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学生健康、持久的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耐心、细心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探究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情感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伴随着认识的过程而产生的,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需要“示之以形”,而且要“动之以情”。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效地凸显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吸引住学生,就能更确切地把握撰文时的情感,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若能引导学生准确地体会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的巧妙处理,那必然对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的品质及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体验,并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求知欲。
2.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本知识。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就不得不探寻作者的情感体验。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特级教师高润华在讲《背影》时,进入意境,情不自禁地攀往黑板的上缘,做到一副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既让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博大、深邃,又诱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力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激发热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突出的特点。语文教材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例如学习课文《灯光》、《小红军》、《回自己的祖国去》等, 要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字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撼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传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如何使语言具有情感呢?尝试有三:
1.要重视朗读教学,利于师生交流。
文质兼美的课文用普通话来读,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在朗读教学中,除要读出节奏,还要满怀感情地去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音”等。如俄国作家契柯夫的《凡卡》,可通过舒缓、悲伤的语气范读,让学生仔细揣摩语感、情思,进而把凡卡遭受的种种摧残、受到虐待和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表现出来。朗读吟咏,便于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渲染的作用。
2.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口语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魏书生老师明确地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3.要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形式,突出课堂效果。
课堂通过适当的体态语(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中,动作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特级教师斯霞就非常讲究用非语言艺术传达感情,她上课时讲到愉快之处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则表情凄苦、声音低沉,因而她的课生动有趣,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随其影,常常是课已尽而意未绝。体态语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也能使学生从教师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如此,教师的语言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住学生,调动起他们的热情,使语言不再是枯燥的字词,而是一篇流利的散文、一首抒情的诗和一曲感人肺腑的音乐。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论文作者:岳长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