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无功控制的数字式可控环流交交变频传动系统(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华林[1](2009)在《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高频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特别是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指出了传统调压调速的不足和变频调速的优势。论证了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控制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用于变频起动可以很好的弥补通用变频器起动性价比较低的缺点。建立了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针对具体控制对象进行了仿真。仿真验证了恒压频比控制策略及其电压全补偿下电机转矩特性。通过电机变频起动仿真时电流、转矩的对比,证明了六脉波交交变频器理论上可以实现高频调速。最后设计了双变量实验装置以及高频调速的实验方案,在实验后详细分析了变频器高频调速性能及其谐波影响,指出了实验和理论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验证变频器实现了高频调速,突破了传统的交交变频仅能工作于三分频以下的限制,使最高变频达到了六分之八分频,为全范围调速提供了更合理的调速切换点。
王鹏[2](2009)在《级差足够小的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专用、低成本、特色”变频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变量理论的低成本交交变频器的设计方案。主回路采用六脉波零式结构,省去了传统的零电流检测与逻辑闭锁装置,大大简化了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并且在双变量理论下可以实现整个调速范围内的自然无环流。控制回路采用全数字化设计,实用性强、可靠性高、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文中结合双变量理论分析并验证了级差足够小的控制策略,针对2分频以下的调速范围,提出了理论上可以做到级差任意小的“平均周期法”,同时给出了任意分频公式,并通过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对于2分频以上的调速范围采用与调压调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互补,分析了变频调速与调压调速的特点,实现了全范围调速方案。最后设计了试验加载系统,理论与实际进行了结合,通过大量试验结果分析验证了控制理论与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孙福泉[3](2008)在《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工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大,交流电弧炉、轧钢机、电力机车以及大型半导体变流装置等冲击性负荷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系统供电的电能质量。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具有响应速度快、性价比高等特点,对于改善电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SVC的工程设计与实现。论文介绍了SVC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对SVC控制器样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对主回路晶闸管阀的组成,参数计算、触发方式、在线监测、各种保护及晶闸管冷却装置进行了介绍,给出了晶闸管电子板、阀基电子设备的原理图和详细说明;通过工程实践设计了应用于交流电弧炉的SVC,对其中滤波器的参数进行了详细设计,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数字仿真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杭丽君[4](2008)在《基于电力电子网络的变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电子系统的集成化是现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系统的模块化和标准化技术是目前电力电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基于电力电子网络的变流系统,对复杂电力电子装置的系统级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是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从变流系统的功率流和信息流双重分布性的角度出发,对电力电子系统网络(Power Electronics System Network,PES-Net)的模型和变流系统的通信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eal-time power electronics system network,RT-PES-Net);并对基于新网络的分布式控制及管理方案和模块化软件方案等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基于栈操作的实时软件构建方案。本文的研究将为变流系统的控制结构和软件方案标准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为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解决方案。复杂中大功率变流系统是网络化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对象。首先,论文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应用系统的功率流和信息流在空间结构上的对偶关系和双重分布的特性;在电力电子集成模块(Power Electronics Building Blocks,PEBB)的基础上,研究了变流系统的网络化分布式控制方案,并得出系统组构的初步构想,总结出适合复杂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标准化理论。接着,论文对电力电子网络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有各类总线网络和目前用于电力电子应用系统的网络,从结构、速率和协议等各个方面将两类网络进行了系统的对比。明确了电力电子系统网络(PES-Net)的定义,分析并总结复杂电力电子实时系统所需网络必需具备的条件。根据现有网络技术背景,综合控制结构和网络需求,提出了电力电子系统网络(PES-Net)的模型。为满足变流系统的实时控制,论文对分布式控制结构的通信需求进行了研究。以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NCS)为背景,对变流器系统控制信息延时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典型电力电子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系统的控制功能和控制内容,对系统不同层次的控制任务进行了响应时间需求分析和网络的分层配置;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研究了应用系统内模块控制信息延时对不同应用系统的性能影响和对开关频率的限制。根据变流系统对控制延时的接受程度,将电力电子复杂系统归为两大类:1)零延时系统;2)定延时系统。针对上述两类系统,论文给出了电力电子网络(PES-Net)的通道容量和应用系统开关周期的计算方法。论文对开放式、分布式的电力电子系统网络(PES-Net)的硬件组成和同步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新的实时网络和系统级集成方案。根据主节点和从节点的控制任务需求,分别从功能和系统结构的角度对开放式网络的硬件构成进行研究;根据控制系统的接口需求分析,对节点的通用性设计进行重点讨论。针对网络的同步问题,本文分析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即基于数据结构的同步补偿方案;此外,论文提出基于实时高速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t)的同步方案,研究适合变流器实时控制的网络结构和相应的硬件配置。根据应用控制和通信系统所需的各种操作,论文对实时网络的管理进行了讨论,研究了信息帧管理和相应的硬件设置,并对各种工作模式下所需的通信时间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基于实时网络系统及其管理方案,论文给出了组构以PEBB为基础的变流系统的方案。论文对基于RT-PES-Net的模块化软件方案进行了研究。首先,将控制软件与功率硬件进行解耦,使得软件设计与硬件部分分离。在分析电力电子软件特性的前提下,论文提出基于栈操作的模块化软件方案,增加子程序实时构件的内聚性;对软件模块化的通用性进行研究,分析模块接口参数和变量的申明和配置,并研究参数的定标,对构件进行分类;分析子程序实时构件在执行速度上的优点。论文对电力电子系统控制软件(Power Electronics System Control Software,PES-CS)的组构和集成进行研究,简化软件主框架。最后,论文分别对RT-PES-Net和模块化软件方案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和分析。论文对提出的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t)进行了通信实验,将新网络拓扑对变流系统的延时影响与旧网络系统的延时影响进行比较,总结新网络系统在控制实时性、提高开关频率、网络可扩展性和管理灵活度等方面的优势。论文针对RT-PES-Net进行应用研究,验证该网络可解决网络通信失步所造成的问题。论文对基于通用型实时构件和栈操作的模块化软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为标准化软件库的建立和系统级集成提供参考方案。网络化的控制结构研究是复杂电力电子系统级集成研究的关键。本课题针对复杂变流系统提出了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t),并以该网络为基础对分布式控制结构及相应的网络化管理方案和模块化软件方案展开一系列研究,为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提供标准化、开放式的网络参考体系,并以此结构来快速构建终端复杂变流系统,为实现标准的应用系统组构提供参考方案,有助于解决电力电子标准化推广所面临的难题。论文为应用系统的即插即用和动态重构提供了研究基础,从而为最终实现复杂变流器的应用系统级集成提供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同时,论文的研究开拓了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和标准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陶慧[5](2007)在《双变量交—交变频调压过程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介绍了交-交变频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和双变量控制原理。接着以MATLAB为工具,建立了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在仿真平台上先对双变量控制原理的触发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负载性质对变频器工作状态的影响、不同分频电路工作状态的不同以及传统触发控制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在分频定压下采用对称余弦法对触发点进行优化,在调压状态下,采用改进的方波法进行调压,改善了变频器的性能,减少了输出波形的谐波成分。接下来针对本系统有级分频的特点,为实现全范围无级调速,将变频和调压相结合,半速以上采用调压调速,半速以下的无级调速采用分频调压调速。为了提高控制性能,完成转速给定、电机起动、切换、负载变动、制动等功能,设计了转速、电流双闭环,给出了多种情况下双闭环的控制效果。最后设计了双闭环变频调速系统实验电路,进行了变频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实验,给出了实验结果,并与仿真结果相比较,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王文举[6](2001)在《交流励磁发电机输出电力谐波抑制》文中指出交流励磁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交流电机发电及调速技术,可用于变速恒频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和大容量调速场合,能实现电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独立调节和功率因数控制。现代交流励磁电机(ACEM)采用电力电子变流器作为励磁装置,其励磁电压谐波含量丰富,难于获得谐波分析所需的电压基准,同时交流励磁电机经常工作在同步转速附近,致使励磁电压频率极低甚至为直流,通常的谐波检测方法和理论都无法适用,因而这是一种目前尚未深入探讨过的复杂供用电系统电力谐波抑制问题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采用交交变频器励磁的ACEM发电系统电力谐波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获得了“电源谐波”的新概念。针对此类谐波的特性提出了基于频谱搬移原理的自适应同步相关滤波技术。该方法思路清晰、简洁,并能方便有源滤波器(APF)中低通滤波器设计,同时采用多分辨率和自适应滤波方法,解决了基波频率低且变化、无明显电压基准可寻的复杂供电系统谐波检测的难题,为谐波抑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其次,针对ACEM系统特有的“电源谐波”特性,深入分析了滤波器方案,得到了一种适用于ACEM系统谐波抑制的串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优化拓扑结构,并采用了PWM调制技术、中频注入变压器和磁势补偿原理有效地解决了串联APF中低频谐波功率补偿信号传输的难题。 最后,实际研制了一套以DSP(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和IPM(智能功率模块)为核心的小功率混合型有源滤波装置,在交交变频ACEM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充分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自适应同步相关滤波技术、优化混合型滤波器拓扑结构和有关的关键性技术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从而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成功地实现了对交流励磁发电机输出电力谐波抑制的研究。
张弢,许镇琳,许勇,马小亮[7](2000)在《基于无功控制的数字式可控环流交交变频传动系统(英文)》文中指出分析和推导了交交变频传动系统中环流与无功的关系 ,给出了无功检测与控制原理 ,采用基于环流调节的无功控制方法设计了数字式有环流交交变频异步机传动矢量控制系统 ,并在 Matlab中 Simulink环境下进行系统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很好的无功控制效果和较高的伺服性能 .
二、基于无功控制的数字式可控环流交交变频传动系统(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无功控制的数字式可控环流交交变频传动系统(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高频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
1.1.1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 |
1.1.2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
1.2.1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 |
1.2.2 交交变频调速电动机 |
1.2.3 交交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前景 |
1.3 变频调速的谐波治理 |
1.3.1 谐波产生的原因 |
1.3.2 变频器的谐波危害 |
1.3.3 谐波的治理方法 |
1.4 选题意义与本文所做工作 |
1.4.1 选题意义 |
1.4.2 本文所做工作 |
1.5 课题来源 |
2 双变量控制原理与余弦交截法原理 |
2.1 双变量控制原理 |
2.2 自然无环流换流原理 |
2.3 余弦交截法基本原理 |
2.3.1 高频触发时刻原理图 |
2.3.2 余弦交截法的优缺点 |
2.4 本章小结 |
3 试验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3.1 试验加载系统的设计 |
3.2 硬件系统设计 |
3.2.1 主回路 |
3.2.2 控制回路 |
3.3 软件系统设计 |
3.3.1 程序设计 |
3.3.2 软件抗干扰措施 |
3.4 测量回路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的建模及仿真 |
4.1 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 |
4.1.1 六相电源模块 |
4.1.2 脉冲触发时间的确定 |
4.1.3 触发脉冲模块 |
4.1.4 晶闸管模块 |
4.1.5 电动机模块与测量模块 |
4.1.6 完整的变频调速系统 |
4.2 力矩式异步电动机的高频调速仿真 |
4.2.1 二分频调速仿真 |
4.2.2 六分之十分频调速仿真 |
4.2.3 六分之九分频调速仿真 |
4.2.4 六分之八分频调速仿真 |
4.3 仿真结果总体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试验设备说明 |
5.1.1 试验内容说明 |
5.1.2 试验电机说明 |
5.1.3 测量仪器说明 |
5.2 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的试验 |
5.2.1 脉冲触发时刻表 |
5.2.2 高频调速试验波形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2.4 高频调速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级差足够小的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影响变频调速系统发展的因素 |
1.1.1 电力电子器件发展 |
1.1.2 控制策略和微电子技术发展 |
1.1.3 国内外变频器研究的方向 |
1.2 交-交变频器的发展和选题意义 |
1.2.1 交-交变频的发展过程 |
1.2.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4 课题来源 |
2 双变量控制理论 |
2.1 双变量控制原理 |
2.1.1 单变量控制原理 |
2.1.2 双变量控制原理 |
2.1.3 自然无环流换流原理 |
2.2 本章小结 |
3 级差足够小的全范围调速策略的研究 |
3.1 有级分频实现无级调速 |
3.2 任意数分频策略的提出 |
3.2.1 双变量交交变频器的输出频率 |
3.2.2 任意数分频方法探讨 |
3.3 同调压相结合的全范围调速策略 |
3.3.1 变频调压相结合思想的提出 |
3.3.2 全范围调速的实现 |
3.4 PID 控制算法与双闭环的实现 |
3.4.1 双闭环系统的PID 控制 |
3.4.2 PID 调节算法 |
3.4.3 转速、电流闭环采样周期选择和实现 |
3.5 本章小节 |
4 试验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设计 |
4.1.1 主回路 |
4.1.2 控制回路 |
4.2 软件系统设计 |
4.2.1 程序设计 |
4.2.2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3 试验加载系统的设计 |
4.4 测量回路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试验步骤及测量仪器说明 |
5.1.1 试验相关说明 |
5.1.2 试验仪器说明 |
5.2 双变量六脉波交-交变频器的试验研究 |
5.2.1 双变量交-交变频器整数分频试验研究 |
5.2.2 双变量交-交变频器非整数分频试验研究 |
5.2.3 双变量交-交变频器任意数分频试验研究 |
5.2.4 级差足够小连续调频调速的试验研究 |
5.3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I 试验涉及相关波形 |
附录II 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一览表 |
致谢 |
(3)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功补偿的意义与作用 |
1.1.1 无功补偿的意义 |
1.1.2 无功补偿的主要作用 |
1.2 无功补偿器的类型和结构 |
1.3 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过程 |
1.3.1 同步调相机 |
1.3.2 并联电容器补偿 |
1.3.3 并联电抗器 |
1.3.4 静止无功补偿器 |
1.3.4.1 TCR 型 |
1.3.4.2 TSC |
1.3.4.3 TCR+TSC 混合型 |
1.3.4.4 TCT |
1.3.5 静止无功发生器 |
1.4 静止无功功率补偿的发展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SVC 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
2.1 SVC 装置的控制系统简介 |
2.2 DSP 主控制板的硬件设计 |
2.2.1 DSP 芯片概述 |
2.2.2 DSP 控制板的结构和功能 |
2.3 SVC 控制器布置图 |
2.4 SVC 控制器控制策略的实现 |
2.4.1 平衡控制策略的实现 |
2.4.2 不平衡控制策略的实现 |
2.5 软件实现 |
2.5.1 不同控制模式下的数据处理子模块 |
2.5.2 不同控制模式下的控制器模块 |
第三章 高压晶闸管阀组的触发与保护设计 |
3.1 高压晶闸管阀的制造 |
3.1.1 晶闸管阀的组成 |
3.1.2 晶闸管的参数计算 |
3.1.3 晶闸管冷却装置 |
3.2 晶闸管阀触发与监测系统 |
3.2.1 晶闸管阀触发方式 |
3.2.2 晶闸管阀光电触发与监测系统基本要求 |
3.2.3 光电触发与在线监测系统构成及其原理 |
3.2.4 阀基电子板(VBE)设计 |
3.2.5 晶闸管在线监测 |
3.3 晶闸管阀组的保护 |
3.3.1 基本保护功能 |
3.3.2 TCR 系统的继电保护 |
3.4 触发一致性试验 |
第四章 SVC 控制系统样机的设计 |
4.1 SVC 样机工程简介 |
4.1.1 交流电弧炉简介 |
4.1.2 交流电弧炉运行参数估算 |
4.2 现场测量数据 |
4.2.1 供电系统参数 |
4.2.2 系统指标 |
4.2.3 5T 电弧炉谐波电流测量 |
4.2.4 TCR 本身产生的谐波分析 |
4.2.5 电弧炉的无功变化 |
4.3 设计依据及执行标准 |
4.4 设计方案 |
4.4.1 方案介绍 |
4.4.2 各次滤波器容量计算 |
4.4.3 设备安装及材料清单 |
4.4.4 系统谐振校验 |
4.4.5 滤波效果分析 |
4.5 设备照片 |
第五章 试验内容及分析 |
5.1 试验系统参数 |
5.2 SVC 控制器试验 |
5.2.1 零漂检查 |
5.2.2 输入量范围 |
5.2.3 开关量检查 |
5.2.4 SVC 控制特性 |
5.2.5 无功量精度试验 |
5.2.6 频率变化试验 |
5.2.7 触发精度检测 |
5.2.8 三相电感的电钠一致性试验 |
5.2.9 过流试验 |
5.2.10 过压、欠压试验 |
5.3 TCR 性能测试 |
5.3.1 DSP 控制板手动触发测试 |
5.3.2 TCR 脉冲发生板性能测试 |
5.4 TSC 投切控制试验 |
5.5 TCR 和TSC 联合运行试验 |
5.6 SVC 装置动态响应试验 |
5.7 SVC 装置试验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基于电力电子网络的变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目次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概述 |
1.2.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1.1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 复杂电力电子装置系统级集成研究的必要性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3 电力电子变流器的数字控制系统回顾 |
1.3.1 典型数字控制的变流系统构成 |
1.3.2 现有电力电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
1.3.3 变流系统传统的数字控制结构 |
1.3.4 新型电力电子变流器控制结构 |
1.3.4.1 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器的比较研究 |
1.3.4.2 新型电子控制结构研究背景 |
1.3.4.3 新型电力电子系统控制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5 新型电力电子控制结构的比较和存在问题 |
1.4 传感器技术发展概述 |
1.4.1 电力电子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
1.4.2 电力电子传感器发展方向 |
1.4.2.1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能化电力电子传感器 |
1.4.2.2 智能化传感器的信号处理能力 |
1.5 电力电子控制软件集成的研究 |
1.5.1 可复用电力电子软件集成方案 |
1.5.2 基于数据流格式的开放式、模块化的电力电子软件方案 |
1.5.3 小结 |
1.6 网络控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本课题研究目标 |
1.6.1 基于网络的控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1.6.2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
1.7 论文主要内容的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电力电子集成模块(PEBB)的分布式控制结构 |
2.1 引言 |
2.2 电力电子变流系统结构分解 |
2.2.1 复杂变流系统的模型研究 |
2.2.1.1 系统的空间三维坐标模型 |
2.2.1.2 基于开放系统互联(OSI)的七层模型 |
2.2.1.3 双重分布式(DDS)模型 |
2.2.1.4 小结 |
2.2.2 控制内容的分层方案 |
2.2.2.1 控制任务及其时间响应分析 |
2.2.2.2 控制任务的硬件配置 |
2.3 电力电子集成模块(PEBB)的研究 |
2.3.1 PEBB的功能和基本接口描述 |
2.3.2 PEBB功率拓扑的基本结构 |
2.3.3 PEBB的研究意义 |
2.3.4 PEBB通用性的评价 |
2.3.5 基于PEBB的集成系统控制研究 |
2.4 基于网络的电力电子系统控制结构 |
2.4.1 控制系统的任务配置 |
2.4.2 基于数字网络的控制结构 |
2.4.2.1 电力电子系统的网络分类 |
2.4.2.2 基于PES-Net的电力电子系统特点 |
2.4.3 网络化的智能电力电子传感器 |
2.5 基于电力电子系统网络(PES-Net)的系统集成研究 |
2.5.1 系统硬件集成 |
2.5.2 系统功能集成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电力电子系统网络(PES-Net)模型 |
3.1 引言 |
3.2 控制领域的局域网—工业现场总线和专用控制网络 |
3.2.1 工业现场控制网络协议 |
3.2.1.1 工业现场控制网络拓扑 |
3.2.1.2 常用控制网络协议 |
3.2.2 工业现场控制网络的技术总结和性能对比 |
3.2.3 控制局域网在电力电子中的应用 |
3.2.3.1 CAN的应用 |
3.2.3.2 RS-485的应用 |
3.2.3.3 小结 |
3.3 PES-Net模型 |
3.3.1 PES-Net的网络技术背景 |
3.3.1.1 局域网简化ISO/OSI参考模型 |
3.3.1.2 局域网(LAN)物理拓扑结构 |
3.3.1.3 介质访问的控制方式(MAC)和总线仲裁方式 |
3.3.2 工业控制网络特性和PES-Net需求的匹配性类比 |
3.3.3 基于PEBB的电力电子网络系统(PES-Net)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变流系统分布式控制的通信需求研究 |
4.1 引言 |
4.2 功率变流器系统控制信息延时因素的分析 |
4.2.1 数字系统响应延时 |
4.2.1.1 采样延时 |
4.2.1.2 数字计算延时 |
4.2.1.3 数字响应延时总结 |
4.2.2 PES-Net的网络诱导延时(NID) |
4.3 电力电子装置的实时控制内容及响应时间分析 |
4.3.1 典型电力电子装置的控制系统分析 |
4.3.1.1 调速系统 |
4.3.1.2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DGS-RE) |
4.3.1.3 UPS并联系统 |
4.3.1.4 小结 |
4.3.2 电力电子系统网络(PES-Net)在控制系统中的配置 |
4.4 网络控制延时对变流系统的影响 |
4.4.1 控制延时对变流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2 控制延时对开关频率限制 |
4.5 控制延时的仿真研究及变流系统的分类 |
4.5.1 控制延时对交错并联逆变系统的影响 |
4.5.2 控制延时对三相整流系统的影响 |
4.5.3 零延时系统和定延时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c)和变流器集成方案 |
5.1 引言 |
5.2 基于开放式、分布式原则的PES-Net控制系统组成 |
5.2.1 开放式PES-Net主节点控制器设计 |
5.2.2 PES-Net从节点控制器设计 |
5.2.2.1 SR型从节点控制器设计 |
5.2.2.2 NSR型从节点控制器设计 |
5.3 实时高速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t) |
5.3.1 同步方法 |
5.3.1.1 基于通信数据格式的同步方案 |
5.3.1.2 基于网络结构和拓扑的同步方案 |
5.3.2 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t) |
5.3.2.1 PES-Net系统的通信数据类型 |
5.3.2.2 实时电力电子光纤环网结构 |
5.3.2.3 RT-PES-Net的同步补偿作用 |
5.3.2.4 零延时系统的同步帧延时补偿方案 |
5.4 基于RT-PES-Net的电力电子应用系统集成 |
5.4.1 RT-PES-Net的管理 |
5.4.2 基于RT-PES-Net和PEBB的应用集成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基于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的标准化软件方案 |
6.1.引言 |
6.2 基于RT-PES-Net的模块化软件方案 |
6.2.1 RT-PES-Net系统内的控制软件和硬件的解耦 |
6.2.2 基于栈操作(Stack Based,SB)的模块化实时软件框架 |
6.2.2.1 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软件 |
6.2.2.2 基于栈操作(SB)的电力电子系统实时构件(PES-RTC) |
6.2.3 实时构件的接口参数定标 |
6.2.4 实时构件的分类 |
6.2.5 电力电子系统控制软件(PES-CS)组构 |
6.3 应用实例 |
6.3.1 高频型DC/DC控制软件的模块化方案 |
6.3.2 PFC多任务型控制软件的模块化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实验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t)的通信实验 |
7.2.1 RT-PES-Net的结构 |
7.2.2 RT-PES-Net的功能说明 |
7.2.3 实验结果及系统传输延时分析 |
7.2.4 RT-PES-Net的评价 |
7.3 实时电力电子系统网络(RT-PES-Net)的应用实验 |
7.4 子程序实时构件(SRTC)模块化软件方案的应用实验 |
7.4.1 数字变频控制的LLC谐振型高频直流变换器 |
7.4.2 多数字控制任务的PFC变换器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8.1 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 |
(5)双变量交—交变频调压过程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交流调速技术的概况 |
1.2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1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 |
1.2.2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
1.3.1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 |
1.3.2 交-交变频调速电动机 |
1.3.3 交-交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前景 |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2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5 课题来源 |
2 双变量控制理论 |
2.1 单变量控制原理 |
2.2 双变量控制理论概述 |
2.3 自然无环流换流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双变量交-交变频器触发控制策略的研究 |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1 三相工频交流电源 |
3.1.2 晶闸管装置 |
3.1.3 脉冲发生器 |
3.1.4 电动机及负载子系统 |
3.2 负载性质对电路工作的影响 |
3.2.1 纯电阻负载 |
3.2.2 纯电感负载 |
3.2.3 阻感负载 |
3.2.4 电动机负载 |
3.3 不同分频输出电压波形比较 |
3.4 分频定压触发控制策略的研究 |
3.4.1 常规控制法的分析与比较 |
3.4.2 对称余弦法的控制效果 |
3.5 调压策略的研究 |
3.5.1 工频调压策略的研究 |
3.5.2 分频调压策略的研究 |
3.6 本章小节 |
4 交-交变频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研究 |
4.1 有级分频实现无级调速 |
4.1.1 有级分频与无级调速的矛盾 |
4.1.2 全范围无级调速的实现 |
4.2 双闭环调速系统模型的设计 |
4.2.1 闭环控制反馈量的检测与反馈 |
4.2.2 频率切换子系统 |
4.2.3 触发装置子系统 |
4.2.4 调节器的设计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工频调压双闭环控制效果 |
4.3.2 分频下闭环调节效果 |
4.3.3 系统抗扰效果 |
4.3.4 双闭环无级调速效果 |
4.4 本章小节 |
5 交-交变频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
5.1 实验系统设计 |
5.1.1 硬件系统设计 |
5.1.2 软件系统设计 |
5.2 对称余弦法调制的输出电压波形与分析 |
5.2.1 对称余弦法调制的输出电压波形 |
5.2.2 与仿真波形的比较 |
5.3 转速控制效果与分析 |
5.3.1 工频调压闭环控制效果 |
5.3.2 分频调压闭环调节效果 |
5.3.3 闭环加载实验 |
5.3.4 双闭环无级调速效果 |
5.3.5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交流励磁发电机输出电力谐波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交流励磁技术 |
1.2 交流励磁系统的特点与实用意义 |
1.3 电力系统供电质量 |
1.4 电力谐波及其抑制研究发展情况 |
1.5 交流励磁发电机的电力谐波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流励磁发电系统(ACEM)谐波特性分析 |
2.1 交流励磁电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交交变频器 |
2.2.1 交交变频器常用结构型式 |
2.2.2 交交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3 交交变频器输出电压谐波分析 |
2.3.1 开关函数分析法 |
2.3.2 仿真分析 |
2.4 ACEM系统空载和并网运行谐波特性 |
2.4.1 ACEM等效电路模型 |
2.4.2 ACEM系统空载及并网运行的谐波估算 |
2.4.3 ACEM系统电力谐波特性 |
2.5 谐波对ACEM控制系统的影响 |
2.6 ACEM电力谐波抑制措施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杂供用电系统谐波检测技术 |
3.1 常用谐波检测方法分析 |
3.2 自适应同步相关滤波技术 |
3.2.1. 频谱搬移原理 |
3.2.2. 同步相关滤波技术 |
3.2.3. 同步相关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特点 |
3.2.4. 数字同步相关滤波器 |
3.2.5. 多分辨率滤波技术 |
3.2.6. 同步基准信号自适应滤波技术 |
3.3 自适应同步相关滤波技术在ACEM谐波检测中的应用 |
3.3.1 基于自适应同步相关滤波的广义谐波检测 |
3.3.2 ACEM电力谐波检测设计与仿真实例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谐波抑制技术研究 |
4.1 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 |
4.1.1 无源滤波器 |
4.1.2 有源滤波器 |
4.2 混合型滤波器拓扑结构分析 |
4.2.1 混合型滤波器的基本结构 |
4.2.2 ACEM谐波抑制用优化混合型滤波器拓扑结构研究 |
4.2.3 滤波效果仿真分析 |
4.3 混合型检测控制方式 |
4.3.1 检测谐波电压控制方式 |
4.3.2 检测谐波电流控制方式 |
4.3.3 混合检测控制方式 |
4.4 APF注入电路的研究 |
4.4.1 注入电路分析 |
4.4.2 注入变压器磁势补偿原理 |
4.5 无源滤波器和中频注入变压器的设计 |
4.5.1 无源滤波器的设计 |
4.5.2 中频注入变压器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数字控制的谐波抑制装置的实现 |
5.1 交交变频ACEM实验系统 |
5.1.1 系统基本结构 |
5.1.2 ACEM全数字控制系统 |
5.2 DSP全数字有源滤波装置 |
5.2.1 有源滤波器系统基本结构 |
5.2.2 有源滤波器主电路 |
5.2.3 DSP控制器 |
5.2.4 有源滤波器的DSP算法 |
5.3 混合型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
5.3.1 混合型滤波器系统结构 |
5.3.2 系统工作原理 |
5.3.3 中频注入变压器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交交变频ACEM的电力谐波特性实验研究 |
6.2 自适应同步相关滤波技术实验研究 |
6.3 单机阻性负载运行实验研究 |
6.4 交交变频ACEM系统谐波抑制实验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无功控制的数字式可控环流交交变频传动系统(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高频控制方法的研究[D]. 刘华林.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2]级差足够小的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 王鹏.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3]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设计与实现[D]. 孙福泉.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4]基于电力电子网络的变流系统研究[D]. 杭丽君. 浙江大学, 2008(07)
- [5]双变量交—交变频调压过程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D]. 陶慧. 河南理工大学, 2007(02)
- [6]交流励磁发电机输出电力谐波抑制[D]. 王文举. 浙江大学, 2001(01)
- [7]基于无功控制的数字式可控环流交交变频传动系统(英文)[J]. 张弢,许镇琳,许勇,马小亮.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00(02)
标签:谐波论文;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论文; 变频电机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实时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