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研究
□文/林 佳
(南京工业大学就业办公室 江苏·南京)
[提要]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难题。从供给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可以归因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所欠缺,突出表现为:专业知识不牢固、实践应用能力欠缺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心理素质不佳等。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持续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从创新创业视角探讨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为应对当前存在的就业困境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创新创业;职业核心能力;提升路径
一、创新创业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何为“创新创业”?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将“创新”解释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而“创业”概念自古就有,《辞海》对它的定义是“创立基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完善。顾名思义,创新创业是创新与创业的融合,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表现,而创业则是创新创业的目标体现。创新创业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十九大以来,“双创”在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加紧密,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产业转型、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催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机遇。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第一驱动力,是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的有力支撑。
职业核心能力,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学者对它的认识不一而足,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从广义角度来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职位、并在职位中获得发展以及必要时重新选择职位的一系列能力,是能经得起考验,伴随他们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本文按照Sidney Fine&Richard Bolles的定义,将职业核心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是通过学校教育或者机构培训而获得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可迁移能力,亦可称之为“通用技能”,顾名思义是指可以迁移应用到不同工作之中的能力,比如组织、演讲、沟通、设计等等,是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积累、学习和发展的。自我管理能力,经常视为个人的个性品质,是指个体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诸如爱岗敬业精神、诚信品质、抗压能力等。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传统经济逐步向新经济转变,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呼之欲出,发展的主要动力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和开拓创新,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在创新创业视角下,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引导他们抓住双创机遇,成为时代的先锋和驾驭者,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茉莉》剧诗的细腻还体现在宣叙调段落的写作上。1949年子棱与大茉莉分别的段落采用了大段的宣叙手法,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以唱代说、以唱抒情的功效:
二、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毕业生中,有2.7%选择了自主创业,较2014届(2.9%)略有下降。从对2015届毕业生的跟踪结果来看,三年内有6.2%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而在选择自主创业人数中,三年后仍坚持自主创业的只剩44.8%,较2014届(存活率46.2%)有所下降。三年内创业的存活率不足一半,其中原因值得深入思考。相关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简单的创业,停留于低端创业,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相关,技术含量不高,门槛比较低。调查数据显示,某职业学院学生70%创业项目是开网店;很多大型竞赛,诸如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和挑战杯竞赛等,参赛作品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只有23.5%,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脱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以上现状来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待提升,主要是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等。
1、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经常视为个人的个性品质,是指个体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诸如爱岗敬业精神、诚信品质、抗压能力等。从创新创业视角来看,大学生急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真正进入一个行业是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如果创新创业项目不是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则更需要额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入该领域。因此,专业技能是他们相对于一般创业者的优势所在,专业领域是他们的特长领域,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是大学生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
(三)自我管理能力
2、创新创业意识。当前,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首先,他们在职业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工作的“稳定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另外,他们在工作中也是选择“稳定”,墨守成规,缺乏创造性思维,担当和责任意识不足。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思路,拓宽了就业视野,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间接降低了大学生专业综合实力。心理学概念认为,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互相联系,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化的。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实践应用能力是创造和传播新知识的有力途径,更是转化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激发创新创业想法,通过实践应用盘活创新创业想法。
(二)可迁移能力。可迁移能力,是可以迁移应用到不同工作之中的能力,比如组织、演讲、沟通、设计等,是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积累、学习和发展的。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可迁移能力中实践应用能力最为重要,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认识问题,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一)专业知识能力。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根基。在某一领域内产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前提是要对该领域有深刻的认知,而专业知识就是对某一领域的内涵以及发展规律的概况和提炼。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的创新创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经受得住市场的竞争与考验。依托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合理规避社会的竞争压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就更加需要专业特色明显、理论和实践知识全面的大学生。比如电子类、机械类等行业,从研发手段升级、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机遇。
书写心得、阅读报告。最初尝试时,很多学生不清楚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去写作。我们带领学生分析了书前面“序言”部分的写作思路,以此启发学生。比如,有学生推荐《嫌疑人X的献身》这本书,就以自己撰写的阅读心得为素材展开,开头谈到“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这是我读完《嫌疑人X的献身》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接下来,对书的写作思路进行了阐析,分享了自己对于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的理解与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3、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经济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创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大学生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学生需要积极调整心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另外,创新创业意味着未知,未知意味着可能的风险,因此难免会遇到困难和失败,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既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创新和摸索。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反思、跌倒后爬起来,不断成长。
三、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对策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培训创业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成为制约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产业在科技带动下不断调整升级,现有的职业岗位将会不断受到冲击,以往一成不变的专业课程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只有融入了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教育才能具有更强的未来适应性。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为目标,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实践教育,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只有在反复的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真正建立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高校大学生应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各类实习、实践平台,增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协同创新的能力,成为肯动脑、能动手、善创新、敢创业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校企合作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可以加深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能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讲座、实习、培训等活动中,弥补书本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全国共有6 699家基金会,体育基金会71家,占基金会总数的1.1%。其中,广东19家,北京10家,浙江6家,江苏4家,山东、上海、河南、湖南各3家,吉林、海南、河北、福建、四川、天津各2家,江西、辽宁、内蒙古、广西、贵州、黑龙江、湖北、安徽各1家。由此看出,我国体育基金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
1、加强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建设。专业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创新创业教育最坚实的专业基础、思想引导和技术支持。首先,提高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思想认识;其次,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最后,南京工业大学构建“骨干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模式,将“骨干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创新创业主体,一方面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可以积累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增强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学生在参与教师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形成“教师+学生”创新创业合力,形成“师导生创”的有效模式。
实践教育中,南京工业大学坚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结合的原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贯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整合优化三个教学体系、沟通搭建五个研学渠道、拓宽构筑四个实践载体,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链、能力提升链和实践平台链三链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首先,通过优化基础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三个体系,打造第一课堂的课程改革链。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多维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通过设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立项五个研学通道,打造第二课堂的能力提升链。坚持学习与研究结合原则,将创新业教育全面融入第二课堂,通过研学路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打造第三课堂创业实践平台链,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梦想。通过构筑创客梦工场-激发创意、预创业孵化园-实验创业、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实现创业、工大科技产业园-成功创业,四个创业载体,打造第三课堂实践平台链,以平台促实践,以实践促教育。通过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和联合培养,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共建共赢。
一是加大了抗旱的指导力度。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深入旱区,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其中3位部领导带领3个工作组分赴云南、贵州、广西等重灾区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指导。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高校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助推他们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个人价值的实现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们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在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创新创业中可能存在的困难。通过开设创业心理课程、举办创业心理讲座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们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创业中的困难和失败,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积极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心理测评等多种载体,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公正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减少创业盲目性;对创业受挫的同学进行及时的引导,纠正创业中产生的不良心理。
早期强化控制血压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 ………………………… 周莅源,谢剑锋,王尧 41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2]覃成强,冯艳,于娜.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3]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
[4]徐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4).
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创新创业视角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编号:SZ20180419)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29日
标签:创新创业论文; 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提升路径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就业办公室江苏·南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