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安徽高考综合能力试卷化学试题分析_原子论文

2005年高考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化学试题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徽论文,理科论文,综合能力论文,测试卷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Ⅰ卷

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在许多单质和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即共价键)结合。要考虑分子中某个原子的最外层是否达到8电子结构,首先要知道该原子最外层原有的电子数,再加上其他原子和它形成共价键时的共用电子对数,若总和等于8则满足8电子结构,否则不满足。依次对各分子中每一个原子分析即可判断。A选项BF[,3]分子中的B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每个B原子和三个F原子共用三对电子对,其最外层电子总和为:3+3=6,属于缺电子型,故A不满足题意;H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H[,2]O分子中每个H原子和O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对,显然B也不正确;Si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SiCl[,4]分子中,每个Si原子和Cl原子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4+4=8,满足8电子结构,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每个Cl原子与Si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7+1=8,SiCl[,4]分子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C选项正确;PCl[,5]中P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每个P原子与5个氯原子共用5对电子,5+5=10,为多电子型,故D不正确。(本题答案:C)

7.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金属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的本质和有关抽象推理能力。等物质的量的三种主族金属单质A、B、C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和三种金属分别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每摩金属单质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就表现在其产物中的化合价上,所以三者产生体积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三者在产物中的化合价关系。由题给“V[,B]=2V[,C],且V[,A]=V[,B]+V[,C]”,可得V[,A]=3V[,C],即等物质的量的A、C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比为3∶1,n(A失去电子)=3n(C失去电子),而每摩主族金属单质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失去电子数一般小于等于4,故C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只能等于+1价。(正确答案:A)

8.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摩尔质量的应用及相关计算,

(解法一)对于反应:X+2Y=2Q+R,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角度理解:参加反应的X和Y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Q和R的质量之和;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角度理解:每摩X恰好与2摩Y反应生成2摩Q和1摩R。

X+2Y=2Q+R

M(X) 2M(Y) 2M(Q)M(R) M表示摩尔质量

1.6g m(Y) m(Q) 4.4g m表示质量

m(Q)/M(Q)∶4.4g/M(R)=2∶1又题给:M(Q)∶M(R)=9∶22

可求得m(Q)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Y)=3.6g+4.4g-1.6g=6.4g

最终求出:m(Y)∶m(Q)=16∶9(正确答案:D)

(解法二)采用赋值法,令Q与R的摩尔质量分别是18g/mol和44g/mol,这样生成4.4gR即0.1mol,同时生成0.2molQ即3.6g,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Y)=3.6g+4.4g-1.6g=6.4g

最终求出:m(Y)∶m(Q)∶16∶9(正确答案:D)

9.解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对选项逐一分析。由于非金属元素都为主族元素,而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就等于其主族数,故A选项正确;非金属元素的最低价的绝对值等于8减去其最高价数(主族数或最外层电子数),而不一定等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如氯最低价的绝对值等于1,而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7,故选项B不正确;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某些元素的原子(如氦)就不是金属原子,故C也不正确;最外层为5个电子的原子位于第VA族,其中锑和铋就不是非金属原子,所以D不正确。(正确答案:A)

1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给pH=l的前提,即溶液呈酸性,在酸性条件下,弱酸根离子一般不能大量存在。由于S[,2]O[,3][2-]+2H[+]=SO[,2]↑+S↓+H[,2]O,故A不能大量共存;而C中的HCO[,3][-]+H[+]=CO[,2]↑+H[,2]O,故也不正确;D中的AlO[,2][-]+H[+]+H[,2]O=Al(OH)[,3]↓,D也不正确;选项B中各离子均可存在于酸性条件下,且相互间也不发生反应,为正确选项。(正确答案:B)

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一般阳极用惰性电极,氯离子参与放电,电极反应为:2Cl[-]-2e[-]=Cl[,2]↑;阴极为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为:2H[+]+2e[-]=H[,2]↑。在阴极不可能得到金属钠,故A错误;在阴极由于氢离子放电而使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会变红,故C错误;电解一段时间后,由于电解的总反应为:所以D也错误;而若在阴极滴入KI溶液,由于生成的氯气置换了I[-]生成单质碘而使溶液呈棕色,故B正确。(正确答案:B)

12.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温度下,随着压强的增大,z的体积分数减小,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由勒夏特列原理知,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即X、Y中只能有一种是气态,Z一定为气态,选项B不正确。同样还可从图中看出:同一压强下,随着温度的增大,z的体积分数增大,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勒夏特列原理知,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H>0,故A、D错误。(正确答案:C)

13.解析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反应热的意义。通常反应热的符号用△H表示,并规定放热反应的△H取负数为“-”,而吸热反应的△H取正数为“+”;此外,在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需注明聚集状态)前的化学计量数,是表示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对同一反应,其△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H单位中的“kJ·mol[-1]”指的是每摩(单元)反应所对应能量变化。由于乙炔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故该反应的△H<0,为负值,B、D错误;由题给每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热量bkJ,则每2摩乙炔完全燃烧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4bkJ热量,故A正确。(正确答案:A)

第Ⅱ卷

26.解析 本题是一道无机框图推断题,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考生推理能力。由题目给信息“G是氯化钙”反推E和F应为含氯或钙的化合物,再由题给“A、B、C为气体”及框图中“A+B→C”均为化合反应,思维发散到氯元素及其化合物,从最简单的含氯的气态物质Cl[,2]出发,假设A、B之一为Cl[,2],则另一种可能为氢气,C即为HCl气体;再由“D为气体、C+D→E(化合反应)、E为固体”等信息可得出D为NH[,3],E为NH[,4]Cl。最终由“E+F→G+H+D”即NH[,4]Cl+F→CaCl[,2]+H+ NH[,3],F又为含钙的物质,推理得出F为Ca(OH)[,2]。

附图

27.解析 本题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综合考查了考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不仅通过题干部分给出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微粒甲、乙、丙、丁的结构信息(微观),考生必须准确理解这些信息,如“甲、乙、丙均为双原子分子或负二价双原子阴离子”中的“双原子分子”既可以是双原子单质分子,也可以是双原子化合物分子。同时在(1)和(2)设问中也相应给出有关微粒的性质等信息(宏观),设问有层次性。从(1)问入手,知丙一定为负二价双原子阴离子,且与钙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推出丙为CaC[,2];由此分析微粒甲、乙、丙、丁均为14电子微粒,丁又为原子,所以丁是Si,原子结构简图是:其氧化物SiO[,2]的晶体结构与金刚石晶体结构相似;甲能与氧气反应,应为分子,最易考虑的是14电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即N[,2],与O[,2]的反应为:再由(2)给出信息“乙在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知乙应为双原子还原性分子,又可用于工业生产,即可得出乙为CO,如在炼铁工业中做还原剂:该小题答案较为开放,也是本题的一个“瓶颈”,考生容易把“双原子分子”认为就是“双原子单质分子”。

附图

(5)金刚石

标签:;  ;  ;  

2005年安徽高考综合能力试卷化学试题分析_原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