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1]2017年在《并网风电场建模及其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煤等一次化石能源的日渐减少,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问题,我国正大力发展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全力打造纯绿色能源结构。近些年在众多学者的刻苦专研下,已攻克了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但风力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等特点,致使其输出功率具有反调峰的特性,导致电网弃风比率较高,能源浪费严重。因此,本文将对风电场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其数学模型,确定风电场最大安装容量。首先,基于采集的吉林大唐风电场实测数据,对风电场内的单台机组出力特性、波动特性及风电机组之间差异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推导了单台机组功率波动性及各台机组差异性的计算公式。其次,对比大唐风电场的实测风速-功率曲线与标准风速-功率曲线,通过对风力机功率进行分层,拟合风电机组实际风速-功率曲线。采用风电场等效平均风速消除风电机组之间差异性的影响,建立风电场的数学模型,并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电力仿真软件PSASP,仿真分析吉林西部电网的稳态特性,校核电网暂态特性,确定风电场最大安装容量。
万航羽[2]2008年在《风电场模型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风电技术的日益成熟,风力发电已成为全球电力系统重要的主流发电技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对风电接入电力系统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风电场模型较粗糙。因此,需要建立比较精确、工程实用的风电场模型。本文采用Matlab作为建模和仿真工具。首先,建立恒速风力发电机和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稳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集电系统的风电场稳态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电网并进行潮流计算,与忽略集电系统的风电场模型对比,说明风电场稳态等值过程中计及集电系统的意义。应用风电场稳态模型分析风电场接入系统对系统潮流和网损的改变。其次,建立风电场动态模型,包括详细模型和不同程度的简化模型。通过仿真说明不同情况下各种简化模型的精确度。采用简化模型分析风电场并网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并与火电机组代替风电场仿真结果比较,说明不同类型风力发电机组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不同且在暂态分析中用火电机组近似等效风电场计算结果存在误差。最后,建立适于谐波分析的双馈风力发电机动态模型,分析双馈风力发电机并网运行带来的谐波污染,结果表明双馈风力发电机接入系统运行能够满足国家谐波标准。
余梦婷[3]2016年在《电网故障下含DFIG和PMSG的混合风电场运行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类型风电机组运行性能的深入研究以及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实现灵活选择合适投建的多种风电机组类型形成混合风电场,特别是由永磁同步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和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这两种主流机型形成的混合风电场,将成为未来大容量风电场建设的趋势,其可利用不同类型风电机组的运行特性进行风电场之间的协调运行从而提高并网系统的不脱网安全稳定运行性能。我国风电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所接入电网较为薄弱,电网电压故障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电网电压故障下,通过混合风电场中不同类型风电系统之间的协调控制,有望提高整个混合风电场的故障穿越能力。本文针对由DFIG风电系统和PMSG风电系统组成的混合风电场,从增强电网故障下混合风电场的故障穿越能力的角度出发,对混合风电场在电网故障条件下的运行与控制展开相关研究。首先,在对DFIG风电系统和PMSG风电系统的数学及控制模型的详细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含DFIG和PMSG的混合风电场的集中等值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分析了混合风电场的稳态运行特性。其次,详细分析了电网对称故障下DFIG风电场和PMSG风电场的无功电流极限,提出电网导则要求下各个风电场的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控制策略。基于此,并结合风电场时空分布特性,研究混合风电场协调控制策略,为电网提供满足要求的最大暂态无功支撑,并对其在全工况下的有效性进行仿真验证。然后,详细分析了电网不对称故障下DFIG风电场和PMSG风电场的运行特性,研究不对称故障下各个风电场的改进控制策略及其电流指令算法。基于此,研究了电网不对称故障下混合风电场的协调控制策略,提高了并网风电系统的故障穿越能力和安全稳定性,并对其在全工况下的可行性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搭建了含DFIG和PMSG的混合风电实验系统,并对电网对称故障下混合风电系统的运行特性和所提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为提高电网故障下混合风电场的不脱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及其故障穿越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大规模并网风电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
徐宝良[4]2012年在《基于RTDS仿真的并网风电场建模及其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力发电作为一种环境友好、转换效率高的新能源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大,风电的不可控性和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愈发明显,且风电场多在偏远地区接入电网,受电压等级的限制,装机容量的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风电场的配套设备随着电网要求变的越来越复杂,突出的问题是为保证安全运行的继电保护设备如何选型和配置急待解决。本文把传统的通过配电网接入系统的风电场和当今大规模集中接入的风电场区别对待,传统的风电场对系统的保护产生的影响是由其提供的短路电流,影响了保护的灵敏性,这与大规模集中接入系统的风电场内的各馈线的输出功率对其他馈线保护的影响类似,而大规模风电场内的电缆较多,在单相接地故障时频频出现事故,这与传统的通过配电网的风电场情况不同,因此本文主要对大规模集中接入电网的风电场内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介绍了现在风电场内的主流机型—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和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通过分析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控制策略的研究。然后在实时数字仿真仪(RTDS)上搭建了风电机组的逻辑控制系统,通过动态仿真,验证了风电机组的控制策略以及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了对现有风电场的保护问题研究,介绍了典型的风电场保护配置,包括有风力发电机的保护配置,风电场内各线路的保护配置以及为并入系统的升压变电站保护配置。着重介绍了线路的保护,风电场内线路属于中压系统,一般配置为电流保护,配置较为简单。通过分析风电并网对传统保护的影响,指出大规模风电场内保护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际风电场的建模仿真验证了保护问题的发生,指出由于风电的不稳定性、随机性以及风电场内的线路与常规系统中压线路不同而造成了保护误动、拒动或配置不当造成停电事故发生。通过分析,对风电场内线路保护现有的问题提出了保护配置改进方案。其中针对风电场内馈线的相间故障提出由叁段式电流保护改进为自适应电流保护,详细分析了含有风电的自适应保护原理以及整定计算公式参数的计算方法。针对单相接地故障可通过接地电阻或消弧线圈两种方式快速切除故障保护方案,通过对因风电场为不接地系统而为制造中性点的接地变压器的容量确定、接地电阻或消弧线圈的选择,以及两种接地方式应用在不同接线的风电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风电场计算了其场内单相接地故障保护整定值,通过仿真验证保护能可靠动作。而针对于风电场内设备的更准确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刘升[5]2016年在《含VSC-HVDC的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电压源换流器型直流输电系统(VSC-HVDC)具有不存在换相失败问题、可提供动态无功补偿、可自换相、谐波水平低、适合构成多端直流系统等诸多技术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网互联、连接弱交流系统、向无源孤岛供电、可再生能源并网、城市电网供电等输配电领域。在某些特殊应用场景下,VSC-HVDC的建模、分析与控制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含VSC-HVDC的交直流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多端柔性直流系统用于电网互联、VSC-HVDC联接弱交流系统、VSC-HVDC向无源网络供电这叁类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特殊应用场景下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等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VSC-MTDC)机电暂态仿真建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含VSC-MTDC的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桥臂电容等效方法、MTDC直流网络模拟方法等,推导了 VSC-MTDC机电暂态详细模型,并分析了 VSC-MTDC机电暂态详细模型的局限性。为加大VSC-MTDC机电暂态模型适应的仿真步长,对VSC-MTDC详细模型的各动态环节进行量化分析和简化,从而推导出VSC-MTDC简化模型。基于PSS/E自定义编程功能实现了详细模型和简化模型,并将这两种机电暂态模型与PSCAD中VSC-MTDC电磁暂态详细模型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VSC-MTDC机电暂态详细模型和简化模型的稳态潮流和暂态响应特性与电磁暂态模型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后,基于改动的新英格兰39节点算例,研究了暂态过程中交流电网与VSC-MTDC系统的交互作用。(2)分析了联于弱交流系统的VSC-HVDC稳定运行区域。以VSC的交流侧稳态潮流方程组为基础,归纳了两种控制模式下VSC的安全稳定性约束条件和判据,分析了安全稳定判据随短路比(SCR)变化的规律,指出了 VSC联于弱交流系统时无法稳定运行的现象,给出了求取临界短路比(CSCR)的数值计算步骤。之后,研究了各种工况因素(交流等效电动势E、交流等效系统阻抗Z∠φ、VSC运行方式等)不同时VSC的CSCR,并和PSCAD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最后,比较总结了各方面因素对CSCR的影响,并给出了 CSCR的典型范围,以便为VSC-HVDC的规划运行提供参考依据。(3)设计了用于改善交流系统暂态稳定性的VSC-HVDC交流电压-频率协调控制策略。针对我国西部大量小水电群富集地区电网联入主网的场景,分析了此类弱交流电网采用VSC-HVDC异步联入主网的技术优势,指出了该场景中VSC-HVDC参与弱交流电网电压和频率控制的必要性,梳理了该场景下VSC-HVDC各控制目标的优先级顺序。之后,提出了一种改善交流系统暂态稳定性的VSC-HVDC交流电压-频率协调控制策略,并设计了能够严格实现控制目标优先级排序的VSC控制器结构。最后,以云南西北地区为例设计了小水电群富集地区的VSC-HVDC联网方案,并对VSC-HVDC交流电压-频率协调控制策略和常规控制策略进行了故障仿真对比,结果表明VSC-HVDC联网方案可较大幅度提升该地区的输送能力,且设计的协调控制策略能有效改善弱交流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暂态稳定性。(4)设计了两种VSC-HVDC联网及孤岛运行状态转换策略。首先,分析了VSC在联网状态和孤岛状态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及失稳机理,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本地电气量的VSC控制模式切换策略;之后,对无源供电控制器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无需切换控制模式的VSC下垂控制策略。通过PSCAD仿真对上述两种转换策略进行了验证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策略均能使VSC在联网状态和孤岛状态间稳定转换。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实际应用中VSC需依据具体的控制目标选取合适的策略。
陈盈今[6]2010年在《基于PSCAD的风电场建模与功率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力发电在减少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作用突出,已成为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风电事业发展迅速,其中,变速恒频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由于其优点突出,已经成为大型风电场建设中的主流机型。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风电场的建模和功率调控研究,对风电场并网运行、减小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冲击以及实现风电调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风电并网运行控制技术规定(试行)》(国家电网调[2010]201号),以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组成的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对风电场建模及其相关的功率调控进行研究,并以PSCAD/EMTDC为工具,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本文首先对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建模和控制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将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应用到双馈风力发电机仿真建模中,实现了风电机组的变速恒频控制,并基于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平台,建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仿真模型,为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持。在理论和仿真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桨距角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工程实际,对风电机组自身调控和执行调度指令情况下的有功功率控制进行了改进,使控制更准确有效。基于双馈风电系统单机仿真模型与功率控制改进方法,本文对风电场等效建模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风电场的仿真模型,并结合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调控能力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风电场的功率调控方案。最后,通过PSCAD仿真平台上对扰动下风电场动态特性和功率调控进行实验,验证了风电场仿真模型和功率调控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唐芬[7]2012年在《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并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永磁材料的快速发展,基于变速运行、变桨距调节的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因其在效率、可靠性、并网控制灵活等方面的优势显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围绕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并网技术展开理论研究,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并网变流器建模与控制和低电压穿越(LVRT)等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理论研究成果的正确性。第一,围绕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数学模型展开分析。阐述了永磁同步电机在不同坐标系下数学模型;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和饱和凸极性;简要介绍了零d轴电流控制(ZDAC)原理和特点;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围绕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相关技术磁链位置观测与初始位置检测展开研究。在磁链位置观测方面,首先分析了基于坐标变换的饱和反馈双积分器(SFDICT)和低通滤波补偿积分器(LPFCI)两种磁链位置积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针对SFDICT,为寻求限幅值设置方法,首次对其在不同限幅值、不同谐波含量下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提出了SFDICT在各限幅值下的误差公式;并基于此提出小限幅值加角度补偿法进行磁链位置估算,可同时达到较好的位置精度和谐波效果。针对LPFCI,给出了LPFCI在不同谐波含量下的误差特点。其次,比较了基于两种磁链位置积分器的无传感器控制应用于兆瓦级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优缺点。最后,对两种无传感器控制相关技术进行了仿真研究。在初始位置检测方面,针对现有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负载特性,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易实施的叁相两相混合导通法来进行转子初始位置检测。阐述了该方法的实现原理和工作特性,并给出了其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第叁,围绕并网变流器建模与控制展开研究。针对不同坐标系下实施的电流调节器,提出采用复矢量法进行评估比较。首先,建立了叁相并网变流器的复矢量模型,给出了静止PI、静止PR、同步PI在不同坐标系间的等效关系。其次,基于复矢量模型应用经典控制理论对静止PI、静止PR、同步PI和解耦同步PI从解耦控制、阶跃跟踪性能、抗电网电压扰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和仿真研究。针对并网变流器并联振荡问题,在建立了n台并网变流器并联等效模型的基础上用复矢量法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系统振荡原因。提出采用低次前馈法来防止振荡,并将其应用于风电场现场实验中,解决了振荡问题。第四,围绕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LVRT建模和控制展开研究。首先,给出了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关系;对电网电压跌落期间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行为特性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能耗型卸荷电路的LVRT方案缺点以及改进算法目前存在的难点,提出了机侧网侧协调控制与小卸荷支路相结合或机侧网侧协调控制与电容储能相结合两种LVRT方案。介绍了两种方案的实现原理:在网侧变流器方面,重点阐述了应对不对称跌落的控制策略;在机侧变流器方面,重点分析了机侧变流器不同控制策略下,电网电压跌落初期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响应特点,进而给出小卸荷支路和电容量的选取公式。最后,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案有效性。作为对理论分析结果的实验验证,给出了25k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对拖实验平台、2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对拖实验平台和风电场现场实验的主要实验结果,对包括SFDICT在各限幅值下的误差公式、两种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初始位置检测方案、低次前馈法消除并联振荡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
韩涛[8]2010年在《双馈型风电场等值模型及储能容量取值研究》文中指出全球风能资源蕴藏量巨大,若能充分利用风能将大大改善世界能源结构,缓解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问题,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然而,随着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电网的负面影响愈加显着。大规模风电场并网对系统稳定性、电能质量和调度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适的处理,不仅会危及到负荷端用电,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电网崩溃,这严重阻碍了风能的利用和风电的发展。本文以变速恒频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大型并网风电场中各风力发电机组因风速差异和变化而导致的输出功率差异和波动,对双馈型并网风电场等值建模及其储能容量值的选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双馈机和异步机在等效电路和暂态数学模型上的差异,引入异步发电机等值的容量加权法进行双馈风力发电机等值参数聚合,并对其适用性作了分析。然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建立了风电场实际模型和等值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到了尾流效应、双馈机出口变压器及风电场内部集电线路的影响。仿真结果理论分析相符,证实了加权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双馈型风电场等值。其次,以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特性曲线和风电场风速概率分布函数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利用储能设备平滑风电场有功输出时,风电场所需储能容量的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其适用范围。与其他输出控制策略的比较说明了其优越性,用实际风电场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详细分析储能容量合理取值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后,结合储能容量成本及风电场输出功率平滑效果辅助判据,得出风电场储能容量合理的取值,以期为风电场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范心明[9]2014年在《面向风电场并网的双端与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能源资源紧缺且污染环境。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可再生能源,风能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许多国家实现新能源发展目标的主要政策。在新能源政策的推动下,风电已经快速发展且在电网中的容量不断地增长。与此同时,风电场由小规模向大型化发展,单一风电场装机容量由几十兆瓦增长到几百,甚至上千兆瓦。大型风电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需要通过远距离输电集中接入电网。而风电出力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与间歇性,大型风电场经交流线路接入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电网扰动和电压支撑能力的影响,风电的远距离输送能力已经成为制约风力发电发展的瓶颈之一。基于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的柔性直流输电可以实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独立控制,具有很强的输电灵活性,是实现大型风电场与电网稳定连接的最有潜力的电力传输方式。但是常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采用定功率(或定电流)控制方式,难以适应风电场功率波动和频率随动的特性。为实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大型风电场的电网接入,需要对双端和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的控制策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论文首先建立了两种典型风电机组,包括鼠笼式感应发电机(SCIG)和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的详细电磁暂态模型,并在PSCAD/EMTDC下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机组的运行特性。根据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研究的需要,给出了风电场的单机等值建模方法。论文第叁章建立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abc坐标系下的详细数学模型,然后导出了其在dq0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和模块化多电平(MMC)型电压源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研究。针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非线性特性,论文提出了两种柔性直流输电的非线性解耦控制方法:一种是基于EL (Euler-Lagrange)模型的柔性直流输电的非线性解耦控制。基于换流器的能量耗散性,采用状态误差构造能量存储函数并以误差存储函数为Lyapunov函数,通过注入阻尼使系统快速收敛到期望稳定平衡点。根据误差存储函数的收敛条件设计了换流器的无源控制器,实现了各变量的解耦控制;另一种是基于PCHD模型的柔性直流输电鲁棒控制。基于端口受控耗散哈密尔顿(PCHD)方程建立了换流器的PCHD模型,证明了换流器的严格无源性。通过配置连接矩阵与阻尼矩阵构造期望能量函数并确立为Lyapunov函数。通过注入阻尼矩阵消除了换流器直流侧等效电阻对系统的影响。由期望平衡点、状态变量及互联和阻尼分配无源性(IDA-PB)控制原理设计了换流器的IDA-PB控制器。两种控制策略均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用PSCAD/EMTDC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和鲁棒性。对于换流器级控制,基于电压矢量定向直接电流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定有功功率与频率辅助控制策略,适合于风电经交直流并联接入电网场合。针对风电经纯柔性直流并网场合,设计了一种新的柔性直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将风电场电压源换流器系统侧交流母线控制为定交流电压幅值、频率和相角的拟无穷大电源点,实现了有功功率的随动控制。两种策略均适用于多端柔性直流并网控制。针对多个孤岛风电场经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并网方式应用了一种星形拓扑结构,拓扑结构中将其中一端风电场电压源换流器直流母线作为汇流点,共用一条直流通道输电。不同运行条件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与正确性以及拓扑结构的可行性。为提高风电场交直流混合输电并网的系统性能,论文第六章提出了一种更加灵活的新型VSC-HVDC双模式控制策略。针对风电场侧电压源换流器设计的新型交流电压-功角控制策略能适应风电交直流并联并网和纯直流并网两种输电模式,在交流故障引起的模式变化中无需切换控制策略。在交直流混合输电模式下,该控制策略通过调节风电场交流母线电压与电压源换流器输出电压间的功角调节有功功率。在纯柔性直流输电模式,可自动转换为整流站交流母线拟无穷大电源模式,实现了对波动风电的同步输送。另外,通过附加电流高通滤波器增强了对系统谐振的阻尼作用。对电网侧电压源换流器采用了一种新的直接电流矢量控制,使直流电压稳定在参考值上。运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对分别接入笼型感应发电机风电场和双馈感应发电机风电场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建模仿真。在一系列运行条件下的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后,以南澳岛风电场多端交直流混合输电工程为应用对象,对论文提出的双模式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论文成果对用于风电并网的双端和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控制策略设计和优化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刘玥[10]2012年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风电场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洁净、经济等优点,风电事业一直以来在各国迅猛发展。但近两年发展速度放缓,这是由于技术进步赶不上规模发展,而风电模型的建立是各技术研究的基础,所以此研究领域在当下显得异常重要。现有的风电建模常采用机理法,然而风电系统的强非线性和强耦合性决定了这种建模方法欠精准欠简便,因此考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测试法建模。此方法不仅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非线性函数,而且也无需考虑子系统的解耦问题,简单易于实现,从而提供准确而有利于分析和控制的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以下叁部分:(1)运用误差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初步拟合风电场的静态特性模型。这种神经网络是适于建模的最基本的网络模型,但是标准BP网络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运用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的Elman神经网络建立动态实时仿真模型,同时修改了算法,使得权值容易收敛。此模型更加精准,风场的动态特性也能够表达出来,不会被某参数牵绊,改善了局部极小值的状况。(2)尝试采用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新型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建立系统模型。虽然这是一个前馈网络,但改进了输入输出模式,加入了延迟算子,也可作为一种动态模型。选择局部性强的径向基核函数,能更精确地预测输出。最后的仿真结果说明支持向量机可以使用更少的数据建立精确的模型,并能避免传统神经网络结构复杂、易陷于局部极小值等问题。(3)本文把基于贝叶斯统计的权值评估作为一项不确定性指标,来评价网络性能。由于用于建模的神经网络种类繁多,没有统一的评价模型好坏的标准,因此提出了基于权值的质量判据,将前两章得到的网络权值通过贝叶斯统计方法,得到后验概率分布,将此数据作为评定标准。最后发现支持向量机网络的性能明显优于BP和Elman两种传统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 并网风电场建模及其仿真研究[D]. 王通. 吉林大学. 2017
[2]. 风电场模型研究及应用[D]. 万航羽.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 电网故障下含DFIG和PMSG的混合风电场运行与控制研究[D]. 余梦婷. 重庆大学. 2016
[4]. 基于RTDS仿真的并网风电场建模及其保护问题研究[D]. 徐宝良.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5]. 含VSC-HVDC的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相关问题研究[D]. 刘升. 浙江大学. 2016
[6]. 基于PSCAD的风电场建模与功率调控研究[D]. 陈盈今. 华北电力大学. 2010
[7]. 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并网技术研究[D]. 唐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8]. 双馈型风电场等值模型及储能容量取值研究[D]. 韩涛. 重庆大学. 2010
[9]. 面向风电场并网的双端与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范心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风电场建模及仿真研究[D]. 刘玥. 天津理工大学. 2012
标签:电力工业论文; 永磁同步电机论文; 风力发电机组论文;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论文; 新能源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 能源论文; 混合策略论文; 直流输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