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_消费结构论文

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_消费结构论文

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省论文,城镇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64(2002)04-0024-04

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和国内投资需求增长压力的加大,适时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成为社会共识。而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也关系到经济增长的直接效果。为此,正确分析和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为促进“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1 当前我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1.1 适度消费成为主流

目前我省城镇居民消费模式已基本形成,判别指标有三:一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的增长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我省经济发展来看,“九五”时期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年平均递增8.1%, 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递增7.0%,消费性支出年递增8.5%。“九五”时期居民生活费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长均低于经济发展速度。二是目前市场商品丰富、供应充足。三是城镇居民消费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近几年居民消费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居民盲目消费不复存在。2000年末全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0亿元,增长11%, 城镇居民消费的适度增长,为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2.2 消费结构趋向小康型

从消费支出比重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向小康型转化的依据有两点:一是生存资料(即维持生存需要的消费支出)、发展资料(文化用品和文化与生活服务的消费支出)、享受资料(作为享受需要的消费支出)三者之间的比例,出现了生存资料需求下降,发展与享受资料需求上升的趋势。据推算,城镇居民生存资料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36.0%缩小为2000年的26.0%。二是劳务消费支出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可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两大部分,城镇居民用于劳务消费的比重由1995年的2.9%上升为2000年的4.2%。劳务消费支出是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劳务消费支出比重加大,一方面反映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出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向社会化转化。

从吃、穿、用、住和教育几方面看: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增长,比重下降。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由1995年的1339.6元增长为2000年的1532.1元,增长14.4%,年递增2.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5.8%,比1995年减少11.4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荤素搭配更为注重,各种牛羊肉、鲜蛋、瓜果、鲜奶等高营养低脂肪食品消费量不断增加,1995年人均消费上述食品55.8公斤,到2000年增加到72.5公斤,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出现主食为副、副食为主的倾向。

第二,衣着需求档次提高,由实用型消费向装饰型消费转化。城镇居民衣着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995年的13.6%,缩减为2000年的9.4%,但人们衣着消费呈现展示个性与时代的特点。 城镇居民成衣消费率由1995年的56.6%,扩大为2000年的63.8%,中高档服装成为部分中高收入户消费的主要内容。

第三,用品消费比重稳增的同时,内部结构变动明显。“八五”时期是我省城镇居民对“新四件”更新换代速度最快的阶段,短短的几年大部分居民就完成了对彩电、冰箱的更新需求过程。“九五”开局的1996年“热点”商品不突出,耐用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95年为6.5%,2000年下降为3.0%。随着交通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九五”时期城镇居民用于交通、娱乐、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比重由1995年的8.7%,扩大为2000年的12.8%。

第四,购买商品房支出从无到有。近几年来我省出台了住房改革措施,部分地区的居民踊跃购房,城镇居民购房支出占实际支出的比重从1990年的几乎为零扩大为1995年的6.8%。1996 年我省再次加大房改措施的力度,更加带动居民投资,200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房、建房和居住的支出为958.0元,比1995年增长1.1倍。住房消费急剧增长,2000年购房支出占实际支出比重已达18.1%。

第五,教育支出大幅增长。“九五”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由1995年的135.1元,增长到2000年的318.1元,增长了135%。近年来,我省家庭教育支出不断增长,2001年上半年全省居民教育支出同比上涨40.3%,义务教育杂费价格累计上涨32.7%。以西安市现行教育收费标准与1993年相比较,义务教育阶段规费平均增长1.27倍,而居民人均用于教育的支出增长了2.97 倍; 教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4.9%升到8.1%,增长近一倍。

2 我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乱收费现象严重

在教育消费方面,日益盛行的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家庭的一大负担。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学校除了收政府规定的学杂费外,学生还要承担学校巧立名目的“费外费”。如:补课费、电教费、安全费、迟到缺课费,择校费、建校费、赞助费和高价买分的进门费等,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据一位初二学生粗略一算,一学期仅此类收费就有350元, 加上开学初所缴杂费80元,书本费150元,借读费500元,共计1080元。学校收费的手段也呈现多样化,每逢开学,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查严处各种学校乱收费,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精明”的学校收费由明转暗,由集中收费转向零散要钱。提前收、推后收、不开票据收、协议收等应运而生。国家明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免试就近升入初中,任何初中入学不得举行书面考试。但许多学校顶风而为,秘密考试,按考分收费,严重违反物价部门规定标准,跨学区上学赞助费、借读费动辄上万甚至数万,收费价位屡创新高。

2.2 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现象明显

一方面城镇居民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行为尚未改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仍然对物质需求支出较多,表现在每当一种能被不同层次居民所接受的商品面市后,有购买能力的大部分人不惜花费重金购买,且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消费中大部分货币用于娱乐消费,人们用于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开支则甚少。精神消费内部比重也存在失衡的现象,人们每年用很少的支出来购买学习资料,且大都是购买了娱乐型书籍。从2000年的资料看,居民用于购买书籍的支出仅为人均64.5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5%。 这种对精神食粮的惜购与对高档穿用商品的大量购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3 实物消费领域狭窄

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的是高福利制度,城镇居民消费福利色彩太重,形成了实物消费领域狭窄的格局,突出的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目前大部分住宅具有福利性质,低价卖给职工使用,2000年我省城镇居民房租、水电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3.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5—20%之间。二是城镇职工的医药费基本由国家财政或企业单位包揽下来,职工自负的部分大都在20%左右,200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医药费支出仅为261.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1%。三是居民在单位得到的实物收入较多,每逢节日很多单位大都以福利的形式将实物发放给职工,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居民的消费领域。消费雷同性是导致“九五”时期人们对部分耐用品形成集中冲击型消费的重要因素。人们对高档耐用品的追求,使需求急剧膨胀起来,从而造成了城镇居民耐用品拥有量的大幅度增加,短短的十几年内就完成了对部分高档耐用品从需求到饱和的过程,大大少于发达国家曾用的时间。尽管2000年以来,居民需求热点不再突出,但仍未能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消费领域狭窄的问题,梯度消费未能形成。

2.4 社会化消费比重低

目前城镇居民生活正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走向社会化,但就总体水平看,居民对社会化消费需求仍处在较低的档次。尤为明显的是目前市场上成品、半成品食品以及饭店、餐馆比比皆是,但大部分的人还是习惯于自己动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的支出仅占总消费支出的6.6%。另外用于较高档次的娱乐与服务性消费比重更低。比如尽管我省大中城市发展了出租车业务,但能乘坐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居民仍以乘公共汽车为主,2000年城镇居民的“打的”费用占消费性支出的0.4%。在旅游方面支出更少,目前我省城镇居民能到外地旅游的仅限于部分高收入户,2000年城镇居民的旅游支出比重只占消费性支出的1.9%。 由此说明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劳务消费主要存在于高收入阶层中。

目前这种消费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收入水平、产品结构、价格因素、政策因素、消费心理等,都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应当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我省消费结构。

3 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3.1 正确引导居民消费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控制消费行为,逐步建立我省合理化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要想尽快使各项消费结构达到科学的比例,首先必须正确选择“适度消费”政策。所谓“适度消费”就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适度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适度消费”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量化标准,“适度”的关键是国民消费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的大体平衡,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大体适应,消费水平提高与收入水平增长的大体一致。正确选择“适度消费”政策,就要建立梯度适宜、档次适当、结构合理、水平适度、方式科学、行为文明的消费方式。同时,还应该多方位引导,促使消费结构合理化。目前,应着手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运用储蓄、价格杠杆调节消费结构。政府可利用调整利率的手段,促使居民将手中的货币回笼国家或投放市场。另外价格引导也是调整居民消费结构的手段之一,政府可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在鼓励消费者消费某一类商品或限制消费者消费某些商品时,可通过价格调控来引导,尤其是要解决目前部分出版物、娱乐场所价格上涨的问题,控制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的消费品价格,增加商议性价格的成份等等,从而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方向。

第二,鼓励消费出现多层次化。为适应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应有意识的拉开消费品的档次,引导消费者需求在不同档次的商品上实现,建立完善的消费市场,在提倡消费结构多元化的同时,防止在消费取向上重享受、轻发展,重虚荣、轻实用,以及盲目崇洋、相互攀比,没有自主消费标准的消费误区。同时政府应采取价格、税收、信贷、金融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开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有意识的将居民部分物质消费需求转向非物质消费领域,从而解决目前单调雷同的消费结构,鼓励消费者选择、设计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消费行为模式。

第三,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根据文化消费具有不同层次的特点,在合理搭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同时,还要引导人们合理运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消费质量。

首先,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知识含量。针对目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偏低,特别是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比重低的问题,要引导居民充分认识文化消费的作用,认识到只有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才能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其次要注重闲暇时间的引导,尤其是对假日消费的引导。一是把握消费方向,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消费活动,反对不科学不文明的消费活动。二是提高消费质量,引导人们主动的、自觉的丰富消费内容。通过消费质量的提高,促进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再次,改善消费设施。除了政府投资外,还要引导民间投资兴办一些消费设施,特别是一些娱乐设施,以利于人们的消费。

3.2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

仅对居民消费进行引导是不够的,因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是消费结构变动的基础。要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让市场上有更多的适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的商品,必须适时对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3.2.1 调整农业与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居民食品消费结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会有不断优化食品消费结构、合理搭配营养成份的欲望,这就需要首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改变我省原料性产品、粗加工产品多,高技术含量、精加工产品少的现状,根据居民食品消费合理化的需求,改变畜牧业的生产结构,大力提高高蛋白低脂肪产出率高的牛、羊、禽类的生产。同时,继续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在保证居民最基本的食品需求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居民食品消费以鲜、活商品为主。其次调整食品工业生产结构,发展方便食品的生产,减轻家务劳动时间,生产营养丰富的强化食品,使用安全、卫生的食品包装,同时为提高健康水平,大量生产医疗保健食品。

3.2.2 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居民穿用消费结构

面对我省城镇居民对衣着用品消费档次的提高,以及我省市场穿用商品中南方产品数量较大的现状,我省必须提高生产档次,调整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优化布局。为此应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一是加快区域辐射功能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的发展,二是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利用我省高科技优势,加快中小型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3.2.3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居民劳务消费结构

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优化生产规模和布局,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层次高的金融保险业、信托业、交通通讯业、信息咨询业、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新型产业,同时,我省作为旅游大省,应突出各地区旅游的文化个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旅游,从而达到居民劳务消费结构的优化。

3.3 加速住房改革进程,优化消费结构

住房改革是涉及多领域的问题,为此要启动住房消费,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建设与广大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住宅,加快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对豪华公寓、别墅等要控制投资。第二,加大公积金的积累,把住房公积金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并设立高效率的专门管理机构,从而提高居民的购房能力。第三,加强售后服务,在进一步推进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同时,政府要制定有关售后服务的政策,解除人们购房的后顾之忧。第四,合理确定商品房价格,要坚决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合理确定房地产业的利润,降低商品房价格。同时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要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需求的程度,从而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速度。

3.4 改革教育体制,推进素质教育消费

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从目前增加的教育消费中有一大部分是为“应试教育”而支出的,为应付考试而教的“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近年来,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以考试论英雄的升学、就业体制不改变,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就难以落实,所以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尽快改革教育体制和考核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上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引导居民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乱收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经费困难。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地对义务教育执行情况的监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和提高义务教学阶段的整体办学条件。

总之,实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是涉及社会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只有微观上对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宏观上使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逐步配套和完善,才会使居民的消费行为更理智,消费心理更成熟,从而达到消费结构的优化。

标签:;  

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