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性与强调表达的本质、特征及关系
鲁 莹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101)
〔摘要〕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关键词〕 主观性;强调表达;本质;参项与特征;蕴涵共性
引言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言者自立为主体的能力[1](293),是自然语言为话语主体提供的一种表达自我、态度、信念的手段[2](337),是言者对于自我的表达[3](1)[4](17),基于言者针对情景的主观态度[5](385),同时包含了言者对命题内容的认识和对语篇结构的态度[6](20);说话时,行为主体通过调整韵律和语言表达,赋予话语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主观性[2](340)。
“话语的强调表达”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言者为了满足语义轻重、信息急缓、感情强弱等差异化的交际需求,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了其他语义内容,获得了凸显感知(perceptual prominence),形成了话语的强调形式。
以上定义中的主题词“主观性”与“强调表达”互换,似乎也说得通。既然都是话语主体对自我的表达,主观性与强调表达的本质是否相同,内涵是否相似?Nuyts[7](64)曾提出,主观性的定义难以给出,范畴的边界难以区分,外延难以确定;与此异曲同工,汉语学界对“强调”概念,也一直存在着内涵不明确、界限不清晰的看法:郭继懋[8](111)认为“表示强调”说法很笼统,不能令人满意;周小兵[9](6)认为“强调”就像个垃圾场,不好解释的都扔进去;刘丹青[10](53)指出“‘强调’缺乏科学界定和清晰分类,容易成为没有操作性和规则性的空洞解释”。
不过,近年来汉语学界对主观性的参照标准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董秀芳[11]和陈禹[12]分别从主观性和客观性范畴出发,提出主观性表达侧重于反映说话者的个人态度与评价,因为一旦涉及到评价,说话人的态度、观点与情绪彰显出来,就不可能保证公正中立;相反,客观性的参照标准是说话者使用语言手段不增加额外的评价意义。黄蓓[13](205)也提出,主观性在结构上指向整个命题,在语义上涉及主体的认识评价,其实质源于说话者针对命题的信念或态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基于主观性的这些研究共识,挖掘强调表达在本质、特征上与主观性的共相与个性;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说明并表述两者的关系?
一、主观性与强调表达的本质
周国光、张林林[14](110)举过一组例子说明陈述有质的区别。首先,陈述有肯定、否定之分,这是最基本的区别;其次,从陈述者的态度看,陈述又有客观、主观之别。例如:
例(1)和例(2)的句子一一对应,命题语义基本相同。不同在于,例(1)是具有真值的客观事实句,例(2)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以语气副词和特殊句式凸显言者的主观态度。比如,a句的“居然”强调“战胜”出人意料;b句的“还”强调“蚊子比苍蝇大”不同寻常;c句的“连……都……”强调谁也不怕;d句的“什么……都……”强调去过所有地方;e句的“恐怕”凸显言者的主观判断。这些语言手段减弱了句子的肯定性、客观性语义,增加了推论性、不确定性等主观性语义。可见,陈述者的主观态度造成了两列不同的句法结构:以例(1)为代表的客观陈述是对客观事实的命题性陈述,能够判定真值,陈述者对所述事实不做主观评价,也不表示自己的态度;以例(2)为代表的主观陈述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情态陈述,不仅陈述事实,而且陈述表达者的情感[例(2)a]、态度[例(2)b]、评价[例(2)c-d]、推断[例(2)e]。
所以,言者对命题的认识、事件的态度、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陈述的核心要素。言者的态度(attitude)、语气 (mood)、感觉 (feeling)、意向(disposition)赋予了话语在命题之外的一种情感框架(affective frame)[15](18),渗透了整个语言系统,体现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级,是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表达手段很丰富,包括词法手段如情态副词[例(2)a、b、e],句法手段如极量构式[例(2)c]、全量构式[例(2)d]等,这些手段与强调表达的典型手段是一致的。
汉语的强调意义一般表现为韵律、词汇、句法和篇章四种手段,在话语(utterance)① 从语言形式上看,“话语”指的是大于句子的任何叙述语,可能是个完整语段,是句子与句子在语言使用中的组合体,即一个篇章;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很多分句的完整复句,即一个句子。 中,韵律手段主要涉及重音、节奏(停顿)和语调(组合特征),词汇手段主要是以评注性副词为代表的虚词,句法手段包括构式和句法语序,篇章手段指的是作用于话语层面的辞格和话语标记。在不同语体中,强调表达所偏好的语言手段不同② 口语中,韵律、词汇手段也常常附着在命题成分上共同表达语义重点,主观性与客观性胶着在一起,不好区分。为保证研究处于一个匀质的语言平面,本文没有涉及韵律、词法等手段,只讨论话语(以句子为最小单位)中主观性和强调性的表达。 :口语语体较多使用韵律手段③ 例(3)用符号“.”表示带重音的句子成分,“#”表示成分与成分之间停延后造成的边界,一般表示一个节奏单元;“-”表示音步;“↗”、“↘”表示句调的升降,三者结合起来,体现口语中语流的韵律面貌。 。例如:
(3)a.以前国家提倡计划生育,①还是生#一个#好;
现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②还是#生一个#好。
b.单身的来由:①原来是喜欢#一个人#,②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c.冬天:①#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②#能-穿多#少#穿多#少#。
d.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①你就等着吧;↘
式中与分别表征对于决策专家et而言,应急方案epm在指标cn下的实际表现情况相对于期望水平或最低要求值的损益值,t=1,2,,T,m=1,2,,M,n=1,2,,N。
法兰盘作为主要承力部分,主要承受密闭容器的内压力、清洗盘的压力、雷达测距装置拉力、LED发光标尺拉力、摄像头和照明系统的压力.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静力学应力分析,然后通过优化可计算出法兰盘板厚.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②你就#等着#吧④ 高明明[16]的研究表明,带强调重音的语调有较大的音高升降起伏的变化,全句以强调重音为语调最高点(句末强调重音除外)。 。↗
例(3)中,a句①的重音落在数量词“一个”上,同时前后停延控制节奏,使“一个”成为独立节奏单元(边界用“#”表示),凸显和强调“一个”;②的重音落在动词“生”上,并与“一个”结合为一个节奏单元“生一个”,所指从行为结果“一个”变成行为本身“生一个”,命题义由“鼓励少生”变成“鼓励多生”。b句①的重音在“人”上,节奏单元为“一个人”,言者意为喜欢“某个人”;②的重音在“一个”上,节奏单元为“人”,言者意为喜欢“自己一个”,对象变了,命题义也由“喜欢某人”变成“喜欢独处”。c句①和②的语义差异主要在于节奏单元,①中“多少”为独立节奏单元,重读,指代“衣服多”;②中“少”为独立节奏单元,重读,“多”做副词修饰、强调“少”,指代“衣服少”,命题义由“多穿衣服”变为“少穿衣服”。d句①和②的语用差异是由语调造成的,①以降调收尾,常规理解为命题义;②的重音落在末尾“等着”,伴以语调突然升高,语义转为威胁、警告等内涵义。
所以,相同的语言形式结合不同语境,以不同节奏、重音、语调表达,能指称不同对象,凸显和强调完全不同的命题语义。在口语语体中,话语标记也常常作为言者意图的一种典型、直接的表达手段,结构上与命题互相独立,语义上表达对命题的认识、评价。例如① 如无特别说明,下文所引例句均取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
(8)a.现在我必须承认,这件事的结局是别人告诉我的:那个咬人的学生把耳朵吐了出来,并且被人逮住了。b.不知你会怎么看,反正当时我觉得如释重负:不管怎么说,人性尚且存在。同类不会相食,也不会把别人的一部份吞下去。c.当然,这件事可能会说明一些别的东西:咬掉的耳朵块太大,咬人的学生嗓子眼太细,但这些可能性我都不愿意考虑。d.我说到这件事,是想说明我自己曾在沉默中学到了一点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好的。e.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f.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g.有一件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h.因为话语即权力,权力又是个好意思,所以的确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话语权”。i.我说我是自愿放弃的,有人会不信——好在还有不少人会相信。j.主要的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k.我觉得不够有意思。l.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4)a.如果你自信的话,你就不需要用那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说实话,大卫,有的时候,你比他更脆弱。(王朔《空中小姐》)
b.这部电影不仅仅要赚钱,更重要的是,它要成为一部经典。(张云《导演万岁》)
(13)a.算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谨谦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池莉《你是一条河》)
例(4)中,a句的“说实话”强调了言者的主观评价“你比他更脆弱”;b句的“更重要的是”凸显了言者对“要成为经典”这一重要性的主观认识;c句的听者不可能知道言者“吃不下饭、没有胃口”等个人情况,言者使用“你知道”确认听者知晓,并使其共同参与话语,使听者给予话题更高的关注度,是凸显话题的一种交互策略。
书面语体中,句法手段是比较典型的强调表达方式,包括语序和句式手段。语序手段是指句子内部改变成分相对固定的句法位置,如倒装、前置等易位或异位语序。例如:
(5)a.脖颈上明晃晃地挂着诗人在那中途站买下的银项链。(刘心武《多桅的帆船》)
b.但偶然看到地面,却盘旋着一匹小小的动物,瘦弱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鲁迅《伤逝》)
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党组织也开始了全面的建设工作,在学校的党组织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党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强,并且学生党组织在组织各项党员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参加学生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党组织的作用,从而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3]同时学生党组织在举办学生党员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使更多的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向榜样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
例(5)体现了句法成分的两种“移位”② 陆俭明、沈阳[17](192)认为,“移位”是指句法成分离开原始位置出现在其他位置,句法位置由句法成分出现的频率决定。 方式:句法异位和语用易位③ 详情请参见鲁莹[18](95)第四章“句子的语序强调”,其中区分了“句法异位”和“语用易位”两种强调性句法语序。 ,移位的成分就是句子要突出和被强调的部分。比如a句的状语“明晃晃地”并不与动词“挂”发生语义联系,而是指向宾语“银项链”,宾语的情状(“明晃晃的银项链”)移到状语位置,指宾状语得以优先认知,凸显宾语性状,也凸显言者的主观性④ 何洪峰[19](56)认为,指宾状语的语义功能是反映说话人的视角和情感,表达言者主观性;与“主观致使性”不同,是表达句外说话人的主观性,而非句子主语的意愿,不是句内施事的主观性。 ;b句的定语(“瘦弱、半死、满身灰土”)移位到句末,伴有常规重音,成为句子的常规焦点(normal focus),强调定语的语义。所以,改变句法成分的常规语序,是一种凸显言者态度、强调成分语义的句法手段。这与完权[20](12)对汉语主观性表达句法位置的观察结果相符:汉语(交互)主观性的表达并不依赖特定的位置,甚至连倾向性也没有。越是偏离常规占据更高句法位置的表达,标记性越强,越能构成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 cues)⑤ 由于与话语匹配的语境组合的多样性,孤立的话语几乎都具有很高程度的不确定性。Gumperz[21](131)用“语境化提示”来指称在一定情景中用于理解社会文化意义的语言信号,它们为话语的理解提供具体的确定性语境,即语境解释,消除歧解。 ,交互主观性也越高。
弦图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给出的勾股定理的一个绝妙证明,现在是中国数学会的徽标.因此,它既表示了中国数学与数学教育的传统,也代表会议主办方中国数学会.两个由螺线组成的悬臂表示中国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也代表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姿态.2和7之积是14,表示大会的届数.主画面下方标明“ICME-14”,它下方的“卦”是用中国古代八进制的计数符号写出的八进制数3 744,换算成十进制是2 020,表示开会的年份,从4个“卦”中也可读出2 020的二进制码(0)11111100100.八进制和二进制把中国古代灿烂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
从句式手段看,学界讨论最多的是整体句式表达强调义,如“连”字句、“再”字句,及疑问代词任指句。Goldberg[22](4)定义“构式(construction)”为“如果构式的形式或意义不能从构成成分的特征或其他构式中预测推导出来,那么该构式在语法中独立存在”;沈家煊[23](94)提出,构式作为一个形义结合的完形(gestalt),整体意义受到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下面这组构式触发了语用尺度上极点的语用推理机制,强调言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例如:
(8)’a.现在我必须承认→b.不知你会怎么看,反正→c.当然……但→d.我说到这件事,是想说明→e.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f.假如……那就要……→g.有一件事大多数人都知道→h.因为,所以的确,甚至→i.好在→j.主要的原因是,甚至→k.我觉得→l.据我所知
(6)a.我就看上你了,赖上你了,你毛病再多我也不嫌,别人再好我也看不上。(王朔《过把瘾死》)
b.宣阳坊里的坊吏王安老爹只有一只眼,但是他这一只眼连睡觉都睁着半边。他怕把眼睛完全闭上了就会有人来找麻烦。(王小波《寻找无双》)
由于丹江流域常年室外温度大多时候都在30 ℃左右,因此,本节对试样进行30 ℃养护,研究高温养护条件下胶凝材料的固铅效率。高温养护时胶凝材料固铅试样的浸出结果见表3。
c.我什么事都不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只怕做错了事。(钱钟书《围城》)
对于创新速度较低的企业,要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尽快提高创新速度。对于创新速度较高的企业,要鼓励企业提高创新质量,不能一味提高创新速度。要注重对重大创新、基础创新与原始创新的投入,做好创新自身的转型升级,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企业创新目标从创新速度为主逐渐向创新质量为主过渡。
例(6)a句的“再……也……”对比两种极端情况,以极量情况强调言者主观态度坚定;b句“连……都……”用反预期的极端情况把强调、递进意义推向极点,强调“王安老爹”小心谨慎的性格;c句是以表任指义的疑问代词充当主语的句子,“什么事都不懂”否定全量,“没有一个人商量”否定极小量,都是强调所指的周遍意义。由此可见,不管是强调极量,否定极大量或极小量,都是以整体句式得到全称量化而表达强调语义,归根到底,构式的强调义与全量相关,正如董秀芳[24](313)所说的:“表量与强调之间有比较自然的语义联系。”
除了韵律、话语标记和句法手段外,修辞格作为语言表达、接受和阐释的重要工具,其中一些成员体现出篇章性的强调方式,比如,同语和排比这两种辞格凸显言者的评价和情感。例如:
(7)a.他演得真好,眼神儿是眼神儿,身段是身段,作派是作派。(引自吕叔湘[25](500))
b.汛期的长江,是沸腾的火焰,是奔腾的骏马,是巨大的漩涡,是最诡秘的陷阱,是地球之巅的那纵情的呼啸。(池莉《水与火的缠绵》)
例(7)中,a句对称性地重复词语(“眼神儿、身段、作派”),使主语和宾语同形,引导听者进行内涵语义推理,强调整体事物的特性符合预期;b句五个宾语的排列丰富了主体事物“汛期长江”的内涵,强调其总体特征“不可控制、令人畏惧”。同样是强调,a句重在状物,使事物特征更加凸显;b句重在抒情,使言者情感表达更充分。
总之,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张黎[26](266)认为,语句的主观性泛指语句客观成分以外、话语所携带的表达说话人心态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强调凸显表达了言者心态的成分,其语义核心在于凸显性指向命题的态度、认识、评价。也就是说,言者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做了主观评价,并且以主观评价和主观态度为强调对象。所以,强调表达和主观性表达都是一种超越命题意义的、语法上可识别的主观陈述。
二、主观性表达的核心参项
d.后一本书是关于中国入世问题的,在3700多种入世图书中,我认为这本书是最值得读的了。(《当代》)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普遍重读写译、轻听说练,教学内容偏重对课文的讲授、重难点分析及课后习题的讲解。以鄂州职业大学为例,听说课只占总课时的1/4,其中听力部分只是单纯完成听力教材上的填空,内容枯燥乏味;而口语部分则被忽视甚至被省略,因此造成英语学习普遍偏离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大部分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聋哑英语”学习者。
如果将划线成分独立出来,没有命题成分也能判断篇章的叙事逻辑和话语方向。例如:
文献[11]研究表明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对总磷的测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GB11893要求注意控制显色温度和显色时间,并尽快测定,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反过来,如果去掉例(8)’这些划线成分,其命题意义也基本不会改变。但是,听者不能直接从形式上判断语篇的结构(逻辑顺序和语义关联)、言者的语义重点(强调的语义内容)和语用意图(着重表达的态度和评价),可能会出现理解不全、判断失误的情况,影响言语交际的有效性。由此,这些划线成分的功能在于:表明言者的主观态度(a)和评价(i、k),与听者展开互动(b、g),说明语篇的内在结构(c、d、e),逻辑关系(h、j),呈现理据性(l),以及虚拟事态(f)。
这些划线成分如同信息标记,清晰完整地展现了篇章的结构和言者的主观认知,去掉后不会改变命题意义,失去的只是语篇线索标记及言者主观语义,Hyland[27][28]称之为“元话语(metadiscourse)”,元话语体现了非命题意义,与人际关系、社会性、工具性意义联系在一起,呈现语篇结构和言者立场,不具有真值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某些话语成分去掉以后影响结构的合格性,改变了真值语义,那就不是主观性成分,应该考虑为客观性成分。再看一例:
(9)a.Alfred may be unmarried.(转引自 Lyons[29](798))
b.John is supposed to go.
c.John should go.(转引自Halliday[30](358))
例(9)这组经典例子,a句表达认识情态,Lyons基于此区分了认识的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b、c句表达道义情态,Halliday称之为客观道义与主观道义情态。但是,不管是认识情态成分“may”,还是道义情态成分“is supposed to”“should”,或者是对主客观情态的区分,均不影响句子的真值语义。所以,情态成分也是典型的主观性表达形式。
2.1 两组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比较 A组T3、T4时左、右脑rSO2均显著低于T1时(P<0.05)。B组T4时左、右脑rSO2均显著低于T1时(P<0.05)。A组T3、T4时右脑rSO2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在行BACP后右脑rSO2显著增加至(63.43%±5.96%)、左侧rSO2显著增加至(64.36%±5.75%),与T4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其次,Traugott[31](48)从一些英语习语的语法化中发现,主观化表现在多个维度,如“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discourse)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等等,有一些言说义动词短语语法化成为话语标记,也符合这样的语义演变规律。例如:
(10)起明:你说我们俩有什么猫腻呀。我连句话都不跟她多说。
(11)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张爱玲《倾城之恋》)
履带式行走机构在清洁机器人行驶过程中,与作业面接触的部分履带紧紧地吸附在工作平面上。驱动链轮对履带节施加一个切向的作用力,履带节给驱动链轮一个反向的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是推动清洁机器人向前行驶的驱动力[7]。当驱动力足以克服自身重力和履带节与其滑轨之间摩擦阻力时,清洁机器人就会向前滑动前行[8]。
(一)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企业中有绝大部分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仅仅有一小部分数据为结构化数据,仅占总数据的百分之20左右,如此有限的数字根本无法实现企业管理需要。以当前的管理会计的数据明显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就需要对传统的方式进行突破、拓宽发展的渠道,对管理方式进行革新,牢牢抓住机会,利用时代背景,结合科技手段整合数据、形成完备的数据库。进一步更新、挖掘相关数据,实现每一个数据的价值。使管理数据朝着良好态势发展。
起明:你看我这儿,有家有业的,有孩子有老婆咱不能瞎折腾吧。
大李:哎,不过在美国,我跟你说,这可不是理由。
起明:你还非把我往坏道上引。
大李:我跟你说呀。我可不是挑拨你们离婚。这话咱可说前头。
起明:我知道,我也不能够离。你说就这阿春,她真能喜欢上谁吗?
大李:我跟你说,阿春要真跟你玩的话,像你这样不识抬举的话,早把你踹到一边去了。(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例(10)中言者反复使用“我跟你说”反驳听者的理解,它后面的句子既有表达观点的,也有表达事实的:“我跟你说1”反驳并强调“这就是猫腻”,“我跟你说2”反驳“这不是理由”,“我跟你说3”反驳“我不是挑拨离婚”,“我跟你说4”强调“阿春不是跟你玩”。言者所说出的话,对象其实都是听者,但特意说出“我跟你说”,是强调其后的话语信息不一般。所以,“我跟你说”的语义并非“我说”或者“跟你说”,即不在于强调“说”这一言语行为,而在于言者通过“我跟你说”强调自己的认识或发现,有意让听者做好准备,提醒听者注意其后的反驳性信息,显示出言者对言语交际不顺利的预期,具有交互主观性。
在这里,“我跟你说”的“言说”命题语义已经脱落,其语义空泛、虚化,类似于话语中的一个标记,提醒听者注意,实现与听者交互的语篇功能;“说”的客观意义也演变成为主观性的话语标记;董秀芳[32](285)认为,由自由的、意义具有组合性的小句变为一定程度上凝固的、语义具有特异性的习语是语言发展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显示出主观化的趋势。
陶红印[33](5)提出,修辞学研究的是语用效果,而话语语法学家认为有效的话语语用模式才是产生语法的根本基础,因此,修辞学和话语分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通感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为通感隐喻(synaesthetic metaphor)① “通感隐喻”指的是某一感觉域中的感知可以通过另一感觉域的概念进行描述。转引自赵青青、熊佳娟、黄居仁[34](240)。 ,是一种隐喻的子类,而非仅仅一种诗化语言的修辞表达[34](241);还比如,夸张(hyperbole)从认知角度说,也是基于量标转喻(scale metonymy)② “量标转喻”与夸张高度相关,量标是事物的一种,客观世界中事物数量有多有少,人们对事物体验的强度有强有弱。量标是我们对具体和抽象实体进行理解的一种基本度量方式和体验方式。详情请参见范振强、郭雅欣[35](61-74)。 的认知语用操作[35](66)。例如:
在仪表信号传输回路中,通过将不同的2根绝缘导线对绞来降低信号干扰的强度,对绞的间距越小其抗干扰能力越强。为保证仪表电缆的抗干扰性能,文献[1]第4.3条中规定: 当导体截面积不大于1.5 mm2时,对绞间距不得超过100 mm,当导体截面积为2.5 mm2时,对绞间距不得超过150 mm。
大李:我跟你说,这就是猫腻。你看咱们那儿,谁不跟她开个荤笑话呀。唯独就有你。你们俩一本正经、相敬如宾。
例(11)中“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是夸大式夸张,把“红”的形态、程度超越极限加以放大,言者提高“红”的程度并放大到量标极限值,传递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红”的意象;“(树上的小花)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天也熏红了”,拟声词“壁栗剥落”被用于描述视觉“红”的意象,并以动态的“燃烧”修饰静态的“红”,实现了不同感觉、不同状态间“红”的融通,达到了一种“新奇、丰富、强烈的表达效果”[34](245)。由此,言者虚拟的主体意象凸显为前景,客观经验弱化为背景,主体意象“红”更容易被识别和记忆,体现了认知世界的感知凸显。
最后,主观性表达的是言者的主观性,言者主语(speaking subject)不完全等同于句法主语(syntactic subject)③ 关于“句法主语”与“言者主语”,详情请参见Benveniste[1](225)、Traugott[31](39)。 。因为一个句子除了表达命题意义外,还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句子命题意义的主观认识或态度,如果表达者没有在句中以句法主语的形式出现,它就成了句外的“言者主语”[36][37]。所以,言者主语是相对于句法主语存在的概念,句法主语是句中动作的实施者,而言者是凌驾于句子之上的叙述者(narrator)。例如:
(12)a.母亲认为元宵是糯米粉包的,糯米太粘了,老人吃了容易生痰。(《冰心全集·第八卷》)
b.狼象征心中害怕的各种东西。尤其是你认为是“兽性的”、攻击的、破坏性的。(朱建军《心有心的语言——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
c.这种浓厚的现实主义就是指一种安于人生现状的态度,是一种认为“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态度。(林语堂《世相物语》)
“主观性(subjectivity)”概念的范围和所指都是隐藏的,可以指“意识主体或行为主体的属性”,表达笛卡尔称为“思想实体(thinking entity)”的属性,即自我的属性;也可以指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言谈主观性(locutionary subjectivity)”[2](337),即语言使用中的自我表达。所以,我们讨论的主观性,完整表述应是“语言形式所能体现的言者主观性”。那么可以使用三个参项(parameter):真值、语言形式、言者立场来判断主观性的有无、强弱。具体而言,真值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分水岭,不同语言形式表达主观性的手段不同,不同主语、人称所体现的言者立场也有所区别。首先,黄蓓[13](210)提出,由于主观性游离于命题之外,因此对句子意义的贡献是非真值性的,删去后基本不影响命题真值语义。例如:
例(12)的认知谓词“认为”分别放在第三人称、第二人称、非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句法主语之后:a句“母亲认为……”陈述客观事件;b句“你认为……”陈述客观认识,均表征真实的动作义;c句的句法主语非人称代词,“现实主义是一种认为……”表达了言者的主观评价和认识,体现言者主语视角但其不在场;d句“我认为”既是句法主语,也是言者主语,表达了言者的主观评价(“颇有道理”),言者主语和句法主语同形,是显性的主观性表达。
与a、b句相比较,主观性表达在c句中更为显豁、突出,虽然言者主语不在场,但可以在句首补出“我认为”控制整个句子,即整句话都是表达言者主语的主观认识,也进一步验证了言者主语的句法地位高于句法主语[38](471);d句比c句更进一步,句法主语是“我”,表达“我”的主观评价和认识,与实际的言者主语同形,言者主语还运用主观性的情态成分和重音(“最”)、语气词(“了”)等手段,结合句法主语直接表达主观性。可以说,第一人称反过来充当了主观性的标记,为其后的断言赋予了主观性语境,显示了言者对所述内容的态度。所以,言者主语如果通过第一人称显性编码于命题结构中,其主观性程度最高。
三、话语强调的核心特征
Traugott&Dasher[6](279)认为主观化是造成语义演化现象的主要机制,并明确提出四项语用语义的演化趋势:1)非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2)内容义>内容义/程序义>程序义;3)命题义>篇章义;4)真值义>非真值义。参照主观化的这组演化特征和主观性表达的核心参项,我们将话语的强调表达作为对象,从语义、句法、语用三种标准,考察强调表达手段的语义强度,包括句法手段(构式、语序)和篇章手段(辞格、话语标记)。具体如下:
1)语义标准:强调表达既不指称对象本身,也不描述实体性客观事件,具有超命题本质。去掉后不会改变句子的命题意义,失去的只是言者的主观语义,如评价、认识、态度、情感等非命题语义。如果去掉强调表达式影响了句法结构的合格性,或者改变了命题义,就说明这个强调手段主要作用于命题成分,主观语义与客观语义交叉在一起,强度较弱。
2)句法标准:与语义标准一脉相承,句法标准考察强调手段作用的辖域。强调手段作用的范围越大,辖域越广,其句法地位越高,语义强度越强。所以,典型的强调表达手段不能嵌入命题内部,成为命题作用的直接对象。
3)语用标准:独立、固化、不依赖语境的强调语义,语法化程度最高,语义强度最强。
我们将标准和例子结合起来,分别考察修辞格、话语标记、构式、语序手段的强调表达。比较如下:
如果改变检验方法,能够使呈阳性(+)的百分比由百分之九十五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九,把呈阴性(-)的百分比由百分之九十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九,容易验证,上述的确诊率仍然不足千分之四.即使把上述两个百分比都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确诊率也不到百分之三十.
c.康伟业说:“你的话有道理,可你知道我他妈就是吃不下饭,没有胃口,人生这游戏不好玩,没有什么意思啊。”(池莉《来来往往》)
b.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我与地坛》)
例(13)以辞格手段表达强调语义,a句是撇语式(“革命不是……,不能……”),b句是反复式(“我常以为……”),内嵌了四组对比式。首先,从语义看,a句删去撇语式后基本不改变真值(“革命是暴动”),失去的是主观认识义。b句删去反复式之后,句子命题义不受影响;删去对比式后句子没有宾语成分,不成立。可以看到,对比式辞格通过命题结构形成强调语势,强调义与命题义无法分离,删去会影响句子结构,改变真值,其主观性程度较弱;比较而言,反复式和撇语式两种辞格删去之后基本不影响命题语义,强调程度较对比式更高。其次,从辖域看,辞格是篇章性的强调手段,作用于复句(a句)或语段(b句)。最后,从语用机制看,辞格手段的强调语义均来自语境意义:a句通过对非A的一连串撇除,肯定、强调A;b句通过反复形成强调性语势,并对比“A vs B”的不同性质,侧重、突出A。
(14)a.我们国有企业的职工面对下岗,最关键的是,要转变就业观。(王跃文《国画》)
b.你的话有道理,可你知道我他妈就是吃不下饭,没有胃口,人生这游戏不好玩,没有什么意思啊。(池莉《你是一条河》)
c.月娟跳了起来,“哪份文件说不准穿衣打扮了?你说!”“我是说,打扮也得看看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身材……”(谌容《减去十岁》)
例(14)用话语标记表达强调语义,话语标记是虚指的非独立成分,游离于句子结构和命题语义之外,删去后不影响真值;其辖域是话语中整个复句;标记本身的概念语义已经弱化,言者的主观语义凝固为内在、抽象的语用意义。比如,a句“最关键的是”是话题化标记,言者用它来组织语篇,并引导听者理解;b句“你知道”是主观性发展到交互主观性的体现,使听者也参与到话语交际中来;c句中言者通过“我是说”修正、补救刚才的话语内容,缓和冲突,维护对方面子,引导言语交际继续进行下去,反映出言者占据话语权,重新组织话语以达成对双方交际关系的监控与合作。
(15)a.即使再闹得大一些XP,也影响不了我们的根本,影响不了我们既定的政策VP。(《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b.说起太平公主,连街头乞丐NP也知道那是女皇的至爱VP。 (苏童《才人武照》)
c.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原理》)
例(15)用构式表达强调语义,构式义是句式结构的整体意义,无法从句子成分语义综合推导出来。a句“再……也……”表示“即使XP处于量级顶端,也可以达到VP的极性让步,强调无条件实施VP”① “再”之后的成分比“连”后的成分复杂,包括NP、VP、AP,以XP指代。详情请见李文浩[39](71)。 ;b句“连……也……”表示“NP所处的语用尺度上所有元素都有VP的性质,这一点令人出乎意料”① 详情请参见袁毓林[40](183)关于连字句意义结构的“全称性”和“反预期性”。 ;c句“是……的”表达“确认、确信、确询”② 详情请参见袁毓林[40](315)“事态句的焦点特征和句式意义”。 等强调语气。所以,构式的辖域是整个句式结构,但是删去构式后既不影响句法结构的合格性,基本上也不影响真值语义。例如:
(15)’a.即使闹得大一些也影响不了我们的根本
b.街头乞丐知道那是女皇的至爱
c.教育现象客观存在,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
可以看到,例(15)’删去构式以后,失去的是构式带来的语用推理义,言者的主观态度、认识已经沉淀、固化到句式中,表现为抽象化的构式义。
(16)a.长街上路灯黯淡。远处孤零零地有几处霓虹灯寂寞地亮着。(刘心武《白牙》)
b.我躲闪着,用短剑在他们二人腿上浅浅地刺了几道口子。(王朔《海水火焰》)
(17)a.多好啊,生活!多美啊,爱情!(谌容《人到中年》)
b.咱们不妨也来个两张,区区想贴在东西牌楼的有八个大字,“说自己的话,老实地”。(俞平伯《人生不过如此》)
例(16)和(17)改变句法成分的常规语序来表达强调语义,例(16)中“孤零零地”和“浅浅地”处于状语位置,并与其后的动词在句法位置上紧密相连,在句法上是直接成分,但状语语义却与动词“有”和“刺”无关,而分别指向了句子的主语“霓虹灯”和宾语“口子”,这种形式和语义不一致的结构凸显了言者的主观意图,是句法异位结构③ 张国宪[41](307)认为,从句式语法出发,句法成分的异位必然带来语义价值的变动,是说话人有意识达到某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采用的句法手段,是一种有着明显语用动机的明示(ostensive)行为。 ;例(17)中,a句是口语中常见的主谓易位句,b句是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到句首成为话题句,状语后移到中心语后处于句尾自然焦点位置,这些易位成分是言者要突出和强调的部分,句法形式和意义是一致的,是句法成分临时性的语用移位,是语用易位结构。
相较于临时性的语用处理,凝固于句法结构的主观性程度更高;同时,删去移位成分后,例(16)的命题义基本不受影响,不改变真值;例(17)的a句不合格,b句不改变真值,究其原因,b句是对谓语成分的移位,移位后无法再分析为句法成分。综合来说,语用易位结构是作用于命题结构的强调手段,是临时性的语用手段,异位结构比语用易位结构更能凸显言者的主观性,句法语序手段作用于句内成分,辖域范围相对较窄。
可见,语用易位利用形义的一致强调移位成分,句法异位通过形义的相悖强调移位成分。刘丹青[10](58)提出,很多语言也都有将焦点移动到特定句法位置的规则,出位④ 出位(dislocation)是指位于小句常规结构(生成语法所说的CP)之外,与小句间有强制性停顿。不出位的移位则是指焦点在小句结构之内,可以没有停顿。一方面,设有焦点专用位置,是更具句法性的焦点化,如英语疑问词移位被看成是固定的句法规则;另一方面,出位的移位(通过停顿从句子的其他部分分离出来)主要是一种语用处理,如英语的话题化。详情请参见刘丹青[10](58-60)。 的移位和移位不出位这两种句法结构就对应了语用易位和句法异位结构,前者是语用的处理,后者是更具句法化的焦点化。试比较:
(18)a.These books,I don't like at all.(名词移位话题化,语用处理,出位的移位)
b.What books do you like?(疑问词移位,固定句法规则,不出位的移位)
总之,将语义、句法、语用三项标准加合起来,可以得到话语强调手段的语义强度序列。简述如下:首先,删去后不影响真值的话语手段的语义强度高,影响真值的语义强度低:真值不受影响>部分受影响;其次,辖域越大,强调形式作用的范围越大,强调程度越高:语篇>句子>句法成分;最后,强调语义抽象化、语法化程度越高,语义强度越强:抽象、凝固意义>具体、临时意义。图示如下:
表1 话语强调手段的语义强度序列
四、蕴涵共性关系
综上所述,强调表达与主观性在本质、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质上是主观陈述,结构上与命题结构独立开来,语义上表达对命题结构的评价。除具相似内涵,两者的外延也都很丰富:主观性的外延宽泛,关涉人称、时空、指示、情态范畴[1][29];名词短语、限定小句、冠词、时态标记[42];谓词性情态[43];否定构式、补语从句[44]。同样,强调表达手段所涉极广,既有重音、停延、语调等韵律手段,有词汇、句法等语法手段,还有话语标记、修辞等篇章手段① Comrie et al[45](97)探讨了语言中哪些成分或句子常用来表达强调,如有重音、助词、名词短语、分裂句、移位等手段。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又该如何表述呢?
在这里,我们选取三条关于“强调”的权威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为:“动词,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新牛津英语大词典》(第二版)释为:“给予某物以特殊的重要地位、价值或凸显,说话时为了突出特殊的重要地位时重读某个词或词组”;《英汉语言学词典》② 详情请参见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新牛津英语大词典》(第二版)、劳允栋(2004年)编著的《英汉语言学词典》中的“强调(Emphasis)”词条。 释为“语言学中指用语言学手段或语言外手段(如表情、身势动作)突出词语意义或加强感情表露的作法。如用音高或重音突出、用强势句突出、用惊叹词强烈表示某种情绪等”。可以看到,前两条释义侧重言者的主观态度,将言者的“突出、着重”当作“强调”概念核心;后一条释义聚焦的是强调的表达手段,它是言者主观性的标记,不属于客观范畴。
所以,强调表达是典型的主观性表达,表达强调义却不表达主观性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强调表达蕴涵(imply)主观性,我们用P代表强调表达(非P代表非强调表达),Q代表主观性表达(非Q代表非主观性表达),这个共性可以表示为:如果P,那么Q,记为P⊃Q。逻辑上,这些参项组合起来共有四种可能性:P和Q,P和非 Q,非 P和 Q,非 P和非 Q。就是说,如果蕴涵判断“如果P那么Q是真实的”,那么第一、三、四种可能性是容许的,第二种逻辑可能性是不允许的[46](18)。语言中是否存在这种情形呢?试比较③ 例(19)中表达主观性的元话语成分加下划线,右上方数字标记对其性质归类,对应文后解释,转引自Hyland[28](22-23)。 :
(19)The basic assumption is 2that any discourse,whether written or spoken,is a joint effort.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sists of several maxims that appear 1very simple…at first sight 1.What took me by surprise is3 that you can actually observe…When you read on,you will think that Grice's maxims are terribly idealistic 1.
(Ritter,T.,http://www.classcaldressage.com/zen/articles/a_2.html)
例(19)是口语体,作者预估了读者可能出现的反应1,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认识2,代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3,这些话语成分使交际双方直接连接起来,建立互动关系。再看三例:
(20)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当代》)
b.虽然早先其他研究显示维生素E和维生素C都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作用,但明尼苏达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通过维生素E的摄取才能获得这种对心脏血管的保护作用,维生素C并没有类似的作用。(《人民日报》1993.5)
(21)a.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是平缓变化的。但是也有一些时候,儿童心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变化。(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
b.看起来,量子论不太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自相矛盾的。(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22)a.这些皮厚心黑的事,对我们女人说来都是不合适的。(李敖《传统下的独白》)
b.可恨的是希格斯、门格尔糟蹋了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当代》)
例(20)-(22)是书面语体,言者分别使用言据标记(“根据”“显示”“表明”)建立话语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借助限定语(“一般来说”“看起来”“不太可能”)使信息的陈述更像一种观点而非既成事实,为预期交际中会出现的反对意见留出讨论空间;通过评价标记(“不合适”“可恨的是”)表达主观评价和主观态度。这些标记都是言者主观性的体现,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强调表达。不过,话语中的强调表达也是一种典型的主观性表达。例如:
(23)a.我确信,我们这次全会解决的两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邓小平文选》)
b.看了阿孟神庙之后,我敢肯定,世界上不会有比它更雄伟的古建筑了。(《人民日报》1993年9月7日第8版)
c.我告诉你,这么乱下去家里准会出事的。你别把我哥哥的家给毁了!(池莉《你是一条河》)
d.我还记得大哥含着泪向我诉苦,我发誓决不走他那样的路。(巴金《随想录》)
Benveniste[1](330)认为,第一人称单数是最显性、最具规约性的主观性表达;同时根据Thompson&Mulac[47](313)的研究,“I think”类表达式95%使用第一人称,4%使用第二人称,1%使用第三人称。在例(23)中,第一人称分别与认知谓词(“确信”“肯定”)和言说谓词(“告诉”“发誓”)结合,构成认识性补语从句,被视为主观性的核心结构① 黄蓓[13](209)认为,命题内容中的主观性是相对微弱的,若将其置于一个认识性主句中,就会加强主观性。认识性补语从句总是暗含了说话人视角,认识性补语从句中的认知谓词位于命题结构的最外层,在结构上符合主观性的原型结构。 。由此,言者从自我中心视角做出断言,将第一人称编码在命题结构的最外层,认知谓词直接指向了言者的认识、评价,言说谓词凸显了言说行为的主体地位,是强调表达同时更是主观性表达。
所以,从上述语言实例中我们可以验证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的蕴涵共性,表述如下:1)因为有P一定有Q,所以有P&Q。即,强调表达一定是主观性表达。2)没有Q就可以断定没有 P,即-P&-Q。所以,如果不是主观性表达,一定不是强调表达。3)Q是优势项,P是非优势项。P出现,Q一定出现;Q出现,P不一定出现。即-P&Q。强调表达一定是主观性表达,但是表达主观性并不一定表达强调语义。4)P&-Q不成立。即是否存在表达强调语义却不表达主观性的情况呢?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
根据Comrie[46](19)对“蕴涵共性”的解释:“某一个蕴涵共性总是在四种逻辑可能性中容许三种而排除一种,并且只有当不容许的第四种逻辑可能性被证实,才能构成对一个蕴涵共性的反例。”所以,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关系的逻辑可能性表现符合这一严格解释,使用四分表(tetrachoric)验证如下:
表2 强调表达与主观性的四分表
从四分表可以看到,第四种可能性是不成立的,即出现强调表达而不出现主观性表达的情况不存在,其他三种可能性每一种都有代表性例句,比如:主观性表达不受强调表达的限制,不论强调表达出现与否,主观性表达都可以出现(例19-22);强调表达的出现受限于主观性表达,强调表达必须是主观性表达,建立在其基础上(例23);如果不是主观性表达,那么也一定不是强调表达(例1)。这就使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的蕴涵共性成为一个合理的断言。并且,我们也可以说,主观性表达比强调表达更为自由、更不受限。主观性是语言中的优势概念,作为对自我立场的表达,强调表达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结语
Hyland[28](12)认为,写作和说话都是表达意义的行为,言者/作者除了传递信息外,还要表达自己的兴趣、观点、看法、价值观等,并且考虑社会影响和读者的理解,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所以,言者对命题的认识、事件的态度、语篇的立场就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评价、态度、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了强调表达。强调表达和主观性表达都具有超命题性,主观性本质上是言者立场的表达,而强调表达又凸显了言者立场,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观性表达。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论证了体现言者主语视角的、删去后不改变真值的话语手段,表达的主观性比较典型。以此为参照,通过语义、句法、语用三种维度考察了话语强调手段的语义强度,其中,话语标记句法上可取消、语义上可分离,语用意义比较抽象,是语义强度最高的强调手段。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体现为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单向蕴涵主观性,是主观性的一种表现;主观性却不一定表达强调,前者是语言中更优势、更自由的概念。总之,本文尝试挖掘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在本质和特征上的共相与个性,并在判定话语强调手段的语义强度基础上,表述并验证两者的逻辑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尚未澄清与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基于主观性的超命题性这一前提,分析主观性与强调表达的特征之一是删去该表达式不能影响命题义。但是我们发现,有一部分主观性表达成分删去是影响命题语义的,比如某些情态成分。我们赞同 Lyons[29](797)的看法,即情态的主客观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构成了一个分级序列。情态的主客观判别标准亦可作为好的参照。再者,语用易位中的主谓易位结构删去谓语之后句子不合格;相反,句法异位结构多是状语、定语的移位,即使删去也不会影响句子的合格性,那么,语用易位结构不属于强调表达吗?这似乎又不符合我们的语感:虽然它是临时、语用性的句法手段,但谓语前移到句首后,言者的指向性和主观性很强。所以,我们还是将语用易位结构看作强调表达的句法手段之一,但它与句法异位结构在真值及语用意义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需要更精细的佐证研究。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Coral Gables,Fla: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2]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tein and 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55-82.
[4]Wolf,A.Subjectivity in A Second Language :Conveying the Expression of Self [M].Oxford:Peter Lang,2006.
[5]Smet,D.H.& Verstraete,J.Coming to terms with subjectivity[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6,17(3):365-392.
[6]Traugott,E.C.& Dasher,R.B.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Nuyts,J.No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J].English Text Construction ,2012,(1):53-76.
[8]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J].中国语文,1997,(2):111-121.
[9]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刘丹青.焦点(强调成分)的研究框架 [J].东方语言学,2006,(00):53-72.
[11]董秀芳.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J].语言科学,2016,15(6):561-570.
[12]陈禹.现代汉语客观性范畴 [J].汉语学习,2019,(3):38-46.
[13]黄蓓.走向狭义主观性[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4]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Ochs,E.& Schieffelin,B.Language has a heart[J].The Pragmatics of Affect ,Special Issue of Text ,1989,(1):7-25.
[16]高明明.普通话语句中强调重音韵律特征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3.
[1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鲁莹.汉语的话语强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9]何洪峰.状态性指宾状语句的语义性质 [J].语言研究,2010,30(4):51-58.
[20]完权.汉语(交互)主观性表达的句法位置 [J].汉语学习,2017,(3):3-12.
[2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2]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T].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 [J].中国语文,1999,(2):94-102.
[24]董秀芳.量与强调 [A].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12-328.
[2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6]张黎.汉语意合语法学导论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
[27]Hyland,K.& Tse,P.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156-177.
[28]Hyland,K.Metadiscours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ontinuum,2008.
[29]Lyons,J.Semantics (2 vo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0]Halliday,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31]Traugott,E.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A].In Stein,D.& Wright,S.(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54.
[32]董秀芳.来源于完整小句的话语标记“我告诉你”[J].语言科学,2010,9(3):279-286.
[33]陶红印.多学科视野下修辞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以语音学和话语分析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3,(2):1-8.
[34]赵青青,熊佳娟,黄居仁.通感、隐喻与认知——通感现象在汉语中的系统性表现与语言学价值[J].中国语文,2019,(2):240-253,256.
[35]范振强,郭雅欣.高层转喻视域下夸张的认知语用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9,(3):61-74.
[3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320.
[37]李湘.从限制动作范围到凸现言者主语 [J].修辞学习,2007,(1):37-40.
[38]完权.言者主语与隐性施行话题 [J].世界汉语教学,2016,30(4):470-483.
[39]李文浩.“再XP也VP”构式分析[J].汉语学报,2010,(4):70-78,96.
[40]袁毓林.汉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和语义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1]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2]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
[43]Nuyts,J.Subjectivity as an evidential dimension in epistemic modal express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33(3):383-400.
[44]Verhagen,A.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 :Discourse ,Syntax ,and Cogn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5]Comire,B.,Smith,N.& de Haas,A.Lingua Descriptive Studies [C].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7.
[46]Comrie.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2nd ed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82.沈家煊,罗天华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第二版)[T].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7]Thompson,S.A.and Mulac,A.A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pistemic parentheticals in English[A].In Traugott,E.C.and Heine,B.(eds.).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Volume II :Types of Grammatical Markers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313-330.
On the Essence,the Fe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ubjectivity and the Emphasis in the Utterance
LU Y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Language is not only a tool to convey objective propositions,but also a tool used by utterers to convey subjectivity.Firstly,the utterer's awareness of the proposition,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event,and the position on discourse form a subjective statement.Moreover,whe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utterer endows certain parts of the utterance and gain prominent perception,it takes the form of emphasis in the utterance.Secondly,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s,syntax and pragmatics,we can explore the essence of subjectivity and emphasis expression in the utterance.Finally,one-way emphasis implies subjectivity,and emphasis is a form of subjectivity,while subjectivit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advantage and freedom in language does not always express the emphasis.
Key words: subjectivity; emphasis; essence; parameter and feature; implication commonality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89(2019)05-0026-12
〔收稿时间〕 2019-05-2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强调表达的句法、语篇形式及语义来源研究”(编号为19BYY17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强调标记的元话语功能研究”(编号为18YJC740058);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面向对外汉语教学以留学生为中心的强调标记的元话语能力研究”(编号为JK201804)。
〔作者简介〕 鲁莹(1982-),女,湖北武汉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博士。
* 本文曾在第三届“主观化理论与语法研究学术研讨会”(桂林,2018年12月)报告,感谢与会专家的批评指正;感谢何洪锋教授,学友朱怀、寇鑫和殷思源对本文的帮助;感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高生文老师的宝贵修改意见。文中错谬概由作者负责。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