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从之前的资源建设阶段到现在的服务推广阶段,从技术与规范的“刚性”需求阶段到现在的注重以人为本的“柔性”需求阶段,应当说,中国的数字图书馆经历了从概念到实体、从务虚到务实的发展过程。但我们需有清醒的认识,许多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标准不同、政策不一、定位不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不仅是一项地方性、部门性、系统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一项国家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工程,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很难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引导下、在宏观组织和协调下,建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是指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诸要素在特定组合方式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定功能,需要从数字资源建设机制、数字图书馆运行机制、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等方面来综合考量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

1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机制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应遵循丰富总量、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共建共享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个结构科学、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从内容上看,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机制包括数字资源的发展政策、收藏策略、保存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

1.1 明确的数字资源发展政策

数字资源发展政策应该根据图书馆的性质、目的、任务及所服务的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具体政策虽然不尽相同,但包含的大致内容则是基本一致的。发展政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更新和补充。数字资源发展政策要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一般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制定政策的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包括对用户需求、馆藏现状、图书馆的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分析和评价;二是各项具体政策,包括数字馆藏发展纲要、数字馆藏采访政策、经费分配政策、数字馆藏管理政策、数字馆藏保藏政策、评价政策、合作馆藏和共建共享政策等内容。由于图书馆的类型、地域、服务对象以及技术状况各不相同,各馆的数字资源采访政策要依据各馆的总体目标来制定数字馆藏的比例结构、发展速度与数量的科学方案。

1.2 长效的数字资源保存机制

数字资源保存是对数字资源进行摄入、保存、管理、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服务或转移保存的活动,包括三个方面:(1)建立国家保存体系。为了保证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可靠性,有必要建立国家保存体系,制定保存相关的技术规范体系,制定认证与评估机制[1]。国外在这方面已有成功先例,早在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就制定了《澳大利亚电子出版物的国家策略》。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PL106-554号立法决议,启动“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NDIIPP)。NDIIPP赋予了国会图书馆一项新的职责,就是领导全国性的数字信息长期保存活动,国会图书馆着手制定了全国性的数字信息长期保存行动计划。荷兰国家图书馆2002年8月和2003年5月,还分别与ELSEVIERSCIENCE公司和KLUWER公司正式签署长期保存其联机期刊和电子图书的协议,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的公共利益[2]。(2)建立信息分散保存共同体机制,即建立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利益机制和注重用户需求的市场机制。这一保存机制将整个保存体系分为国家级保存机构和地方级保存机构,其组成成员既可是数字图书馆系统,也可是其他社会机构。国家级保存机构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具有文化保存的战略功能以及教育科研功能。国家级保存机构应当保持最全面的数字馆藏,同时对各机构个体的保存行为进行协调控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保存。各成员机构或地方级机构可根据自己的特色需求保存部分特色资源,并向国家级保存机构提供数据备份,以降低保存风险。(3)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数据资源的存储管理,由于受到来自技术与经济实力两方面的影响,在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必须考虑数据资源的高容量、高增长量、高安全性等特点以及存储技术的进步因素,并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情况来综合考虑,选择一个具有较强的可适应性、可扩展性、性价比较高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满足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存储需要的存储方案。关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有必要从法律和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来思考。对此,张晓林认为必须通过具有法律效应的长期保存协议来确定资源提供方和保存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应的执行流程、管理措施和纠纷解决机制[3]。同时也应建立国家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战略机制,建立不同层次的合作机制,选择性地进行数字资源保存,争取充足的数字资源保存资金,建立数字信息归档系统。

1.3 科学的数字馆藏评价体系

数字资源改变了学术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理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应当适时修订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规范的数字资源馆藏评价体系,使馆藏建设科学合理。数字馆藏评价就是对数字馆藏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分析,并依据某种标准对图书馆中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功能及其发挥情况进行科学客观地检测和评估。对数字资源质量和价值的分析就是对馆藏数字资源自身的加工质量、学科专业、语种和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从馆藏整体上对建设质量进行评价[4]。对数字馆藏的功能及其发挥情况的评价,狭义理解就是对其利用和满足读者需求情况的测度。因而,数字馆藏评价包括数字馆藏内容质量和服务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在数字馆藏评价方法上,一种是从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角度,审视分析馆藏数字资源体系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对传统馆藏是否具有互补性以及整个图书馆馆藏是否科学合理。二是从馆藏资源的利用和服务角度,探讨数字馆藏的建设质量。数字资源利用率高,读者满意率高,证明馆藏质量就高,馆藏建设就科学合理[5]。

2 数字图书馆服务导向机制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初期,应加强资源数字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初步建立与投入使用以及各种标准与规范不断完善,我们应把更多的资金与技术力量投入到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服务能力的提高上来。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关系到图书馆、数据提供商、公众等各方面的权益,是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数字图书馆服务导向是一种渗透于数字图书馆日常活动、业务和规程的理念与氛围。这种理念与氛围要求无论是数字图书馆服务项目的规划设计、服务方式的选择,还是服务项目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都要从是否能有效、可靠、可持续地提供服务和保障用户所需的角度出发,并由用户来审查评价其信息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使用效益,从而使图书馆与用户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应当说,数字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通过服务促进资源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变资源主导型建设为服务主导型建设。

面临着读者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泛在化、信息需求的精品化与知识服务要求的专业化,数字图书馆必须变封闭型的服务为开放型的服务,变静态式服务为动态式服务,变接纳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变一般化服务为多样化、特色化服务,变单层次粗浅服务为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数字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文献传递的传统单一服务向文献与知识信息重组的服务内容的转变,以及馆藏内容由单元向多元的转变,并在文献资源不断优化、组织、集成的前提下,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及时、高效地向用户提供内容多元化的服务[6]。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应当是集成化、个性化、多元化、协作化、创新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导向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它要求图书馆的一切工作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的立场来观察、审视和实现自身服务的价值和目的[7]。

3 数字图书馆运行机制

3.1 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的运行模式

在数字图书馆运行过程中,形成多种主体参与建设的运行模式。国家是投资主体,图书馆是建设主体,社会力量则是对前两者的有益补充。数字化图书馆运行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多种类型,如有国家或基金会等机构投资、免费资源存取运营模式,专业机构投资、市场化运营模式,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模式,基于行业协会建设专业性数字图书馆模式等[8]。当前,数字图书馆运行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源购买与经费紧张的矛盾,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公私合作运行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应当说,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运营实例看,资金来源基本由国家投资、专业技术公司(如IBM公司)、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赞助、专业机构(如Elsevier等知名专业出版社)投资等方式构成[9]。我国虽然也有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公司运作的成功案例,但更多高等院校领域还是采取图书馆内自行开发和加工、免费服务、局部使用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图书馆与技术型、赞助型或单纯数据加工型企业的有机结合,不利于馆藏资源数据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内容提供、数据加工、资源共享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效益化,直接影响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质量、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因此,在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应当针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一种“国家主导、教企合作、广泛参与、公益运营”的数字化图书馆运行模式,尽可能细化工作环节,将数据加工提高到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的层面,同时尽可能争取来自于政府以外多种资金的支持,为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创造更为宽松、自主的主客观环境。同时,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商业资金投资的数字图书馆实体或项目,应该予以政策面和税收上的鼓励支持,实行市场准入的原则,严格进行资质审查,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提供赢利性质的服务内容[10]。

3.2 以联盟为表现形式的合作与共享机制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时,必须遵循合作与共享这一重要原则,在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保存、网络技术的应用、分类和主题标引、书目数据格式的标准等方面,必须走联合建设、合作与共享这一条路。为此,需要建立数字图书馆联盟。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其实质都是以联盟的形式在地区、全国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或某一方面的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文献资源建设,进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存储、参考咨询服务协作等服务工作。数字图书馆联盟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整体化建设,架构统一的平台,资源联合建设、联合购买、联合编目、建立联合目录,实现文献资源高度共建共享;各个成员馆又要分头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数据库[11]。典型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如CADLIS,NSTL等都采用联合建设的合作与共享模式。数字图书馆合作与共享按照合作对象可分为多维性合作与共享、交互式合作与共享、集成合作与共享三种形式,按照合作内容可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垂直与水平交叉型三种形式[12]。不管采用何种合作与共享形式,都应坚持科研与工程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4 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

4.1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宏观战略与制度保障机制

建设数字图书馆,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非常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并把它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考虑。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数字图书馆是国家知识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平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从社会事业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建设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引领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潮流,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提供标准规范等方面具有先锋与示范作用。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社会事业,体现了资源共享,服务均等化等公益和惠及全民的人文精神。文化部自2002年起推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早期服务的实现形式。如今,数字图书馆发展态势喜人,出现了许多层次不一、特色鲜明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分布在各个系统、各个行业与各个地方。无论CALIS、CADAL、NSTL还是CASHL、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都是基于国家信息化战略层面的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国数字资源的存取与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作为“十五”总体规划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数字图书馆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4.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酝酿

应当说,我国数字图书馆在政策建设方面还未成熟,目前还处于酝酿阶段。2007年7月,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上海图书馆、CALIS管理中心、CADAL管理中心、中央党校图书馆、国防大学图书馆等国内主要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希望通过会议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国家财政经费,形成自己的特色资源库;借助这个平台,及时与政府沟通,寻求政府政策与经费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已经召开了八次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在标准建设、制度规范、资源建设、服务推广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2008年1月,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签订了《中国近代文献(1911年—1949年)书目资源共享合作意向书》,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亲自开通了《中国近代文献联合目录》平台,这个项目为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树立了合作的范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以近代文献为突破口,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方面开始了新的合作模式的探索。2008年10月,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在北京举行,开通了“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推荐网站示范系统”,2009年11月,会议原则上通过了由CALIS管理中心主持起草并提交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另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组织起草了《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关于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推荐机制的建议草案’》[13]。

4.3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规范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建立和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其具有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主要由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标准规范、版权保护与权利描述标准规范、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等组成。从技术角度来讲,数字图书馆各种标准规范涉及数字对象的加工、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和服务等规范,包括元数据统一结构框架和相应的元数据描述、加工处理、转换和检索的技术标准规范;对网上资源进行搜集、筛选、编目、加工、使用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在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中,要建立统一描述机制,支持统一的资源命名规则和唯一标识;建立开放的、可互操作的数字资源组织与管理标准规范;建立可互操作的数字对象调度机制等[14]。此外,还应不断地完善现有的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如版权保护与权利描述标准规范、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等。

5 结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发挥国家和政府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战略研究和宏观规划着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作共建、资源共享;制定相关标准,完善相关政策;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开展示范、试点研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引导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依托现代网络条件和技术、合理布局、分工协调、建立传统文献与现代文献相结合、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补充的文献保障体系,建立一个先进、方便、快捷的文献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以推动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人才等力量加以整合,建立以资源建设为基点,以服务应用为中心,以运行管理为手段,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

收稿日期:2010-06-01

标签:;  ;  ;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