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认识方法_摸着石头过河论文

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认识方法_摸着石头过河论文

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认识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0)04-0020-07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模式到新模式(在中国,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恩格斯曾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①人们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去认识世界,人们的认识也不应太滞后于历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研究也是这样。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到“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到“摸着石头过河”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条件和研究方法。回顾这个历史进程,对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探索,会很有帮助。

一、“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

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空想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初形式。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者托马斯·莫尔,生活在十六世纪的英国,那时,英国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被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生活在十九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十六世纪,终结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历三百多年。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的时期。就拿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来说,圣西门和傅立叶生活的法国,欧文生活的英国,当时,这些国家正在经历工业革命。在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表现出种种社会弊病,社会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之间普遍的对立,穷人没有工作,劳动力的价格非常低廉,游手好闲者残暴掠夺穷人,腐败堕落,又庸碌无能。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按照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世界,也是不合理性的和非正义的。他们对刚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非常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新社会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有不少“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空想社会主义很高的历史评价。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是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没有发现和阐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也找不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因此,他们的理论只能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恩格斯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②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明显地暴露出来,人们还不可能从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由于大工业还很不发展,现代无产阶级还处在萌芽状态,他们还只是一个受压迫的、受苦的、无力采取独立政治行动的等级,人们还不可能认识他们创造新社会的历史作用。

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决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还不可能从现实基础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恩格斯说:“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③他们只能从所谓人类自然本性所固有的永恒理性出发,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道义上的批判,对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给予同情,并构想未来的理想社会。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是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他们的一套新社会制度是“发明”出来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④

从头脑中构想社会主义,作为探索研究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虽不科学,但有它的历史合理性。空想社会主义早已成为历史遗产,但它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以后的时代还会发生影响。在苏联、在我国,这种影响者很明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共二十二大提出在二十年内进入共产主义,实践证明是十足的空想。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人民公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出现,后来在“五七”指示中又提出把全国办成“大学校”,也是从头脑中构想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其他一些空想的东西,也是这样。这些,都是我们要记取的深刻教训。

二、“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英国作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形成和确立了工厂制度,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法国的产业革命也迅速发展起来,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的柏林和莱茵区等地的工业也很发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主要的标志就是经济危机的接连发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也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是德国的莱茵区,他们又活动在英国和法国。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也是认识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这种发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唯物史观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向往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这是科学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以这个科学方法观察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旧世界,从而得出了全新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市深入调查了工人阶级的状况,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马克思则系统深入地研究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写出了不朽的著作《资本论》。他们在深入研究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症结所在,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弊病的总根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发展的规律。他们既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办法就是彻底改变这种生产关系,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又找到了实现这种社会变革的政治力量,即无产阶级。由此出发,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他们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以唯物史观为方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正如马克思所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⑤这就是他们的认识条件和认识方法。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其科学性主要是:(1)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唯物史观。恩格斯曾说,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⑥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2)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4)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本思想和若干基本点。(5)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关于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学的发展论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考察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问题。他们指出: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社会主义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资料的分配制度(即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未来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第一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等等。这些论述,都包含着客观真理。而且马克思、恩格斯采取很谨慎的态度,从不对未来社会作具体描述,并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未来的社会主义者要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运用他们的理论。他们也很重视总结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马克思总结存在仅七十二天的巴黎公社,就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他们的基本经验就是,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这个基本经验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批判是科学的批判,他们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然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仍然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他们批判的旧世界还在发展中,他们不可能看到并批判进一步发展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历史阶段,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看清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途,发现了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现实情况,特别是,他们把当时差不多十年一次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危机,误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再也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了,因此作出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的论断。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能力估计很不足。他们以为,社会主义很快会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看到世界资本主义在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以后的新发展,看到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一定会在理论上作出重要的新概括。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今天的社会主义者身上。

二是,他们只能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而没有在建设新世界的实践中认识新世界的历史条件。

由于不可能有建设新社会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在某种程度上就只能采取逻辑推理的方法。比如,他们认为,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后,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也不会赋予产品以价值,社会生产也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仍然要讲价值。又如,他们认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每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一个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社会可以简单地计算出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事情绝不是这样简单。又如,他们认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停止下来,国家就自行消亡。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同样证明,国家政权将长期存在。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其中有预测的成分、空想的成分。

毛泽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61年9月24日,英国蒙哥马利元帅问毛泽东:“主席遇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同马克思联系?”毛泽东答:“他只有理论,他没有办过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列宁办过。所以遇到实际问题,要问自己,要问苏联。”⑦毛泽东的这个见解是很深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局限,是历史的认识条件的局限,我们决不应苛求他们。恩格斯一再阐明,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决不能把他们的理论看作是教条。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但要历史地科学地理解和运用。

三、“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革命运动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

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及时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⑧列宁讲的,就是社会主义认识条件和研究方法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在一个国家内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只能提供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社会,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正如列宁所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说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显得尤其正确了”。⑨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首先要实践,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二是实践又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理论要由实践来检验和修正,补充和发展。

列宁坚持根据经验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他发现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以后,就及时总结经验,从当时俄国经济落后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后,列宁又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并阐明建立合作社、改善国家机关、改组工农检察院等重要问题。列宁尖锐批评那些自以为“总还懂得一点什么”的人。他指出,在我们这里,可以说,对社会制度中的精华没有仔细考虑,没有充分理解,没有深切感受,只是匆忙地抓过来,没有经过检验,没有经过考验,没有为经验所证实,没有固定下来,如此等等。⑩这是列宁对根据经验谈论社会主义的深刻阐述。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好就好在列宁既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更能从实践经验出发,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我们回顾列宁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史,很遗憾地发现,列宁的认识方法没有被后人持续运用。

列宁以后,从斯大林开始,逐渐离开了列宁的正确认识方法。一方面,他教条式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原理,放弃了列宁制定并取得实效的新经济政策,强制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所有个体农民,搞了纯粹的公有制,取消了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他又无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原则,如无产阶级要争得民主,特别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等等,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而实行个人专权和独裁,限制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斯大林将他搞的这种社会主义模式奉为经典,强制推行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检验面前,又长期不清醒,使社会主义越来越僵化而失去了活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主要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又搞了不少自己“独创”的东西,如人民公社、大跃进、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革命委员会体制,等等。

回顾列宁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包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从思想方法看,逐渐离开了依据实践经验谈论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没有能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条主义,照搬照套,一个是随心所欲,任意创造。

首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他们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句很重要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们要消灭的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而不是一般的私有制,二是,他们要消灭的,是已经成为生产力桎梏的资产阶级私有制,而不是还能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因为他们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11)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顾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国情,而盲目地消灭了一切私有制,搞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我们国家,经济文化更为落后,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使小生产绝种,很快消灭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搞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又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那是指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发展,但是,在苏联和中国等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却都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因而制定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路线和政策。

另一个问题是,随心所欲地任意创新。这方面,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毛泽东敏锐地(也是表面地)发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我们要引以为戒。(12)毛泽东开始探索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提出若干正确主张的同时,也搞了不少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已如上述)。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逐渐不重视实践经验的创造和积累,又不搞民主,轻率决策,硬性推行。比如,1957年9月,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没有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和表决,毛泽东就改变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结论,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后,进一步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如,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没有经过试点,仅仅到河北、河南、山东看了几个刚合并起来的大社,毛泽东就得出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结论,即在全国推广,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毛泽东主政的二十年社会主义实践中,搞了许多既不符合中国实际,又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的东西,虽有一些成就,但教训是主要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有些学者称之为斯大林模式),但又有不少自己搞的东西,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模式+“中国制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反“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名义下,通过一系列反右斗争(反右倾保守、反右派、反右倾机会主义、反形左实右,等等)实现的。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比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更极端更荒谬也更僵化,短短的二十年,就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给社会主义者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也要求他们具有求实精神和创造性,既不能教条式地对待基本理论,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历史已经证明,这对社会主义者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是新的严峻考验。

四、“摸着石头过河”

从1917年开始的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曾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碑记。但是,对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种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是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扭曲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社会主义就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危机。1976年10月,人们涌向天安门广场,敲锣打鼓,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人民向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告别。1991年9月,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崩溃。随后,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些,标志着传统模式社会主义时代的终结。

中国进入历史新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对此前社会主义扬弃的基础上,重新开始,从头干起。

进入历史新时期,社会主义的认识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有了几十年传统模式社会主义的深刻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中国,有了十年“文革”的沉痛教训。在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主题,世界上存在一系列现代化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这一切,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条件。

对于这个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这样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13)“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于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4)邓小平强调,我们是在实践中摸索。他几次用“摸索”这个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摸”论、“猫”论、“闯”论,广为流传。在这“三论”中,“摸”论是基本的。所谓“摸”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人们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中国谚语,来表达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实践中摸索”,这是实践论的通俗表述。“摸着石头过河”,同“根据经验谈论社会主义”,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因而具有全新的意义和要求。

“摸着石头过河”,总的要求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课题,进行探索,在理论上,要求“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在实践上,走出一条新路,干出新的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怎样“摸着石头过河”呢?邓小平有一系列论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是,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讲,别人也讲,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有人讲“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要谨慎。[15]邓小平讲“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要敢“摸”敢闯。邓小平说,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我们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面对年深日久的旧体制,面对根深蒂固的“左”,面对全新的课题,如果没有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精神和气概,不大破大立,不可能打开局面、开创新的事业,也不可能得到深刻的新认识。当然,这种“大胆”,又是有前提的,一是“老祖宗不能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要符合国情、切合实际;三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这就同“左”的思想指导下的“大干快上”区别开来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改革者应有的精神状态。改革发展到今天,要解决深层次问题,难度更大。坚持和发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更需要也更重要。

(二)坚持实践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实践,就有一个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的问题。多年来,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影响紧紧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左”的一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严重的禁锢。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碰到“姓社姓资”的问题。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树立了实践标准权威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准绳。

(三)重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个别人的行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毛泽东把群众路线与认识路线相统一。他阐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样。改革开放刚起步,邓小平就提出,“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17)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举例阐明:“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18)群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方面人士,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这里要强调一下,在理论创造方面也是这样,比如,早在1979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有理论工作者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不是马克思讲的第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是商品经济的观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的学者提出,除了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要建设政治文明。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

(四)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摸着石头过河”,绝不是闭门造车,一切从头开始。认识从实践开始。这是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都要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开始,而往往是借助间接经验。我们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借鉴和吸收别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好东西,是一条捷径。我们不必事事都从头开始探索。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这样,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建设,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出,要大胆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认识的一个飞跃。今天,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加入了WTO,融入了世界。这一点特别重要。

(五)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响亮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的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他鼓励大家要大胆地干,要勇于实践,另一方面,他又提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的这些话,是我们多年经验的结晶。过去,我们用实践标准检验了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否定了许多“左”的和不切合实际的东西(过去长时期中在实践检验面前失去敏感和勇气的深刻教训,仍然需要很好总结)。实践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是,观察现实社会,对照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衷,特别是对照共同富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应当说,差距不是很小。这就提示我们,今天,我们在进一步检验传统模式社会主义的同时,还要勇于检验三十多年来我们自己搞的一些东西,包括理论观点和制度、办法等等。实际上,实践已经对我们进行检验并将继续检验,群众的情绪和呼声,就是这种检验的明确信号。用实践作为标准去检验前人的东西,相对说比较容易,要用实践标准检验自己的东西,往往很难。这是我们要时时警觉的。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用通俗的谚语表达的认识方法。用理论语言来表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曲折过程。

回顾这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就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提出了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任务。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概念,制定了基本路线,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十四大作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十五大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预先设计的,而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1987年4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19)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这个总课题的“摸索”,远没有完结,它将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主义的前所未有的条件,我们已经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进展。今后,我们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认识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定会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越走越宽广。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②③④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页;第616页,笔者使用黑体字以示强调;第724页;第74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笔者使用黑体字以示强调。

⑦参见逄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1期。

⑧《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笔者使用黑体字以示强调。

⑨《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209页。

⑩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0~721页。

(13)(14)(16)(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第258页;第372页;第227页。

(15)参见董志凯:《“摸着石头过河”与当代中国经济变迁》,《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144页。

(18)《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认识方法_摸着石头过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