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国家独立以来的经济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经济状况论文,独立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后,由15个原加盟共和国共同组成的统一经济空间分崩离析,使相依互补的产业布局,细致入微的劳动分工,环环相扣的产供销链条,倾刻破裂。再加上政治斗争旷日持久,社会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各国仓促推进的经济改革受到严重干扰,无一例外地陷入全面而又尖锐的经济危机。
一、关于国民生产总值
独联体国家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首先是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到1993年底,亚美尼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国民生产总值,已比苏联解体前一年即1990年下降62.9%、54.5%、40.9%、37.8%、34.5%、33%和28.8%,分别为1990年的37.1%、45.5%、51.8%、62.8%、65.5%、67%和71.2%。局势最严重的是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位于高加索的格鲁吉亚。由于内战带来巨大的物质破坏,塔吉克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已不到1990年的20%,格鲁吉亚只有28.9%。政治局势较为平稳的乌兹别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国民总产值也分别下降13.7%和20.2%,相当于1990年的86.3%和79.2%。只有土库曼斯坦由于经济体制基本未动,保持了与1990年相差不多的发展水平。
1994年是独联体地区经济形势最严峻的一年。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雪崩”仍在继续,一些国家甚至出现野马脱缰局面。同1990年相比,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已达61.2%和60.8%,格鲁吉亚下降已近80%。俄罗斯、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分别下降了47.2%、47%、57%、50%和53.8%。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也已下降了42.2%和36.3%。只有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滑坡速度放慢,国民生产总值同1990年相比仅下降16.7%。
1995年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经济仍呈下降态势。但由于政治局势趋于稳定,社会冲突明显降温,经济衰退幅度减少。刚刚摆脱战乱困扰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国民生产总值首次出现增长,增幅为6.9%和2.4%。注重宏观经济调控的乌兹别克斯坦,仅比上年下降1.2%。摩尔多瓦因国内战火停息,国民生产总值只下降3%。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下降幅度控制在两位数内,分别为4.2%、5.4%和10%。下降幅度仍超两位数的是阿塞拜疆、乌克兰和塔吉克斯坦,分别为12%、11.8%和12.4%。
1996年独联体经济趋于稳定的态势进一步加强,有7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实现增长。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格鲁吉亚达11%。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分别达到6%、4%、3%和2%。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实现微弱增长,分别为1.1%和1%。土库曼斯坦与上年持平。但其他国家的经济仍在下滑,在战乱边缘徘徊的塔吉克斯坦,降幅为17%。政治斗争持续不已的乌克兰仍为10%。摩尔多瓦为8%,俄罗斯为6%。据独联体统计委员会资料,1996年独联体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只相当于1990年的60%。如就发展水平而言,俄罗斯已跌到80年代初期水平,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相当于70年代初期水平,摩尔多瓦和阿塞拜疆分别相当于60年代和50年代末期的水平。
1997年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更趋稳定。多数国家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增长,增幅最大的白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分别为9%和8.9%。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亚美尼亚分别增长4.8%、3.5%、1.7%和1.4%。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增幅较小,为0.5%、0.2%和0.1%。继续滑坡的只有乌克兰,降幅为7.9%。
二、工业生产形势
原苏联工业许多领域在世界上曾经拥有领先地位,但结构畸形,布局不合理,各共和国之间差别极大。早在苏联解体前夕,各共和国的工业生产就已开始全面下滑。苏联解体后,由于各国竞相以激进方式推进企业私有化,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未能形成,企业管理混乱,支付危机不断升级,产品质量低下,外来商品冲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工业企业大批停工、关闭甚至破产,生产衰退局面加剧。
1992年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的工业衰退都呈难以遏制之势。1993年,摩尔多瓦和土库曼斯坦的工业生产略有回升,产值分别增长0.3%和4%,其他国家仍继续下滑。情况最严重的格鲁吉亚比上年下降26.6%。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下滑超过14%,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下滑分别超过10%。
1994年是独联体地区工业生产下降最严重的一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的只有亚美尼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增长6.9%和1%。格鲁吉亚下滑将近40%,塔吉克斯坦和摩尔多瓦均达30%左右,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分别达28.1%和27.7%。阿塞拜疆和吉尔吉斯斯坦均近25%,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分别为20.9%和19.3%。上年出现升势的土库曼斯坦因天然气卖不出去,产量锐减,下滑幅度达25%。同1990年相比,格鲁吉亚工业总产值此时已下降81.4%,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均已下降50%以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降幅也超过了40%。白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超过了30%。只有乌兹别克斯坦接近1990年水平,相差仅0.9%。
这时,各国的主要工业生产指数跌到了相当惊人的地步。例如,同1990年相比,在发电量方面,俄罗斯由10,820亿千瓦时减到8760亿千瓦时。在煤炭产量方面,俄罗斯由3.95亿吨减到2.71亿吨,在石油产量方面,俄罗斯由5.16亿吨减到3.16亿吨。在天然气产量方面,俄罗斯由6410亿立方米减到6070亿立方米。只有乌兹别克斯坦因对能源工业投入极大,石油产量由280万吨增加到550万吨,天然气产量由408亿立方米增为472亿立方米。
1995--1996年,独联体国家的工业生产相继出现转机,但各国各部门很不平衡。1996年增长幅度较大的是土库曼斯坦,达17%,吉尔吉斯斯坦达10%。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分别增长7.7%、6%、3.2%、1%和0.3%。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则继续下降,降幅为5%、5.1%、6.7%和8.5%。降幅最大的塔吉克斯斯坦为19.8%。1996年,乌兹别克斯坦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到1990年水平(为99.9%),其他国家平均只有1990年的48%。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只有1990年的35%和17%。
1997年前9个月,独联体各国工业生产形势总体上看仍呈积极态势。据俄罗斯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估计,同上年同期相比,各国的工业产值平均增长了1.4%。
三、农业生产形势
原苏联农业曾被视为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楷模,突出特点是公有制程度和机械化水平较高。集体农庄、国营农场是最普遍的农业生产单位。这种农业经济模式的弊病在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靠天吃饭以及农业管理城镇化、工业化。早在1990年,俄罗斯、乌克兰就已经开始了农业滑坡,农业总产值均比上年下降4%。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分别下降11%、9%和13%。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因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农业生产关系尚未变动,农业总产值增长了6--7%。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农业生产同样陷入危机,但衰退幅度略小于工业。到1992年底,除哈萨克斯坦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0.8%外,其他国家均下跌。其中,塔吉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下跌27%和25%;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下跌16%、13%和17%;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白俄罗斯均下跌9%;乌克兰下降8%;乌兹别克斯坦下降6%;吉尔吉斯斯坦下降5%。
1993年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改革计划全面实施,私人农场式的生产单位开始取代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这时个体农户因工农业剪刀差加大,无力从事大规模农业经营等原因而开始废弃耕地,各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严重递减。但由于气候条件较好,业美尼亚、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农作物丰收,这些国家的农业总产值仍比上年有所增长。亚美尼亚和土库曼斯坦的增幅甚至达24%和16%。其他国家的农业总产值则继续下降。降幅最大的阿塞拜疆达15%。1994年哈萨克斯坦的播种面积已由1990年的3520万公顷减少到3170万公顷,格鲁吉亚由70万公顷减少到40万公顷,俄罗斯由1.177亿公顷减少到1.048亿公顷,乌克兰由3240万公顷减少到3100万公顷。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总产值继续下降,只有亚美尼亚和土库曼斯坦保持增势,但增幅不大。
1995年独联体各国的农业生产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粮食产量分别比上年减产20--40%,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减少5--10%。各国食品工业因此继续大幅下降。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的肉加工量比上年减少2/3,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减少23%和29%。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的奶制品产量分别下降1/3,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分别下降1/4。号称农业大国的哈萨克斯坦,农业产值下降将近27%。各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只相当于1990年的64%。
1996年独联体各国的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上看仍很不好,但因气候宜人,有9个国家粮食增产。其中,俄罗斯由上年的6346万吨增加到6931万吨,哈萨克斯坦由951万吨增加到1124万吨,白俄罗斯由550万吨增加到579万吨,乌兹别克斯坦由322万吨增加到355万吨,吉尔吉斯斯坦由99万吨增加到142万吨。粮食大幅减产的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土库曼斯坦,分别由1995年的3394万吨、267万吨和111万吨减少到2454万吨、178万吨和60万吨,减产幅度分别为27%、34%和46%。1996年独联体国家的农业总产值平均又比上年减少1.65%,但下降幅度已明显放慢,各国的差别也进一步拉大。同1995年相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塔吉克斯坦达15%,摩尔多瓦达10%,乌克兰下降8%,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下降同为7%,土库曼斯坦为2%,哈萨克斯坦与上年大体持平,只下降0.2%。
1996年独联体各国人均占有农产品的数量发生了重要变化。例如,人均占有粮食,上年居首位的乌克兰(664公斤)降为第三位(480公斤),原来处于第二位的摩尔多瓦(614公斤)降为第五位(412公斤),原来处于第三位的哈萨克斯坦(579公斤)升为首位(683公斤),原来处于第四位的白俄罗斯升为第二位(562公斤),原来处于第五位的俄罗斯(428公斤)也升到第二位(562公斤)。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人均只有87公斤、120公斤、132公斤和153公斤,塔吉克斯坦仅有42公斤,根本无法自给。在人均奶产量和蛋产量方面,同原苏联时期相比也是天壤之别。
1997年独联体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较好,俄罗斯的粮食产量预计将比上年增产30%,达到8790万吨,但远不及1990年1.167亿吨的水平。哈萨克斯坦也将有一定幅度的增产,产量预计为1280万吨,但不到1990年(2850万吨)的45%。白俄罗斯的粮食产量,估计同样会有所增产。但乌克兰等国因受本国整个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制约,农业可能继续减产。独联体地区农业生产形势的根本改变,还需要多年时间。
四、对外贸易关系
苏联解体前,各共和国的对外经济联系只能通过莫斯科进行。直到80年代末期,此种状况才稍有改变。苏联解体后,随着各国安邦定国力度逐步增大、对外开放和交往的规模日益拓展,各国独立自主的对外经济联系渐次展开。这种联系包括扩大进出口贸易、吸引外国企业参与私有化进程、利用外资和外国管理经验、联合进行资源开发等许多方面。这里主要介绍各国的外贸情况,其中包括独联体内部贸易情况。
俄罗斯是原苏联国际法地位的主要继承国,且地大物博,经济潜力巨大。在开展对外贸易方面,俄罗斯具有独联体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1993年,俄罗斯在国内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进出口总额708亿美元的较高水平。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经过两年努力,外贸额分别达到57亿、55亿美元。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摩尔多瓦、吉尔吉斯斯坦的外贸也形成一定规模,总额分别为15亿、17亿、14亿、6亿、7亿、4亿和2亿美元。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分别为1.3亿和2.7亿美元。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出现逆差外,其他国家均为顺差。其中,俄罗斯顺差为172亿美元,乌克兰为7亿美元,哈萨克斯坦为6亿美元,土库曼斯坦为5亿美元。
1994--1995年间,独联体国家的对外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大,商品进出口总额亦随之增大。1994年,除俄罗斯外贸顺差达263亿美元外,土库曼斯坦依靠天然气出口,创造140亿美元的巨大顺差,格外引人注目,吉尔吉斯斯坦的顺差也有5000万美元。但是,其他国家的外贸均为逆差,各国外贸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极为突出。包括俄罗斯在内,出口产品均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比重很小。进口产品则以轻工业品、食品、药品和其他各种大众消费品为主。独联体国家实际上成了世界市场的最大原料供应产地。1995年,俄罗斯对外贸易保持了顺差不断增大的良好势头,顺差达332亿美元,哈萨克斯坦重新跻身于顺差国之列,顺差额为12亿美元。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有少量顺差。存在外贸逆差的国家有所减少。
1996年俄罗斯的外贸总额达1317亿美元,其中出口864.18亿美元,进口452.86亿美元,顺差超过415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外贸总额为104.9亿美元,顺差近20亿美元。土库曼斯坦外贸额近30亿美元,顺差为4.36亿美元。塔吉克斯坦外贸额为14亿美元,顺差为1.13亿美元。其他国家均为逆差。乌克兰外贸总额为264亿美元,逆差近23亿美元。白俄罗斯外贸总额为120.5亿美元,逆差15亿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阿塞拜疆的外贸额分别为82.42亿美元、11亿美元、7.6亿美元、13.96亿美元、18.2亿美元、16.7亿美元,逆差分别为8.99亿美元、5.57亿美元、3.95亿美元、3.84亿美元、2.73亿美元和2.47亿美元。
独联体各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扩大,具有日益强劲的多元化色彩。这不仅是各国巩固和加强其经济独立地位的需要,同时也是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因此,苏联解体以来,尽管各国都积极主张保持和扩大独联体内部的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但结果却是独联体各国相互间的贸易额不断缩减,各国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在本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独联体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了许多双边和多边文件,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甚至组建了海关同盟,但收效不尽如人意。例如,1996年哈萨克斯坦对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在本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由上年的69%和53%上升到70%和59%;俄罗斯出口额比重与上年持平,进口额比重由29%上升到31%;白俄罗斯进口额比重亦与上年持平,出口额比重由62%增长到66%;吉尔吉斯斯坦出口额比重由66%增长到80%,但进口额由68%降到56%;阿塞拜疆出口额比重由40%增长到54%,进口额比重与上年持平;亚美尼亚出口额比重则由62%降到41%,进口额比重由50%降到34%;摩尔多瓦出口额比重由63%增长为68%,进口额比重由68%降到61%;塔吉克斯坦出口额比重由49%增到69%,进口额比重由60%降为59%;土库曼斯坦出口额比重由49%降至23%,进口额比重由55%降为28%;乌兹别克斯坦出口额比重由39%降为23%,进口额比重由41%降到32%;乌克兰出口额比重由52%下降到44%,进口额比重由63%降为43%。
1997年独联体国家就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构想性文件,但各国间贸易额仍大都呈继续滑坡之势,1--9月下降幅度平均为10%。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上半年比上年同期下滑30%。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领导人对独联体内部的经贸进程极为不满。1997年10月,独联体各国领导人举行会晤,讨论了改善各成员国的经贸关系问题,并且通过了相应决定,其中包括海关联盟四国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决定。这些决定能否在独联体各国对外贸易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带动独联体内部贸易关系稳步发展,目前还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