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中不难看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既如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改需要。为此,本人从教学实践中作了一点初步探索,不妨在这儿抛砖引玉。
一、忌乏味,宜激趣
1.与影视表演攀亲。即对故事性、动作性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由教师本人或教师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动作情节表演给全班学生看,让文言文教学与影视攀亲。当然,这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目的是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教材内容。
2.与网络攀亲。对于一些适合上多媒体的课文,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它与网络攀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3.与手工制作攀亲。如《活板》一文,请学生每人准备一套工具,假设是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于是同学们有的将文具盒当铁板,有的假设书是铁板。文具盒当铁板的自然有了铁范,用书做“铁板”的,便用纸折叠成铁范。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瓶盖,有的用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大家就照教材所写的印刷过程,假设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这样,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4.与美术绘画攀亲。如《愚公移山》一文中,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以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我便画了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则为阴。
诚然,在教学中还有“教无定法”之说,之所以强调“教无定法”,就是说要特别注意每篇教材不同于其它教材的特殊性、每班学生不同于他班学生的特殊性,从而灵活地创造性地采取教学方法。
二、忌多授,宜多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这也“不知”那也“不懂”,因而对一篇文言文,很多老师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在被动中接受老师所谓知识的传播。这种老师的“包办”政策,是造成文言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效果差的一大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在教《曹刿论战》一课时,指导学生背诵,步骤是:
1.朗读课文。教师读叙述性的语句,男生读鲁庄公说的话,女生读曹刿说的话。
2.再读课文。教师仍读叙述性的语句,男女生朗读的内容不变,要求尽量不看课文,作评比。
3.男女生各自背诵朗读部分,并进行评比。
4.男女生互换所背的内容,看谁记对方读的内容最多;教师仍背叙述性语句。
5.男女齐背叙述性语句,教师背鲁曹对话。
6.全体背诵课文。本课之所以分开男女各自读鲁曹的对话,主要考虑是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尤其是异性同学间的好胜心理,也注意了本文以对话为主要内容的特点,将这些主要内容背下来了,叙述性的几句话很快就能背下来,全文也就能较好地背诵下来。
除了这种按内容或表达方式分部分背诵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如:提示句头法,即在黑板上写出所背一段每句的头一个字,辅助学生记忆,然后逐渐擦去一些字,直至学生完全背下来。强记法,限定时间背下某一段,如三分钟背下第一段,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提高记忆的效益。诵听法,即听人读与自己背交替进行。间隔法,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此外,还要让学生掌握这样一条原则:不单单动口,人体的各种器官要全面投入,眼看、嘴念、脑思、手势比划、抄录誊写等等,这比单纯动口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教师如果下海范读背诵课文,其效果也是不可低估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背诵会给学生树立榜样,也会给课堂带来积极良好的气氛,因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有畏难情绪和观望态度,在教师的鼓励和带动下,会带给他们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完成背诵任务。诵读应当是语文课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忌串讲,宜点拨
“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业,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元·程端礼《程氏家熟读书分争日程》)这段话对传统串讲的具体步骤作了清楚的诠释,疏通到位,即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它能避免遗漏知识点,增大教学密度,便于形成为较为完整的文言文知识结构。但这一方法产生的弊端很明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脑陷于抑制状态,旺盛的求知欲被“窜”走了,学生的能力被“串”掉了,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
其实,对文言文的教学同样可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没有注解的语句,学生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划下来,不明白的地方,互相启发讨论,教师只解决疑难,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给予点拨、解疑。这样,让学生始终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释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积累的目的。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主动学,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定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罗秋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文言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铁范论文; 铁板论文; 语句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