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构_社会学论文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构_社会学论文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大陆论文,社会学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

如果从有关对女性的论述算起,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的缘起大约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是,如果从严格的学科角度讲,由于中国大陆的妇女理论研究是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这一理论研究涵盖面的广泛也可以说大陆女性社会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 代。其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作为在考察社会等级制度及差序格局方面有所特长的学科。社 会学在考察、分析、研究妇女角色、地位的变迁中,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妇女问题开 始进入社会学视野,性别等级及性别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种视角,使社会学的理论 、方法、内容等得到了丰富。三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其对社会学传统理 论的冲击和挑战使社会学开始自我审视与自我调整。

现在的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女性社会学发展的15年左右的 时间里,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仍是在传统的社会学框架中的运作。第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 始 用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女性社会学研究,挑战固有的社会学传统和传统的社会性别 结构。第三,今天的大陆女性社会学出现了两大倾向:在传统的主流社会学框架中进行的 研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的研究。

(一)立场:价值中立与女性主义

从15年的演进看,对于女性社会学研究的立场基本上可划分为价值中立和女性主义这两种 立场。所谓价值中立,指的是研究者认为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不偏向任何性别地进行研究 。与之相反,持女性主义立场者认为,在研究中,“客观”和“中立”是不存在的。研究者 的研究视角就是其个人经验、经历、价值观的反映,甚至一个课题/研究方向的选择就是研 究者主观导向的结果。因此,后者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考察、分析 、研究妇女和其他性别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的运行。

15年前发端时,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最先是寄宿于婚姻家庭研究之中的,女性并不是被 研究的主体,所以,研究者的立场也很难说是一种女性社会学的立场。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 期,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社会学开始萌发;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社会学中出现了立场的 分野,其代表领域涉及妇女与发展、就业/职业、犯罪、素质、地位、贫困等,尤以“妇女 与发展”最为突出。而如果将“立场”置入时间的框架中,我们发现迄今为止,仍有较多的 研究者持有“价值中立”的立场,仍有较多的研究成果的立足于“无性别偏见”之上。但是 ,首先,持有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立场的研究者和建立在社会性别意识上的研究成果呈不断 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不断扩大;其次,一些研究者的立场出现了由“性别中立”向“偏向 于女性”的转变。如,李小江、朱虹、董秀玉就以《性别与中国》来命名她们主编的丛书。

(二)理念:特殊性与普遍性

此间所谓特殊性,指的是妇女更多地作为具有特殊性的人群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或者反过 来说,研究者更关注的是妇女作为妇女的特殊性,而忽视了她们之所以成为妇女,或这一个 或这一群妇女的文化因素、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等。从近几年开始,社会性别视角进入女性 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一些学者开始更多地注意到社会性别文化在两性生存与发展中的影响和 作用,注意到妇女自身经验、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所固有的价值,妇女仅仅作为 “妇女”的特殊性意义正在逐渐被“妇女”作为“人”的普遍性意义所涵盖。

这两种理念的差异在女性社会学领域的不少方面有显著的表现。如,在研究妇女成才、妇 女职业行为、妇女发展时,“妇女素质低”是许多人常常论及的。这些论述包括认为妇女天 生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自卑、不爱学习等。而另一些学者将这一现象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 会性别—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认为,正是生物性别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环节中被一步步 导向社会性别间的不平等,才出现了所谓“妇女素质低”的现象。事实上,这是社会资源上 对妇女的相对剥夺所造成的社会事实。

将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因理念不同导致的结论不同。而这一不同的理念同存于同 一课题及项目研究中的现象典型地反映了近些年来,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研究中不同理念间 的 差异与共存的态势。

(三)方法: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及参与式研究

如果从方法角度对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演进进行分析,基本上可分为以对策研究为主(20世纪 80年代)、纯学术研究(PR,Pure Research)的成长与扩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参与 式研究(OR,Operational Research,也有人称之为运作式研究)的成长与扩展(20世纪90年 代中期至今)三个阶段。

如前所述,中国妇女研究是在新的妇女问题大量出现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20世纪80 年代,中国女性社会学除了整体性的理论探讨外,基本上是一种对策性研究:其涉及面包括 妇女改革开放、妇女形象、就业、妇女素质、婚姻、分层研究、流动妇女等。其中,较为成 功的当属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的提出与实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更多的专业研究人 员的介入和研究的深入,纯学术研究的方法逐渐在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中成长与扩展,发展 、健康、地位、女性违法犯罪、女童教育等也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其中有关妇女与发展、妇 女地位的研究最兴盛。

在1995年“北京世妇会”之后,参与式研究作为中国女性社会学领域新的增长点而迅速发 展。其主要表现为:首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模式与研究思路,自觉地将 “以研究对象为主体,以研究者为组织者,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结合,重在帮助妇女改善生 存与发展状况”的参与式方法运用到研究中。其次,除了原有的妇女发展、妇女健康、女童 教育外,参与式研究在更多的领域中获得了运用。如,陕西的一些社区发展项目(如陕西丹 凤县妇女教育项目、宜川县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运作中,无论是前期的需求评估,还是后 期的效果监测评估,都运用了参与式的方法,妇女成为主要的评估者;浙江省社科院妇女与 家庭研究中心的“社会——心理——医学新模式帮助女商业性性服务者”项目(1997~2000 年)从项目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设多种技术技能、知识培训班及配偶、家长辅导班,提 供 心理矫治和热线咨询服务,发放自我健康保护小册子,力图改善导致女商业性性服务者走上 商业性性交易之路的不良环境和条件,转变其不良行为。第三,作为参与式越来越多地成为 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参与式研究的结果,参与式研究培训正在逐渐 成为女性社会学方法论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第四,参与式研究的本土化工作也正在积极地进 行。第五,与参与式研究的较普遍化相伴随,妇女口述材料的应用正在成为女性社会学研究 的一种新方法。

当然,参与式研究只是今天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总体而言,中国大陆 女 性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仍处在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参与式研究的三足鼎立之中。

(四)内容:问题、女人及性别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妇女的生存与发展最先是以一种“问题”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最先所涉及的便是“妇女问题”。进入90年代后,随着对“问题 ”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女性主义思想的引入和吸收以及大量专业研究者的进入,与整个妇女 研究开始了对妇女作为人、作为女人的关注相对应,女性社会学从对“问题”的研究转向了 对“人”的研究,即更多地将妇女作为一个“人”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主体进 行考察、分析、把握。1995年北京世妇会之后,随着性别分化、妇女自醒、国家扶持和国际 社会的推动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社会性别制度及文化类型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女性社会学时 不可忽视的背景或场景,女性社会学界对社会性别的研究逐渐加强和深化。

而当研究者从整体的“人”和“性别人”的高度对女性进行把握时,其研究的视角也就从 单一转向了多重。这一多重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者在关注女人身为女人的一种身份 时,也关注女人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与发展,关注其除女人之外的其它社会身份或背景,如阶 级、阶层、民族、代际、社区等。二是境外视角的引入和借鉴。十几年来,境外,尤其是西 方的女性主义论著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中国大陆,这其中不乏宏观理论性的原版论著,而 更多论文、评著已译成中文。境外女性主义论著的引入开阔了中国大陆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 者的视野,为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多样性的经验。

(五)地位:依附及相对独立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女性社会学源起的“问题研究”特质决定了其双重依附性:无 论 在社会学还是在妇女研究中都处于依附地位。在当时,就社会学的专业研究而言,妇女研究 更多地被置于婚姻家庭的研究中;并且,即使是在婚姻家庭研究中,也是被作为一个变量而 非主题。在妇女研究领域,女性社会学也缺乏一种学术的意识,往往是激情思辨多于理性分 析,工作对策多于理论探讨,女性社会学研究经常成为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 争辩。

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与自身的发展,女性社会学研究的特性色彩 日浓,独立地位日显,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中国女性社会学正在成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首先,女性社会学学术化进程逐渐展开。而其中,李银河博士的学术论著给了人们 较大的学术启迪。第二,女性社会学自身的特征日益凸现。在众多的研究中,妇女不仅不再 是研究中的一个变量,而是成为主题/主体;并且也不再被“一锅煮”,而是有了定量、定 性 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女性社会学中正在成长着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第三,女性内 容、女性视角、社会性别视角等等日益进入社会学其它领域的研究之中,女性/性正在成为 一个不可缺少甚至显著相关的构件。

二、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通过对中国大陆目前主流社会学的梳理,我们发现,男性性别偏见和/或性别盲点仍是其较 为 显著的特征之一,尽管近15年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运动的深入,随着社会性别敏 感度的提高,情况已有所好转。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的女性社会学至今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这样,所谓中国的女性社会学的理论也就只能是“构建”中的理论或“理论的构 建”了。而在这一学科的构建中,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背景。

在这一背景中,人们首先看到两性共同的存在与发展,但也必须承认中国女性确实有着与 中国男人不同的生存与发展轨迹。其次,除了女性普通性的共同性外,中国女性也有着与他 国女性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因此,中国的女性社会学强调本学科必须具备 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意识、女性的经验、女性的出发点、女性的目的,但它不 认为女性是一个有别于男性的阶级,也不与男性相对立——不视男性为敌。它注重研究成果 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反对父权家长制对男女两性的压迫与摧残,力争与男性共 同获得有利生存与发展。

其次,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关注女性的被剥削、被压迫、被边缘化的同时,也重视妇女在历 史和现实中的功能与作用,力求探寻、证实和开发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第三,只有在对主流社会学和国外女性主义社会学的体系进行女性化和本土化的双重重新 概念后,中国的女性社会学才具有既有别于主流社会学,又有别于国外女性主义社会学的自 己的“话语”及其体系。

第四,中国的女性社会学也进行视妇女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分层研究,但它更看重以妇女的 立场、视角、意识、出发点、目的对社会运行及其规律所进行的研究和探索。由此,它将前 者视作后者的补充,并认为,与前者相对应,将男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进行分层研究亦是不 可缺少的。

第五,中国的女性社会学公然声明它的性别倾向,并承认其性别倾向的不完善。因此,它 也注重男性研究,加盟男性研究,力图在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中,加强自己的学 科建设,健全、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

总之,中国女性社会学在理论构建中不仅考虑到两性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考虑 到女性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也考虑到作为有别于男性的另一种生物/社会性别的 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作为有别于他国女性的另一种社会—文化制度中的中 国大陆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对男性主流社会学和国外,尤其是作为范本 的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力图形成自己的女性化加本土化话语与体系,并 证实这一话语体系较之男性主流社会学和国外女性主义社会学将更适用于中国女性,更有利 于中国女性。

就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方法而言,李小江女士曾提出女性研究的方法论为“有性人”和证伪 。而这,亦可作为中国女性社会学有别于传统男性主流社会学的专门的方法论之一。另两个 应 注意到,并且事实已凸现的中国女性社会学方法论是主体化(责任感)和行动性。具体来说, 首先,性别将作为一种变量进入社会学研究体系。社会学研究的语言、概念、阐释、数据、 分析、对策建议等上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应得以消除。

其次,与男性主流社会学偏重于证实男性权力中心制度及男性主流文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对立,中国的女性社会学研究力图证实男性权力中心制度及男性主流文化的非合理性和无 效性——对传统社会学进行证伪。

第三,与男性主流社会学往往将研究对象客体化,研究更多的是为研究目的服务而不是出 于了解和服务被研究者不同,中国的女性社会学反对这一“强奸式”的研究模式,关注研究 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亲和性,强调被研究者的参与和知情选择。研究者将研究看作是了解整 个女性世界、推进女性解放的途径,注重自己在其中应负的责任。

第四,与男性主流社会学更多地为一种人文科学研究,许多学者具有纯学术研究、为研究 而研究的倾向不同,中国女性社会学一开始就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普及、行动三个层面,十 分注重它的来源于实践、落实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完善的流程——强调行动,而不凸显其 学科的纯学术性或纯研究性。

与主流社会学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不同,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曾经较为注重的是以“思辨 ”为主的定性分析的方法,这一方法在中国女性研究初期兴起的质疑与挑战中起到过重大的 作用。但也必须承认量化指标和数据的缺乏造成的先天性的缺陷,也使得谙熟概念游戏的中 国人容易在以思辨性的定性分析中陷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论混战中。因此可 以 说,这一方法在今天已日益弱化了它的说服力。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家们认为,并且,她们 的实践也证明,以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是进行社会性别及女性主义社 会学研究的一种更好的方法(对这一方法,台湾翻译为“质性研究方法”)。我以为,由于有 过更多地陷于概念之争的历史,今天中国的女性社会学研究应更注重定量分析的方法,力 求以确凿的数据、科学的量化分析对男权中心/主流文化证伪,对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 证实,对妇女在社会运行中的能动作用予以证明,以女性的眼睛来审视社会的运行及规律。 而作为一种弥补、修正、重构的工具,质性分析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主要内容而言,中国女性社会学至少应有以下十个方面:

社会分层 女性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将更关注在社会属性的意义上,社会成员被划分为 不同的性别等级、次序的过程与现象——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其更强调社会性别在社会分层 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强调基于生物性别之上的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及这一不平等与阶级、 阶层等不平等间的互动。

社会化 从真正了解中国女性之所以成为中国女性的真实原因出发,为使中国女性获得有 利、健康的发展,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视野中的人的社会化将更关注自然性别的人或生物性 别的人成长为社会性别的人全部过程,以及性别人适应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就业 在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范畴中,就业将定义为职业性地工作/劳动;而在具体的研 究中,必须站在女性的性别立场,保持女性的性别敏感。目前研究应以(1)确认全日制家务 劳动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对家务劳动价值进行计算和衡量;(2)考察、分析、揭示就业中 的性别隔离现象,论证其不合理性;(3)探讨女性在就业上的多样化自由选择,不以单一的 理想模式框架女性;(4)对女性的生育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而其研究成果 也应进入社会及政策决策层,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使政府出台和实施更完善的就业政策 。

文化教育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对文化与教育领域的研究与行动中 ,更关注的是文化与教育中的性别不同对待及结果。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更 重 视揭示女性文化有别于男性/主流文化的独特性及存在和发展规律,发掘和明晰女性文化在 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而在行动上,则强调通过教育的关键作用,使女性实现自 我意识的觉醒和能力开发与提升,进而确立人格独立和价值实现。

健康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认为,首先,健康不仅是一种生理/生物现象,亦是一种心理的 和社会的现象。其次,妇女生殖/性系统的健康应受到关注,但妇女不应被认为或更多地被 认 为是生殖工具或性工具。第三,妇女作为主体,在健康问题上有知情选择的权利。第四,在 批判和挑战男性中心/主流文化,消除其不良作用影响的同时,也要继续发挥男性的有利作 用和影响。

公共政策 在充分认识近5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其女性公民的关注程度始终居 于世界各国的前列;与其它国家的女性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女性公民,尤其是城市中的 女性公民这一公共政策得到更多的好处的同时,我们也要从女性社会学角度对现有的公共政 策进行梳理,对其有利/不利妇女生存与发展的内容进行分类;进而,分析其有利/不利于妇 女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沿用、改善、修正、重新制定等手段多管齐 下,使公共政策更具性别平等内涵;继而进一步研究贯彻实施方法,进入实践层面。

婚姻家庭 在进行女性婚姻家庭地位作用变化的分析比较时,不仅男性应该作为一个比较 变量介入,亦需要将家庭中的女性角色进行细节化分层的分析,以更深入地探讨女性婚姻家 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把握其变化的真规律。此外,在封建旧传统和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积淀 之上,近十几年来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人(包括中国女性)的婚姻家庭观念及实 践有其独特性,中国女性社会学对婚姻家庭的研究应当包括对这一独特性的研究。

违法犯罪 纵观主流社会学对女性违法犯罪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第一,总 体而言,以性别划分,对于男性的研究大大多于对于女性的研究;第二,更多的为单性别的 研究,缺乏两性间的比较,女性犯罪的特征未能充分凸现;第三,更多地是国内的比较,缺 乏国际间比较;第四,更多地属于描述性研究,缺乏对女性为什么犯罪、为什么犯这一类罪 而不犯或少犯那一类罪的更深层的原因的分析;第五,更缺乏的是对框架女性行为、界定女 性行为的社会行为规范合理性的分析及对性别双重标准的不合理性的挑战,而事实上这对女 性违法犯罪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第六,犯罪女性更多地是被作为客体进行研究,而很 少有人将其作为主体,倾听她们的声音。中国女性社会学应对这些缺陷进行质疑,并从弥补 这些缺陷入手,对男性主流社会学有关违法犯罪的研究进行改良直至改造。此外,还必须指 出的是,女性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化的结果,并与其心理结构相关,而不仅仅是思想、 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有吸取原有改造——帮教模式中较有成效的经验,并增加生存与发展环 境(包括家庭的和社区的)改善、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全面 地 减少女性的犯罪行为。

发展 中国女性社会学对于发展的研究及行动首先要明晰以往发展模式对于女性的轻视、 忽视、边缘化,指出其在性别平等上的偏差与缺陷,并对这一偏差与缺陷进行修正与弥补, 进而建立更完善的新发展模式。而研究妇女能动力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注重妇女经验和知 识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努力使之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进而使女性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是中 国女性社会学发展领域的第二项重要任务。女性社会学发展领域的第三大重要任务则是研究 和实践女性自我发展的改善与促进。

比较研究与女性社会学史研究 中国女性社会学是一个正在构建中的学科领域,对于主流 社会学、国外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社会学,它需要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吸取其精华,学 习其优长,以利于自己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这样,对于主流社会学(包括国外的与本土 的)、国外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比较研究便是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与行动中不 可缺少的一大内容了。

而就学科体系而言,虽然中国女性社会学本身尚在构建中,但是,中国女性社会学也需要 站在中国女性的立场,以中国女性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对属于世界妇女共有财富的女性主义 社会学进行再回顾与再梳理,得出自己有关女性社会学及女性社会学发展的结论。所以,就 学 科框架而言,中国女性社会学中女性社会学史的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方法: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及参与式研究

用时间来划分,大陆女性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对策研究为主;90年代初期开始以 纯学术研究为主;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参与性研究为主。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女性社会学研究是以妇女问题入手的,所以以对策研究为主,对策 研 究往往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一起,如妇女与改革开放、就业问题、女职工的生育问题、女性 素质问题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人员加入到女性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许多学者从别的专业转 过来研究女性学,特别是一些搞社会学的专家学者的介入,提出的“发展”、“健康”、“ 女性地位”、“女童教育”、“女性违法犯罪”等新的研究范畴,在这个方面,中国社会科 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银河博士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当时,这些从各个专业转入的学者认为,从国家的最高层到最基层都进行对策研究,差不 多 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官方以及学术界都感到困惑。李银河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用定量 研究方法发表的论文《中国人择偶的研究》一文,对当时中国的妇女研究,特别是女性社会 学的研究冲击很大,西方定量研究女性的方法也给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参与式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并打开了人们的思路,成为了中国女性 社会学的特征。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让被研究者受益,也让研究者获利。不再是研究者“强霸 式的研究”,而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互惠、互助的过程。

(二)内容:问题、女人及性别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妇女问题研究的深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大陆, 妇女作为女人的特殊性被提出来——妇女不仅仅是“问题”,而且是“人”。过去在问题中 没有被关注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如“健康”首先成为了被学者关注的领域;再如农村妇女 外流问题,不只是作为问题来看待,而是作为一个过程来考察,看他们在异地的生存、生活 及发展状况。

“’95北京世妇会”后,社会意识性别的强化,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国家在各方面的扶 助,促使许多大学及研究所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学者在研究女性时开始从“性别人”的角 度 来切入和关注,并以男性作为比较,得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如研究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时, 已经从许多扩充的方面来展开,如农村妇女地位低的诸多因素;家庭暴力多的原因;财产、 收入及家庭事务的决定权等层面。

从“性别人”的角度研究时,与男性进行历史的和横向的比较。农村妇女在家庭地位获得 时,更多的则是帮助男人获得更高的家庭地位。农村更多的情况是男人打女人,女人获得的 分配少于男人,女性的功能只不过是顺手牵羊式的。

所谓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是作为女性的自治性的提高,还是获得性的提高?女性对家庭利 益、自我利益的发现,更多的只是从“家庭蛋糕”中多切了一块。代际关系是下一代对上一 代的夺权?类似的世界性的潮流、现代社会的状况,并非女性的自我发现,不是自治性的获 得。

在“性骚扰”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在分析性骚扰时,是从男性的角度介入的,他们认为女 性受到性骚扰是因为其本身的原因,如她是农村女孩就软弱,原因反而归结到女性的个人经 历、工作及相关背景。

(三)地位:依附性和相对独立性

女性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于两个学科的交叉点上——女性学和社会学。每个学科都 有自己固有的依附性,而女性社会学长期以来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初期,女性社会学处于双重依附状态,在依附于女性学(女性研究)领域的同时,更多 地依附于社会学领域。现在女性社会学仍处于边缘学科,在国家规定的三级学科中列出了“ 妇女问题研究”。

1.女性社会学研究依附在社会学中,更具体地依附于婚姻家族。

2.女性社会学的依附造成无自己独立的学科意识和研究方法。

至今为止,女性社会学仍大部分处于“思辨”性的争论怪圈中,如做“女人要不要回家?” 的研究,主流社会学领域研究者说女人要回家,而女性说不能回,否则就会失去经济地位和 家庭地位。有人为“金丝雀”和“二奶”的问题争吵不休,却没有结论。他们只是进行一些 思 想上的对抗,而没有人深入下去进行调查统计。如调查一下女性回家的原因是什么,有多 少厂长愿意让女工回家同样发工资给他们。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来确认妇女研究是一 门纯粹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女性社会学出现相对独立性,学术化进程渐渐展开,纯粹“思辨 ”研究有所突破,有了一些定量研究的东西出来,尽管仍有的很狭窄,问题的设计也不是很 科学,但毕竟走出来了,如关注到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当时北京大学一位博士去调查 农村妇女心理健康是用这样一种口气去问一名农村妇女的,问:“你是否感到精神很压抑? ”“是不是经常哭泣?”答:“我的神经是非常正常。”这种问话的方式提问是不能得到什 么结果的。好在已经开始有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设计问卷。

3.自然的特征日益突现。

4.女性的立场、方法、目的、方向开始进入女性社会学中,阶级分析法又被运用于女性社 会学中。女性的分层、社会的分层以及民族、种族的分析方法,开始进入女性社会学研究中 ,女性社会学正在向依附性告别。

三、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构建

(一)理论的构建

首先必须关注中国女性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中国人所共同生存与发展的两性共有的背景——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四项基本 原则等。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具有跨文化、跨历史的特点,除全球女性共有的普遍性外,中 国女性还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如男性参与唤醒女性,中国政府提出的男女平等的主流的意 识 形态。例如通过“大陆新娘研究”发现,男女平等在中国大陆女性中特强,这与台湾女性不 同,台湾女性对男女平等的意识不强。

2.改革开放带来的利弊及背景。中国女性社会学建构应注意:女性的、本土的和社会学的 三个方面。

女性的中国女性社会学强调本学科立场、视角、意识和经验,不认为女性是一个有别于男 性的阶级,不与男性对立,而与男性共同创造发展与生存的环境。

能动性——关注被压迫、剥削、被欺压和边缘性的同时,也注重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 性。如建国以前,寡妇不能改嫁是父权家长制压迫做出来的,而现实并不是这种状况,农村 中就是许多妇女要求改嫁。再如卖淫妇女中,有被迫的,也有自发勾引男性的。卖淫妇女说 ,很多时候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大的满足是自尊心的满足,在男朋友那里被看得很 轻,而在嫖客中自己可以支配男人,有很强的自主能动性。

3.中国大陆与国外女性社会学不同,应进行双重的重新界定,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学科化的 话语,否则总是在主流话语中运作,显示不出自己的价值。

4.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学科建设不仅应注重社会群体分层研究,还应更加看重女性社会的 视角意识、目的、方向对社会的运行及规律的影响。男性、女性角度不同,研究不同,答案 也不同,如妇女对某个社会时间不清楚。女性说,生第一个孩子时怎么样怎么样,是一种“ 女性话语”,她没有记住通常的时间,而是以生孩子作为时间的记忆方法。女性从经验中得 到的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社会、场景和运行规律。

5.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公开申明自己的价值取向,承认性别立场的不完善。

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不仅要考虑两性的共同背景,还要考虑女性生存与发展 的普遍性、共同性。女性社会学体系比主流的国外的社会学更有利于中国大陆社会女性和男 性的研究。

(二)方法的构建

女性研究有无自己的方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我提出了“女性的、本土的、社会学的” 构建设想。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应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不应趋同于主流、国外女性社会学 的 方法,有四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前两个是李小江提出来的,后两个是我自己提出来 的。

第一种方法,有性人的方法,即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分析中。

第二种方法,证伪的方法,即证主流学科的理论及方法的伪。

第三种方法,主体化、责任感。

主流社会学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社会科学的纯学术的、为研究而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掠夺 模式”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主体化、主流社会学中更多的是客体化的,而女 性 社会学则强调主体化、责任感,关注被研究者的权利、义务、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获利 ,而是推进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

第四种方法,行动性。主流研究讲究纯学术研究,他们的对策建设是通用的,没有个性, 具体操作性差。女性社会在注意理论研究及普及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行动。研究者的知识 的来源是实践,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不应是纯理论研究。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论兴趣 点,但在女性社会学学科构建中,行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讲究定量的“思辨”理论研究,中国定性与国 外定性的方法不同,国外女性主义社会学认为要挑战传统主流社会学,定性比定量更适合, 女性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时是理论先行的。如理论是什么?基础是什么?设问卷,证明理论假设 。西方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有很大缺陷,特别是理论先行的东西脱不开传统的理论框架。而 中国大陆的定性研究是以争辩为主,缺少数据。用事实说话,却缺少数据;用数据说话,定 量分析又存在明显不足之处。进行群体研究时,这些缺陷更明显。弥补中国目前定量分析研 究的缺陷,有三种具体的方法——定性、定量、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用人类学、民族学的方法进行田野调查,2000年第5期《社会学研究》上,香港 中文大学潘越的文章《尖叫的恶梦分析》的个案访谈和分析就是采用女性社会学的方法来研 究。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研究中可以互相弥补。

(三)社会学研究中涉及到重要领域研究应有挑战性、突破的东西

1.社会分层。如果要对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重新定义的话,很多原有的社会学的概念也需 要重新定义。在社会属性意义上,社会成员被划分为不同性别利益群体的秩序和现象。社会 分层更强调社会性别在社会分层实践理论中的重要性、社会不平等、性别群体与其他分层的 交叉和互动。

2.社会化更加强调自然的男人和女人成长为社会的男人和女人,适应社会生活整个过程, 从女性社会学角度进行重定义。

3.就业。过去传统的社会学指工薪劳动,不把劳动叫做工作,劳动不领取工资,就业才能 领到工薪。就业应叫做职业性的工作和劳动,这种重新定义后的家务劳动,是否作为就业, 是 新的观念。家务劳动的重新定义则应该是:家务劳动的地位和价值应重新研究,如有了地位 谁做家务就不应该再争论,谁回家的问题也就没有必须争论了。重新定义将对就业中性别隔 离的现象和不合理性重新调整。家务劳动特征延伸到社会形成男医生女护士的格局,一旦重 新调整这种传统的现象都将发生变化。女性就业多样化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知情选择、自由 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很可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有选择空间的知情选择。

4.女性生育价值。女性的生殖功能被界定为家庭、家族、私人化的,靠家庭补偿来进行, 所属单位承担补偿。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考虑经济行为,使女性就业难。从根本上讲,女性 的生殖是社会、民族的繁衍行为,女性生育价值如何定义?怎样补偿是可以重新考虑的。

5.文化教育。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在研究文化教育时,更加关注性别分层研究、资源配置 、性别的双重标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性别形象”研究课题,对中国现在使用的小学教 材中的女性人物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一个女性——邓颖超,还是把她作为贤妻良母型的代 表,是一张邓颖超为周恩来补衣服的图画。过去,女性文化被作为民间文化,现在应该重新 探讨其价值,提升她的地位和作用。怎样通过女性的行动来实现自我意识的觉悟,一味的牺 牲是否值得?这是非常值得思索的。

6.健康的概念。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进行健康研究的关注点是妇女的身体和生物性,较少 作为社会的结果来研究。所以在女性的研究中,第一,要从社会原因、文化角度来研究。如 妇女疾病的原因不能只找生物性的。第二,目前中国的研究更多的仍是生殖、性系统的研究 ,忽略整体健康的研究。第三,更多的是将女性作为客体(被关心和关怀的人群),没有将他 们作为主体,使其在健康上有知情选择权,如对患子宫肿瘤的妇女,是否进行子宫摘除术, 应 让自己有知情选择权。第四,中国男性对于中国女性健康起主要的较大的作用。男性论对女 性健康有不利影响。发挥男性在女性健康中的积极作用,消除不良影响,必须从医学社会学 、医学文化学角度加以研究。

7.公共政策研究。从目前的公共政策研究看,中国的男女平等政策,使城市妇女深受好处 ,比较而言,男性获得的好处实际上更多。公共政策中忽视女性的倾向并非少见,许多如保 护妇女的政策是缺乏女性视角的。如政策规定女性退休年龄:工人50岁,干部55岁,而男性 则是工人55岁,干部60岁。男女同龄入学,而工作时间被剥夺了5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平,损害了妇女的利益。20世纪50年代政府制定此政策是从保护妇女的角度出发的,当时因 为鼓励多生孩子,让母亲早回家休息、养老。而现在许多女性、高职位的女性提出意见和建 议,希望推迟退休年龄。过去的政策是保护妇女,今天却变成了伤害妇女,这类的政策是否 需要修改?

很多总体的公共政策较少从社会性别角度来制定,也没有对妇女进行有利和不利方面的分 析,很少有针对性地提出更适于妇女生存和发展的公共政策。

8.婚姻家庭是社会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在研究中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对于女性分析 仅是单性别的分析。第二,缺少性别间的比较,更多的是历史分析比较,缺乏国际间的比较 。第三,以综合性分析为主,缺少细致地、专门地分析比较。因此,研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将男性作为比较的变量,进入分析视野;二是不同的国家、地区及不同的民族际 的横向比较;三是注意细节分层,如代际、农村妇女、职业女性与城市职业妇女的比较。

在研究这方面问题时,还要看到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发展的背景:封建文化沉淀、“五四” 运动开始的新文化的沉淀、十几年来西方思想的影响。

9.违法犯罪的研究。女性社会学在违法犯罪研究方面不足之处:第一,注意总体研究,男 性研究大大多于女性的研究。女性犯罪方面的研究文章20世纪90年代仅发表过40多篇。第二 ,女性犯罪研究缺乏性别间的比较,导致性别特征不明显;第三,缺少国际间的比较,中国 女性违法犯罪特征不明显。第四,描述性的研究较多,对妇女为什么犯罪,为什么有这种犯 罪而无那种犯罪,如女性犯盗窃罪、激情杀人罪(特别是感情杀人)的较多,研究中缺乏分析 研究。第五,缺乏女性犯罪的不合理的分析规范,女性的身体被认为是犯罪的工具。如不分 析社会规范,只抨击女人,就陷入不公正和误区。第六,很少听到犯罪妇女的声音,很少听 他们说话,很少听到他们为自己辩护。

10.发展。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要发展应该弥补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在性别平等上的偏见 和不公平,要注重到人的发展,将有特别的人引入发展模式上,分析、修正缺陷;第二,研 究 如何发挥妇女在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如参与式研究。第三,研究实践女性发展的自我改善和 促进,注意女性自我能力的增长。此外,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缺少比较研究,缺乏中国社会 学史的研究,要注意借鉴主流社会学、国外女性社会学的东西来取长补短。

女性杂志市场“五领”风骚

有人对我国杂志的女性读者进行了“五领划分”,即银领、金领、白领、粉领和蓝领。银 领 指那些具有文学艺术修养或从事文艺创作的女性;白领指具有文化和独特专业技能中等收入 的打工女性;金领指进入管理层的高文凭、高收入女性;粉领指那些中低收入而又特别爱美 的女性;而蓝领则多指普通市民中的女性或打工仔(妹)。她们在阅读杂志上具有以下特征, 蓝领阅读:好看+实惠;银领:有些曲高和寡;金领看书:外文版+管理;白领期刊:赚钱 最轻松;粉领读物:好的书可以解渴。

摘自《中国国情国力》,2001.11/12.82~83

《中国妇女报》评出2001年十大女性新闻

1,APEC妇女领导人会议在北京召开;2,母亲水窖工程启动;3,深圳56名女工集体状告厂 方搜身;4,8名女性入选中科院院士;5,梅加瓦蒂出任印尼总统;6,本报及其他媒体开展 妇女阶段性就业讨论;7,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发布;8,杨澜邓亚萍等成为北 京申奥形象大使;9,首届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举办;10,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 调 查结果公布。

标签:;  ;  ;  ;  ;  ;  ;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构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