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档案学的继承与创新(专题)——21世纪档案保护技术体系的革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体系论文,档案论文,专题论文,档案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先进技术”、“尖端技术”、“高技术”等这些描述技术发展的名词其内涵不断被刷新,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更是以全面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面貌的态势发展着,那么与其具有密切关系的,以维护人类信息完整、安全、长久的档案保护技术,必然面临着更新变革的挑战,而且这种变革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指出的:“信息界面临的改革确系这样彻底的革命,而非技术性调整”[1](P18-19)。所以档案保护技术面临的革新也是整个体系的,而非在传统技术体系中的局部调整和修补,具体说来,保护技术体系的变革可以从下三方面体现出来。
一、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主体将发生质的变化
现有的档案保护技术体系是建立在造纸技术基础上的对以纸质载体为主的模拟信息的保护体系(以下简称为传统保护技术体系),它研究的主体是纸质等载体材料和记录其上的各种字迹材料的耐久性,即“研究档案制成材料的变化规律和保护档案的技术方法”[2](P1)。这个技术体系的核心是通过对原件载体和字迹的物质实体的保护来达到保护其上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承载在纸质上的信息被封闭在载体上,信息与载体合二为一,不可分离,因而这种档案信息具有固定性,原始性。物质实体的完整无损就可以直观地识别其上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所以保护信息制成材料理化性能的稳定,就可以达到保持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并被人们长久而又直观地解读其上承载的信息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虽然又陆续出现了被称为“新型载体”的信息形式,如录音带(盘)、缩微胶片、电影胶片、录像带等影照录的档案实体,但它们的比重并不大,只是对纸质载体信息的一种补充,没有对以纸质载体为主流的信息形式造成质的变化,而且这些信息的记录和解读仍是模拟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称为“记录革命”的计算机信息存贮技术、光缆通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一些学者所称4A为主体的智能自动化技术(4A是指办公室自动化OA、工厂自动化FA、实验室自动化LA和家庭自动化HA)正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信息表达“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的时代。这种迅速深入渗透到人类各个生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将使“我们社会所建立的几乎所有组织机构的文件都将用电子制作和传送”,“全球每一个角落都能通过分布式智慧网络,分享信息、实现相互瞬息交流和沟通。”[3](P75)在这样一个社会模式下,记录和传递模拟信息的主要工具纸和笔将逐渐消失,而被各种以“电子”、“光子”等数字信号形式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方式所替代。
数字信息与模拟信息相比具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不可视性,复制、利用、传递的开放性以及对配套软硬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等特点。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这种数字信息与纸质模拟信息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原件”难以确定,我们从屏幕或打印机等多种输出设备所看到的信息是通过计算机压缩的数据还原为文字而来的,“有关软件和操作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汇集不同数据就形成逻辑文件或虚拟文件。如果改写程序或变换数据值,其虚拟文件将不复存在。”[1](P18-19)退一步讲,即使将最初形成文件的软盘、硬盘、光盘等“原件”载体保存起来,也并不意味着其上信息完整无损地源远流长地利用下去,因为随着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数字压缩、解读等技术的更新换代,载体实物上的信息长期可读性也难以实现,这样保存一个无法解读其上信息的物质躯壳如同一张消失了字迹的白纸,是毫无意义的。因而模拟信息条件下的保护技术对原件物质的保护所进行的强调和出发点已不适于数字信息档案的保护了。数字信息档案的保护技术应以强调保护信息的可靠完整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
总之,21世纪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主体将由保护模拟信息的实体材料转向保护数字信息的虚拟信号转变。随着电子档案的迅速增加和普及,纸质档案将逐渐过渡到与竹木简等历史文献相类似的文物保护阶段,只为其提供最佳的保存环境和适当的修复技术即可。
二、保护技术原则的内涵将发生变化
纸质档案的保护技术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针对档案物质材料变质规律和保持其耐久性的方法而提出的,为贯彻这一原则,传统保护技术体系研究和实施的主要技术是“检查技术(也可称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技术)”、“保管技术”、“修复技术”等几方面技术来达到目的。这就是目前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中对影响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因素的研究、优化档案保存环境技术(如温湿度调控技术、防光、防尘、防有害气体、防有害生物等技术)的研究和对破损档案进行修复的法酸、去污、字迹恢复、纸张加固等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应用在档案库和档案馆中,特别是强调档案库中的保护工作。这对于未来数字信息的电子档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未来的档案馆将以电子档案为主建立起电子档案馆和虚拟档案馆,它不仅保管和提供利用本馆馆藏档案,而且成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相关档案资源的信息集散地,联结点,即一个档案馆不仅控制保管本馆馆藏,还具有控制那些不存放在本馆的虚拟档案。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巨量信息的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来说,档案保护工作的范围也应相应地扩展到档案库、档案馆之外更大的流通网络中去,并且要把库外、馆外的档案保护工作放在中心环节的位置。这样才能确保档案馆控制下的所有档案信息(包括实体档案和虚拟档案)的档案价值。正如美国档案学者D·比尔曼所指出的:“未来的虚拟档案不再用收集、保管和提供现场检索的办法来管理,而是用控制有关文件信息及其利用方法来确保它们的保存、处置和利用。”[4](P120)因而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中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成为“焦点”。电子档案所受的破坏性因素不仅来自载体本身,更多地来自传输、保存过程中人为破坏,如计算机病毒、网上黑客的攻击、通讯系统失灵等造成档案信息泄密、滥用、流失等危害。这方面的惨痛事实和巨大损失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研究电子文件可靠性、法律性等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否则如一些学者警告的。“未来将没有多少文件值得保留。”[5](P47)那么针对电子文件的特点,适合电子档案的保护原则仍可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提法来定义,但其内涵与纸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保护电子档案的预防措施,除了预防载体材料变质外,更多的是通过电子文件的制作背景、目的、利用控制、信息保管等技术维护档案的真实可靠性,如备份措施、加密技术、电子签署技术、登录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硬盘还原卡技术等,治理则是一旦信息发生被污染、被破坏就应有相应的反污染、反破坏的挽救措施,如杀计算机病毒技术、数据库修复技术、信息刷新保真技术、电子文件法律凭证保障技术等。总之,如特里·库克针对电子文件提出的一种“后保管模式”所阐述的“从文件实体的日常管理投向了解文件形成的背景、活动过程和制作目的上,由档案转向档案活动和档案行为”[1](P18-19)。
三、保护技术体系技术构成和研究方法将发生变革
由于构成保护技术体系的主体和原则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当然技术体系中包含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也将是全新的。
纸质档案保护技术主要由“制成材料耐久性技术”、“日常保管技术”和“破损档案修复技术”等几方面为主干技术,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档案物质材料自然损毁原因和结果进行的预防和治理性的保护,对以上技术的研究主要从物质结构性能、保存环境特点出发,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而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将由“文件形成技术”、利用传输技术”、“保管技术(包括信息通道中和实体贮藏中的保护)”、“信息修复技术”等几方面构成,这些技术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数字信息从形成到利用到保管过程中将遇到的多种复杂的,特别是智能性的人为破坏因素进行的预防和治理,所以开发和研究这些技术主要以人类智慧高度发展产物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进行。如电子文件形成技术主要涉及到标准而安全的软件开发、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确保文件可靠性的各种监控、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利用传输中的保护技术主要指档案在开放的网络传输中的保护,如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可靠技术、防计算机病毒、防黑客攻击、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等技术;保管技术虽然可借鉴纸质日常保管技术,但由于电子档案材料结构的多样化,库房中的管理措施更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修复技术主要是指杀计算机病毒技术、数据库修复技术、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物质损毁和信息丢失、污染等方面的修复。
有关数字信息的保护技术体系的构成和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不过目前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和国际化组织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他们的一些研究行动和成果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探讨电子文件保护的理论和相关问题,确保电子文件的长久真实性,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档案馆及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了一个跨学科国际小组,他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国际小组致力于开发“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永久保管国际研究项目”参加人员有计算机工程师、文书学家、档案专家及法律专家等方面的人组成。该课题研究项目下设4个领域,有电子文件真实性要求、鉴定、保护、国际标准框架等,其中有关保护电子文件的研究问题主要有:“第一,正在使用或制定的长期保护方法、程序和规则有哪些?这里面包括哪些符合第一领域(确认保护电子文件真实性要求)确认的关于真实性的概念要求?需要制定哪些长期保护方法?这些方法中的哪些符合本行业或机构的标准、规定和准则?第二,认证被存电子文件的程序上的方法有哪些?包括档案著录(条目)怎样能够成为认证电子文件的方法?当电子文件跨越技术屏障(如刷新、拷贝、迁移)以保护其真实性时,证明它们的程序有哪些?第三,认证被存电子文件的技术方法有哪些?第四,保管真实电子文件所要求的介质和存储管理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第五,长期保管真实电子文件的职责是什么?”[5](P47)以上技术问题的解决正是建立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各种关键内容,应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总之,21世纪档案保护技术体系的革新趋势是必然的,也是迫切需要的,但完成这样一个变革需要我们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者、工作者乃至相关的信息技术专家、自动化技术专家等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