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与预测_粮食安全论文

人口增长、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及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耕地论文,化与论文,粮食安全论文,人口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24;F323.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5-0039-04 收稿日期:2008-06-21

2008年初亚洲很多国家出现大米危机。2007年至今,泰国、越南、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大米价格翻了一番。我国南方部分城市大米价格也出现较大的涨幅。短短一个月内,我国对粮食出口相继出台取消出口退税、征收暂定关税、实行出口配额管理三大政策。自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自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自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1]。

为保证国内粮食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国家有必要对粮食出口政策进行调整。但是人们还是不同程度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疑问。本文正是在这种疑问下,深入探讨人口增长、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并对此作出预测,以期望用翔实的数据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

一、人口增长、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动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49747.9万吨,年均增长664.53万吨。虽然29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有所波折,但是目前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2]126-157。从长期看,我国面临的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锐减,下降最快的是1996年到2005年,由130039.2千公顷降至122066.7千公顷,10年减少了7972.5千公顷,每年平均减少797.25千公顷。见图1。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耕地数量还会减少,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决定的,但是耕地的下降速度将会变缓,因为党中央国务院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严格控制耕地规模。从2005到2006的耕地下降变化就可以看出,相对于前10年,下降幅度明显降低。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就是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人口由1978年的9.62亿上升到2006年的13.14亿,29年间增长了3.52亿,这个数字是庞大的。未来一段时间内,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新增人口总量还是很大的。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未来我国土地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会有大的突破的前提下,粮食产量能否有更高的增长。从1978年到2006年的粮食产量看,总体呈现增长,但是粮食产量波动起伏较大。最近10年,年粮食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竟然相差8160万吨。见图1。这说明了我国的粮食产量易受到外界影响,尤其受农业政策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何保证粮食产量获得稳步、可持续增长,将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1 人口增长、耕地变化和粮食产量动态变化

粮食产量的阶段性波动和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直接造成了粮食人均占有量的阶段性变化。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6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最高,为412千克/人;1978年最低,为317千克/人,其中有14年粮食人均占有量低于平均水平368.2千克/人。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为1978~1984年、1985~1988年、1989~1990年、1991~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3年、2004~2006年这样七个波动阶段。引人注目的是2000~2003年,连续四年低于平均水平,2003年到达谷底,低于平均水平34.2千克/人。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也是促使国家自2001年连续六年发布涉农中央1号文件。2004~2006年有所回升,2006年达到较高水平,为379千克/人,高于平均水平近11千克/人。

通过对人口增长、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动态分析,我国粮食安全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的。首先表现为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威胁;其次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生产方式无法承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任。在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目前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出现大的变化的前提下,本文将在下面预测我国未来至2015年的人口数量、耕地变化和粮食产量,通过分析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来判断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二、人口增长、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的预测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曲线拟合模型、指数函数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灰色系统法为主的组合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数量、耕地总量和粮食产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它们的变化趋势,进而提出提高人口素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措施。

(一)模型的选择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中,比较常用的预测模型有线性回归模型、曲线拟合模型、指数函数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灰色系统法。

1.线性回归模型是研究要素之间具体数量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建立反映要素间具体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即线性回归模型。将时间作为控制变量,人口数量、耕地总量和粮食产量作为状态变量,确定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型Y=a+bt,控制时间来预测人口数量、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

2.曲线拟合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规律进行研究,选择最能描述观察数据的规律的曲线作为预测模型。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资料的变化趋势,短期预测准确性较高。

3.指数模型人口发展过程线并不都是近似于直线状。有些地区的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前一段时期内发展较慢,越往后发展速度越快。这种情况下应选用指数函数模型Y=ae[b][3]。

4.影响未来人口、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很多,但可归纳成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与目前人口、耕地和粮食数量和构成有直接的关系;第二,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策的影响。经典的时间序列模型主要考虑第一个方面的影响,即从探讨人口和农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出发来预测未来人口、耕地和粮食的发展趋势。应用较多的时间序列模型有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等。人口、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具有当前变化受前期数量状况影响的特殊性质。因此可以用自回归模型Y[,t]=a+bY[,t-1]来预测其继后期的数量[4]。

5.全世界或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耕地变化和农业产出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但对于某个地区来讲并不一定用线性或简单非线性曲线来显示。此类无规律可循或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可以用灰色系统GM(1,1)来进行预测,模型形式为X(t+1)=(X(1)-U/A)*e[-At]+U/A[5]。

由于各种模型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预测的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劣。不能贸然地断定某一模型是最好的。模型的选择必须根据一定的条件,必须注意每一模型的时效性。模型的应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不妨采取权重组合预测模型来弥补单一模型的缺陷。

(二)预测的组合数学模型

对全国人口数量、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进行预测时,假设有n个模型都通过了统计检验,在通过了有关合理性检验准则(如经济含义检验准则)后,可选出r个满意的模型。为简化问题,只考虑在某时点上的组合预测方法[6]。

在本文组合模型的权重选择上,采用二项式系数法。当模型的数量较多,而且模型的顺序已按预测值[,it]的大小从小到大增序排列,则可以取二项式展开的系数为权重。权重为W=(0.0625,0.25,0.375,0.25,0.0625)。

由于[,it]已按增序排列,故其中位数(或中间的二数)将取得最大的权重,这便突出了中位数的重要地位,综合结果将向中位数靠近,从而使预测结果的精度提高。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变量由全国人口数量、耕地总量、粮食产量和时间四个组成。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7]407-457、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7和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8]65-74。

(四)预测结果

为了更准确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判断,本文利用多组合预测模型对我国的人口数量、耕地变化和粮食产量作预测,预测我国从2007~2015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与我国目前人均粮食产量作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未来的七八年间我国的人口总数还在继续增长,由于我国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增长的速度明显降低,预计到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13.95亿人。在目前农业耕作水平不变的假设下,我国粮食产量总量继续增长,预计2015年,我国粮食总量将达到56710.47万吨。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我国土地制度的变革,新技术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会使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未来十年内,粮食总量可能会突破本文预测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我国的耕地总量会继续减少。但是由于国家目前执行严格的土地制度,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面积总量减少幅度会低于上一时期。在盘活存量和新的土地制度综合配套政策下,耕地面积总量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变和变化很小。

由于在本预测中粮食总量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口数量的增长,所以人均粮食产量在未来九年内还是增长的,但是增幅不大。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使得这种增长在总量上还是可观的。从预测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未来人均粮食产量将持续保持在380千克/人以上,比前29年的平均值要高出约12千克/人。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是有保证的。

三、建议和措施

(一)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依法划定的基本农田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要加强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口粮田建设,稳定耕地面积。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坚决制止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新的圈地运动。要改革土地征用办法,提高用地补偿标准,强化土地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

(二)实施科学的粮食增产工程。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供给的大局。要整合农业投资,集中财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资力度。要以改造中低产田、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重点,实施科学的粮食增产工程。

(三)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技术问题,要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攻关,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扩大良种推广覆盖率,多样性混栽和测土配方施肥、电脑农业等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把短期政策调整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积极探索主产区和主销区互助合作、利益补偿的机制,逐步形成各地各方共同促进粮食生产的局面。粮食生产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约束,产量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波动过大,无疑会加大政策调整的成本。如果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建立不起来,粮食问题就永远是心腹之患[9]。

标签:;  ;  ;  ;  ;  

人口增长、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与预测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