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古村落时空演变与管理研究 ——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
王 芳,谢 丽,林晓英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摘要 从时空演变的角度探讨都市古村落的演变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的古村落管理建议。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古村落时空演变模型,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广州市黄埔古村为例,总结其演变历程与演变机制,结合对黄埔古村的发展预测,提出适宜的管理对策:转变旅游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格局和建筑。
关键词 黄埔古村;时空演变;海上丝绸之路;可持续旅游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数量众多的古村落,分布范围广泛且现状各异。古村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沉淀浓厚地方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积累,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精髓,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尤其是位于现代化都市中的古村落,成为都市人口聚居区中理想的休闲旅游胜地,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困扰,出现了诸如本土文化载体丧失、传统风貌改变、生态环境破坏、居民社区满意度下降、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损害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不利于古村落保护、开发与管理。
近年来,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建筑、社会、经济价值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为热门领域,所涉范围广泛。研究内容上,大多侧重研究古村落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经营模式、旅游形象设计、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影响、旅游利益相关者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就研究区域而言,我国古村落的研究多集中在皖南、江西等古村落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案例地,对都市古村落明显聚焦不足。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展,都市古村落保护面临更为巨大的压力,以旅游为主的开发模式给古村落带来正负影响,使得都市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面对更加尖锐的问题,亟需引入完善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保护性开发。因此摸清都市古村落时空演变特征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是都市古村落开发与管理的重要问题。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黄埔古村是广州十大古村之一,见证了广州的繁荣,是非盈利性对外开放的古村落,黄埔古村在文化遗产保护、宗祠修缮、经营模式、开发模式等方面都具有研究的意义。笔者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代表案例,分析黄埔古村村落时空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古村落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适应黄埔古村的开发管理建议,以期为都市古村落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 黄埔古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地处广州海珠岛东部,地理坐标为113°14′~113°23′E、23°3′~23°16′N,与黄埔古港连为一体,濒临珠江,总用地面积122.65 hm2,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四季常绿,冬冷夏热,雨热同期,极利于农作物生长,盛产杨桃、番石榴、香蕉、木瓜等岭南佳果。
试验地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京韵青风景区,处于北山根城东区路家庄段,海拔2236m,平均气温5.3-5.6℃,年降水量340-400mm,土壤为栗钙土,含有大量羊脑石等,经测定土壤pH值为7.88—8.11,土壤含盐量为8.96%—11.23%。总体上表现出光照强、时间长,蒸发量大,土壤pH值高、含盐量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等特点。栽植前每公顷施入有机肥(羊粪)30m3、硫酸亚铁300kg,同时施入多菌灵45kg、毒死蜱颗粒剂45kg,做好土壤灭菌、灭虫处理,深翻20—30cm耙平、待用。
2.2.1 形成期。黄埔古村建于宋代,据南宋方倍孺的《南海百泳》中记载,黄埔古港在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黄埔古村依港而生。究其形成原因,和港口迁址有关。在隋唐时期,原先广州对外贸易港口设在珠江北岸南海神庙附近,后来由于江岸淤塞,迁址于琶洲岛沿岸的黄埔古港。
近些年的高考试题,更多的是要求能够在陌生的素材和情境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已经积累的基础与经验,创新思维方式,快速准确地书写相应的方程式。
四是确保灾区群众有洁净水喝。组织制定应急供水保障方案,着重解决好伤病人员、集中安置点群众、救援队伍、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的应急供水问题。组织力量抢修城乡供水设施,尽快修复城市供水管网,以集中连片解决饮水问题。近期内难以修复的供水工程要采取新设临时供水设施、应急水质处理、拉水送水等措施保障供水。组织内地水务力量较强的供水抢修队伍帮助灾区修复管网和供水设施,确保灾区群众饮水安全。
2 古村落时空演变脉络与因素
2.1 古村落时空演变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一种以图示为工具,展示一段相当长时期内研究对象呈现的一系列相态,在市场和工业部门、地理学、城市化、旅游和乡村规划等领域都有所应用[5]。生命周期比静态的定义更为有优势,可以更加容易地用动态多维的生命周期模型来表达或代表,且在对研究对象的发展预测预警中,耗资较少。缺点是由于缺乏大量的数据序列,预测结果可能与实际会有不同,其简单的因素分析也为一些学者所诟病。
在古村落开发模式上,通过对比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与政府投资开发模式下的古村落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差异,得出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优于政府投资开发模式[14]。但是政府对古村落开发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规范管理和协调整合是实现古村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15]。
图1 古村落时空演变曲线
Fig.1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urve of ancient village
由于古港的没落,黄埔古村的经济也随着衰退,经济来源也渐渐成了村民的自主经济,村民通过种菜、捕鱼等方式来获得自家生活的经济来源。现代由于古港古村规整重修,旅游发展,出现了相关的餐饮行业、特产销售店、文艺馆等产业,古村再次焕发活力。
1.2 人文社会 黄埔古村近十年来获得了“中国近代港口城镇历史遗存”“明清古港城镇”“千年历史的岭南古村”“中国古代滨海城镇”等称号和美誉,拥有千年的历史,中西文化底蕴深厚,近代有胡、冯、梁、罗四大姓氏家族,涌现出一批政治家、外交家、商业精英、专家学者、军事家等。至今还保留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岭南特色民居建筑有73处,青石板小路、青砖、灰瓦、镬耳屋山墙颇具特色。北帝庙是黄埔古村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由四大姓氏及个别小姓氏的宗祠和祖祠组成的祠堂群三十多座,现保存有十余座,结构宏阔、装饰讲究。形成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祠堂文化、北帝信仰、古港文化、贸易商业文化、黄埔精神等传统文化精华。
2.2.2 发展期。宋代以后,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黄埔古港扮演重要角色。在明代,黄埔古港更是成为对外的重要贸易港口,而如今屹立于珠江河畔的琶洲塔,就是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成,用来为外来船舶导航的。黄埔古村依港而兴。
2.2.3 鼎盛期。1685年,清政府开设了受户部领导的江、浙、闽、粤4个海关,由于广州外贸地位重要,皇帝从内务府钦派官员监督粤海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封闭除粤以外的其他海关,因此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商阜。1759年,黄埔古港被指定为外国商船唯一的停泊口。由于“一口通商”政策的实行,西方舶来品都集中在广州登陆。一时间,黄埔水域万樯林立,百舸争流,物宝交驰,商贾云集,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汇,成为当时风云际会、雷霆激荡之地。据《粤海关志》记载,1758—1837年外国商船共计5 107艘纳入粤海关视野,可见当时广州在对外贸易上的繁荣鼎盛。黄埔古村此时也达到鼎盛,商铺林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从事有关的商贸业而定居黄埔村,并世代在此生活。
学科拓展系列则有诗配曲、曲作诗、诗配画、画作诗、童谣创作比赛活动,历史漫画创作及小制作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简易岭南乐器的制作比赛,水仙雕刻比赛,Photoshop制作水墨画比赛等。
2.2.5 恢复期。1950年,黄埔分关在中国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复建,隶属广州海关。2006年,瑞典的仿古商船“歌德堡号”重访广州,政府部门在原黄埔税馆旧址兴建了黄埔古港风景区和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向世人展示黄埔古港的昔日辉煌。2009年,广州海珠区政府按照“村港一体”的原则正式启动了黄埔古村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工程,该工程对黄埔古港古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使黄埔古港古村重新再现历史文化的风貌。2010年,在“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改造理念下,海珠区政府再次启动黄埔古村保护改造项目。如今的黄埔古港古村景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每年来此观赏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2.3 黄埔古村的演变因素
2.3.1 古村落的时空演变因素。古村落的演变通常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自然因素对古村落演变极为重要。首先体现在古村落的选址上,Chisholm[7]对水资源、燃料、牧草地、耕地、建筑材料五种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赋值,提出可定量的村庄区位模型。Roberts[8-9]研究随着村落发展发生相应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村庄内可达度、灾害抵抗能力、遮蔽物、水源等。
古村落的演变还与人文因素密不可分。Antrop[10]认为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交通、信息传送速度的提高等推动了村落的演变。Isabel[11]研究提出村落演变的人文因素有市场发展、政局稳定、社会结构、人口密度等。Hill[12]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影响聚落演变因素包括战争、新技术、气候变化等。
当今世界正在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难以适应今天的教育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改变,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初中语文教育是多层次且较有深度的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课改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要求,我国语文教育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革,应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促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2.3.2 黄埔古村时空演变的自然因素。 水文对于古村落格局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首先,近水条件保障村民用水的快捷性;其次,近水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对村落安全产生威胁。
黄埔古村依水而生、依水而兴,深受水文变化影响,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黄埔古村古港因为具有天然避风良港条件,取代淤积搁浅的扶胥港而生,依靠古港的贸易兴盛。由于后期河道的淤积,无法继续停泊船只而渐渐失去了海港贸易的繁荣,见证了黄埔港演变。
2.3.3 黄埔古村时空演变的人文因素。由于黄埔古港的贸易业的繁荣,而逐渐带来了 黄埔古村的经济繁荣。尤其到了清代“一口通商”时期,贸易发展给黄埔税馆带来了丰厚的税收,也造福了居住在黄埔古村的村民。
第一,在饲养和管理母猪方面不当,造成奶汁过稀或者过稠;第二,母猪生产性能比较差,奶量不足;第三,没有做好猪舍环境卫生的工作;第四,仔猪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第五,天气低温或者阴雨天等。
2.2 黄埔古村时空演变脉络
“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范围内港城关系演变的普通规律,黄埔老港区与黄埔古村关系也经历着相同的发展阶段[1]。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文章和书籍研究黄埔古村,内容涉及黄埔古村的旅游规划与开发[2]、古村保护[3-4]等方面。迄今还没有相关研究从古村落时空演变角度对管理提出建议。
2.4 黄埔古村的演变趋势预测 根据古村落生命周期曲线,黄埔古村正处于恢复期的上升通道,加之影响演变的因素以有利为主,未来将再次达到鼎盛期。
黄埔古村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古村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被开发为非盈利性的旅游古村落,目前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以政府投资经营型为主、所有者自主经营型为辅的开发经营模式。随着交通条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的聚集能力,刺激旅游发展,对村落的经济繁荣产生直接的影响[13]。加上这几年政府的规划保护设计,黄埔古村从一个仅靠村民经营发展的古村落,发展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古村落旅游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黄埔古村未来将会发展成为完善的盈利性古村落旅游景区,造福古村村民。
从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情况来看,缺乏一定的平衡性,部分城市具有相关的体育组织,从而该城市的社区体育情况相对较好。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由于活动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年龄方面、体质方面以及爱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此类人群组织社区体育活动过程中,如果活动较为单一,则会使得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因此,为了能够充分满足所有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需求,相对向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近几年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已经相应对社区体育情况进行合理的指导,并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进行了适当的培训,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与问题,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需求很难得到完全满足[2]。
3 黄埔古村管理建议
3.1 古村落管理研究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愈显得重要,需要适宜的管理手段介入,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该研究主要借鉴参考Butler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ourist area life cycle,TALC)[6],该理论在全球众多旅游地得到应用和验证,是迄今为止旅游地周期研究的经典理论,具有可检验性和生命力。将古村落发展替代Butler理论中的旅游产品进行解析,将古村落时空演化分为6个阶段:形成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恢复期或消失期(图1)。参考古村落生命周期曲线,可以摸清古村落的时空演变规律、因素,把握古村落的动态变化与趋势,从而实现更好的古村落规划与管理。
在古村落的保护中,不仅强调对建筑实体的保护,更是要求对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宗教信仰的传承[16]。在古村落的开发中,为经济利益导致古村落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提出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理念[17],平衡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实现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8]。
3.2 黄埔古村的开发 发展可持续旅游是黄埔古村未来明确的方向,也是古村复兴的关键。
其实幼儿急疹、麻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都属于病毒性感染,表现相似,有自限性,发烧,起疹子,疹子的部位(躯干、四肢、口腔)、形式(斑疹、丘疹或水疱疹)不大一样而已,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退烧、补液等),几乎没有对付这些病毒的特效药,抗生素是千万不能用的。
2.2.4 衰落期。到了清朝同治年间,位于黄埔古村的码头一带日渐淤浅,影响海船停泊,因此清政府将海关挂号迁往对面的长洲岛,至此,一度作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港——存在了170余年黄埔港的辉煌才渐渐褪去。1942年,日军以军事行动为由,将黄埔分关关房拆毁,关员疏散,海关业务被强行中断。解放前夕,黄埔支所已经名存实亡。
从旅游开发模式上,黄埔古村以历史文化依托型为主导,并融合民俗依托型和创意主导型模式为支撑,以此模式来更好地宣传黄埔古村古港的历史文化特色,提高黄埔古村古港的知名度,拓宽黄埔古村古港旅游市场。
改变黄埔古村旅游政府主导的经营模式,引入专业旅游公司。旅游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的投资开发,管理发展就会更趋于系统,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古村村民能获得旅游收入中合理比例的收益,可以有效鼓励村民也参与古村落的保护行列中。
打造具有黄埔古村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黄埔古村的精品路线可以分为村内和村外两个方面,内部路线主要结合黄埔古村内古建筑群的位置进行设计规划,而村外的线路则是结合珠江游、海珠环岛游等系列的项目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多种主题的旅游路线。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指出海南省要“积极稳妥推进开放开发西沙旅游,积极发展邮轮旅游,建设邮轮母港,开展经批准的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因此于2013年4月正式开通西沙群岛邮轮旅游。目前,开通西沙群岛邮轮航线的邮轮有两艘,一艘是海南省港航控股有限公司的“长乐公主”号,另外一艘是中国远洋海运集
3.3 黄埔古村的保护
3.3.1 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古村落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保护文化才能在古村落的开发建设中不至于丢失古村落本身的特色,这包括保留传统文化的根基,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播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其一是后人愿意传承并发扬;其二是村民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以此为基础才有文化的保护。因此黄埔古村要继续保护传统文化,塑造古村自身灵魂,需要村民、政府、社会多方力量的协作。
黄埔古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比如北帝诞、洪圣诞等特色节庆活动,广彩瓷烧制、彩扎制作、粤绣、剪纸、吹糖人等传统工艺、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通过媒体等官方传播传媒力量将古村落的文化传播出去,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促进古村落旅游发展,村民获得经济收益,增加了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
农业银行各级组织,都要及时转变思想、开拓视野,在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同时,要争取吸引更多的社会金融资源,争取政府在重大项目等各方面的支持,以获取更高收益,实现政府、社会、银行互利共生的良好局面。
3.3.2 保护古村落传统格局与建筑。黄埔古村目前仍存在传统的商阜格局,当时的黄埔村虽然只是村,但当时被划分为12坊,现在村里仍保留昔时城镇的坊、街、里、巷的名称。古村落格局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传统格局是维系村落呈现一定空间格局发展演变的框架。黄埔古村的古建筑群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见证了古港的兴衰成败演变和古村沧桑变化。古建筑的构造、用材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加以保护。
因此,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传统格局和建筑的保护意识,使村民自觉地加入保护的行列,共同维护古村资源。不加建违建,保护古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统一。对需要修缮修复的古建筑,充分认识其特殊性,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无形与有形等特征,提高古建筑群保护的科技含量。
4 结语
该研究从时空演变的角度探讨都市古村落的演变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的古村落管理建议。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古村落时空演变曲线,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广州市黄埔古村为例,总结其演变历程与演变机制,结合对黄埔古村的发展预测,提出适宜的管理对策:主张转变旅游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打造精品线路,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格局和建筑。该研究可为黄埔古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都市古村落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肖露.黄埔老港区对黄浦区的影响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 杨宏烈,肖佑兴.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规划构想[J].热带地理,2010,30(4):445-451.
[3] 洪惠群.广州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的保护建设方案[J].工业建筑,2011,41(6):57-61.
[4] 蔡凌.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村落科学发展研究:以广州黄埔村为例[J].农业经济,2008(8):17-19.
[5] FOX H.A framework for functional coordination[J].Atlanta economic review,1973,23(6):8-11.
[6] BUTL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7] CHISHOLM M.Rural settlement and land use[M].London: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1962.
[8] ROBERTS B K.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village[M].London:Longman,1987:2-10.
[9] ROBERTS B K.Landscapes of settlement[M].London:Routledge,1996:5-9.
[10] ANTROP M.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7:9-26.
[11] ISABEL M.Historic anthropogenic factors shaping the rural landscape of portugal’s interior alentejo[M].Arizona:Arizona University Press,2001:1-4.
[12] HILL M.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urban impact on the countryside[M].London:Hodder & Stoughton,2003.
[13]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8-53.
[14]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等.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8-59.
[15] 邵秀英,田彬.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10(3):120-123.
[16] 张晓东.黄埔古港古村开发中的文化保护利用与管理[J].文学界(理论版),2012(4):267-269.
[17] 邓梅娥,镇威,王倩.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8,28(4):100-103.
[18] 韩松.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平衡研究:以唐模村为例[D].合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
Spatial -temporal Evolu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Ancient Village —A Case Study in Huangpu Ancient Village ,Guangzhou City
WANG Fang ,XIE Li ,LIN Xiao -ying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 We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rban ancient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put forwar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uggestions on ancient villages. Based on life cycle theory,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model of ancient village was proposed. Taking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rine silk road”-Huangpu Ancient Village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its evolution history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were summarized. Then the feasible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combining the predi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angpu Ancient Village. The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should be changed for better future. The better tour lines should be oper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attern and buildings of ancient village were emphasized.
Key words Huangpu Ancient Village;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Maritime Silk Road;Sustainable tourism
中图分类号 F 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9-0128-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9.09.03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ZH145)。
作者简介 王芳(1978—),女,山东德州人,讲师,博士,从事可持续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18-11-27
标签:黄埔古村论文; 时空演变论文; 海上丝绸之路论文; 可持续旅游论文;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