学习燃烧打下基础。
从中学化学的内容上看,由于初中化学是基础起步阶段,内容与生活贴合度高,较适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化学学科的素养。
论文作者:刘向荣 王晓颖 董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学生论文; 玻璃棒论文; 意图论文; 可燃物论文; 白磷论文; 氧气论文; 化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