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进步已经引起产业机构的变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动。交通运输的发展整体上影响了整个城市的规划,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整个城市化的进程顺利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与布局;城市空间形态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的进程逐渐的加快,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城市化具有很明显的标志,其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机械化程度逐渐增强,规模不断地扩张,加工不断地深化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明显的标志。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的过程,包含时间、空间,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概念。为了不断的克服空间与时间之间的障碍,城市的交通运输必不可少,良好的城市交通运输的规划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利用城市中的原有的区位优势,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中的区位优势,不断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不断的降低整个运输的成本,已经逐渐的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支持,城市化、运输化以及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古代人们利用航运发展周围地区的贸易和经济,随着时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港口,成为了贸易中心。工业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带动了城市中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设施以及交通运输技术不断的进步,人口也逐渐的向城市中过渡。
2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与趋势
(1)城市化的定义
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对城市化进行说明和解释,现阶段主要使用的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城市化的定义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逐渐的向城市转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城市人口的数量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第二种城市化的观点又被称之为空间城市化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城市化指的就是一定的时期内,一个地域中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的发展、转变过程。第三种城市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将农村逐渐的演变为城市的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第四种观点将城市化分为了两种,即第一种类型的城市化和第二种类型的城市化,第一种类型中的城市化主要指的就是人口逐渐的集中向城市中转移,推动了城市中的经济的发展,第二种城市化主要指的就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逐渐的向农村扩展。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城市化的概念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城市化主要发端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经济、工业的支持,同时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整个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的特征
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与集中。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所需要的人口逐渐的减少,农村人口出现了很多的劳动力剩余,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经济活动集聚与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
这里所说的聚集主要是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生产要素的聚集,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物质等要素逐渐的向城市转移。生产要素的转移也带动了生产的聚集和转移,生产的转移又间接的带动了消费的转移。
3)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的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渐的向城市转移,提高了城市中对于各类农产品以及耐用品的需求,这就间接的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也逐渐的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城市中的市政建设,各类行业的兴起等等。
4)城市形态与布局的变化。
由于农村的人口逐渐的向城市转移,导致人口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引起了城市的形态和布局的变化。城市的形态以及布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的数量方面,城市的数量逐渐的增多,一些乡镇逐渐的发展成为了小型的城市,大城市逐渐的扩张,逐渐的形成了大城市周围聚集着很多小型的卫星城,通过交通运输网络连接起来。另外一个主要的影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自己城市群的形成。原有的城市空间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以城市规模逐渐的变大,由原来的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通过交通运输网络与周围的乡镇建立联系。城市化对于城市形态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城市中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变化,城市空间中交通线路、站点的周边地区成为可达性高、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地区,吸引人口、产业等向这些地区集聚,形成围绕交通等基础设施高密度集聚的空间形态。
3 城市化与交通运输的互动发展机制
(1)交通运输影响产业的时空结构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的逐渐完善和进步,机械运输工具逐渐的取代原有的运输工具,运输网络逐渐的扩大和完善,运输能力逐渐增强,各类物资以及人力的流动性逐渐加强,运输成本逐渐的减少。从空间角度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逐渐扩大了人的移动的范围,从时间的角度看,交通运输的发展缩短了人从一个地点达到另外一个地点的时间。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使得整个物资流动的自由性逐渐的增强。产业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形成集聚或分散布局,人口也会因居住成本、交通成本等和收入的综合影响而形成新的集聚状态。
(2)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的兴起,所谓的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指的就是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一种不行化城区。城市中主要是以地铁以及轻轨等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以600米为半径建立工作、商业、生活等一体化的街区。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模式的本质主要是用来协调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交通拥挤和用地不足之间的矛盾,利用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起紧凑型的网络运输结构,形成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布局,不断的带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这种城市的发展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能够避免城市中心的土地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的解决城市中心出现的交通拥堵的问题,使城市中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学。
4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中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从空间以及时间方面完善了物资的流动,降低了运输成本,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运输网络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晓荣,荣朝和,盛来芳.环状铁路在大都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J].经济地理,2013.1.
[2]赵坚.城市交通极其塑造城市形态的功能------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5).
论文作者:路晓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城市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进程论文; 经济论文; 带动了论文; 人口论文; 形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