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张明辉[1]2017年在《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被动句是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焦点。从1919年到现在被动句已有近一百年的研究历史,前人对被动句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被动句的标记词、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的语义、被动句的结构以及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新兴被动句的研究等几个方面。但目前学界在关于被动句研究的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需要更多的语言研究工作者在今后进行更加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牛保义[2]2003年在《“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和被动句——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 ,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 ,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 ,“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 ;“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 (N1)V”语法化为“S +被 (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周晨磊[3]2013年在《汉语被动句的施事凸显及其类型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汉语最重要的被动标记“被”,古汉语的三种被动标记,以及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记,认为汉语被动句具有凸显施事的类型学特征。人类语言依照施事凸显度,可分为施事禁现型、施事允现型、施事凸现型和施事必现型四类,前两者又可统称为施事隐显型,后两者可称为施事凸显型。汉语是施事凸显型语言的代表。施事凸显型语言多以介词为被动标记,且多为话题型语言。汉语被动句凸显施事的特点可能是受汉语显赫的话题结构的影响。被动句是“施事背景化”这一核心语用功能语法化的产物,该语用功能在人类语言中还有诸多其他语法编码。除去绪论和结语,文章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被动句的名和义,为其厘定范围。将被动句定义为:有形式标记的表被动义的结构。意念被动句不纳入考察范围。作格语言中也存在被动句。第二部分,历时和共时结合,研究“被”的相关问题。“被”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存在介词和助词两种用法,而介词用法是其稳定地充当被动标记的前提。第三部分,首先考察古汉语的三种被动标记。考察显示,凡凸显施事的标记,其存活时间都很长,也都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凡不允许出现施事,或施事地位很低的标记,最终都面临消亡的命运。随后简要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记。在很多方言中,被动标记后的施事均无法省略,这是汉语被动句凸显施事的有力证明。第四部分,探讨汉语被动句凸显施事的原因,认为这可能与显赫的话题结构的影响有关。第五部分,依据施事凸显度对人类语言进行类型划分,并略举各类型的语言。进而探讨施事凸显型语言的特征:以介词作为被动标记,注重话题。第六部分,探讨被动句的核心语用功能:施事背景化。该语用功能在句法层面表现为主语的降格。人类语言还有多种句法手段体现相同的语用功能,包括话题、焦点、主语删除、主语代词化等。这些手段与被动句互有纠葛,是同一语用驱动下不同的句法表现。本文注重类型学考察,包括跨语言、跨方言和跨时代的广泛考察,力争在更广的范围内,探索人类语言被动句的类型差异和汉语被动句的特点。被动句施事凸显度的差异,可以作为今后研究被动句的一个参项,尤其是类型学视野下的被动句研究。汉语被动句凸显施事的特征可能受到话题结构的影响,再次证明汉语话题结构的显赫性。对被动句核心语用功能的认识,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语言不存在被动句。
姚俊, 宋杰[4]2012年在《“被”字反讽句的认知与解读》文中提出论文旨在考察"被"字句作为反讽的认知、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我们认为,如果"被"字句的使用偏离了原型被动句或者无标记被动句,这种语言暗示有助于读者对话语反讽意义的解读。"被XX"反讽结构源于间接长被动句,其深层句法模式为: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该结构的语义及反讽效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使其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
罗政静[5]2007年在《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用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会话、小说、新闻、学术四种语体中的分布,特别考察施事的隐现和动词的类。这里的被动句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语篇统计的结果发现:语体特征中叙事性-评论性和口语性-书面语性两个维度是影响被动句选用的主要因素。由于在上述维度上的差别,各语体中被动句在形式和信息传递功能以及对动词的选择限制等方面形成种种有规律的差别。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说明了文章的研究目的:考察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实际语篇中的用法模式。随后确定被动句的范围应该包括意念被动句,并且在对被动句施事隐现和动词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了被动句既有研究及其不足。第二章“本文的思路”,阐明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基于用法的”语法研究理论。另外,这一部分还简单介绍了本文的分析程序。第三章“被动句在各语体中的分布及其施事隐现的规律”,本章前一部分通过考察被动句在各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得出“叙事性强弱与有标志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都成正相关分布”和“口语性强则意念被动句多,书面语性强则有标志被动句多”的结论。本章的后一部分则通过考察有标志被动句施事隐现的制约因素,发现汉语被动句信息传递的基本特征还是符合语言的普遍倾向的,即施事的主要语用功能是负载新信息。第四章“被动句动词的分布”,通过考察被动句常用动词在各语体以及各类型被动句中的分布情况,发现语体的叙事性强弱与动词的及物性高低成正相关分布,同时有标志被动句的动词比意念被动句动词的及物性高。第五章“结语”,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语体特征决定了各类被动句的分布规律及其动词的类。
刘念[6]2015年在《汉英被动句对比及汉语被动句习得偏误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文在国际交流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西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汉英被动句这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汉语,通过汉英被动句在句法结构,语用功能方面进行对比,同时对美国大学生进行关于汉英被动句的问卷调查,考察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被动句上的差异,分析美国学生汉语被动句的习得偏误情况,从而找到防止偏误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概述选题的意义,汉语被动句本体研究、汉英对比研究、以及被动句习得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中汉英被动句的对比包括句法结构对比和语用功能对比,在句法结构中将汉英被动句分成有标志被动句和无标志被动句进行分析,在语用功能方面,对感情色彩和使用条件这两方面进行了对比;第三章是关于汉英被动句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问卷调查根据八种偏误类型设计为判断正误和翻译题这两种题型,考察美国大学生对汉语被动句的习得情况;第四章根据美国学生汉语被动句的习得偏误情况,从母语负迁移和过度泛化这两方面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同时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找到防止偏误的措施和方法。
金莲花[7]2007年在《韩汉语被动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动句是汉语和韩国语共有的一种重要句式,是两种语言被动意义的主要表达形式,也是韩汉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韩汉被动句有共性,但毕竟是不同类型的语言,所以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范围、形式、意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汉语被动句的一些特点,即汉语被动句注重客观世界的施受关系和汉语被动句的影响性。汉语和韩国语被动句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式,因此在进行对比之前本文先界定了下面要进行对比的韩汉语被动句的范围,韩国语被动句主要包括由结尾词“(?)”构成的典型的被动句和由“(?)”代替“(?)”类及物动词中的“(?)”构成的被动句。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无标记的被动句和形式上的被动句,即“被”字句、“让、叫、给”字句。关于无标记的被动句,却有不同的看法:龚千炎认为受事主语句就是无标记的被动句,而赵元任指出“鱼吃了”这个句子既可以是主动句也可以是被动句。徐烈炯认为受事主语句是一个话题结构,并没有什么被动意念。由于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就不把无标记的被动句包括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文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对比了韩汉语被动句中的Np和Vp,找出各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也进行了关于这些不同点的解释。文章第四部分则着重讨论了韩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点,并分析了韩汉语被动句所具有的感情色彩。
邓云华[8]2011年在《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文中指出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特殊被动句式,分析了特殊被动化现象——不及物动词、非动词或动宾结构谓语和间接受事主语被动句的规律和创新认知机制,具体涉及到被动构式的意义、扩展基础、认知机制和语义类型。通过心理空间的隐喻和转喻映射,概念整合形成了英汉特殊被动句式。英、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差异在于,汉语被动句在语言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上整合的程度高于英语,即汉语异常谓语与主语整合出现于被动句的频率高于英语。
杨卓[9]2009年在《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被动句包括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均有不同。有标记被动句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叙事语体中的前景和背景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前景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背景。本文重点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叙事语体中的分布,采用了语篇分析的方法统计了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前景和背景中的分布。得出了叙事语体中前景和背景与现代汉语被动句分布之间的规律:有标记被动句的分布和前景正相关,意念被动句的分布则和背景正相关。
乌干毕力格[10]2017年在《汉蒙被动句比较及蒙古学生汉语被动句偏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被动句是叙述句里面十分重要的句式之一,无论在结构、语义还是语用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蒙古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陆上邻国之一,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中蒙两国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蒙古学习汉语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对蒙古学生来说,汉语被动句是一个学习难点,有很多蒙古的留学生即使学了很多年的汉语,也会出现许多简单的语法错误。本文借鉴学者关于汉语被动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被动句与蒙古语被动句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分析了汉蒙被动句的结构,归纳出两者结构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论文还进行了蒙古学生汉语被动句偏误研究,对蒙古学生汉语被动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本研究可以为蒙古学生提高汉语学习水平提供帮助,并且为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汉语和蒙语被动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J]. 王聪, 张明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7
[2]. “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和被动句——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研究[J]. 牛保义.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3
[3]. 汉语被动句的施事凸显及其类型学意义[D]. 周晨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 “被”字反讽句的认知与解读[J]. 姚俊, 宋杰. 外语学刊. 2012
[5]. 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用法研究[D]. 罗政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6]. 汉英被动句对比及汉语被动句习得偏误分析[D]. 刘念.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7]. 韩汉语被动句对比研究[D]. 金莲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8]. 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J]. 邓云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9]. 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J]. 杨卓.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
[10]. 汉蒙被动句比较及蒙古学生汉语被动句偏误分析[D]. 乌干毕力格. 天津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