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概念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概念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相关论文,数字图书馆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背景

世纪之交,回顾人类近百年走过的历程,谁都会发现,在这100 年中,冲击和影响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幅度最大、速度最快、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贯穿整个世纪,至今仍在飞速发展着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强烈的震荡,使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正经历着全方位的急剧变革,其影响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等几乎所有方面。

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也同样毫不例外地经受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影响。问题还不仅仅如此,从历史上看,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划分图书馆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比如,以泥板、莎草纸、甲骨、竹筒等为信息载体、以手抄为记录手段的时代,只能造就以收藏保管为主的古代藏书楼式的图书馆;而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促使古代藏书楼走向解体并孕育了近代图书馆,从而为现代图书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图书馆诞生的重要发展阶段,60年代初,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为图书馆进入自动化阶段揭开了序幕。

从总体上看,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图书馆是以收藏印刷品为主的纸张图书馆,通过卡片式或书本式目录反映馆藏,通过检索刊物反映本馆可能没有收藏但确实已经存在的文献,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基本上以手工为主。

6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全面渗透进图书馆领域,将图书馆推向自动化发展阶段。特别是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正式发行MARCⅡ机读目录磁带,为实现图书馆大部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使用机读目录的新时期,为图书馆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

70年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图书馆联机系统和网络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联机编目网络和一些商业性联机检索系统。

80年代图书馆自动化的显著特点是图书馆联机系统进一步发展并与各馆建立的自动化集成系统连成网络。在这个阶段,各馆普遍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检索、馆际互借以及行政管理等的自动化,还建立了机读目录数据库和二次文献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联机公共存取目录(OPAC)查询馆藏书目,通过联机检索终端查找二次文献信息。

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历程来看,一直强调图书馆内部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和检索工具编制与使用的自动化(如文摘索引计算机化),而不是图书馆馆藏文献本身存储与检索的计算机化。但是, 到了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益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突破及其有机结合,图书馆自动化开始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向着高度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飞速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建立和广泛普及应用,在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的直接带动下,国际图书馆界对许多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新系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如“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虚拟现实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等,这些内容已经成为众多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各种学术会议的热门话题。

1993年,在德国的埃森(Esson )召开了首届国际电子图书馆会议,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图书馆会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和美国信息科学学会(ASIS)及其它一些著名学会、 协会的会刊都出版了与数字图书馆有关的专辑。1996年3月, 美国计算机协会信息检索专业组(ACM SIGIR )、 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信息科学学会(ASIS)等几大学术组织在Bethesda召开了规模很大的首届ACM数字图书馆国际会议。

国外不少学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重大转型,传统图书馆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形势并跟上信息技术的前进步伐,那么,作为人类文明象征的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将面临落伍和消亡的危险。

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90年代初推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中,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被看成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信息资源之一。比如,1995年2 月欧盟提出的“信息社会”建设计划中,“电子图书馆”被列为11项行动计划之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以及信息技术界的高度重视,这方面的试验性研究已经开始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国图书馆界对数字图书馆的论题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早在1988年1月, 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编印的教材《图书馆自动化》中的第十三章就是“电子图书馆”,讨论了电子信息、电子图书馆的概念模型、基本功能、主要特征等内容。1997年12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电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对国内外电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一些专业刊物发表了很多文章,介绍国外这方面的动态。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一些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已经在积极跟踪国外动向,并着手进行试验性研究。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图书馆问题将成为跨入21世纪我国图书馆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2 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概念

人们普遍认为,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的含义目前还难以准确确定,缺乏一个共同的规范和界定基础,这是由于数字图书馆所涉及的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目前的文献中经常交替使用“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概念,这表明它们的意义接近,可以互相替换。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试验和建设的电子图书馆原型也经常冠以“数字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的名称。

在图书馆界,有的人将数字图书馆等同于计算机化、网络化图书馆系统;有的人使用“数字图书馆”一词来描述可通过INTERNET等进行存取的,包括图书馆目录在内的数据库;有的人把某些CD—ROM 信息产品,特别是那些包含文献全文的CD—ROM称为数字图书馆; 还有人认为, 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构成应当包括:个人或组织机构的图书馆系统、本地和远程的数据库、处理远程请求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负责协调和处理一系列登录与检索的系统功能。

从上述定义和描述中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似乎并不在于计算机化信息的数量或特性,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只要拥有联机目录或CD—ROM数据库,就可以认为是数字图书馆了。 显然,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为它不能把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集合同维护和提供这类信息的个人或组织机构区分开来,也不能把图书馆同其它提供机读信息的机构(如商业性联机服务公司等)区分开来。所以,分析和探讨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概念是必要和有益的。

2.1 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在含义上同数字图书馆最为接近。国内外一般认为,电子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早期提法,1992年前大多使用“电子图书馆”,1992—1994年间这两个概念并行使用,1994年后使用“数字图书馆”的逐渐多了起来。

“电子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于1975年R.W.Christian 写的一本书《电子图书馆:书目数据库:1975—76》,书中虽然只谈到以电子形式出版的资料库,但所提出的电子图书馆的概念却十分重要。 70 年代末80年代初,F.W.Lancaster 出版了两本专著《通向无纸情报系统》和《电子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两本书中,他描绘了电子时代图书馆的面貌和前景,但并未明确提出“电子图书馆”这一概念。1983年,美国人H.F.Cline和L.T.Sinnott在《电子图书馆——自动化对学术图书馆的影响》一书中使用了“电子图书馆”一词,但正如该书的副书名所反映的那样,它是一本关于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的书。

最早对“电子图书馆”这一概念给出明确定义的可能是美国人 K.E.Dowlin,他在1984 年出版的《电子图书馆:前景与进程》一书中指出:“所谓电子图书馆是一个尽最大可能提供信息存取的并通过电子技术扩大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机构。”

2.2 数字图书馆与图书馆自动化

回顾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图书馆自动化一直强调目录、索引等书目信息以及检索工具编制和使用的计算机化,并不强调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及其它类型文献本身存储、管理、检索和使用的计算机化。书目工具是帮助确定馆藏的,既然书目工具已经实现计算机化了,那么,作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阶段的逻辑顺序,下一步就应当是馆藏存储和检索的计算机化了,即数字化了,而这正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阶段。

由此可见,图书馆自动化是图书馆内部业务操作的计算机化,而数字图书馆还要包括对馆藏的数字化,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内容。

2.3 数字图书馆与网络化信息检索系统

网络化检索系统不同于以往的联机检索系统,在后者中,主机与用户之间是主从关系;在前者中,客户与服务器则是对等关系。 INTERNET的WWW、WAIS和Gopher都是网络化信息检索系统,提供查询和浏览功能,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网络进行检索。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特定的组织机构为了自己的需要,以电子方式存储图书、杂志的全文内容并提供存取、检索、浏览和传递的信息系统,执行自己的存取和管理政策(版权管理和收费办法等),主要面向组织机构内部,共享有价值的信息”。

可以看出,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资料可能有版权限制或主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组织机构,存取其中的资料要经过许可(执行一整套组织管理政策),后者则与此不同,网络化信息检索系统只采用很简单的管理办法,鼓励尽可能广泛地存取;另一方面,两者都具有类似的查询和浏览功能,使用类似的客户机、服务器技术和自由文本检索技术等。因此,虽然网络化信息检索系统不能等同于数字图书馆,但具有数字图书馆的某些因素,可作为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2.4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

在许多场合下,两者可以等同使用。虚拟图书馆(

virtual library)是指图书馆服务不局限于本馆的物理意义上的馆藏, 而是指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各馆、各地区、全国乃至全球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上的馆藏,用户可在其中检索到比本馆馆藏多得多的信息。有人认为“虚拟图书馆”的概念最早是1990年提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1980年不列颠图书馆外借部计算机与数据通讯工作负责人A.J.Harley提出来的。

对于虚拟图书馆的概念,还有些不同的认识和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①它指的是一种环境,其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工作,提供信息存取途径,它完全从每一个用户的特定视角出发,构建系统的框架,以满足用户需求;②它远程存取图书馆及其它信息源的信息内容和服务,把本地的常用馆藏(印刷型、缩微型、电子型)与通过电子网络提供的世界各地图书馆的服务以及商业性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结合起来;③它不一定非得基于一个实际的图书馆,可以是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混合物,而这些资源和服务存储在许多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又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④它是这样的一个系统:通过使用本地的图书馆联机目录和网关,用户可以透明地连接远程的图书馆和数据库;⑤它是一种知识管理实体,将传统图书馆的范畴同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图书馆自身拥有的资源同外部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源无缝地整合,并使每个用户能够快速存取和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资源。

如上所述,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都强调信息传输的网络化、资源的广泛可得性和用户的感受等。信息传输的这一网络特性理所当然地是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之一,而资源的广泛可得性在虚拟图书馆的概念中虽然极为重要,但它似乎并未突出实际的图书馆馆藏资源本身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可以认为,就虚拟图书馆而言,既然从图书馆的角度来加以认识,那么,仅仅强调外部信息资源、图书馆馆藏查找工具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虽然是必要的,但却是不充分的。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之间的分水岭。从用户的感受来说,他们可以在各地各处(图书馆、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家庭等)利用网络终端查询一个或多个数据库,他们的感觉是自己可以任意调用信息,而不必知道信息存放在何处,就好象他们自己拥有一座巨大无比的图书馆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图书馆是用户感觉的,与用户有限的信息吸收能力和感知范围相比,虚拟图书馆应当是无所不包的“信息宇宙”。

2.5 数字图书馆与无墙图书馆

无墙图书馆(library without walls )的概念主要是从用户感觉的角度来刻画数字图书馆的部分特征的, 即网络化特征。 如, 利用INTERNET打破了获取信息的地理障碍和时间限制,使用户觉得好象正在利用一个没有围墙、不规定借阅时间的图书馆。可见,无墙图书馆反映了数字图书馆的部分特征,并不能代表数字图书馆的全部特征,所以,把数字图书馆完全等同于无墙图书馆是片面的,不妥当的。

2.6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现实图书馆

如果说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在含义上还有部分相似的话,那么, 虚拟现实图书馆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虚拟现实图书馆(virtualreality library)是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 虚拟现实系统让用户在计算机创造的环境中有一种参与感和投入感,它可以把人们的想象力和愿望变成空想东西的仿真、虚拟境界和虚拟现实,给我们的感觉就象真的客观现实一样。

在如何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方面,目前尚无明确的认识。典型的观点认为,虚拟现实图书馆能够通过一种界面,存取某个典型图书馆馆藏的书目数据。这个显示在屏幕上的界面,看起来好象排满书架的书库,通过使用类似三维鼠标的某种装置,穿行于书架之间,浏览和阅读书中的内容,并加以控制,其功能显然是一种新型的OPAC。

提出虚拟现实图书馆的直接原因是目前的OPAC不能充分满足用户查找信息的期望。也就是说,用户感到,浏览目前的OPAC令人既不舒服又不愉快,无法体现普通人更喜欢在书架之间穿行和逗留的习惯。为了模拟人们浏览书架的习惯,就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现实图书馆。显然,虚拟现实图书馆完全不同于虚拟图书馆。在虚拟图书馆的概念范围内,用户可在图书馆、办公室、家里远程存取全文资料,但用户很清楚,此时他是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浏览和查询,没有人会以为自己真的是在一个图书馆里完成这些操作;而在虚拟现实图书馆的情况下,用户完全融入一个模拟的真实的图书馆环境,但这个环境却是借助于特定装置由计算机创造的。

综上所述,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认识有两种:从广义上说,它使人们能够智能地、实际地存取全球网络上以多媒体数字化格式存在的、为数巨大的并仍在不断增多的信息。这种认识使我们多少产生一种数字图书馆即信息高速公路的错觉。

从狭义上说,数字图书馆只有数字化电子格式的信息,而不包括任何传统文献,或者,数字图书馆的全部或大部分馆藏都是以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存在,以此来补充并逐渐替代构成当前图书馆馆藏主体的传统印刷品和缩微品。可以看出,这种局限于常规图书馆的狭义观点,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和通过网络提供服务。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计划项目已经将其21万件馆藏进行了数字化转换,而且准备到2000年200周年馆庆时完成500万件历史馆藏的数字化转换;日本国会图书馆1994年开始的“电子图书馆实践试验”项目,已将部分馆藏数字化转换为1000万幅图像,存储在6组CD—ROM转换器(共3000张可擦写光盘)中。

显然,狭义上的传统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可以包容在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内涵中。总之,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图书馆内部业务高度自动化基础之上,不仅能使本地和远程用户联机存取其OPAC以查询传统图书馆馆藏(非数字化的和数字化的),而且也能使用户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以外的其它电子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图书馆。

除上述几个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概念以外, 还有多媒体图书馆 (multimedia library)、多元媒体图书馆(polymedia library )和全球图书馆(global library)等。

标签:;  ;  ;  ;  

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概念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