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启示论文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启示论文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启示

陈中权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温州325038)

摘 要: 近年来,温州市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法人治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多轮驱动、连锁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温州模式。这些创新实践推动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巨大发展,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政府公共职能的可喜转变,温州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温州智慧和温州样本。温州经验启示人们:创新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需要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需要营造宽松的允许试错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社会力量;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反映在文化领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推出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文旅融合等举措。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既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年来,温州市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以很少的财政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培育了一批具有温州特色、彰显时代精神、延伸示范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形成了“多轮驱动、连锁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温州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使温州以全国第三的成绩取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并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温州智慧和温州样本。[3]

一、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举众多,有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百姓书屋、城市书巢、文化礼堂、市民文化节、文化会客厅、全民阅读节、乡村艺术团、读书会联盟、文艺红旗小分队、文化派驻员、非遗体验基地等等,可谓精彩纷呈,涉及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本文挑选部分创新之举进行阐述。

湿法浮选脱炭是山东煤机装备集团利用新型高效浮选工艺进行脱炭的一种方法。由于残余的炭粒子是高度分散的疏水性颗粒,当粉煤灰浆体中加入浮选剂后,一方面,浮选剂与煤粒的亲和力比灰强;另一方面,由于浮选剂是一种异极性物质,能改变水中煤粒表面湿润性,使炭粒表面疏水性增强,从而附着于气泡上浮到水面,而使煤和灰分离,分别经浓缩、脱水后即得到有用的精煤和湿粉煤灰。湿粉煤灰经烘干、分选、粉磨之后,即得到优质粉煤灰。浮选废液循环利用。

(一)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2014年起,温州市进行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目的是建立起以理事会为决策议事机构、管理层为执行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三位一体”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实现政府与文化单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通过成立理事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各阶层代表参加,切实保障了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力;通过建立基金会吸纳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有效拓宽了图书馆事业经费来源;通过出台规章制度赋予理事会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和基金会管理四个方面的实质性权利,大大突破了现有图书馆管理体制。作为全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典型,2017年获中央深改办高度肯定,同时入选十九大大型成就展《砥砺奋进的五年》和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其改革经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所吸收。目前温州市已在文化系统全面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二)城市书房:引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方向

北京时间12月6日凌晨,华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押的消息引发政商各界高度关注。孟晚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同时担任华为董事会副主席一职。华为方面12月6日晚间回应《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时说,孟晚舟是在加拿大转机时,被加拿大政府暂时扣留。

(三)文化驿站:满足都市个性化、多元化文化需求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设施怎么运作、公共文化产品怎么供给都由政府说了算,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公共文化设施或者直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极少。由于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的大量增加,政府部门已经无法大包大揽了。通过创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开始实现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变身为规划者、监督者,由办文化、管文化向服务文化的可喜转变。表现在:一是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管理逐步专业化和“去行政化”,社会力量参与蔚然成风。比如,政府将投资了6.54亿元的温州大剧院交给温州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将温州市文保单位杨宅通过招投标方式免费租赁给温州市武术协会用于建温州武术博物馆。二是加大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政府将市民文化节、文化驿站、乡村艺术团中大量的公共文化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办,以低成本凝聚和激活了社会力量,增强了群众选择权和归属感。三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非常忙碌,但已很少在为具体而细微的文艺活动而忙碌,已经较好地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划桨”转为“掌舵”的转变。

(四)市民文化节:以市民为主角的文化惠民活动

为丰富广大市民文化生活,从2013年起,温州市举办以“艺术的盛会,百姓的节日”为宗旨的市民文化节。节会期间,市区以大剧院及其剧院外的大广场为主舞台,示范性地展开着节日的各项活动。各县(市、区)开设各类舞台将活动遍布基层社区,充分吸引市民参与,力图让每个市民都可以成为舞台主角。市民文化节一年一度举行,首届历时3个月,如今几乎贯穿全年,每届都以鲜明主题展示独特艺术风采。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2017年,共上演了7 200多场演出,演职人员多达60多万人次,观众超过600万人次。2018年与温州艺术节相结合,各种活动、演职员、现场观众、线上观众比往年更多。这种“没有围墙的剧场”“永不落幕的舞台”的办节方式开创了全季性群文活动的新模式,成为城市的“文化嘉年华”,被文化部誉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样本。

(五)乡村艺术团: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舞台主角

为破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佳的问题,2018年,温州市实施“乡村文艺繁星计划”,开展“乡村艺术团”建设。根据试点经验,探索出“单独建团、邻片组团、互补联团”等组建方式、“分类指导、分级补助”等扶持机制和“镇街总团、村(社)分团”等运行模式。从5至12月,全市组建乡村艺术团1 729支,入驻综合文化站、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1 648个,团员总数达53 893人,开展活动4 440场次[7]。乡村艺术团使农民真正成了乡村文化阵地的主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温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由此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活起来”“火起来”景象。[8]”我国许多地方的群众性文艺团体都以“乡村艺术团”命名,但温州乡村艺术团建设的创新在于,政府将散落在民间的文艺团体组织起来,将之纳入“连锁运行”的发展平台,并与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对接,进而逐步形成品牌和强大的力量。

(六)读书会联盟:让阅读成为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阶段,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2个问题:(1)农民参与频率不高。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多数农民并未认知到该项工程开展的重要性,在建设期间也并未积极参与实际的管理与后期维护工作[2]。(2)建设运行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维护工作开展经费十分有限,缺少相应的维护费用必然会导致维护工作的开展效果受到影响,最终造成水利工程出现建设3年内就出现各类使用问题。

(七)文化派驻员:乡村文化活动从随意成常态

五要兑现督查结果。根据督查情况,对于督查发现的先进单位、先进典型、特色工作等,要按照制度机制进行表彰奖励,在面上推广,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反之,则予以处罚,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功能。对于在督查工作中创新方法、履职尽责、推动督查效果不断提升的优秀督查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在督查工作中敷衍塞责、不敢触及矛盾、影响督查效果的督查人员,要按组织程序进行严肃问责;对于督查中发现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现象,要视情况予以提醒谈话、诫勉教育、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直至问责处理,切实体现党建督查的严肃性、规范性。

二、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成效

温州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均文化事业费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财政投入偏向于中心区和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差异极大,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人业人员奇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短缺,与温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地位极不相称。通过创新,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推动了文化设施的巨大发展,文化设施网络提档升级

通过创新,公共文化产品数量大量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有效利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日趋向合理,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特别是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较好地破解了增长有限的公共财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比如,“书香温州”全民阅读节期间举办了2 300多场各类活动,参与人数80多万人次,网络直播参与人数逾100万人次。在瓯海区,由3 391名组成的98支乡村艺术团活跃在全区各乡村的街头、广场和商场。没有了正规舞台的拘束,这些“草根演员”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以“我的舞台我作主”的姿态自编自导自演,放声歌唱,纵情舞蹈,其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呈现出特有的强劲生命力。各地乡村艺术团在组建的同时,掀起了巡演、展演、汇演的热潮,很好地满足乡村百姓的文化需求,也激发了乡村百姓入团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表现者、参与者、受益者[8]”,乡村文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为满足市民希望公共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的愿望,从2014年起,温州市图书馆开始了建设“城市书房”的探索。“城市书房是温州市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24小时开放和一体化服务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4]。”通过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连锁”运行模式,为市民提供了崭新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文化空间,自2015年至今连续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城市书房改变了以往城市仅以建高大上的中心图书馆为目标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格局,而是将小而精的公共图书馆的触角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和老百姓的家门口,满足了人们追求优雅阅读环境的美好愿望,较好地解决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中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的全覆盖难题。“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变化,城市书房模式由点到面全面开花,带来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从形式到内容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温州城市书房模式不仅仅是改变了当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业态,更重要的是引领了全国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发展方向,创造出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时俱进、提档升级、创新服务的实现方式。[5]”城市书房入选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全国各地先后有500多批次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100多个城市兴建了上千家城市书房。

(二)推动了需供双方的有效对接,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通过创新,推动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巨大发展,扩大了温州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特别是向基层延伸的广度、深度、层级都得到了有效拓展,文化设施网络提档升级。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站18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47个,公共图书馆13个,电影放映单位82个,城市书房68家,百姓书屋41家,文化驿站60家,文化礼堂1 882家,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004.88平方米,全省排名第二,基本上建构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文化圈”的文化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较好缓解了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有力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效益显著。以城市书房为例,全市68家城市书房,总建筑面积达12 600平方米,总藏书59万册,累计接待读者559.83万人次,流通图书517.68万册,办理借书证6.1万张,每年开展读书沙龙、展览、亲子绘本阅读等各类活动近200场次,参与市民近万人,其服务效益优于一座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中型图书馆。

为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温州市文广新局发起、温州市图书馆牵头组建了温州读书会联盟,并于2017年“世界读书日”时成立。读书会联盟是一个以“凝聚社会力量 倡导公共阅读”为宗旨、100多家各单位读书会和民间读书会自愿参与的联合体系。其运作模式是:市图书馆提供优质资源(硬件、软件)和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各类读书会独立运营又协同合作,共同开展阅读活动。读书会联盟有着阅读群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各读书会针对其会员建立特色阅读风格,推广差异化阅读指导,鼓励多元化多层次的读书种类、形式。联盟推出“每月专题读书会”,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读书栏目,将阅读活动品牌化,引导读书会开展常规活动。截止2019年4月,各类读书会走进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地,共举办各类活动2 20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15万余。读书会联盟以阅读为纽带,让读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引领了阅读新风尚。

(三)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可喜转变,社会力量参与蔚然成风

为满足都市年青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2017年,温州市文广新局重点建设“文化驿站”。文化驿站整合了剧场演出、文艺培训课堂、休闲茶座的功能,也就是比单纯观看演出多了份知识解读,比单纯艺术课堂多了份互动与体验,比单纯休闲茶座多了份艺术气息和情感交流,被定位为“时尚化、体验版、文艺范、互动型的休闲空间”。文化驿站采用“连锁”运行机制,建构了“1+10+N”的模式,即突出1家龙头文化驿站,建设10家各具特色的文化驿站,带动县(市、区)文化部门自办和社会参与合作建设的N个驿站,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6]。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和运行60家文化驿站,其中市本级11家,各县(市、区)49家;文化部门主导建设的26家,社会力量提供场地参与建设的34家。2018年,共开展活动926场,直接参与活动人次15万人,通过网络传播和直播参与人次92万人次。进入2019年,全市文化驿站每个月的活动量更是多达百场。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驿站整合了多种优质资源,创新了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和服务形式,精致高雅的环境、分享体验的方式、内心欢喜的题材,令人感受文化和艺术带来的愉悦时光。文化驿站成为都市年青群体人际交往的美好空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活动较好地满足了都市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四)推动了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

温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东南小邹鲁”。以非遗为例,温州拥有人类非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7个,但大量非遗逐渐在人们视线中褪去,相当多已处于濒危状态。文化礼堂、文化驿站、市民文化节、乡村艺术团、博物馆等开展的大量活动对于温州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每逢佳节,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以南戏博物馆文化驿站为例,温州是南戏故里,南戏博物馆记载了南戏发展史,南戏博物馆作为全市第一家文化驿站落点单位,举行了上百场演出及讲座,既很好地传承了南戏这门古老的剧种,又为老城区爱看戏的老年人提供了方便,同时还成了温州地方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牡丹皮以重庆垫江产(习称“川丹”)、安徽铜陵和凤阳产(习称“凤丹”)的质量较优[4],但因其基源植物牡丹集观赏性和药用于一体,在近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大面积种植观赏牡丹的情况下,市售牡丹皮药材的产地及来源极其复杂、质量良莠不齐,其药用效果和临床用药安全也受到极大影响。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牡丹皮的质量控制指标项下也仅有丹皮酚含量测定,显然难以全面反映该药材真实的内在质量。

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扎根在基层、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问题,2018年,温州市瓯海区推出了“文化派驻团”。这是一项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即聘任当地一位瓯海文化名人担任基层文化顾问,参与瓯海基层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在瓯海区文化系统范围内选择骨干担任文化派驻团团长,全面负责文化派驻团的计划制定、方案实施等具体事务;通过第三方机构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文艺特长和文化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的文化派驻员,派驻各镇街负责联系、指导开展文化活动等相关具体事务。“文化派驻团”项目落地后,瓯海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具备了6个“有”,即有阵地、有经费、有队伍、有机制、有活动、有效果,文化活动也从随意变成了常态。据瓯海区文广新局统计,2018年,瓯海通过文化派驻团实施送文化下乡达418场,配送公益文化培训3 000余课时,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1.3倍、5.2倍,名额供不应求,惠及万余人。

三、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经验启示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9]。”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义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重解决均等化以及生产与供给效率这两大问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通过创新发展方式。那如何进行创新呢?从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启示:

(一)创新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创新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来,而不是仅仅为了所谓的“业绩”需要而创新。创新需要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越是能深刻回答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新就越是有价值。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艺术团等创新项目之所以顺利、健康地发展,主要是积极回应了时代之关切,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真正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城市书房为城市点亮了永不熄灭的温暖的阅读之灯,成为市民们家门口的图书馆,很好地满足了市民们的阅读需要,受到了难得的上下一致的好评,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乡村艺术团以“总揽而不包揽”方式推进适应需求侧的供给侧改革,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让群众成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主力,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打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激发公共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无穷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二)创新需要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奠定了理论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10]”。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切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几乎所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央文件都提到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充裕,民间人才辈出,创新能力强劲。比如,温州共有各类博物馆47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0家,民办博物馆与非有博物馆并驾齐驱。温州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之所以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关键在于将“温州模式”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推出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系列项目的实施,为社会力量搭建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回应了社会需求并再生出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回来,从缺位的地方要补上去,使政府、市场与社会各归其位、各得其所,有效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较好地实现了公共文化基本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是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2,1,3,1,4,1,5,…,1,k-1,1,k,k,2,k-1,2,…,5,2,4,2,3,2,3,4,3,5,…,3,k-1,3,k,k,4,k-1,4,…,5,4,…k,k-1。

(三)创新需要营造宽松的允许试错的良好氛围

表面看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艺术团的这些创新之举似乎只是来源于某些人的灵光闪现,属偶然现象,但实际上一个创新项目真正要落地并且形成规模和品牌,需要合适的土壤、良好的氛围。近年来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举频出,源自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十分契合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大背景,源自于地方党委政府营造了相当宽松的创新环境。对于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的一些创新举措,市委、市政府并没有采取限制性的命令,而是鼓励先尝试再下结论,对于现有的一些条条框框也敢于突破。对于可以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文化主管部门也没有大包大揽,在注重引导并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给社会力量大胆探索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得一批有抱负有能力的地方政府领导、民营企业家和草根百姓共同登上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从而初步营造了一个共建共享共赢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四、余论

实践没有止境,一个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因而,创新也没有止境。虽然近几年温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长足进步,但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尚有巨大创新空间。诸如,如何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如何推动贫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如何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如何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边界与权责、如何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促进充分发展等等,均有待创新来解决。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是“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问题,即对于庞大而又处于弱势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二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问题,即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温州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陈中权.社会力量参与温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20-26.

[4]胡海荣.点一盏灯暖一座城---温州城市书房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12):5-8.

[5]李国新.百年荣光勇立潮头引领发展[N].温州日报,2019-05-10.

[6]陈中权.社会力量参与温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20-26.

[7]参见陈海钦等.浙江温州:“文艺繁星”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文化报,2019-01-01.

[8]李国新.以人民为中心搞活乡村文化的温州实践[N].中国文化报,2019-01-01.

[9]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

[10]阮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与浙江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88.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Wenzhou City

CHEN Zhong-quan
(Party School of Wen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enzhou,325038,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enzhou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in the construction,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urban study,cultural post and othe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forming a multi-wheel drive,chain suppl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Wenzhou model.These innovative practices have promoted th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the effective docking of demand and supply,the gratifying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public functions,and the indepth excavation of Wenzhou regional culture,which provide Wenzhou wisdom and Wenzhou samp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China.Wenzhou experience enlightens people that innovation needs strong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distinct problem orientation,needs to fully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and needs to create a relaxed and good atmosphere to allow trial and error.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reform and innovation;social power;people-centered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105(2019)02-0040-06

Doi: 10.3969/j.issn.1672-0105.2019.02.0010

收稿日期: 2019-05-13

作者简介: 陈中权(1964—),男,浙江瑞安人,副教授,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温州区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邱旭光)

标签:;  ;  ;  ;  ;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