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1
摘要: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街道设计不仅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加强城市设计工作的首要切入点。理论方面,在对于街道过度机动化的反思的基础之上,此研究领域的学者对街道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街道设计导则创新与规划转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街道设计;导则创新;规划转型思考
1、前言
街道,既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的空间载体。近年来,随着小汽车的快速发展,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步行安全受到严峻挑战。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城市要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一个内涵式发展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尊重“人”的城市,因此,使街道重新回归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既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市实现内涵式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举措。
2016年,上海市率先推出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开启了国内城市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滥觞,成功的引领了国内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风潮,带动后续各个重要城市陆续开展了相关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工作,中国的城市道路空间进入了更为关注“人”的时代。
2、《导则》的技术创新
2.1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
风云既起,但目前在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中,“以车为本”的思想还没有根本转变。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和设计实践仍然以机动车通行效率为主要考量;在交通管理中,往往把机动车的“排堵保畅”作为道路建设和管理的唯一目标,在成全了车的同时,常常是委屈了人。在习近平同志新时代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人”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将成为最重要的元素,“以人为本”将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关怀,推动“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型也是未来的趋势。
首先需要转变理念。针对车辆通行效率优先的导向,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开宗明义的提出由"主要重视机动车交通”向“全面关注人的流通和生活方式”转变,优先考虑步行的路权分配排序,落实慢行友好与公交优先理念。
针对建筑、道路相互建设与管理分离的情况,提出由“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突破红线边界,对人行道与沿街空间整体设计与统筹利用,将沿线建筑空间纳入街道空间管控范围,使得街道从二维的平面管控转为三维的空间管控。针对街道环境人性关怀不足,提出由“一般的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转变,强调街道设施设置与环境设计关注人的步行与活动需求。针对街区“孤岛化”趋势,提出由“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将割裂街区的边界转变为联系街区的纽带,沿街布局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促进商业与文化繁荣。
2.2多元手段的方法创新
方法创新主要包括街道分类方法创新、街道设计方法创新、街道调研方法创新。街道设计导则强调关注街道沿线功能活动,形成商业、生活服务、景观休闲、交通性与综合性五种街道类型,对道路分级形成补充,强调路段设计与周边功能环境相适应。街道设计方法方面,主要提出了面向所有交通使用者、从时间与空间维度统筹、与周边设施协调等具体街道设计方法。街道调研方法方面,运用环境行为观测法开展街道活动调研,分析物质空间环境与沿街活动的相互关系,创新性地采用街景问卷开展线上市民意见收集,同步开展街道空间各个职能部门的调研工作,了解管理部门的实际诉求,最后通过导则的形式,将空间优化、公众使用、城市管理的多方诉求进行协调、统一。
街道设计导则强调街道U形空间的综合利用,尤其是主要人行空间——沿街空间统筹利用,提出人行道功能分区,根据沿线地块城市业态,步行通行需求形成宽度推荐值。导则形成因地制宜的行道树及街头绿化景观空间设计,强调与街道类型、宽度及空间条件相适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缩小交叉口面积,提高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过效率,经理论计算与仿真验证,街道设计导则提出结合交通需求的实际情况,缩小路缘石转弯半径和红线圆角半径、缩窄红线宽度等关键参数,达到增进交通安全,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从营造愉悦的步行感受角度,对沿街建筑立面提出设计引导,迎合人视角与步行速度的视觉体验。
3、人性化的街道设计策略
建设人性化的城市街道,既要通过优质的街道设计,形成完善的慢行系统,提供舒适、安全、具有活力的街道空间环境;也要依托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逐步规范城市交通管理,坚定推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近年来,上海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下,也推动建设了一批街道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国际城市案例及上海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人性化的城市街道,应着重解决慢行优先、舒适宜人、活力多元等方面的问题。
3.1保障“慢行优先”的街道网络
(1)适当控制机动车空间,优先保障步行及骑行空间
将更多的街道空间用于步行及骑行,形成完善、畅通的慢行网络,将有助于改善交通出行结构,抑制机动车快速发展。
(2)采用“慢行优先”的设计手段,保障安全的慢行环境
如何能够保障安全的慢行环境?首先,车速是影响街道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欧洲许多城市采取“共享街道”的方式,通过移除路缘石,平整铺装,增加街道家具,去除车道线,来鼓励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共享街道空间,迫使机动车降低车速。如伦敦展览路的改造,去除了警示牌、红绿灯、路障等设施,形成一个宽敞、平坦的“共享空间”,汽车在这条街道上的限行速度为每小时20英里,比普通马路慢1/3左右。改造后的展览路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感受。
同时,街道交叉口设计应尽可能保持紧凑,利用小转弯半径缩短人行横道距离,迫使机动车降低转弯速度,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举个例子,淮海路是上海最繁忙的商业街区之一,沿线的交叉口采用5—8m的小转弯半径,形成紧凑的路口空间,行人过街安全舒适,使淮海路充满活力。
3.2营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环境
(1)强调行人的视觉感受,塑造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
研究表明,街道宽度在25m以下,路两侧行人视觉感觉较好、有围合感和亲密感;而宽度在30m以上的街道,很难给步行者创造出一种舒适的空间感。因此,生活性街道应保持空间紧凑,宽度以15m至25m左右为佳,不宜大于30m。过宽的街道,可在街道中间设置绿化带等将空间进行重新分隔,使街道空间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如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以及台北仁爱路,通过中央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重新划定街道的比例关系,使街道尺度宜人。街道空间尺度也受临街建筑界面高度的影响。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一般来说,街道的宽度(D)与该处建筑的高度(H)之比为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相反,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压迫感。上海不同街道空间的不同高宽比给人的不同感受,1:1至1:2之间的高宽比较为宜人。
(2)关注行人步行体验,提供便利舒适的街道设施与景观环境
除考虑街道空间的舒适性外,也需要关注景观绿化种植、街道设施等细节问题,为行人视觉、感观体验等创造舒适的环境。首先,绿化景观是使人心情愉悦、精神舒适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种植除考虑美观等视觉方面因素外,也应结合地域气候等特点,满足行人的感觉舒适要求。如上海的行道树种植宜采用落叶植物,在夏日遮荫的同时,在冬日保障街道阳光。其次,街道设施的设置应考虑步行者的体验。如在有条件的街道沿街设置建筑挑檐、骑楼、遮阳棚、雨棚等设施,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便利;街道沿街每隔一段距离应设置公共座椅及休憩、公共厕所等设施,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等。
4、结语
总之,我们需要人性化的街道,它具有活力、安全舒适且充满魅力,它应该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公共空间,让人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在慢行系统中享受悠闲生活和绿色自然。我们将一如既往,沿着住建部的要求,勇于接受新征程上的新问题,不断接受新技术革命、人本化新要求的挑战,与同行共享创新与实践的担当和喜悦。
参考文献:
[1]赵宝静.浅议人性化的街道设计[J].上海城市规划,2016,(02):59-63.
论文作者:何树林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街道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导则论文; 机动车论文; 行人论文; 沿街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