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共同参考框架草案及其第六部分,“违约责任”,作为欧洲私法的“工具箱”_法律论文

欧洲《共同参考框架草案》及其第六编“合同外责任”——作为欧洲私法的“工具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私法论文,草案论文,工具箱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共同参考框架草案》的起草及其意义

(一)《共同参考框架草案》

即将作别2009年之际,欧盟成立以来最大的法学研究项目之一将暂时告一段落。依托该项目所完成的《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与模范规则》,长期以来更多地通过《共同参考框架草案》的名称为大家所熟悉,并且在政治领域也获得了关注。其原因在于,该项目研究时间超过25年,在该结项成果即将杀青付梓之际,其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科研总负责部门的资助。

参与起草该《共同参考框架草案》(下文简称《框架草案》)的学者团体,从一开始即选择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所以将该项目称之为“Principles,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以及“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DCFR)”。2008年之初,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第一次公开了一个临时性、即将付梓刊印的模范规则、定义以及主要的价值判断文本。在该“中期纲要版(interim outline edition)”①的基础上,2009年年初公开了纲要版(outline edition),②该最终版在许多规定内容上针对中期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上述两个版本最终采取了简要、易于携带的版式加以刊印。纲要版公开之后,即引发了完全超乎寻常的热烈讨论。几乎每周都会出版有关《框架草案》的作品。该参考框架应当已经触及到处于思考中的新一代整个欧洲法学家的神经。

2009年年底我们将公开出版该项目的完整研究成果。该所谓的六卷本“足本”,多达6500页。该足本内容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因为其针对每个模范规则都撰写了评注(Kommentierungen/commenta),并且从比较法的角度增加了“注解(Anmerkungen/notes)”,此外,针对整个文本还编写了章节序号。通过该足本,“共同参考框架”一个并非不重要的功能即体现在,为欧洲私法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工具箱(Werkzeugkasten/toolbox)”。下文还将就此种任务再作深入探讨。

“共同参考框架”③以及“工具箱”④的表述方式归结于欧盟委员会在语言方面的创造性。该概念在内容上所期反映的方案,与学者团体很早以前呈送欧盟委员会所体现的激情,相互吻合。⑤虽然任何人都不厌其烦地强调,目前尚不是起草欧洲民法典、或者至少不是起草一部真正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欧洲合同法的时间(无论如何尚未成熟),而我本人属于就此深表遗憾的那种学者;但不可忽视的是,实践层面的论据尚不足以克服意识形态领域的保留意见、恐惧以及忧虑。不仅如此,只有采取自动融入各个成员国国内法的道路上才能够完成欧洲私法的统一;否则的话,将导致各方面反应异常激烈。虽然“共同参考框架”与“工具箱”的表述方式可能有些异常,但该两个表述“政治上正确”,不会产生尴尬的局面。就如同该两个概念所反映的那样,“从该工具箱中取出工具”,人们可以就此借鉴参考框架的规定或者从中吸收具体的章节,但所有这些针对各个成员国都不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再指出,应当将《框架草案》理解为产生灵感的源泉,即向立法、法庭裁判以及合同和一般交易条件起草者发出倡议,并同样作为开放对待欧洲范围内法律的现代法学教育的文本。兰多(Lando)委员会⑥即如此思考,我们所起草的《框架草案》第二编和第三编即建立在他们的先前工作基础上。该《框架草案》同样希望为将来“官方”或者“政治”方面的“共同参考框架”(Common Frame of Refercngc,CFR)的结构、内容以及表述提供建议。

(二)《框架草案》与“共同参考框架”

从欧洲私法学中发展而来的“工具箱”,就如同其名称所表现的那样,到目前为止仍然体现为一个纯粹的学术性质草案,即《框架草案》。之所以选择该名称,是因为欧洲共同体的宪法性机构竖起了创造一个“共同参考框架”的大旗。能够完成该草案,一方面归结于众多学者组成的团体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团体颇受众人关注。长期以来,引发此种现象的原因与效果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兰多委员会的先前工作,无论如何都无法促成在Tampere举办的高峰咨询会议上所作出的动议决定,并且在该会议上也不可能倡议就此作出通知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如果没有欧洲民法典研究小组与现行欧洲共同体私法研究小组的工作,也绝对不可能产生一个如此广泛、几乎达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在学者与欧盟委员会合作的初期(如果此种表述合适的话),虽然存在困难甚至相互的误解,但随着工作的展开,情况日益好转。而这与欧洲议会在众多决议中一再支持该项目⑦以及部长理事会不断发出积极的信号密不可分,⑧当然也或许与欧盟委员会不断扩大的职权同样不可分割。直至2009年初,该项目一直处在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部门管理之下,而该部门原则上没有关注我们的项目。目前,欧盟委员会中的司法与内务部门接管了该项目,应当能够实质性的促进该项目发展。

现在并且在将来都重要的是,需要区分学理性质的文本——《框架草案》,以及从中可能产生的“政治”文本——“共同参考框架”;此种区分不仅仅是因为目前尚无法确定,是否在将来真正出现此种政治或者“官方”的“共同参考框架”。而且目前仍尚不知晓,此种政治上的“共同参考框架”采取何种形式、具有哪些法律上的意义,以及何时能够通过。例如,其既可能以一个完全属于欧盟委员会内部的工作文件形式出现,也可能采取向欧洲立法者提供建议,或者甚至采取——目前欧盟理事会重新建议的方式——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与欧盟理事会内部相互约定的形式。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主张就此采取一种真正的立法文件(如欧盟指令或者欧盟规章);无论在目前还是将来,采取此种正式法律文件的可能性都很小。

从政治范围事务来看,在内容上,目前主要集中在合同法,但就此也无法详细地估量该具体部门法的范围,即在政治意义上,究竟此种“合同法”现在以及将来意味着什么。目前只能就此推测并希望,最终法律的理性再次胜出政治方面的考虑。例如,从政治角度考量,有关合同解除以及债权担保(所有权保留等)都属于“合同法”,其他内容也可能被视为合同法。但与之相反,《框架草案》中的侵权责任法,无论如何不太可能被视为属于“共同参考框架”的范围,草案中的第五编(无因管理)、第八编(动产的所有权变动)以及第十编(信托法)也同样不太可能属于“共同参考框架”。就这些部门法而言,《框架草案》通过不同于官方的“共同参考框架”的其他途径,如通过判例、课堂学术传授、专业文献以及极有可能通过国家内部的立法活动,在不限于欧洲的范围内逐步获得实现。无论如何,我们格外荣耀与高兴,我们的草案在北京也开始落地生根。我们已经与中国的同事建立了长期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与模范规则》具有独立的意义,它是、但不仅仅是一个《框架草案》。通过该草案,在整个涉及市场的私法领域形成了一个整个欧洲范围内的“重述”(即使基于一个并非令人瞩目的程序,以及批评者认为,目前在欧洲不存在一个类似于起草美国法律重述的美国法律协会所享有的那样的权威性——即目前尚不存在欧洲法律协会)。本草案针对欧洲私法描绘出了一个系统性的内在图像或者特征,就我个人的评价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我们不应当忘记,在出版兰多原则之前,至少欧洲合同法完全无从谈起;在欧洲从来就不存在一个欧洲合同法,根本就不存在体系化的类型。因为没有人可以明确说明,到底哪些属于、哪些不属于该欧洲合同法的范围。而在今天,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但变换也仅仅体现在,过去和现在起草了兰多合同法原则。虽然该欧洲合同法原则仅仅是一个完全不具有拘束力的学理文本,但它仍然提供了一个欧洲层面的合同法结构。

从欧洲私法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较之于具体法律部门、如有名合同法中的具体问题方面的法律政策解决思路,体系建构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质意义;当然,对于那些依赖于具体解决思路的人,具体部门法也非常重要。我本人无法确信,上述此种主张是否能够说服那些主张通过政治层面的决定来确定“共同参考框架”的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如果欧洲政治层面仅仅确定一个具有非常狭小的调整范围的“共同参考框架”,则来自三十多个不同的司法管辖领域的专家共同起草《框架草案》所梳理的法律制度有可能面临再次消亡的危险。例如,《框架草案》放弃了传统民法中有关合同与准合同、侵权与准侵权的区分,因为此种区分日益陈旧、毫无希望,但目前却被认为是合适的;本草案规定了一个合同成立法(许多国家的民法典对此一如既往完全陌生),克服了有关原因(causa)与约因(consideration)的规定,起草了有关共同过错、债权转让、多方债权人以及多方债务人法律的欧洲模范规则;由于欧洲在有关财产变动的解除法律方面非常混乱,而此种混乱局面缺乏法律层面的有效论证,草案就此重新进行了梳理;草案进一步区分了买卖法与所有权变动法律规则,并建议针对动产之上的债权担保采取一个以登记为基础的体系;草案将欧洲大陆的侵权法、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侵权法以及英格兰、爱尔兰和塞浦路斯等普通法国家的侵权法中共同的规则提炼出来,形成了一部“致他人损害的合同外责任法”;针对超过各国国内规定、但又常常相互矛盾的消费者私法,将其纳入到普通私法中;以此希望,防止出现最终产生过多的相互平行发展的私法,尤其是各种买卖合同法。

不仅如此,《框架草案》还具有如下功能,即全面反映当前以及将来几十年中欧洲私法的发展面貌,以此向所有对此保有兴趣的人提供便利。在可能的范围内,本草案的全本将(尽可能)介绍所有成员国法律制度的现状。不仅如此,草案还将反映欧共体法律中有关债法的现状。一个政治方面的文本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仅因为多达数千页的研究结论无法刊印在官方文件中,而且尚不存在一个就该文本的正确性以及时效性承担相应责任的政治上具有合法性的机关。但欧洲委员会至少可以接受我们的立法技术,公布模范规则时附上相应的解释说明,这都是可行的。当然,我们就该草案的“评注”以及“注解”事先保留著作权。

如上所述,语言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将来“政治层面”上的“共同参考框架”应当较为容易解决语言问题,而学者团队就此面临更大的困难。欧盟委员会向该《框架草案》的翻译提供了额外的预算资金。我们研究小组在过去、现代都必须尽力克服欧洲多元语言的局面。当然,语种同时也兼有情感与政治、法律以及适用方面的利益。我们或许有些低估,即使在拉丁国家中的法律精英中,英语也未广为传播;由于我们使用了现代的“法兰克语(lingua franca)”,尤其在法国遭遇了很多不信任,甚至是激烈的反对。但实际情况就是,在来自多达三十余个不同的司法管辖的代表中,除了选择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之外,没有其他替代方案。我们尽最大的可能,保证我们的草案文本不仅仅具有“可翻译性”,而且在《框架草案》形成过程中出版的很多作品中,我们自己主动节选翻译或者主动寻求他人翻译。“兰多原则”长期以来就以多种语言形式出版,我们也继承了这些传统。⑨欧洲民法典研究小组此前所有的单行出版发行作品的各个具体研究成果(当然在出版最终的全文本时必须作出相应的修订和缩减)都被纳入到《框架草案》中,目前该模范规则已经具有多个文本,截至今天,显然已经超出了十种语言文本。买卖法、⑩动产租赁法、(11)服务合同法、(12)销售合同法、(13)债权的人的担保法、(14)侵权法、(15)不当得利法(16)以及无因管理法(17)都是如此。模范规则的内部中期版已经被翻译成捷克语,(18)草案前三编已经被翻译为法文并业已出版。(19)草案的最终版将同样被翻译成其它多个语种。现在我们已经授权众多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

(三)《框架草案》与“共同参考框架”作为欧洲私法的工具箱

语言问题当然也同时具有法律技术层面的意义。克服语言方面的问题,在过去实际上一直显得较为艰难。一般来说,可以将清晰的文本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但是,法律文本的作者所面临的却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困难。因为采取何种书面语言,作者使用的单词,在特定的语言中通常具有特定的法律固定意义。相关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我们可以“损害”概念为例,就此不存在统一的用语。仔细观察,可以很快发现,英语中的damage、法文中的dommage、意大利语中的danno以及德文中的Schaden并非必然、在任何关系中都具有同样的内容。这与一些国家的法律(如德国法)区分侵害与损害也具有密切联系(此种区分同时与其他众多学理上的制度相互关联,包括区分责任成立与责任填补、甚至与违法性以及过错的区分也具有关联性)。此外,有关损害概念的不统一与诸如普通法的体系中缺乏有关统一的损害概念也具有关联:在普通法中,人们研究各种不同的具体侵权形态,损害的概念在不同的侵权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最后,这还涉及私法中的责任体系,该体系类似于欧洲大陆刑法典那样的体系结构,以此区分各种不同的法益。但损害最终无非体现为侵害各种法益的结果。

提炼欧洲统一的法律概念的解决方案通常只能采用一个不太具有技术性、但更多具有描述性的语言。我们最终在损害的概念上也是采取了描述性的语言。依据《框架草案》的纲要版:“损害是指各种类型的消极后果”,即一个行为或者一个事件的消极后果就是损害。但并非一个行为或者事件的消极后果都足以成立相应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即使都已经满足请求权的其他前提(如存在过失或者故意以及因果联系),尚不能成立一个损害赔偿请求权。关键取决于,涉及一个“法律上相关的损害”,如何认定存在此种法律上的损害,《框架草案》在其第六编(Ⅵ.-2:101)详细作出了规定。例如,顾客在冬天不再光顾冰淇淋店,可能对商店构成损失,但这并不能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相反,如果有人在媒体上抨击该店的冰淇淋质量存在问题,导致顾客鲜有光顾,引起商店的销售业绩受损,则构成真正的法律上的损害。或者:一位客人因疏忽而错误走进他人的房间,如果其在发现走错之后立刻离开他人的房间,则不能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但是,如果进入他人房间的人是一位满足轰动效应报道需要的记者,他的目的在于,能否“现场(in flagranti)”捉住某著名政治家,这也同样涉及一个法律上相关的损害。此外,在合同法中,合同当事人甚至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自由约定,一个行为的哪些消极效果可以被视为合同关系中的相关损害。

在并不狭小的范围内,《框架草案》所具有的工具箱功能体现在其定义上。“政治层面”的“共同参考框架”应当易于接受这些定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框架草案》的定义并非具有字典的性质。一部字典中的关键词习惯于,通过参阅完全不同的文献来源解释其内容。而与此不同,《框架草案》中的定义以模范规则为检测基础,并且形成一个内在的概念用语的整体。我们不能抽象地起草法律上可以胜任的定义;不仅仅模范规则离不开定义,而且定义同样离不开详细表述并且通过长期讨论积淀下的模范规则。如果享有政治上职权的机关针对“共同参考框架”的法律调整范围作出决定,那么看到这一点并从中得出结论就显得重要:如果某人就一个概念,如损害,认为仅仅在合同法的范围内可以作出欧洲统一的定义并就这么尝试,那么,似乎不存在一个法律领域:合同外的责任,而在该领域中,概念恰恰具有结构性的意义。仅仅建立在定义的基础上并不能够建立一个“共同参考框架”;否则将完全没有意义,这的确是有违成果的。就此人们需要模范规则,并且在本质上大大超出目前所相信的范围内需要此种模范规则。

虽然为整个欧洲私法创造一个工具箱的理念如此伟大,但实现该理念却非常复杂。赋予一个学理上的文本承担此种工具箱的任务是易于理解的事情。同样易于理解的是,具有美国特征的一部(真正的)重述也具有此种工具箱的功能。但无法想象的是,一个欧洲官方的文本如何能够承担此种角色。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理文本,并且没有政治或者“官方文本”跟进,这将不会是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我们应当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如果研究小组在将来能够将该草案保持在较新的发展水平上,并且甚至扩大该草案,则《框架草案》的工具箱功能应当能够全面并毫无限制地展开。依据我个人的评价,草案中还缺少一个能够作出贡献的金融服务法以及完整的不动产法,当然还缺乏人法、家庭法以及继承法的内容。为了保障能够持续性地保持针对各个国内的法律规定研究的现代化,也为了能够评价事先展开的大范围的国际讨论的结果,并且将该结果纳入到草案中,存在成立一个新的研究机构的需要,如果可能,建立一个永久性、松散管理的欧洲法律研究协会,就此可以借鉴美国法律协会、但没有必要简单复制。

《框架草案》并不仅仅通过向包括欧盟、各个成员国在内的二级立法者和法庭提供模范规则的方式实现其工具箱的功能;该立法者和法庭可以借鉴草案并从中获得启发。此外,草案也不局限于向这些法院或者立法者提供私法的核心概念方面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其向不同层面上的主体提供本质的背景信息。当欧盟的法律被和谐地转化到各成员国的法律规定中,并且既不填补非故意留下的漏洞,也不超出事实上所必要的程度干预成员国的法律,那么,这就取决于,欧盟的立法者将哪些默示为成员国法律调整范围,并且哪些完全不能成为欧盟的现行法(acquis communautaire),因为目前已经存在并在将来还将存在现行普通法(acquis commun)。换言之,我们“共同参考框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体现在,向所有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比较法上的材料,而此前根本不存在如此丰富、翔实的材料。该材料能否成为“共同参考框架”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共同参考框架”明显区别于我们的草案,则如同上述,答案应当是否定。同样遭受质疑的是,作为能够启发他人的源泉而经常被使用的图像不仅仅对于学理文本,而且对于“共同参考框架”也应当的确是正确的。如果欧盟委员会(投入巨额公共开支)自己起草或者委托他人起草一个参考框架或者借鉴框架,则问题是,因为就此“只能简单查阅”,则针对此种巨额花销,将产生针对起草一部草案是否真正合适的疑问。整个方案真正“中庸”的做法只能是,在所有涉及其使用动议权限的范围内,原则上以参考框架相应的部分为基础,并且在立法理由中明确指出该内容以及与此相出入的部分。这样可能具有如下优点,即欧洲法院也可以被纳入到欧洲私法进一步发展的体系中。

依据我个人的看法,一部“官方”“共同参考框架”的调整范围也属于众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仅仅在政治层面上展开相关的讨论,在广泛的文件中,无法找到赞同或者反对一个具体动议的法律上的真正论证。就此存在非常大的谨慎与保守。由于预见到将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官方努力尝试通过尽可能的小范围内的解决方案应对这些批评意见。二者与学理上草案处在尖锐的反差中,基于此种原因,无论政治层面的发展如何,学理上的草案构成整个跨欧洲范围内的合作的唯一成果。而《框架草案》完全有意识地扩大了调整范围。草案并非仅仅规定一般合同法,或者仅仅规定一般的消费者合同法,相反,它深入到各种“具体合同”以及合同外的债之关系法中,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物权法的重要内容。

无论主张过度或者事实上公允的观点,都毫无疑问表明,任何有关“官方”“共同参考框架”的调整范围的决定对其可能并应当具有的功能并非不产生影响。“共同参考框架”的调整范围越小,其能够实现的目的也越小。从前面已经谈到的《框架草案》的体系建构功能,就已经能够能够清晰发现这一点。当然,也不应当忽视的是,目前广受好评的欧洲侵权法原则(此种赞许主要针对其目的,但有人对《框架草案》扩张了该原则却抱有批评意见),在较多的领域留下了漏洞以及模糊,漏洞主要体现在消费者保护方面,而模糊主要反映在非合同债之关系。较为清晰地划定界限,不仅指出合同法、而且整个债法在欧洲范围内的基本情况,法定债之关系的适用范围以及债之关系的划分,并且针对法定债之关系作出统一的体系安排,这些都是所谓的体系建构功能的特征。有关消费者保护的“共同体法律”与普通民法汇总到一个单一的文本中,同样涉及此种体系建构。政治层面的“共同参考框架”调整范围越窄,其在此种功能方面就难有贡献。我们作为《框架草案》的起草人,就此种调整范围较小的“共同参考框架”,仅希望我们的草案具有完全事实的功能,并不提供任何约束性的基础,只是保持一种“外在的关联框架”,在将来推动以及解释“内部参考框架”,换言之,政治层面上合法的文本方面,能够重新借鉴该草案。

如同上述,不仅仅欧洲共同体的立法者可以享有“共同参考框架”的“工具箱”功能,而且其也可以为各个成员国的立法者提供启发源泉的功能。一言以蔽之,前者涉及自上而下的欧洲私法统一方法,而后者体现为自下而上的欧洲私法统一路径。后一种路径并非不现实,众多最新的发展趋势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些较新的债法典或者民法典的起草者都几乎毫无例外地借鉴了欧洲合同法原则。(20)我们有理由相信,《框架草案》将具有同样的经历。政治层面的“共同参考框架”应当能够产生更广阔范围的统一动力,换言之,产生一种统一的压力。

此外,一部“共同参考框架”不应当仅仅建立在服务立法者的基础上。其还需要更多地为法律舞台上其他活动者提供参考框架。其中首先应当为法庭提供参考。在今天,我们已经观察到,很多管辖地的最高法院非常乐于引用《欧洲合同法原则》。(21)同样,在欧洲法院不断增长的总检察官所做的最终申请中亦是如此,这些总检察官不断参引《框架草案》,(22)并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其还参引了合同法之外的内容。(23)在一个共同成长的欧洲,援引共同体各个成员国范围内的权威法律观点,应当并且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框架草案》创造了此种可能,也希望“共同参考框架”在将来也能够达到上述效果。很久以来,各个成员国的高级法院针对比较法上的论证成果已经不再报以不可克服的保留态度。(24)但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探究相关的必要文献浩如烟海,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最后,《框架草案》还承担了如下功能:欧洲私法成为可以教授的内容。在所有的欧洲大学,可以开设有关欧洲统一私法的课程。从2008年的夏季学期开始,一些欧洲的法律系依据我们(当时还是临时稿)的《框架草案》已经开设了课程;还有一些法律系在图书馆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任何人都不应当低估,不断成长的一代代法学家在整个欧洲精神的范围内生成学习私法的需求,将来“官方”的“共同参考框架”的作者也不应低估这一点。

作为本草案的起草人,我们当然知道,就该草案应当接受来自多方的批评意见。但我们希望,这些批评意见建立在建设性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针对2008年初出版的临时版本立刻“泼冷水”,显然属于非建设性和深思熟虑的批评;另一方面,草案所引起的巨大争论,也导致我们针对模范规则和定义作出一定的改动,并且促使我们针对原则,即作为本草案立论基础的主导价值判断,作出全新的表述。我们在起草论证理由中,对该原则作出了另外的表述,目的在于能够达到先行于官方的“共同参考框架”的目的。换言之,《框架草案》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工具箱”,人们从中为较小、但确实官方签署的“共同参考框架”工具箱提供可资利用的文本。

许多该成员国的司法部长期以来已经设立了《框架草案》的工作小组,或者针对该项目邀请有关专家出具了相关的意见书。就此再次证明,如果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完全正确对该草案并细致讨论该草案,那么,本草案就将开始启程。例如,在荷兰司法部有人口头告诉我,除了一个时效法的特殊问题之外,整个“共同参考框架”中没有荷兰方面无法接受的规定内容。苏格兰方面针对该草案作出如下总结:“本报告的最终总的结论体现为,《框架草案》提供了以一种与苏格兰法理论基础保持一致的方式进一步发展苏格兰法的令人欢迎的机会”,(25)英国方面的报告(Simon Whittaker执笔)也仅仅发现了从普通法中合同法的角度出发存在的一些微小障碍;(26)而就法国,也只有从参与欧洲合同法起草工作的背景才能够理解针对民法典采取的改革努力;在西班牙,其司法部公布了借鉴《框架草案》、尤其是《欧洲合同法原则》的改革建议;(27)在波兰和捷克,针对本草案详细进行了评价;在拉脱维亚,越来越多的声音主张,实际上可以依次接受该草案全部,而无须在内容作出重大改动。

(四)小结

就私法而言,欧洲正面临着巨大的改革,目前正是尝试一个全新模式的契机。当然,此种模式同时具有其优点和缺点。人们目前尚无法作出启动一个伟大的立法文件的“宏伟决定”,就此也不能批评针对目前局势所作出的政治上的评价,因为此种评价是接近现实的。欧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必然会有人在政治上作出领导作用,针对目前完全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作出答案,该问题涉及广为引用的“参考框架”的内容、法律意义、具体功能以及其外在的形式。否则的话,最终不仅不会减少目前已经存在的混乱,相反会出现更多的混乱。参考框架的目的就在于,在欧洲私法经历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灾难之后,重新厘清其全貌。

二、致他人损害的合同外责任——《框架草案》第六编

(一)导论

针对欧洲私法的《框架草案》,即“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DCFR)”,在其第六编也规定了合同外责任法的模范规则。针对该规则的评注以及通过比较法角度分析有关欧盟各个成员国的注释正在刊印中。相关材料将分别发表在两个相互补充的出版物中,其中之一是欧洲民法典研究小组编著的“欧洲法的原则”,(28)另外一个是预计今年10月份将要出版的《框架草案》的“足本”。(29)该“共同参考框架”中的模范规则虽然至今仅以英文的方式发表,但预计2009年6月即将出版的欧洲民法典小组起草的“原则”却多达1400页,并且该第六编将以超过十种欧洲语言的方式出版;(30)此外,针对该原则七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了比较法以及法律政策方面的简要说明,第六编即属于该七编中的一部。

《框架草案》第六编“合同外责任”开宗明义规定了“基本规定”(第一章)。紧接着在第二章规定了“法律上相关的损害”,第三章规定了“可归责性”,第四章规定了“因果关系”。第五章涉及“抗辩事由”,而第六章则规定了“法律救济”,在最后一章中规定了一些补充内容。其中第七章的规定内容一部分是基于技术需要而作出(如第7:102条:“法律”的概念)(31),一部分旨在表明,鉴于某些法律政策上具有非常棘手的特别规定,所以就此不再起草模范规则。不仅如此,在从事国家公权力活动中因瑕疵行为导致国家赔偿责任以及雇主和工会就罢工中发生的损害的责任法问题,如同上述原因,本草案没有做出相关规定。此外,本草案也没有规定雇员针对雇主、其他雇员以及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因为有关雇主、雇员的责任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劳动法和保险法相关规定的影响,以至于单纯从侵权法的角度难以解决上述这些疑难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框架草案》并不仅仅涉及合同法。欧盟宪法机关在政治上所做的努力虽然主要限于合同法,但如果考虑到,不久整个欧洲议程将开始研究合同外的责任法;(32)如果缺乏保护固有利益的法律制度的支撑,旨在交易与财产增长的法律制度如何能够长期实现其目的呢?

任何一个参加本欧洲草案起草工作的人,在启程前往中国之时,当然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期待和一丝紧张心情。来到这里,一方面是为了学习,而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起草一部全新的现代侵权法。我们欧洲同仁将从中受益匪浅;我们自身是否能够为中国当前有关侵权责任法起草工作所有贡献,当然取决于众多专家的评说。无论如何,我将在下文尝试,简要全面介绍我们的各项模范规则,该草案的体系化结构,以及其中一些法律政策方面的基本考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公开的草案是过去几十年来,来自所有欧洲成员国的多位同仁,经过比较法的研究以及多次集中相互切磋所得出的结果。(33)我还需说明的是,我们就该模范草案有意识地不采取“侵权行为法”的名称,也不采取英美法中“Tort Law”的名称,因为上述两个概念的表述在语言方面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本草案第六编所规定的内容涉及非故意或者非过失的责任形式,而且其并没有依据英美普通法模式那样,建立一个具体侵权形态累积的体系。《框架草案》中第六编与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库奇奥教授领导的欧洲侵权法研究小组起草的《欧洲侵权法原则》(34)不仅仅在概念方面存在差别,而且在一些实质问题以及体系问题上都存在不同。Shmidt-Kessel分析了上述两个草案的差别,在此可参考他的研究成果。(35)

(二)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一章由三个条文组成,包括“基本规定”(第1:101条),预防性的权利保护(第1:102条),以及规定该草案适用范围的条款(第1:103条),通过该条的规定,目的在于明确针对基本规定的准确理解,并且处理合同外责任与合同责任发生竞合时的问题(第1:103条第c款和第d款)。依据该规定,侵权法的规定不影响基于其他法律事由发生的请求权。但在一些情况下,存在允许请求权自由竞合原则的例外情况,即当其他私法中规定了优先于侵权法适用的特殊规定,则侵权法将无适用余地。例如,当合同法明确规定,合同当事人的责任限于可预见的范围;或者当所有权法规定,只有在重大过失时才排除受让人取得他人所有权,此时将排除侵权法的相关适用。如果针对上述情况,适用侵权法的一般规定,则将导致这些规定成为具文。

本草案第一条的“基本规定”的表述方式经历了多次讨论。该条款构成整个“合同外责任”体系性的核心规定。

“Ⅵ.-1:101:基本规定

(1)遭受法律上的相关损害的一方有权要求故意或过失、或因其他原因可归责地引发该损害的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2)只有依据第三章规定的情况下,一方才须对非因故意或过失可归责地引发法律上的相关损害承担责任。”(36)

鉴于时间原因,就此无法介绍选取该基本规定的表述方式背后的整个考量,但我就此还想作简要的总结。起草该基本规定的出发点就是,在今天,几乎所有欧盟国家的法律都通过此种“基础规范”展开各自的合同外责任。

各个国家的民法典以及责任特别法中的相关表述,在一些具体点上存在差异,并且较老的民法典在相关规定上仅仅主要规定了有关“过错”责任的内容。此外,一些国家的法律还采取了其他模式,即分拆责任法上的基本条款,依据学理上的既定观点(包括将违法性作为责任前提要件的理论),分别作出规定(如果德国民法典中的第823条第1款、第2款与第826条)。英美法中私法意义上的责任法,原则上采取了大陆法系刑法的体系模式,导致一般不可能采取此种列举的立法模式,但英美法中的“侵权法”也从一个“基本规定”中不断发展,从该“基本规定”的角度理解侵权法。过失侵权(torts of negligence)的构成要件,填补了英美侵权法中与大陆法系中的一般条款相类似的功能。过失侵权与其他具体侵权形态,在适用范围上很难明确区分,以至于过失侵权已经逐步、并且在将来还要进一步丧失其功能。不仅如此,针对英国法我们可以认为,在适用过失侵权的案件中,同样可以成立故意致他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本草案第六编第1:101条建立在如下思想基础上,即任何一种合同外的损害赔偿义务都由如下三个要件组成,分别是:出现了(法律意义上)(37)损害,存在一个归责事由,以及在损害与归责事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该第1:101条既包括针对自己不法行为的责任,也包括,行为人自身完全正确行为(因此自身并未造成损害),但其就其他人引起的损害承担责任的情况。

草案有意识地在此以及在其他规定中回避使用“过错”的概念。在整个《框架草案》中,实际上只是在有关人的可责难性的规定中,才出现有关“过错”的概念,尤其在因受害人具有共同过错减轻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情况下,采用了过错概念(Ⅵ.-5:102:Contributory fault and accountability)。而所谓过失是指,不考虑其本人是否具有过错,某人未尽到注意程度,即在特定情况下他应当尽到的注意程度。在今天,几乎整个欧洲范围内都采取此种过失的概念。就此我们针对过失下了一个定义:

Ⅵ.-3:102:过失

当一方的行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过失引起法律上的相关损害:

(a)不符合制定法条文规定的旨在保护受害人免遭损害的注意义务的特定标准;或者

(b)未尽到在案件具体情况下可期待的合理谨慎的人应尽的注意义务。(38)

《框架草案》在其最高层面区分故意责任、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以及非因故意或者过失引起的其他事件责任。有关“严格责任”以及“无过错责任”的表述方式并未出现在草案中。因为出现任何责任,其都将是“严格的”。

本草案基本条款,与现行法的多数规定不同,体现在从受害人的角度加以规定,而不是从请求权人的角度。受害人的损害(而不是行为人的行为)开启合同外责任法的适用范围,并且也区分了合同外责任法与其他法律适用范围(依据《框架草案》,尤其是与不当得利法的区别)(39)。行为人引发损害的,在具有故意或者违反义务的情况下,将该损害归责于该行为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损害赔偿(reparation)是整个赔偿方式的上位概念,既包括恢复原状也包括金钱损害赔偿(compensation)。

基本条款建立在如下思想基础上,即合同外责任法是一个具有自身价值判断、而不仅仅从属其他法律的价值判断的法律部门。当然,侵权法还必须反映该整个法律体系在其它地点所作的基本价值判断;不应当违反这些价值判断。但是,侵权法应当自己决定,在哪些情况下,哪些不利益、以何种方式被认定为具有可赔偿的损害。针对所保护的法益范围进行完全列举,此种做法没有意义也不可行。这就是为什么《框架草案》放弃将违法性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责任前提要件的一个重要理由。违法性要件以侵权法前置的一个一般的价值体系、即“绝对”保护的法益与权利为前提,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该价值体系。此外,违法性理论还以清晰区分为违法性与过失为前提,但此种区分已经被证明是无法做到的。在欧盟成员国一些国家法律中,区分了违法性与过失二要件的理论导致其它进一步的区分,包括区分责任成立与责任填补,区分“纯粹”的财产损失与财产结果损失,甚至主张,从事了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其他行为,可以认定为无过失行为等等。上述区分的分析价值弱小,并且相关实质正义的内涵尤其令人质疑,导致区分违法性与过失的作法遭到否定。

《框架草案》并没有采纳违法性要件,但就此并不能推导出,针对接受一些罗马法系国家一般条款立法模式的做法(或者受到法国民法典影响的中欧国家立法)就不存在任何批评意见。《框架草案》并没有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该法第1:103条a规定地非常明确:

Ⅵ.-1:103:适用范围

本法第Ⅵ.-1:101条(基础规定)和第Ⅵ.-1:102条(预防损害发生)的规定:

(a)仅在与本编如下其它条文相一致时方可适用;(40)

该条明确规定,虽然第1:101条第1款规定了一个请求权基础,但不能脱离该法后面章节孤立理解该请求权基础,也不能孤立地适用该请求权基础。只有结合后面章节的相关规定,才能够赋予该第1:101条第1款以正确的内容;一方面,后面章节的适用离不开该第1:101条第1款,而后者的适用也同样离不开后面章节的支持。后续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基本规范的具体事实构成要件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换言之,只有存在第二章(41)规定内容意义上具有法律上的相关损害,具有第三章、第四章规定内容上的归责事由引发损害,即具有因果联系,并且不具有第五章所规定的抗辩事由,才能够认定存在责任。

(三)法律相关的损害

在基本规定之后紧接着规定各章,完善了基本规范的结构。因此,第二章规定了损害的内容,具体而言,涉及“法律上相关的损害(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legally relevant damage)”。从各种理由出发,针对损害作出一个普遍有效的定义,具有非常大的困难。(42)我们在起草《框架草案》中最终决定,就此区分两个层面,即一个是描述性、事实层面的损害,一个是规范性法律层面的损害。在《框架草案》的定义栏目中,针对损害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损害’是指任何法律上的不利益。(“‘Damage’means any type of detrimental effect.Jede nachteilige Auswirkung [eines Ereignisses] stellt einen Schaden' dar)”。当然,此种描述性事实层面上的损害概念,对于侵权法的目的显得有些过宽泛了。虽然任何一种事件引发的不利益构成损害,但是,其并不必然具有可赔偿性,因此并不构成侵权法上的“法律上相关”的损害。什么是“侵权法上相关损害”,只能由侵权法自己决定,就此必须依据个案,引入各种责任事由或者归责事由,认定是否存在侵权法意义上的损害。在回答是否“构成”成立被告责任的损害的问题时,应以一个价值判断为前提(例如,应当考虑到那些因素,甚至包括因果关系的因素)。(43)

但一般来说,一个事件的不利影响越是严重,其责任前提要件就越轻,反之亦然。例如,虽然某种事件具有不利后果,但该事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引发责任(如因动物死亡引发的暴怒、生气、悲伤),而一些不利益只能在故意的情况下才成立责任(如诱使他人违约造成销售额下滑),而另外一些不利益至少以过失为前提要件,最后,一些重大的不利益类型,属于无故意或者无过失时也能够被认定为具有赔偿能力的损害(毁坏物品、侵害身体完整性等)。此外,一些损害导致受害人有权要求金钱损害赔偿;而有些则仅仅引发恢复原状或者预防性的救济。而损害既可以只是事实上的财产减损(通过比较确定的财产减损),而另外一些损害属于自证(per se)、独立于侵权法上相关的损害(如侵害了人格尊严)。英美普通法长期以来都承认此种区分;但就如同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其从普世意义上出发作出此种区分,因为这属于事物的本质。

基于此种背景,本法第二章列举了各种损害,在通常情况下、即在过失或者故意情况下,其构成侵权法意义上的相关损害。而在无过错或者无过失责任的适用领域,人们就此相反采取了一个狭义上的法律上相关损害概念,例如,在因机动车或者瑕疵产品导致损害的侵权责任中,通常仅发生身体侵害与物的损害。依据不同的归责事由,针对法律上相关的损害,采取狭义的定义,并且在第三章中就此进一步细化此种损害。只有在法律上没有做出例外规定时,在“客观”责任中同样采纳一般过失责任中的损害概念。

甚至非财产损害原则上也属于法律上的相关损害,本草案并未采取德国民法典第253条相应的规定内容。但这并不能排除,较之于财产损害的金钱赔偿,非财产损害的金钱赔偿有时取决于更多的责任前提要件。

如同上述,本法有关法律上的损害一章,针对“抽象”受法律保护的法益并没有作明确的列举。但其规定了一些具体事实上的情势,在其中要么确定存在法律上的损害,免得受害人就此存在争议;或者作出相反规定,即一个确定的不利益不属于本第六编所规定的法律上的相关损害,以此为法律适用做好铺垫。在后者情况下,《框架草案》首先采取了如下表述方法,即只有当满足其他例外前提时,一个确定的不利益“才”能够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例如:

Ⅵ.-2:201:人身伤害与结果损失

(1)因侵害自然人的身体或健康给其造成的损失以及人身伤害本身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

(2)本编中:

(a)上述损失包括因亲近的人照顾受害人所生合理费用在内的各种医疗费用;并且

(b)人身伤害包括已经达到医疗标准的精神健康方面的伤害。(44)(45)

但就此并不能够得出其他相反结论。上述规定仅仅调整该规定明确提出的问题;针对没有明确指出特定不利益的情况,原则上并不能够就此推导出,未明确规定的不利益就无法构成损害。

是否存在损害,可以分别从事件、法律以及相互关联的情况中得出。例如,身体侵害与物件损害属于与事件相关的损害,侵害人格权属于法律上相关的损害,而因不实陈述信息导致的责任属于第三种有关具体情况下的损害。

有关损害的具体条文的表述,当然也多方面引发了有关各种法律政策上考量(policy considerations)的争议。在本文中,无法就赞成与反对的理由作一一详细评述。我目前了解到,中国专家正忙于起草有关人格权保护的一部现代法律,我就此机会想介绍一下“共同参考框架”中的建议表述。该表述体现为:

Ⅵ.-2:203:侵犯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与隐私

(1)自然人因其人格尊严,如自由权、隐私权遭受侵害所导致的损失以及此种侵害本身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

(2)名誉遭受侵害导致的损失以及侵害本身,如果一国国内法有相关规定,也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46)

《框架草案》规定了保护基于人的尊严所产生的无形的人格权的一般条款。有关所谓的“特殊”人格权的保护被规定在第2:101条,针对侵害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名誉,放弃了单独条款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有关传播有关他人的不实信息所造成的损害(第2:204条),以及因违反信赖所造成的损害(第2:205条),如违反医生保护义务。有形的人格权属于上述第2:201条调整的对象,就此紧接着规定了致使他人死亡所导致的近亲属损害的内容。

第二章的规定内容(有关法律上的相关损害)虽然采纳了英美普通法上的划分思想,但并没有包含所有完整的各种具体“侵权形态”。依据《框架草案》,当满足基本条款所规定的各项构成要件,并且不具有排除责任的抗辩事由,则存在责任成立的事实构成。因此,第二章就是针对第一章中第1:101条中“法律上的相关损害”所作的解释。

有关法律上相关损害的第二章分为两部分。上述所举出的各个具体规定被规定在第二节“法律上相关损害的特殊情况”。而第一节规定了所谓的“无相反证据规则(default rule)”,即处理那些无法被归入到特殊规定中的损害类型情况。该第一节由一个单独条款组成,即:

Ⅵ.-2:101:法律上的相关损害的含义

(1)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非财产损失,以及人身伤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

(a)本章以下规范作出此种规定的;

(b)因违反法律以其它方式赋予的权利导致该损失或伤害;或者

(c)因侵害法律上值得保护的利益导致该损失或者伤害。

(2)依据本条第(1)款(b)或(c)项规定发生损失或伤害的情况下,依据第Ⅵ.-1:101条(基本规定)和第Ⅵ.-1:102条(预防损害发生)的规定获得赔偿或预防损害发生的权利符合公平以及合理的前提下,上述损失或者伤害才构成法律上的相关损害;

(3)赔偿权利或预防损害发生的权利是否公平合理,须综合以下因素判断:归责事由、损害的性质以及近因性、损害发生之虞、遭受或即将遭受损害一方的合理期待以及公共政策的考量。

(4)本编中:

(a)财产损失包括收入或利润损失,遭受的负担以及财产价值的减损;

(b)非财产损失包括疼痛和痛苦以及生活质量的损害。(47)

就此涉及那些无法构成具体规定调整对象的类型不利益。如,我们可以想到上述提及的“具体”人格权(包括肖像权、姓名权以及声音权,还包括死者人格权,以及错误出生或者疾病儿童相关的疑难问题等)。

(四)对损害的可归责性(归责)

第三种的标题称之为“可归责性(Accountability)”。就此涉及将已经发生的损害加以归责的问题。该章同样分为两节。其中第一节针对故意和过失作了定义,而第二节规定,即使在被告不具有故意或者过失行为的情况下,行为人仍然承担或者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况。上文我已经介绍了有关过失定义的建议;(48)由于英美普通法与大陆法系针对故意的概念采取不同的定义,我们针对故意采用如下表述:

Ⅵ.-3:101:故意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故意引起法律上的相关损害:

(1)主动追求引发此种类型的损害;或者

(2)通过主观意愿实施的行为,知道将发生或应当必然发生该损害或该类型的损害。(49)

行为人从事某种行为,并且主动意愿从事此种行为,并不意味着故意行为;故意的关键判断标准是引发法律上相关损害的意愿,换言之,行为人知晓,相关行为一定会引起或者应当会引起此种法律上的损害。

欧洲各国法律中最大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无故意或者无过失的责任法中。《框架草案》尝试就此采取一种综合协调处理的方法,建议此种特殊责任包括如下情况:

—雇主针对雇员、法人针对其负责人的责任

—不动产危险状态责任

—动物责任

—瑕疵产品责任

—机动车责任以及

—危险物质与放射物责任

上述这些责任独立于责任人是否从事了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行为。但《框架草案》针对父母以及其他监护人、照顾人承担责任的人(如养老院针对老人、青少年犯的教育机关),并未规定其承担无过失的责任。本法第3:104条第3款更多从免责事由的角度,调整这些人的责任。

针对欧洲各国存在的其它不同观点,即过失是否应当是责任前提要件的各种其他情况,《框架草案》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当前欧洲法律发展的状态不允许就此采取一致意见。例如,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代表就此都无法接受,像法国法那样,针对物的危险实现采取一般的客观责任。因此,《框架草案》规定:

Ⅵ.-3:207:引发法律上的相关损害的其他归责性

如果一国法律作如下规定之一的,行为人就引发法律上的相关损害同样承担责任:

(a)涉及本法第Ⅵ.-3:104条(未成年人或被监护人引发的损害的归责性)至第Ⅵ.-3:205条(机动车引发损害的归责性)规定以外危险源;

(b)与物质或放射物有关的规定;或者

(c)不适用本法第Ⅵ.-3:205条(缺陷产品引发损害的归责性)的(4)(e)项的规定。(50)

针对基于技术原因导致此种令人费解的表述方式,最终只能得出如下结论:起草小组只能够(并希望)就目前草案中所明确表述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其他表述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进一步工作。

(五)因果关系

第六编第四章规定了因果关系。《框架草案》就此仅仅规定了一些在他们看来必要的较少内容;其他问题留给司法判例、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加以解决。许多因果关系问题不具有一般抽象的解决办法;因此,在因果关系领域,法律作出太多的规定内容更多的体现为有害,而不是有益。而这与众多欧洲各国的经验完全吻合。

针对因果关系的必要性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表述,就已经非常复杂了。《框架草案》提供了如下解决方案:

Ⅵ.-4:101:一般规则

(1)如果损害被视为是由一方的行为或一方负责的危险源引起的,则该方引发了另一方遭受法律上的相关损害。

(2)在人身伤害或致人死亡的情况下,不考虑与伤害类型或者程度相关的受害人个人体质。(51)

该规定的核心体现在:判断某个事件是否构成特定法律上的相关损害的原因,离不开价值评判,即损害是否可以被视为特定行为或者一个危险源的后果。在合同外责任法中,因果关系通常构成法律上要求的关联性,(52)即法律已经消极评价的两个事件(其中一个是违反义务以及危险源与法律上的相关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在特别严重的损害案件中,如侵害身体、健康损害以及死亡,采用一般规则,即“加害人对待受害人,就如同所发现的那样。”

数人在引发损害中相互作用,则共同引发了整个损害。例如,所谓的“心理因果关系”,就此明确规定在:

Ⅵ.-4:102:共同协作

一方参与、教唆或物质上帮助另一方引发了法律上的相关损害,视为引起该损害。(53)

如果多个事件导致一个损害发生,不同行为人参与了该不同事件,虽然可以确定,引发此种损害只能是其中一个事件,但所有“潜在的行为人”作为连带债务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但行为人能够证明其行为(或者其负责的危险来源)未引发损害的除外。该原则直至今天仍然得到广泛的承认。该原则被规定在:

Ⅵ.-4:103:替代因果关系

多个事件中一个或者多个引发了法律上的相关损害,不同数人就该事件承担责任,并确定其中一个引起但不能确定是哪一个引起该损害,推定对任一发生事件承担责任的每个人引发了该损害,但能够作出相反证明的除外。(54)

(六)抗辩事由

第五章规定了各种抗辩事由。这涉及被告的各种抗辩手段,并不限于有关成立请求权的事实争议。在抗辩事由中同样存在举证责任分配,即由被告论证存在抗辩事由的事实前提,并且在发生争议时由其举证证明。

《框架草案》中的各种抗辩事由(以及因本草案就此并不采纳违法性要件),不仅包括受害人同意、自担风险、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无因管理以及执行公共利益(第5:203条尤其对媒体侵权人格权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包括共同过错(第5:102条第2款c针对道路交通事故规定了特殊内容)、不可抗力、合同约定免除责任(第5:401条规定了免责条款的生效前提)、参与犯罪行为的抗辩(第5:103条)。但缺乏侵权责任能力原则上并不存在抗辩事由。具有精神障碍的人依据公平原则承担侵权责任(第5:301条)。第六编所规定的各项请求权的时效适用时效法的一般规则,就此规定在第7:101条至第7:601条。

(七)责任后果(责任救济)

有关法律救济一章(第六章)共分为三节,分别包括:损害赔偿形式的总则性规定、金钱损害赔偿以及预防性权利救济,后者其中包括费用赔偿的规定,即潜在受害人为了防止损害发生所发生的费用。该基本规定为:

Ⅵ.-6:101:损害赔偿的目的和方式

(1)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使遭受法律上相关损害的一方恢复到损害没有发生时的状态。

(2)考虑遭受损害的种类和程度及案件的所有其他情况,采取最适当的形式,可以是金钱(赔偿)或其它形式。

(3)如果有形物体受到损害,修理成本不合理地超出价值减损,赔偿范围相当于价值减损。考虑到饲养动物的目的,只在适当的情形下,上述规定才适用于动物。

(4)作为本条第(1)款恢复原状的替代形式,只有在合理的前提下,损害赔偿可以采取要求引发法律上的相关损害的人返还从中所得各种利益的方式。(55)

其他条款中规定,微小损害不引起损害赔偿责任(第6:102条),多个行为人造成同一损害的,其作为连带债务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第6:105条),以及如果损害不是故意引起的,完全责任与引起损害一方的责任或损害的程度或预防损害的方法是不成比例的,在公平和合理的前提下,一方可以免除全部或部分赔偿责任(第6:202条)。

结论

欧洲民法典研究小组以此为目标,即基于具体的立法建议探求财产法不同领域欧洲范围内统一的可能。当然,不同的法律领域,法律统一的可能性也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统一的可能性。这同样适用于致他人损害的合同外责任法。每个人都意识到,消除差异、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精力,就此需要进行不断的磋商。中欧之间的对话也正如此。

注释:

①Von Bar/Clive/Schulte-Nlke et al.,Principles,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Interim Outline Edition (München 2009).

②von Bar/Clive/Schulte-Nlke et al.,Principles,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Outline Edition (München 2009).

③参见欧盟理事会有关实现一部内在统一的欧洲合同法的行动计划:KOM(2003)endg.,ABl.EG C 63/1,Rdnr.72.

④在2004年10月11日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就有关合同法的通知中第一次使用了该表述方式:("The revision of the acquis:the way forward",COM (2004) 651 final,就此参见http://europa.eu.int/eur-lex/de/com/cnc/de-cnc-month-2004-10.html.

⑤参见von Bar/Lando/Swann,Communication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Joint Response of the Commission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and the 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ERPL 2002 S.183-248.

⑥更多信息参见http://frontpage.cbs.dk/law/commission-on-european-contract-law/.

⑦就此参见《共同参考框架草案》纲要版中第41页的相关证明。

⑧有关“共同参考框架”最新讨论的综述参见Schmidt-Kessel,GPR 2009,51-52 und bei Schulte-Nlke,GPR 2009,1.“共同参考框架”应当作为一个工具,为整个欧共体层面更好的立法以及为成员国的立法者提供一个启发思想的源泉提供服务。(Der CFR soil ein Werkzeug für bessere Gesetzgebung auf Gemeinschaftsebene sein und den nationalen Gesetzgebern als Inspirafionsquelle dienen.)

⑨Ole Lando and Hugh Beale (eds.),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Parts I and II.Prepared by the Commission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 (The Hague 1999); Ole Lando,Eric Clive,André Prüm and Reinhard Zimmermann (eds.),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Part III (The Hague,London and Boston 2003).Die PECL wurden übersetzt u.a.in die franzsische (Principes du droit européen du contract.Version franaise préparée par Georges Rouhette,avec le concours de Isabelle de Lamberterie,Denis Tallon et Claude Witz,Droit privé comparé et europeéen,vol.2,Paris 2003); die deutsche (Grundregeln des Europischen Vertragsrechts,Teile I und II,Kommission für Europisches Vertragsrecht.Deutsche Ausgabe von Christian van Bar und Reinhard Zimmermann,München 2002; Grundregeln des Europischen Vertragsrechts Teil III,Kommission für Europisches Vertragsrecht.Deutsche Ausgabe von Christian von Bar und Reinhard Zimmermann,München 2005); die italienische (Commissione per il Diritto Europeo dei Contratti.Principi di Diritto Europeo dei Contratti,Parte I & II,Edizione italiana a cura di Carlo Castronovo,Milano 2001; Commissione per il Diritto Europeo dei Contratti.Principi di Diritto Europeo dei Contratti,Parte III.Edizione italiana a cura di Carlo Castronovo,Milano 2005) und die spanische Sprache (Principios de Derecho Contractual Europeo,Partes I y II.Edición espaola a cargo de Pilar Barres Bennloch,Jesé Miguel Embid Irujo,Fernando Martínes Sanz,Madrid 2003).Matthias Storme hat die Artikel der Teile I-III in die niederlndische (Tijdschrift voor privaatrecht 2005,1181-1241 ); M.-A.Zachariasiewicz und J.Betdowski die Artikel der Teile Iund II (Kwartalnik Prawa Prywatnego 3/2004,814-881) und J.Beldowski und A.Kozi die Artikel des Teils Part III (Kwartalnik Prawa Prywatnego 3/2006,847-859) in die polnische und Christian Takoff die Teile I-III in die bulgarische Sprache übersetzt (Targovsko pravo 1/2005,15-85).

⑩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Sales (PEL S).Prepared by Ewoud Hondius,Viola Heutger,Christoph Jeloschek,Hanna Sivesand,Aneta Wiewiorowska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1)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Lease of Goods (PEL LG).Preqared by Kre Lilleholt,Anders Victorin,Andreas Ftschl,Berte-Elen R.Konow,Andreas Meidell,Amund Bjranger Trum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Service Contracts (PEL SC).Prepared by Maurits Barendrecht,Chris Jansen,Marco Loos,Andr ea Pinna,Rui Casco,Stéphanie van Gulijk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Commercial Agency,Franchise and Distribution Contracts (PEL CAFDC).Prepared by Martijn W.Hesselink,Jacobien W.Rutgers,Odavia Bueno Díaz,Manola Scotton,Muriel Veldmann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4)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Personal Security (PEL Pers.Sec.).Prepared by Ulrich Drobnig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5)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Arising out of Damage Caused to Another (PEL Liab.Dam.).Prepared by Christian von Bar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6)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Unjustified Enrichment (PEL Unj.Enr.).Prepared by Stephen Swann and Christian von Bar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7)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Benevolent Intervention in Another's Affairs (PEL Ben.Int.).Prepared by Christian von Bar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参见Premysl Raban领导的翻译小组所作的翻译文本,发表在Karlovarská Právní Revuei 2/2008,1-222.

(19)参见Jacques Ghestin(Paris)翻译并发表在hap://www.fondationdroitcontinental.org/Documents/Traduc-vBar-livre% 20I-II-III-% 2008-2008.doc.

(20)匈牙利民法典草案同样亦是如此,参见Vékás,Lajos,Szakérti Javaslat az új Polgári Trvényktnyv tervezetéhez (Budapest 2008).

(21)西班牙最高院的判例尤其令人瞩目,就此详细参见Vendrell Cervantes,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by Spanish Courts,ZEuP 2008,534-548.

(22)例如:EuGH vom 15.November 2007,Quelle AG v.Bundesverband der Verbraucherzentralen und Verbraucherverbnde,C-404/06 (Schlussantrag der Generalanwltin Trstenjak,Rn.44 mit Fn.28); EuGH vom 10.April 2008,Hamilton v.Volksbank Filden eG,C-412/06 (Schlussantrag des Generalanwalts Maduro,Rn.23-24 mit Fn.9); EuGH vom 28.Juni 2007,Bonn Fleisch Ex-und Import GmbH v.Hauptzollamt Hamburg-Jonas,C-1/06 (Schlussantrag der Generalanwltin Trstenjak,Rn.68 mit Fn.30).

(23)总检察官Mengozzi在C-282/05,Holcim v.Commission案件中所做的最终报告,参见该报告Rn.115 mit Fn.58.

(24)法官就如下问题讳莫如深,即是否以及在合同前提下,在法庭判决的论证中可能渗透进比较法上的论证。但最近存在一个另外,参见:Lord Reed,Foreign Precedents and Judicial Reasoning:the American Debate and British Practice,124 [2008] Law Quarterly Review 253-273.通过《共同参考框架草案》,可以完全排除此处挥之不去的方法上的担心。

(25)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a/2009/03/05095249/0.

(26)http://www.justice.gov.uk/publicatious/eu-contract-law-common-frame-reference.htm.

(27)Comisión General de Codificación.Propuesta de Modernización des Código Civil en materia de Obligaciones y Contratos.Boletín de Información LXIII(2009).

(28)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Arising out of Damage Caused to Another (PEL Liab.Dam.).Prepared by Christian von Bar (Sellier,Bruylant,Staempfl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ca.1.400 Seiten).

(29)Principles,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DCFR).Full edition.Prepared by the 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on EC Private Law (Acquis Group).Based in part on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Edited by Christian von Bar and Eric Clive (sechs Bnde mit insgesamt ca.6.500 Seiten; Sellier,Brylant,Staempfli 200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raussichtlich 2010).

(30)中文翻译正在准备中。

(31)法条在数字上的编排采取了欧洲合同法委员会的做法,其目的在于,为将来增补、删减以及重新修订减少不必要的编辑上的负担。其中,第一步罗马字母代表各编,双点之后的第二个阿拉伯字母代表各编所在的章,此后代表各节(如果某章没有节,则统一使用阿拉伯字母1)。例如,Ⅵ.-7:102表示,第六编第七章第一节第二条。

(32)目前可参见Kellner,Tort Law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A Plea for an Overarching Pan-European Framework,European Review of Private Law (ERPL) 2009,133-154.

(33)本“合同外责任”的草案建立在此前的几部欧洲侵权法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基础上,包括von Bar,Gemeineuropisches Deliktsrecht I (München 1996) und II (München1999(该书已经被译为中文、英文和日文),以及受欧盟理事会委托所做的侵权法与合同法的竞合关系研究成果,参见:von Bar and Drobning (eds.),The Interaction of Contract Law and Tort and Property Law in Europe(Munich 2004;中文版正在翻译中)。欧洲民法典研究小组的工作方式参见上述导论中的相关介绍。此外还可参见von Bar,Konturen des Deliktsrechtskonzepts der 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Ein Werkstattbericht,Zeitschrift für Europisches Privatrecht (ZEuP) 2001,515-532,以及von Bar,Die 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in:Festschrift für Dieter Henrich (Bielefeld 2000) 1-11.

(34)European Group on Tort Law (ed.),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Text and commentary (Wien und New York 2005).

(35)Schmidt-Kessel,Reform des Schadenersatzrechts Band I:Europische Vorgaben und Vorbilder (Wien 2006).

(36)原文:VI.-1:101:Basic Rule

(1) A person who suffers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has a right to reparation from a person who caused the damage intentionally or negligently or is otherwise accountable for the causation of the damage.

(2) Where a person has not caused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intentionally or negligently that person is accountable for the causation of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only if Chapter 3 so provides.

VI.-1:101:Grundregel

(1) Eine Person,die einen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 erleidet,hat Anspruch auf Schadensersatz gegen die Person,die den Schaden vorstzlich oder fahrlssig verursacht hat oder die aus einem anderen Grunde für die Verursachung des Schadens verantwortlich ist.

(2) Hat eine Person einen rechflich relevanten Schaden weder vorstzlich noch fahrlssig verursacht,ist sic für die Verursachung des Schadens nur verantwortlich,wenn das 3.Kapitel dies vorsieht.

(37)就此参见下文部分(三)的论述。

(38)原文:DCFRVI.-3:102 "Negligence"

A person causes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negligently when that person causes the damage by conduct which either:

(a) does not meet the particular standard of care provided by a statutory provision whose purpose is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rson suffering the damage from that damage; or

(b) does not otherwise amount to such care as could be expected from a reasonably careful person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ase.

VI.-3:102:Fahrlssigkeit

Eine Person verursacht einen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 fahrlssig,wenn sie den Schaden durch ein Verhalten verursacht,das entweder:

(a) nicht der besonderen Sorgfalt genügt,die eine gesetzliche Vorschrift verlangt,deren Zweck der Schutz der gesehdigten Person vor dem erlittenen Schaden ist,oder

(b) nicht in anderer Weise der Sorgfalt genügt,die von einer angemessen umsichtigen Person in den Umstnden des Einzelfalles erwartet werden kann.

(39)就此不可忽视的是,希腊、意大利以及荷兰的不当得利法(出于不同的原因)将各自的“得利法”都编入到损害赔偿法中。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受害人有权选择各种损害赔偿请求权直至完全扣减加害人侵权得利。(参见Ⅵ.-6:101(4)(损害赔偿的目的与类型))。

(40)原文:VI.-1:103 (Scope of Application) para.(a)

VI.-1:101 and VI-1:102

(a) apply on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 of this Book.

VI.-I:103 (Anwendungsbereich) Buchstabe (a)

VI.-1:101 und VI.-1:102

(a) finden nur in übereinstimmung mit den folgenden Vorschriften dieses Buches Anwendung.

(41)就无故意或者无过失责任法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将在下文(三)中第三段再作探讨。

(42)有关《框架草案》采用损害概念的具体原因,参见Von Baf,The Notion of Damage,in Towards a European Civil Code(4.Autl.2009)(正在刊印)。

(43)例如:某人违反了竞争法的规定。市场中基于此种不正当竞争享有合法权利的人虽然遭受了经营业绩的损害,但是,导致损害的原因并不是此种违反合法竞争行为,而是经济衰退。从一个纯粹的事实关联的角度看,可以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存在损害,但此种损害却不是一个责任法(合同法或者侵权法上相关)的损害。

(44)其他例子可见于VI.-3:204(瑕疵产品造成的责任)(产品生产者对产品缺陷造成的人身伤害和结果损失、本法第VI.-2:202条(因他人遭受人身伤害或死亡第三方所遭受的损失)规定范围内的损失,以及在涉及消费者时,因财产损害(非产品自身)的损失承担责任。)以及VI.-6:102:微小损害规则(微小损害忽略不计)。

(45)原文:Article 2:201:Personal injury and consequential loss

(1) Loss caused to a natural person as a result of injury to his or her body or health and the injury as such are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2) In this Book:

(a) such loss includes the costs of health care including expenses reasonably incurred for the care of the injured person by those close to him or her; and

(b) personal injury includes injury to mental health only if it amounts to a medical condition.

VI.-2:201:Verletzung von Krper und Gesundheit und daraus folgender Verlust (Hervorhebung hinzugefügt)

(1) Der Verlust,den eine natürliche Person infolgc einer Krper-oder Gesundheitsverletzung erleidet,sowie die Verletzung als solche sind ein rechtlich relevanter Schaden.

(2) In diesem Buch:(a) umfasst ein solcher Verlust die Behandlungs-und Pflegekosten sowie die Kosten,die diejenigen,die der verletzten Person nahestehen,angemessen aufwenden,um sich um sie su kümmern; und (b) umfasst eine Krper-oder Gesundheitsverletzung die Verletzung der psychischen Gesundheit nur,wenn sie einen krankhaften Zustand erreicht.

(46)原文:VI.-2:203 Infringement of dignity,liberty and privacy

(1) Loss caused to a natural person as a result of infringement of his or her right to respect for his or her dignity,such as the rights to liberty and privacy,and the injury as such are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2) Loss caused to a person as a result of injury to that person's reputation and the injury as such are also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if national law so provides.

VI.-2:203:Verletzung der Würde,Freiheit und Privatsphre

(1) Der Verlust,den eine natürliche Person aufgrund einer Verletzung ihres Rechts auf Achtung ihrer Würde,wie das Recht auf Freiheit und das Recht auf Privatsphre,erleidet,sowie die Verletzung als solche sind ein rechtlich relevanter Schaden.

(2) Der Verlust,den eine Person anfgrund einer Verletzung ihres gnten Rufs erleidet,und die Verletzung als solche sind ebenfalls ein rechtlich relevanter Schaden,wenn das nationale Recht dies vorsieht.

(47)原文:VI.-2:101:Meaning of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1) Loss,whether economic or non-economic,or injury is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if:

(a) one of the following rules of this Chapter so provides;

(b) the loss or injury results from a violation of a right otherwise conferred by the law; or

(c) the loss or injury results from a violation of an interest worthy of legal protection.

(2) In any case covered only by sub-paragraphs (b) or (c) of paragraph (1) loss or injury constitutes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only if it would be fair and reasonable for there to be a right to reparation or prevention,as the case may be,under Articles 1:101 (Basic rule) or 1:102 (Prevention).

(3) In considering whether it would be fair and reasonable for there to be a right to reparation or prevention regard is to be hod to the ground of accountability,to the nature and proximity of the damage or impending damage,to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the person who suffers or would suffer the damage,and to considerations of public policy.

(4) In this Book:

(a) economic loss includes loss of income or profit,burdens incurred and a reduction in the value of property

(b) non-economic loss includes pain and suffering and impair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VI.-2:101:Bedeutung des Begriffs rechtlich relevanter Schaden

(1) Ein materieller oder immaterieller Verlust oder eine Verletzung ist ein rechtlich relevanter Schaden,wenn:

(a) eine der folgenden Regeln dieses Kapitels dies vorsieht;

(b) der Verlust oder die Verletzung auf den Eingriff in ein anderweitig von der Rechtsordnung gewhrtes Recht zurückzuführen ist; oder

(c) der Verlust oder die Verletzung auf den Eingriff in ein schutzwütdiges Interesse zurückauführen ist.

(2) In einem nur von Absats (1) (b) oder (1) (c) geregelten Fall stellt ein Verlust oder eine Verletzung nur dann einen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oden dar,wenn die Gewhrung eines Anspruchs auf Schadensersatz nach Artikel 1:101 oder auf Schadensabwendung nach Artikel 1:102 recht und billig wre.

(3) Bei der Entscheidung,ob die Gewhrung eines Anspruchs auf Schadensersatz oder auf Schadensabwendung recht und billig wre,sind der Grund der Verantwortlichkeit,die Art und die kausale Nhe des Schadens oder des drohenden Schadens,die vernünftigen Erwartungen der Person,die den Schaden erleidet oder erleiden würde,und allgemeine Gerechtigkeitsüberzeugungen zu berücksichtigen.

(4) In diesem Buch

(a) umfasst materieller Verlust den Verlust von Verdienst oder Gewinn,Aufwendungen sowie die Wertminderung von Vermensgegenstnden

(b) umfasst immaterieller Verlust Schmerzen und die Beeintrchtigung der Lebensqualitt.

(48)参见上述(二)中的第五段。

(49)原文:VI.-3:101:Intention

A person causes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intentionally when that person causes such damage either:

(a) meaning to cause damage of the type caused; or

(b) by conduct which that person means to do,knowing that such damage,or damage of that type,will or will almost certainly be caused.

VI.-3:101:Vorsatz

Eine Person verursacht einen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 vorstzlich,wenn sie entweder:

(a) beabsichtigte,einen Schaden der verursachten Art zu verursachen; oder

(b) den Schaden dutch ein willentliches Verhalten verursacht und wei,dass ein solcher Schaden oder ein Schaden dieser Art verursacht werden wird oder so gut wie sicher verursacht werden wird.

(50)原文:VI.-3:207:Other accountability for the causation of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A person is also accountable for the causation of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if national law so provides where it:

(a) relates to a source of danger which is not within Article 3:104 (Account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children or supervised persons) to 3:205 (Account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motor vehicles);

(b) relates to substances or emissions; or

(c) disapplies Article 3:204 (Account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defective products) paragraph (4)(e).

VI.-3:207:Weitere Verantwortlichkeit für die Verursachung eines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s

Eine Person ist ferner verantwortlich für die Verursachung eines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s,wenn das nationale Recht dies vorsieht und es

(a) sich auf eine Gefahrenquelle bezieht,die nicht von den Artikeln 3:104-3:205 erfasst ist,

(b) sich auf Substanzen oder Emissionen bezieht,oder

(e) die Anwendung von Artikel 3:204 (4)(e) ausschliet.

(51)原文:VI.-4:101:General rule

(1) A person causes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to another if the damage is to be regard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at person's conduct or the source of danger for which that person is responsible.

(2) In cases of personal injury or death the injured person's predis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r extent of the injury sustained is to be disregarded.

VI.-4:101:Allgemeine Regel

(1) Eine Person verursacht einer anderen einen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wenn der Schaden als Folge ihres Vethaltens oder als Folge einer Gefahrenquelle anzusehen ist,für die sie verantwortlich ist.

(2) Bei Krper-oder Gesundheitsverletzung oder Tod ist die Prdisposition der verletzten Person hinsichtlich Art und Ausmader erlittenen Verletzung aner Acht zu lassen.

(52)例外情况可见于所谓的损益相抵,参见VI.-6:103。

(53)原文:VI.-4:102:Collaboration

A person who participates with,instigates or materially assists another in causing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is to be regarded as causing that damage.

VI.-4:102:Beteiligung

Eine Person,die sich an der Verursachung eines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s als Mittter beteiligt,hierzu anstiftet oder bei der Verursachung wesentliche Hilfe leistet,ist so zu behandeln,als ob sie den Schaden verursacht.

(54)原文:VI.-4:103:Alternative causes

Where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any one or more of a number of occurrences for which different persons are accountable and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damage was caused by one of these occurrences but not which one,each person who is accountable for any of the occurrences is rebuttably presumed to have caused that damage.

VI.-4:103:Alternativursachen

Kann ein rechtlich relevanter Schaden von einem oder mohreren aus einer Anzahl von Ereignissen verursacht worden sein,für die verschiedene Personen verantwortlich sind,und steht fest,dass der Schaden von einem dieser Ereignisse verursacht worden ist,aber nicht von welchem,wird von jeder Person,die für eines der Ereignisse verantwortlich ist,widerleglich vermutet,dass sie den Schaden verursacht hat.

(55)原文:VI.-6:101:Aim and forms of reparation

(1) Reparation is to reinstate the person suffering the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in the position that person would have been in had the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not occurred.

(2) Reparation may be in money (compensation) or otherwise,as is most appropriate,having regard to the kind and extent of damage suffered and all the other circumstances of the case.

(3) Where a tangible object is damaged,compensation equal to its depreciation of value is to be awarded instead of the cost of its repair if the cost of repair unreasonably exceeds the depreciation of value.This rule applies to animals only if appropriate,having regard to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animal was kept.

(4) As an alternative to reinstatement under paragraph (1),but only where this is reasonable,reparation may take the form of recovery from the person accountable for the causation of the legally relevant damage of any advantage obtained by the latter in connection with causing the damage.

VI.-6:101:Ziel und Arten des Schadensersatzes

(1) Schadensersatz soll für die Person,die den rechtlich relevantan Schaden erleidet,die Situation wiederherstellen,in der sie sich befnde,wenn der rechtlich relevante Schaden nicht eingetreten wre.

(2) Scbadensersatz kann in Geld oder in anderer Weise erfolgan,je nachdem,was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Art und des Ausmaes des erlittenen Schadens sowie aller anderen Umstnde des Einzelfalls angemessan ist.

(3) Ist ein krperlicher Gegenstand beschdigt worden,ist statt der Kosten für die Reparatur Schadensersatz in Geld entsprechend ihrer Wertminderung zu gewhren,wenn die Reparaturkosten die Wertminderung unangemeesen übersteigen.Diese Regel finder auf Tiere nur dann Anwendung,wenn dies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Zweckes,zu dem das Tier gehalten wurde,sachgerecht ist.

(4) Alternativ zur Wiederherstellung nach Absatz (1) kann der Schadensersatz,allerdings nur,wenn dies angemessen ist,auch darin bestehan,dass die Person,die für die Verursachung des rechtlich relevanten Schadens verantwortlich ist,jedweden Vorteil,den sie in Zusammenhang mit der Verursachung des Schadens erlangt hat,erstattet.

标签:;  ;  ;  ;  ;  

欧洲共同参考框架草案及其第六部分,“违约责任”,作为欧洲私法的“工具箱”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