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系列讨论之六 幼儿心理发育问题与矫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卫生保健论文,之六论文,心理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成年人的心理障碍是有区别的。称之问题,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问题是幼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偏离常态的现象。它表现单一,程度轻,随年龄的发展而增多或消失。如采取针对性保教措施,问题可被及时消除。
幼儿的心理发育问题在家教咨询门诊中最常见。本文着重讨论进食、睡眠、遗尿问题及多动症。
一、进食问题与教养方式
幼儿的进食问题常见的有反刍、异食、厌食、偏食和贪食等。这些行为多与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关,因此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措施。
反刍又称婴幼儿反胃障碍,是指在心理因素影响下婴幼儿反复出现进食后食物反流现象,它会引起营养失调和生长发育迟缓。有人认为,反刍是因为母亲不能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孩子出现的一种补偿行为;也有的认为是患儿偶然获得、自发产生、令患儿愉快的习惯,父母的过分关注会强化这种行为;强迫喂食、过分宠爱和放纵、期望要求过高等都是常见原因。在矫治上要强调为孩子提供感情支持,加强母子的正常联系,不能溺爱;在饮食的调理上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型,多提供淀粉类稠食,不强迫喂食;安排好一日生活活动;有人用奖励强化法对患儿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如采用红旗标记、玩具、活动、可口食品等对幼儿正常进食行为予以奖励强化;药疗上可用多酶片、维生素B1等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异食又称异食癖,是指经常吞服非食品物质,如泥土、纸屑、塑料、毛发等,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会引起损伤、感染和中毒。有人认为,异食是营养缺乏的一种补偿行为,缺锌、缺铁会导致异食;父母对孩子缺乏照护和指导也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幼儿错误地认为异食可受到父母的关注,从而不断产主异食行为;还有他人的榜样、地区文化习俗等原因。在防治上,要求家长和教师加强监督和护理,改善幼儿饮食习惯,并注意营养的平衡;也可应用行为疗法对孩子的正常进食表现给予强化;施尔康、硫酸锌等药物有一定治疗作用。
厌食是指持续、主动拒食,体重显著下降;贪食是指压抑不住的超量进食行为;偏食是指对食品喜好选择,影响了营养摄入的平衡。这三种进食方式都会导致幼儿营养不良,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尤以偏食行为,在幼儿中多见。一般认为,这些异常进食方式是习得的,并受注意的强化,也受不良认知的影响。偏食多半是由于父母的榜样、家庭中有关饮食习惯和礼仪因素影响了孩子,使他们逐步学到偏食行为。要矫正这些进食问题,对因防治是根本性措施。要从小对孩子加强营养教育,在孩子进食过程中不要过分迁就、哄骗和关注,父母要做好表率,并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进食行为与习惯。对患儿可进行一些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
二、睡眠问题与正确护理
幼儿可发生多种形式的睡眠问题,如睡眠不安,入睡困难,梦魇,夜惊,睡行症等。要注意消除病因,加强护理,防止意外伤害发生。
睡眠不安是指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手脚跳动,刻板地摇头,无故哭闹,磨牙,说梦话等。入睡困难的幼儿常要大人抱着走动,不愿上床,不能入睡或只能浅睡。梦魇和夜惊都是睡眠中发生的惊吓反应,前者通常发生在快眼动时相或睡眠的后期,从恶梦中惊醒,极度紧张焦虑,持续时间短,可回忆梦的内容,症状表现轻;后者通常发生在非快眼动时相或入睡后不久,患儿突然尖叫、哭闹,表情惊恐,双眼直视或紧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汗,瞳孔散大,持续时间1—10分钟,可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睡行症过去称梦游。患儿多有家族遗传史。主要表现为反复多次在入睡后0.5—2小时熟睡中突然坐起或起床,在意识朦胧下进行某些活动,如东抚西摸,徘徊走动。患儿目光呆滞,动作笨拙,无言语反应,不易唤醒。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又可继续入睡,事后完全遗忘。
睡眠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皮肤过敏,躯体疾病或疼痛;在心理因素上精神负担过重,养育方式不当,睡眠习惯不良,睡前活动过度或受惊吓等都是原因;环境中的噪音、空气污浊、闷热或寒冷等也是可能病因。
防治上要合理安排幼儿生活制度,养在良好睡眠习惯,避免引起惊恐与焦虑的精神紧张因素,减轻压力与负担;父母养育方式要正确,对患儿加强护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药物使用要遵医嘱,睡眠正常后逐渐停药。
三、遗尿症与排尿训练
遗尿症发生在5岁以上幼儿,觉醒或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现象(6岁以上幼儿每月至少1次)。遗尿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遗尿的病因与遗传、器质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膀胱发育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是可能的原因;教养方式不当、缺乏排尿训练、患儿遭受强烈精神刺激等都会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发生遗尿。
治疗遗尿症可用一些药物;在心理社会因素预防上,避免对患儿惩罚,减少精神刺激,帮助其建立信心,养成良好排尿习惯,加强训练。在行为矫治上有些方法可以选用:如“排尿——警铃法”,即设置一种特殊床垫,遗尿后,尿液接通床垫电路,发出铃声,闹醒患儿促其起床排尿。通过训练,可使患儿尿床前对充盈的膀胱预先发生反应。另一种方法是“闭尿训练”,让患儿白天逐渐增加闭尿时间,直至30分钟,成功者给予奖赏强化。第三种方法是“干床训练法”,即在警铃法基础上,让父母来干预患儿尿床行为,父母督促孩子,入睡前多排尿,入睡后每间隔1小时就弄醒患儿,如未尿床(干床)就给予表扬,再饮更多的水;如发生尿床,就让患儿自己换床垫和衣物,并进行反复排尿训练。这种方法疗效优于前二种方法。
四、多动症与教育矫治
多动症是指具有明显、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起病年龄5~8岁,男多于女,患病率可达15.87%,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预后大多良好。多动症有很多同义名称,如注意缺陷障碍,轻微脑功能障碍等。
多动症患儿主要表现有:注意障碍,注意力涣散,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活动过多,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下过度活动,小动作多,不能遵守集体活动秩序和纪律,扰乱别人;任性冲动,自控力不足,易激惹,情绪不稳,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学习困难,有人认为这是继发表现,患儿智力正常,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而影响学习,导致成绩差,少数幼儿有认知功能缺陷,产生阅读、绘图方面的困难,或动作笨拙和不协调。
多动症的病因未明,有人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大脑皮层觉醒不足;有的认为是生物化学因素影响,如锌、锰缺乏,铅、镉过多,食品调味剂和人工色素的滥用,维生素缺乏,荧光灯中的X线等都是可能病因;围产期的损害会产生轻微脑损伤,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也有一定作用。
对多动症患儿的防治主要采用教育和心理行为疗法。教育上,要坚持长期、正确、有针对性的教育。具体要求是:消除病因,对患儿不苛求安静,行为要求简单明确,对正确的表现给予鼓励,合理安排生活活动,使患儿过剩精力有出路。家长与教师要相互合作,耐心施教,对患儿不迁就,不歧视。在心理行为治疗上,可用强化法、家庭治疗和认识疗法等。如进行“自我陈述训练”:先让患儿观察成人在作业时高声进行自我陈述的示范;再让患儿作业,成人在一旁高声陈述指导;接着让患儿作业时小声自我陈述;最后由患儿默念指导自己作业。这种方法能使患儿学会在多动前思考,作业时注意力集中。药物治疗一般不主张对幼儿采用,药物也不能直接提高学习成绩,还有许多副反应,必须服用时须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