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契约的执行与信用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豪[1](2020)在《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 ——以区块链技术嵌入为视角》文中认为以区块链技术嵌入为路径的农产品供应链治理将打破信息约束和认知约束,诱致农产品供应链在治理机制、组织模式等方面发生变迁,形成“技术+制度”双重逻辑下的治理优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公司+农户”、“公司+中介+农户”、“准一体化”等形式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研究如何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以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协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根源是抑制由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农产品供应链在组织与治理演进过程中通过引入契约等正式机制和声誉、信任等非正式机制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然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机会主义根源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约束和有限理性导致的认知约束。这意味着,如果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状态不能打破,机会主义将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治理的内生缺陷,不可避免。当前,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农业推向更加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农产品供应链治理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约束)和有限理性(认知约束)有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被打破,其治理场景也将从“人与信息对话”向“人与数据对话”、“数据与数据对话”转变。其中,被誉为“信任机器”的区块链在协同治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其去中介、去信任、智能合约等“制度技术”特性可为农产品供应链治理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治理思路。实践中,区块链技术嵌入已成为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稳定农产品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有效探索路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是对区块链技术嵌入如何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的一个探索性研究。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信任问题所导致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不稳定和存在的机会主义问题,描述了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趋势,并框定了以区块链技术嵌入为路径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研究课题。第二章对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以及区块链技术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章节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通过解析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演进路径、治理机制及不同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稳定性,尝试以组织演进为线索来呈现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的逻辑,并指出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提出以区块链技术嵌入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通过组织演进无法解决的治理问题,试图通过区块链嵌入来打破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信息约束与认知约束,影响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三个制度性要素,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组织结构、契约规制和组织信任,构建“技术+制度”的双重治理逻辑。第五章基于扎根理论对多案例材料进行了质性研究,分别对以组织演进为线索的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和区块链嵌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案例材料进行了编码、分析、归纳,并通过两种优化模式的分析比对萃取出了区块链嵌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实践经验。第六章通过对基于区块链的稻米供应链——“善粮味道”的案例描述和分析,对“善粮味道”稻米供应链的“技术+制度”双重逻辑下的治理机制优化以及技术嵌入带来的组织变迁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本文在第七章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认为,以新制度经济学为逻辑起点的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仅通过组织结构演进和治理机制供给无法进一步突破治理面临的信息约束和认知约束,机会主义行为无法避免。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中的应用,将诱致农产品供应链的治理场景从“人与信息对话”向“人与数据对话”转变。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去中介、去信任、智能合约等制度性技术特性将对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产生深远影响,诱致其在应用操作、治理机制、组织模式等多方面发生变迁,形成“技术+制度”双重逻辑下的治理体系。在应用操作上,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销售、金融服务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操作都将改变;数据、劳动力、农地、资本、社会网络等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的要素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将更加集成化、规模化、智能化。在治理机制上,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环境下融合统一;信任、声誉等非正式治理要素在区块链中可量化、可交易,其非正式治理正式化,形成与智能合约相统一的数字化治理机制。在组织模式上,传统以加工企业或物流企业等业务主体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被改变,以数据为主的管理层在区块链嵌入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数据化平台+农户”等更加扁平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值得探索。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质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区块链技术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区块链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逻辑机理,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框架、模型和方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期为丰富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理论探索、为实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提供些许借鉴。
丁佳佳[2](2020)在《高科技产业二级供应链产能预定合同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都要求企业与其合作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然而在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已经常态化。有信息优势的供应链成员为获私利,选择隐瞒甚至传递虚假信息,由此出现供应链内部效益降低、供应链失调等问题。高科技产业具有投资建设成本高、建设提前期长、技术更新换代频率高的特点,再加上其产品市场需求波动大且难以准确预测,故而制造商会故意夸大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为降低产能投资建设的风险,供应商通常选择相对保守的产能投资决策,进一步加剧高科技产业中的产能投资不足、缺货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因此,高科技产业中供应链成员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契约合同,激励有信息优势的制造商主动向供应商共享真实有效的预测需求信息,成为研究热点。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结合高科技产业特征、供应链契约理论和供应链中的信息博弈等基础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数学建模和数值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高科技产业存在的产能不协调问题和如何保证有效共享预测需求信息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产能投资、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协调、高科技产业供应链协调、产能预定合同的研究现状进行充分的文献梳理。首先构建对称信息下的二级供应链产能预定合同模型,通过比较集中式决策、分散化决策以及产能预定合同不同决策方式下的供应商产能投资量与供应链成员利润,并通过数值分析,考察了制造商的预测需求值与预定比例等重要参数对供应链成员期望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产能预定合同对高科技产业的产能矛盾问题具有良好的协调效果,但供应商要协调产能预定合同菜单中关键参数的设置,以更好发挥合同的积极作用。接着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研究了不对称信息下的高科技产业产能预定合同协调问题,同样分析了集中式决策、分散化决策和产能预定合同三种决策方式下供应链成员的博弈均衡,并考虑了需求预测信息的准确度、需求的不确定性对供应链产能协调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产能预定合同对高科技产业合作协调产能具有显着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能的再分配策略。另外发现供应商的产能是关于制造商私有预测需求信息的增函数,并会根据制造商的私有预测需求信息的增加而增加。最后对本文的一些重要结论进行对比总结和阐述管理启示,指出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刘伟[3](2020)在《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房价不断高企,租售比严重失衡,为此国家颁布“租售同权”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长租公寓的发展,而不同发展背景的运营商也纷纷试水。但与此同时,长租公寓发展的各项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而且目前所采用的“类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Found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模式的持续性比较弱、组织效率比较低,难以支持长租公寓的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进行探讨。首先,基于REITs融资组织的构成,对长租公寓REITs组织形式和参与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期望效用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测度方法,为之后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来源与方法支持;其次,在一般化研究假设与参数设定的基础上,对两种组织形式下参与主体博弈模型进行构建与分析,得出相应的对比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从组织交易成本与参与主体风险规避程度两个方面构建了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影响机制模型,为效率化组织基本框架的构建与组织效率保障机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然后,结合组织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从组织个体选择与组织选择两个角度,根据外部环境指标的具体情况,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发展的动态阶段进行划分,并以此构建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的基本框架,为我国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然后,结合机制设计理论,从优化参与主体选择、保证个体目标一致、优化组织信息共享的角度对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进行设计,保证组织的效率性;从组织内部风险规避、外部风险监督管理以及组织安全退出的角度对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与退出机制进行设计,保证了组织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最后,以美国最大公寓类REITs运营商EQR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EQR的“UP-REITs”合伙经营性组织,属于公司型的组织形式,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效率,其多年快速的发展说明了也说明其具有较高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为中国长租公寓REITs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共包括49幅图,53个表,161篇参考文献。
安培[4](2019)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十九大报告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也即治理工具。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是基于治理主体关系调节的治理主体合作实践活动。职业教育治理的基础是治理主体关系调节,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形式是治理主体合作,职业教育治理的目标是形成治理主体的合作秩序,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职业教育治理的关键难题是治理主体“合作难”的问题。治理工具是解决治理难题,实现治理目标的手段,职业教育治理工具要解决治理主体“合作难”这一关键难题。因此,本研究将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的基本问题界定为“基于治理工具的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何以可能以及合作秩序何以实现”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从系统科学、社会网络科学、复杂科学的方法论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法,依据马克思的生产工具理论、治理理论、关系理论、“合作何以可能”、“合作秩序何以实现”的相关理论,建构“工具—关系—合作—合作秩序”的分析框架,建构起“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理论”。本研究依据“功能——属性”的分类标准,从治理工具的本质属性、绩效特征、功能互补性出发,将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分为行政性治理工具、市场性治理工具、社会性治理工具、信息化治理工具四种类型。行政性治理工具包括政策工具、标准工具、组织工具。行政性治理工具的本质属性是权威规制性,绩效特征是权威、强制、规制、命令,具有强制功能、规制功能。政策工具综合统筹协调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行政关系、经济关系、教育关系,以行政权力强制规定并保障治理主体合作;标准工具为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关系建立提供标准,为治理主体合作提供标准;组织工具包括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等,为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提供组织协调保障、专业指导保障。政策工具、标准工具、组织工具综合、协调、统一应用,为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法治秩序。市场性治理工具也称基于市场的手段,是具有市场特征的各类手段的总和,包括产权工具、金融工具、合同工具。市场性治理工具的本质属性是市场激励性,其绩效特征是市场激励、经济诱因,具有市场激励功能。产权工具具有排他性、明晰性,能减少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关系建立的不确定性;金融工具是激励工具,能激励治理主体合作关系建立,丰富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形式;合同工具规范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关系建立的程序,保障合同权利义务内容履行。产权工具、金融工具、合同工具综合运用,优化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秩序生成的市场环境,提供主体合作的市场规则,促进治理主体合作的市场秩序建立。社会性治理工具包括文化工具、符号工具、信用工具。社会性治理工具的本质属性是文化信号性,其绩效特征是文化象征意义的再生产,具有文化引导功能与信号功能。文化工具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能促进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关系建立;符号工具、信用工具都是信号工具,能优化合作对象筛选,优化治理主体合作关系筛选,保障治理主体合作质量。文化工具、符号工具、信用工具综合运用,优化职业教育治理文化环境,夯实治理主体合作的信任基础,促进职业教育治理的信用秩序形成。信息化治理工具也称信息手段,包括公共信息平台、商业信息平台、组织信息平台。信息化治理工具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性,其绩效特征是信息流转共享,具有信息保障功能。信息化治理工具促进职业教育治理主体树立“信息人”身份,明确主体信息生产职责,充分供给主体合作需要的信息,调节治理主体间的信息供求关系,减少主体合作信息摩擦,优化职业教育治理信息环境,形成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的信息生态秩序。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面临“开发不全面,应用不充分”的问题。针对对治理工具重视不足的问题,建议职业教育治理主体树立“工具意识”,以充分释放治理工具的功能;针对职业教育治理工具供需非均衡,供给不充分,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箱的建议。建议增加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融合开发金融工具、创新开发社会性治理工具、综合开发信息化治理工具;针对职业教育治理工具应用不广泛的问题,提出综合、协调、统一应用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的建议。
高丹[5](2019)在《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政公用事业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和市场性属性交织,产业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公用事业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伴随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如何处理好这一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做到引得进、干得好,即如何激励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自主运行、高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文章梳理了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明确市场化改革进程减慢这一现实,成为本文的研究初衷;在概述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其中的理论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文章始终以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实例为论据,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坚持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式,探讨激励性规制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机制建构、工具选择及现实应用等问题,描绘出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合作关系。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解释市政公用事业何以需要运用激励性规制;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合同治理理论阐释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问题;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展现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现有可供选择的工具,以及工具的合理配置问题。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介绍政府规制领域常用的评估方式;最终本文选择目前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绩效评估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作为评估样本,通过大量调研和资料整理,对激励性规制的实践应用状况展开评估检验。文章认为激励性规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政府规制机构要重视激励性规制的制度化建设,拓宽工具选择空间,科学评估市场化改革成效,正面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性规制,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高速发展和运行效率,为规制双方建构更加融洽的合作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平台。
余曼[6](2019)在《碳排放约束下供应链融资均衡研究》文中指出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重要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政府碳排放管制是在当今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下企业必须全面贯彻的基本准则。在该种情形下,企业的生产运营决策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外部碳排放规制的约束,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另一方面,碳排放权的量化与交易改变了企业成本结构,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面临着资金受限问题,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约束问题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实现的难度,碳排放约束与绿色发展也进一步凸显了企业融资困难。考虑到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企业本身的特点,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信息不完全必然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与融资。为此,本文试图研究不同信息情形下碳排放约束对企业融资与生产运营的影响、不同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及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方法,以期为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构建多方博弈模型分别探讨了大企业银行融资模式下的融资策略和生产运营决策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模式下的融资决策和运营策略。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均衡状态以及信息对企业融资及运营的影响。文章从信息对称这一基础情形出发,分别探讨了以碳排放为质押标的的银行融资模式以及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融资与均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融资模式下碳排放权质押作为企业融资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碳排放规制也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来源。在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下,考虑到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模式不但能够激励企业减排并承担社会责任,在有限偿还责任机制下还使企业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商业银行而言,研究发现由于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企业破产风险所致的损失,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银行放贷规模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过度生产问题,从而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为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并提高供应链绩效水平,文章在无破产情形下设计了转移支付契约以实现供应链协调,在破产情形下设计的担保契约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模式下,研究结果显示资金受限企业通过延期支付方式能够足额获得所需资金,但存在破产风险时企业融资规模受初始碳配额和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影响。为控制企业破产风险,政府需合理制定初始碳配额分配政策。对于风险规避型资金受限企业,上游企业应适当降低批发价格以避免零售企业订货量不足导致市场供给萎缩的情况。文章进一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情形企业的融资与生产运营。在信息不对称银行融资模式下,对比分析了无信息分享和有信息分享不同情形下参与方的决策以及信息分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够观察到市场需求扰动因子的资金受限企业仍然面临破产风险,但根据观察到的不同信号企业面临破产风险的概率有所变化,当观测到市场需求正向扰动因子时,资金受限企业不存在破产风险。为此,企业可通过获取有效信息的方式降低自身破产风险。此外,为降低批发价格并提高融资规模,资金受限企业有动力与上游企业和银行分享信息。在信息不对称贸易融资模式下,分析了在碳排放规制情形下信息不对称对资金受限企业融资与均衡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政府碳排放规制政策的影响,两个资金受限企业均降低了企业产量以控制总成本,拥有市场需求信息的资金受限制造企业不存在破产风险,而处于信息劣势的资金受限制造企业存在破产风险。当信息优势企业依据市场需求信息进行订货时,上游企业可通过信息优势企业的订货量推断相关市场信息,上游供应商仅在信息劣势制造企业不存在破产风险时才传递给该制造企业,然而信息优势制造企业愿意主动分享信息给竞争对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第一,根据企业类型细分企业融资渠道。根据企业规模和资产实力,将企业与融资类型相对应。大企业银行信用基础较好且具有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因此大企业对应银行融资。中小企业缺乏银行信用基础,且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发展与成长阶段资产规模有限,难以从银行取得融资,从而依托实际交易的商业信用从合作伙伴处获得贸易融资。第二,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探讨碳排放规制发挥作用的方式。对大企业而言,一方面企业拥有使用先进清洁生产设备的实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通过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企业拥有的碳排放权数量越多获取银行融资的规模越大,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分析了大企业在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下的碳减排行为。而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可用于购买先进低碳处理设备和研发新技术的资金数量较少,因此在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下中小企业仅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第三,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分享引入资金受限供应链。文章考虑到处于供应链不同节点的企业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且下游企业往往能够获得较充分的市场信息,将信息不对称引入碳排放约束下企业融资均衡研究。在分析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时,又将中小企业细分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企业和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第四,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文章将消费者低碳偏好引入产品需求函数,在政府环境规制下考虑碳排放与交易机制,研究消费者绿色低碳偏好对企业融资与生产的影响。
王高鹏[7](2019)在《风险规避型供应商的融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了线上的网络直销渠道,在这些双渠道的供应链中,有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的限制,如何对它们融资帮助其运行生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实际市场环境里供应链成员承受风险能力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相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会对融资选择产生影响。本文以汽车销售的“4S”分销模式,以及汽车电商的直营模式为例。以CVaR准则建立了有资金限制的供应商和无资金限制的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供应商有网络直销渠道,供应商生产成本信息为私有信息条件下供应商的融资策略。研究了无资金约束模型,有资金约束下的银行贷款融资模型和零售商提前付款融资模型这三种模型的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供应商的直销价格和批发价格最优决策,研究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偏好系数对最优决策的影响。接着比较了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下的三种模型的各项最优决策。通过数值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态度对最优决策的影响,不对称信息对最优决策的影响,以及供应商的初始资金对最优的融资选择的影响。最后分析如何通过收益共享和转移支付契约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研究契约参数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和利润分配的影响首先分析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商的直销价格和供应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供应商的批发价格和供应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和供应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接下来分析信息不对称对融资决策的影响。不对称信息在一定情况下,通过隐藏信息可以给交易的一方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同时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也会损害供应链整体的利益。而信息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共享降低了信息成本,不仅可以提高整体的市场效率,还能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效益。接着分析了供应商初始资金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两种融资方式。不同的初始资金下,最优的融资方式也各不相同,一般当银行贷款和零售商提前付款融资模式都可行的情况下,供应商一般会首先选择提前付款的方式。但要达到双方互赢的局面,则需要供应商给零售商一个合适的价格折扣系数。最后分析了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不论供应商是否资金约束,不论是外部融资还是内部融资,都可以通过设计收益共享和转移支付混合契约来使整个供应链协调。实现供应链协调的两个契约参数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具体的关系要通过双方的谈判来确定。共享因子对供应商零售商利润产生影响。
陈治国[8](2017)在《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风险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步入新世纪更是前所未有地重视农村金融发展,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高度聚焦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并按照“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正不断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措并举下农村金融服务有了长足进步,不仅农村正规金融在管理模式、治理结构、服务功能等多方面得到了显着改善,新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构建亦基本成型,精准扶贫金融模式也已进入探索推广阶段,不断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资金缺口难题。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仍然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自上而下的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粘性与萃取型的二元城乡金融结构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排斥程度较高,农村正规金融在贫困农村地区呈现出显着的“盆景金融”形式,农村资金逆向流动现象严重,导致农户只能寻求农村民间借贷等民间金融途径来匹配自身资金需求,且农村民间借贷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凭借其内生优势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且比重较高,但农村民间借贷按照传统进路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梗阻,发挥的支农效应难以达其潜在边界,存在的借贷风险具有较大隐患,且随着借贷规模和借贷范围的不断扩大,催生的借贷风险会更具危害性,不利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及地区社会稳定。因此,研究农村民间借贷的运行类型、运行机理、供需影响因素、福利效应、风险与治理以及正规化选择路径等问题,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新疆地区为例,基于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对新疆农村民间借贷的效应、风险及其治理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概述新疆农村民间金融演化进程,以及指出新疆农村民间金融存在农村民间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典当行、私人钱庄、农村互联性信贷及民间借贷等主要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揭示出农村民间借贷作为占据农村民间金融比重最高的金融信贷渠道发挥着重要的支农作用。并把农村民间借贷划分为友情农村民间借贷、中等利率农村民间借贷和高利率农村民间借贷三种类型并指出各自存在的特点,同时指出新疆民间借贷运行主要依靠声誉约束、关联性交易合约约束、社会资本约束及互惠惯例生成的合作约束等约束机制来维持。接着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与农村正规金融不同关系下的农村民间借贷所具有的农户福利水平,指出扩大农村民间借贷边界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择路径,认为农户直接从民间借贷这种民间金融渠道取得信贷资金对其更为有益。且研究发现新疆农村民间借贷运行过程中存在资金流向非农领域、资金配置效率呈现出区域不平衡性、借贷合约失范与法律保障不完备、借贷资金被导入非法领域、非法集资以及高利贷比重逐步上升等主要问题。(2)分别通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研究农村民间借贷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得出影响新疆农村民间借贷需求的外部因素主要有金融制度安排、借款农户所处地理位置、社会关系网络链条、农作物市场价格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内生因素主要有借贷关系成立所需的交易费用、偿贷条件、抵押贷款条件、借款农户收入情况以及农户家中重大活动;影响农村民间借贷供给的外部因素主要正规金融机构储蓄率及投资收益率、农业投资项目、城乡资金收益率差异、其他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吸纳能力及新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挤出效应,内生因素主要有农村民间借贷利率、借款农户的偿贷能力以及农村民间借贷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并进一步通过把农村民间借贷和农村正规金融整合到构建的四元Probit联立方程模型中,从量化角度对新疆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识别,并通过稳健性检验表明估计结果稳健可靠,同时发现农村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存在显着的互补关系。(3)通过从正负两方面指出民间借贷影响效应后,再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农户面临信贷约束,且理论分析信贷约束对农户生产经营利润产生抑制作用的基础上,构建福利效应理论测定模型研究得出农村民间借贷在完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有着正的净福利效应,且该效应的大小主要由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农村金融信贷资金供需利率弹性、借贷市场交易量以及农村金融信贷资金供给函数偏移量等因素决定,并在探究出农户信贷决策行为后,基于微观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农村民间贷款方放贷行为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处理组以及对照组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估计了农村民间借贷资金供给主体的放贷行为对新疆农户家庭纯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及家庭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效应,并通过pstest平衡性属性检验法和Rosenbaum边界估计法验证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估计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农户的家庭纯收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及家庭生产经营投资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农村民间贷款方放贷行为的影响。(4)通过从非系统性违约风险与系统性违约风险两方面深入阐述了民间借贷违约风险的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接着构建博弈模型得出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是民间借贷违约风险的较高主因,且在不考虑利率水平条件下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越大的民间借贷规模对应着越高的民间借贷违约风险。接着分别通过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模型和Binning算法与基于不同损失支持向量机混合模型对农村民间借贷违约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估,模型估计结果对农户民间借贷违约风险层次进行了区分,有利于对不同农户群体的信贷风险进行甄别。并进一步构建半参数排序选择模型对农村民间借贷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识别,从而可根据各影响因素对借贷违约风险的影响效果为规避和治理民间借贷违约风险提供了有效参考与启示。同时根据调研情况及实证分析结果探究出新疆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的风险源主要有民间借贷用途风险、民间借贷主体风险、民间借贷交易合约风险以及借贷期限、借贷规模与借贷利率风险。(5)根据以上分析结论及民间借贷运行特征,提出治理民间借贷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以及群体性风险的治理策略,其中通过设计借贷合约甄别机制、建立民间借贷监管机构与借贷数据库、给予正常民间借贷合法地位等外部风险规避机制,以及设置的外部风险借助机制及配套设计的民间借贷保险机制等措施治理外部风险;通过设计农村民间借贷履约机制、优化农村民间借贷形式以及设置农村民间借贷协同治理策略等三条治理途径做到对农村民间借贷内部风险的治理;通过凭借村庄内部自觉性引致的渐进性动力设计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并配合政府响应性驱动力才能有效治理农村民间借贷群体性风险。同时针对治理制度的衰减和削弱,提出引入新的治理制度要素来强化所设计的治理制度,让制度同时兼具自我实施与自我强化两种特性。(6)在风险治理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民间借贷正规化选择的六条有效路径,该六条路径分别为:一是给农村民间借贷提供与正规金融组织相似的运行环境,让其如正规金融组织般正式运行;二是诱致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流向正规金融组织,通过正规金融的治理方式实现借贷资金管理正规化;三是构建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寄生联动关系,让民间借贷利率、借贷期限等跟随正规金融变动步伐;四是将农村民间借贷有效嫁接到农村民间互助组织链条中,不仅可让农村民间借贷关系过渡到内生性的民间互助组织网络关系中,而且可通过半政府性质的民间互助组织来逐步替代农村民间借贷关系;五是给予农户更多产权,让农户能够以产权抵押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进而让正规金融从民间借贷手中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块借贷份额;六是增加民间借贷资本的放开力度,给予其正规金融资本同等的投资权利,不仅需要鼓励民间借贷资本以设立准正规金融组织的方式实现民间借贷的正规化,也需允许民间借贷资本以控股正规金融组织的方式实现民间借贷的正规化。(7)结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了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借贷在新疆“三农”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提出优化发展农村民间借贷、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政策启示,实现本文研究目的。
刘克宁[9](2017)在《不完全信息下供应商参与合作研发的契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在技术、设备、服务和管理等诸多层面进行合作创新,生产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必须联合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技术和资金,因此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成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一方面,创新研发具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合作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各节点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隐瞒甚至虚报私有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企业在选择研发供应商时面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存的局面。在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大量废弃产品不当回收所产生的污染,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实施了废弃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实施EPR的根本目的是鼓励生产者从产品研发设计的源头融入低碳回收的理念。由此可见,面向低碳回收的产品设计是供应商和生产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目标之一。因此,本文首先综合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最优化理论方法,研究了创新产品生产企业与研发合作供应商之间在不对称信息下的契约协调机制。进而,将研发方纳入到低碳回收的闭环供应链系统中,研究了在不确定信息和不对称信息并存的情景下,生产商对研发方的激励机制设计。本文主要研究了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考虑研发成本信息不对称的研发供应商甄别问题。在创新产品研发外包过程中,同时考虑了创新研发成功的概率因素和研发供应商(研发方)成本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风险,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信息甄别模型,为生产商设计了研发外包的甄别菜单契约。通过设定不同的固定支付和收益共享系数两种契约参数,激励研发方根据真实的成本信息选择相应的契约,以诱使其透露真实的研发成本信息并作出最优研发努力决策。研究结果表明,不对称信息对双方的期望利润、甄别契约中的收益分配比例以及固定支付参数都会产生影响。生产商会给研发成本系数较低的企业支付额外的信息租金,且随其概率的增加信息租金减少;高成本系数的研发方只能获得保留利润;随着研发方是低成本系数的概率增加,为高成本系数研发方设计的契约中收益分配比例将减少,而前期的固定支付将增加。(2)不完全信息下考虑废弃产品回收的两阶段合作研发契约设计。在实施废弃产品回收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背景下,进一步考虑消费者的低碳偏好,研究了低碳研发和回收两阶段闭合供应链系统中,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研发收益共享激励机制。进一步针对研发创新不确定性的问题,对比了预先承诺收益比例的完全契约模型和延迟承诺收益比例的不完全契约。研究表明,生产者在观察到一定信息之后再做契约决策,因而产生了信息价值,预先承诺模型下供应链整体收益水平较高。从降低碳排放量的角度而言,延迟承诺模型在一定区间内优于预先承诺模型;双方对低碳回收的贡献度影响其两阶段的努力投入和整体减排效果。同时要关注研发方的低碳技术水平和政府设置的碳税水平,当技术水平较低时,增加碳税反而对减排产生负面作用。(3)不对称信息下考虑低碳回收的两阶段合作契约更新机制。同时考虑研发方的低碳研发技术水平为私有信息以及研发结果不确定的情况,对前文研究的甄别契约进行改进,设计了两阶段的契约更新。求解过程发现,带有更新的甄别契约的最优解情况更为复杂,要同时考虑高低水平研发方的激励约束条件,实现帕累托改进。结果表明,研发供应商参与到废弃产品回收的闭环供应链中,其会根据自身真实的低碳技术水平平衡在两个阶段的努力投入决策。研究同时发现,回收过程的减排量与研发方低碳技术水平并非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生产商不能仅凭低碳研发水平而判断回收减排效果。防止低水平研发方的伪装,对该类型的初始契约设置更加灵活。双方在回收处理阶段的重要性也关系到契约条款的更新。(4)考虑信息不对称和产品市场风险的合作研发融资契约模型。新产品研发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受资金约束的生产商为获取最优订货量与上游供应商合作融资的决策问题。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难以确定,最终价格对供应商而言是不对称信息。当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景下,为防范生产商破产倒闭,本文以供应商为Stackelberg博弈的领导者,设计了以期望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混同融资契约和甄别融资契约,并对双方决策和收益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发现生产商的订货量与供应商的贷款利率负相关,因此为获得较低贷款利率生产商有谎报低价的倾向。对于生产者而言价格波动的幅度、价格类型所占的比例、市场规模等都影响其契约的选择,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其才倾向于甄别契约;而供应商在甄别契约下能获得更大利润。低价格的生产商虽然只获得保留利润,但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使其订货量增加,有助于扩大市场。高价格产品的生产商可以获得信息租金,从而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本文的研究为解决不完全信息下的合作研发契约设计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将研究背景扩展到低碳回收闭环系统中,所得到的结论和管理启示为生产商、研发供应商以及相关部门的运营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在总结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洪余芬[10](2016)在《基于商业信用的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动态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供应链管理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保证供应链节点企业利益的前提下,设计出使得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的策略。在供应链运作中,对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至关重要。以往的很多研究都只局限于对供应链中物流和信息流的控制,而忽视了对资金流的管理。而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为具有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提供短期融资,不仅可以优化供应链中的资金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且能激励零售商提高订购量,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利润。然而,在供应链中,每个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各自都掌握着其他企业所不知道的私有信息。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必然会选择隐瞒或者谎报信息,导致信息非对称现象。这种信息非对称现象必然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运作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在非对称信息中,信息劣势方如何设计契约使得信息优势方披露真实信息成为供应链契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由单一零售商和单一供应商构成的供应链中,零售商的成本信息为私有信息时,供应商如何设计商业信用契约使得零售商披露真实的成本类型信息,结合博弈论构造信息甄别模型,防止逆向选择;并分析了非对称信息情形下商业信用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和收益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三章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阐述了商业信用的概念和作用,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短期的内部融资方式能够将供应链成员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其次,考虑到供应链中信息非对称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供应商设计商业信用契约来甄别不同成本类型的零售商,在此基础上分别给出了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一次性合作和多阶段、长期合作的博弈时序及商业信用契约菜单。第四章主要研究了非对称信息情形下商业信用对传统两级供应链的激励作用。首先设计了成本信息非对称情形下供应商的商业信用激励菜单,基于委托代理框架构建单阶段博弈下的商业信用激励模型,基于直接显示机制,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和最优化算法求解模型;分析了非对称信息下供应商的信用决策和零售商的订购决策;并比较了信息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情形下商业信用对供应链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计合理的商业信用激励契约,不仅可以激励零售商提高订购量,增加供应链的利润,还可以激励零售商披露真实的成本信息,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第五章主要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两阶段动态商业信用激励模型。考虑到供应链运作的现实状况,在本章中将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单阶段合作模式扩展到两阶段,在博弈开始之前,供应商基于完全承诺设计出两阶段商业信用契约菜单,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构建两阶段逆向选择模型,采用拉格朗日函数方法进行模型求解,分析了供应链成员长期合作下商业信用的激励作用,并比较了单阶段和两阶段模型下供应商的信用决策和零售商的订购决策,以及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多阶段动态激励模型中,供应商所提供的商业信用期限要大于单阶段,进而激励零售商订购更多数量的货物,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利润的增加。
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契约的执行与信用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契约的执行与信用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 ——以区块链技术嵌入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进展 |
2.1 相关的概念 |
2.1.1 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相关概念 |
2.1.2 区块链的概念界定 |
2.2 相关基础理论回顾与探讨 |
2.2.1 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相关基础理论 |
2.2.2 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
2.2.3 区块链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
2.2.4 区块链的制度经济学探讨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区块链数字化治理的相关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组织演进为线索的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与现实难题 |
3.1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演进路径与治理机制 |
3.1.1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演进路径 |
3.1.2 农产品供应链的治理机制 |
3.2 不同组织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分析 |
3.2.1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下的稳定性博弈分析 |
3.2.2 “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组织模式下的稳定性博弈分析 |
3.2.3 农产品供应链“准一体化组织”模式下的稳定性博弈分析 |
3.3 农产品供应链治理始终面临的约束与现实难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的一个有效路径:区块链技术嵌入为视角 |
4.1 区块链技术嵌入突破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信息约束与认知约束 |
4.1.1 区块链技术嵌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的信息共享 |
4.1.2 区块链高效协同大数据、物联网形成信息约束与认知约束的集成式突破 |
4.2 区块链嵌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的机理分析 |
4.2.1 区块链嵌入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三个重要因素 |
4.2.2 区块链嵌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结构、契约规制、组织信任的多维度优化 |
4.3 区块链嵌入在操作层面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的机制分析 |
4.3.1 区块链技术路径下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功能架构 |
4.3.2 区块链技术路径下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机制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块链嵌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经验萃取——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
5.1 扎根理论简介及数据来源 |
5.1.1 扎根理论简介 |
5.1.2 数据来源 |
5.2 案例资料编码与经验萃取 |
5.2.1 以组织演进为线索的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的经验萃取 |
5.2.2 区块链嵌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的经验萃取 |
5.2.3 选择性编码 |
5.2.4 研究结果及比对分析:区块链嵌入可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治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块链嵌入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的个案分析:以“善粮味道”为例 |
6.1 案例描述 |
6.2 案例分析:区块链嵌入如何实现稻米供应链的治理优化? |
6.2.1 “善粮味道”的区块链功能架构分析——技术逻辑的视角 |
6.2.2 “善粮味道”的机会主义治理——制度逻辑的视角 |
6.2.3 “技术+制度”双重逻辑下的稻米供应链治理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开放性编码材料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2)高科技产业二级供应链产能预定合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能投资研究现状 |
1.2.2 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协调的研究现状 |
1.2.3 高科技产业供应链协调的研究现状 |
1.2.4 产能预定合同的研究现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科技产业的概念 |
2.1.2 生产能力的概念 |
2.2 供应链契约理论 |
2.2.1 供应链契约的概念 |
2.2.2 供应链契约的分类 |
2.3 供应链中的信息博弈 |
2.3.1 信息甄别 |
2.3.2 信号传递 |
2.3.3 显示原理 |
2.4 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问题 |
2.4.1 隐匿行动问题 |
2.4.2 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问题 |
第3章 高科技产业特征与产能预订合同分析 |
3.1 高科技产业特征 |
3.1.1 知识、技术密集 |
3.1.2 高度的创新 |
3.1.3 资金密集、投入大 |
3.1.4 风险性大 |
3.1.5 效益高 |
3.2 产能预订合同优势分析 |
3.2.1 降低制造商的采购成本 |
3.2.2 提高供应商产能利用率 |
3.2.3 促进风险共担和信息共享 |
3.3 产能预定合同菜单中参数的设置 |
第4章 对称信息下高科技产业产能预定合同研究 |
4.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基本假设 |
4.2 模型分析 |
4.2.1 集中式决策(CD) |
4.2.2 分散化决策(DD) |
4.2.3 产能预定模型 |
4.3 数值分析 |
4.3.1 预测需求值对产能协调的影响 |
4.3.2 预定比例对产能协调的影响 |
4.4 结果分析 |
第5章 不对称信息下高科技产业产能预定合同研究 |
5.1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
5.1.1 问题描述 |
5.1.2 基本假设与参数 |
5.2 模型分析 |
5.2.1 集中式决策 |
5.2.2 分散化决策 |
5.2.3 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模型 |
5.3 基于产能预定合同的决策机制 |
5.3.1 产能投资阶段 |
5.3.2 产能再分配阶段 |
5.4 数值分析 |
5.4.1 不同合作模式下绩效分析 |
5.4.2 产能再分配的四种方式 |
5.5 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比较分析 |
6.2 研究结论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3)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与测度 |
2.1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 |
2.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测度 |
2.3 小结 |
3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分析 |
3.1 基本假设与参数设定 |
3.2 两种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对比分析 |
3.3 同一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分析 |
3.4 小结 |
4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 |
4.1 效率化组织构建基础 |
4.2 效率化组织构建条件 |
4.3 效率化组织构建框架 |
4.4 小结 |
5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保障机制设计 |
5.1 机制设计基本思想 |
5.2 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 |
5.3 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 |
5.4 REITs融资组织退出机制 |
5.5 小结 |
6 案例研究——美国EQR |
6.1 美国REITs发展概况 |
6.2 EQR融资组织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治理工具研究的政策背景 |
二、治理工具研究的实践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立意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基本立意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理论预设 |
一、理论依据 |
二、理论预设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方法论视角 |
二、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七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的逻辑起点 |
二、研究的逻辑终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八节 研究重点、难点、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拟创新点 |
第二章 “主体”到“工具”的转向: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的缘起 |
第一节 “主体取向”到“工具取向”:治理工具研究的理论自觉 |
一、“主体取向”: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主流取向 |
二、“工具取向”: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创新视角 |
三、由“主体”到“工具”: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还原论”到“整体主义”:治理研究方法论范式转型 |
一、从简单性到复杂性 |
二、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 |
三、从还原论走向整体主义 |
第三节 治理主体“合作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治理工具 |
一、治理主体合作难题的“主体”归因惯性 |
二、治理主体合作难题解决的“主体关系”视角 |
三、解决治理主体合作难题需要治理工具 |
第四节 治理工具存在开发不全面、应用不充分的问题 |
一、治理工具供需非均衡 |
二、治理工具质量不高 |
三、治理工具应用不充分 |
第三章 “工具-关系-合作-秩序”: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现代 |
二、职业教育 |
三、职业教育治理 |
四、职业教育治理工具 |
第二节 治理工具的分类标准及其分类 |
一、治理工具的分类标准 |
二、治理工具的分类 |
第三节 关系调节: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的手段本质 |
一、关系及其本质 |
二、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关系类型 |
三、治理工具调节治理主体关系的机理探析 |
第四节 合作: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的直接功能 |
一、“合作何以可能”经典命题的回答 |
二、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何以可能”的模型建构 |
三、治理工具促进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的机理 |
第五节 合作秩序: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的功能归旨 |
一、“合作秩序何以实现”经典命题的回答 |
二、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秩序生成的路径 |
三、职业教育治理工具在合作秩序生成中的作用 |
第四章 行政性治理工具 |
第一节 行政性治理工具的内容 |
一、政策工具 |
二、标准工具 |
三、组织工具 |
第二节 行政性工具与治理主体关系调节 |
一、政策工具统筹协调行政、经济、教育关系 |
二、标准工具提供关系建立的标准 |
三、组织工具提供关系建立的组织保障 |
第三节 行政性工具促进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合作的机理 |
一、主体合作的强制规定 |
二、主体合作的标准规定 |
三、主体合作的组织保障 |
第四节 行政性工具促进治理主体合作秩序生成的机理 |
一、优化秩序生成的政策环境 |
二、明确秩序生成的主体位置 |
三、形成主体合作的法治秩序 |
第五章 市场性治理工具 |
第一节 市场性治理工具的内容 |
一、产权工具 |
二、金融工具 |
三、合同工具 |
第二节 市场性治理工具与治理主体关系调节 |
一、产权工具减少主体关系建立的不确定性 |
二、金融工具激励主体关系建立的积极性 |
三、合同工具规范主体关系建立的程序 |
第三节 市场性治理工具促进治理主体合作的机理 |
一、产权工具增强主体合作动机 |
二、金融工具丰富主体合作形式 |
三、合同工具保障合作内容履行 |
第四节 市场性治理工具促进主体合作秩序生成的机理 |
一、优化秩序生成的市场环境 |
二、提供秩序生成的市场规则 |
三、形成主体合作的市场秩序 |
第六章 社会性治理工具 |
第一节 社会性治理工具的内容 |
一、文化工具 |
二、符号工具 |
三、信用工具 |
第二节 社会性治理工具与治理主体关系调节 |
一、文化认同促进合作关系建立 |
二、符号标识优化合作关系筛选 |
三、信用工具保障合作关系质量 |
第三节 社会性治理工具促进治理主体合作的机理 |
一、文化工具提供合作文化保障 |
二、符号工具优化合作对象筛选 |
三、信用工具保障合作质量提升 |
第四节 社会性治理工具促进治理主体合作秩序生成的机理 |
一、优化秩序生成的文化环境 |
二、夯实秩序形成的信任基础 |
三、形成主体合作的信用秩序 |
第七章 信息化治理工具 |
第一节 信息化治理工具的内容 |
一、公共信息平台 |
二、商业信息平台 |
三、组织信息平台 |
第二节 信息化治理工具与治理主体关系调节 |
一、明确治理主体的信息身份 |
二、明晰主体的信息生产职责 |
三、调节主体的信息供求关系 |
第三节 信息化治理工具促进治理主体合作的机理 |
一、供给合作需要的信息 |
二、减少合作的信息摩擦 |
三、促进主体信息流转共享 |
第四节 信息化治理工具促进主体合作秩序生成的机理 |
一、优化秩序生成的信息环境 |
二、形成职业教育治理的信息生态系统 |
三、形成主体合作的信息生态秩序 |
第八章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增强“工具意识”,释放治理工具功能 |
一、增强职业教育治理的“工具意识” |
二、“工具意识”而非“工具理性” |
三、释放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的功能 |
第二节 加强工具开发,建构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箱 |
一、增加政策工具的有效供给 |
二、融合开发金融工具 |
三、创新开发社会性治理工具 |
四、综合开发信息化治理工具 |
第三节 普及工具应用,促进各类型治理工具综合、协调、统一应用 |
一、增加市场性治理工具的应用广度与深度 |
二、扩展社会性治理工具的应用范围 |
三、促进信息化治理工具全面应用 |
四、综合、协调、统一各类治理工具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评价 |
第二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内生需求 |
第一节 提高规制效率的显性需求 |
第二节 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隐性需求 |
第三节 达到“良好的规制”发展需求 |
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机制设计的基本目标 |
第三节 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 |
第四节 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点 |
第四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工具选择 |
第一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类别 |
第二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依据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评估模式 |
第一节 政策评估模式的知识基础 |
第二节 规制评估模式的主要类别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评估模式建构 |
第六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实践评估 |
第一节 实践评估的设计背景 |
第二节 实践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三节 实践评估的综合评判 |
第四节 规制行为主客体综合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绩效考核相关表格 |
表格1: 总表 |
表格2: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3: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4: 特许经营过程中部分工程项目情况 |
致谢 |
(6)碳排放约束下供应链融资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碳排放规制相关研究 |
1.2.2 企业融资方式研究 |
1.2.3 供应链协调研究进展 |
1.2.4 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进展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碳排放约束下供应链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
2.1 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 |
2.2 供应链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碳排放约束机制分析 |
2.2.2 信息不对称影响分析 |
2.3 我国企业融资现状简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排放约束下银行信贷融资均衡分析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3.3 集中决策分析 |
3.4 分散决策均衡分析 |
3.4.1 制造商生产与减排策略分析 |
3.4.2 银行质押率策略分析 |
3.4.3 供应商策略分析 |
3.5 银行信贷与供应链绩效 |
3.6 模型拓展与算例分析 |
3.6.1 拓展分析 |
3.6.2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排放约束下贸易信贷融资均衡分析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与集中决策 |
4.2.1 模型描述 |
4.2.2 集中决策分析 |
4.3 分散决策下贸易信贷均衡分析 |
4.3.1 制造商决策 |
4.3.2 供应商决策 |
4.4 碳排放依赖型供应链协调分析 |
4.4.1 协调契约设计 |
4.4.2 几种简单契约 |
4.5 相关参数影响分析 |
4.6 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排放约束下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融资均衡分析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5.3 无信息分享分散决策均衡分析 |
5.3.1 制造商生产与减排策略分析 |
5.3.2 银行策略分析 |
5.3.3 供应商策略分析 |
5.4 信息分享下均衡分析 |
5.5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碳排放约束下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贸易信贷融资均衡分析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6.3 基准情形分析 |
6.3.1 供应商不泄露信息 |
6.3.2 供应商泄露信息 |
6.4 均衡决策分析 |
6.4.1 供应商泄漏信息决策分析 |
6.4.2 制造企业生产决策 |
6.4.3 供应商贸易信贷合同分析 |
6.5 信息泄露的影响分析 |
6.6 模型拓展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政策建议 |
7.1 推动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的实施,提高碳减排技术 |
7.2 提高碳排放权贷款比例,促进银行信贷结构调整 |
7.3 合理制定信息分享与接受策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研究情况 |
(7)风险规避型供应商的融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的结构框架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资金约束供应链融资策略的研究 |
2.2 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研究 |
2.3 信息不对称下供应链的协调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对称下风险规避供应商的融资策略 |
3.1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
3.2 无资金约束模型 |
3.3 银行贷款模型 |
3.4 零售商提前支付模型 |
3.4.1 零售商提前付款模型 |
3.4.2 两种融资模式比较 |
3.5 数值分析 |
3.5.1 供应商和零售商风险态度对最优决策的影响 |
3.5.2 两种融资模式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下风险规避供应商的融资策略 |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4.2 信息不对称下无资金约束模型 |
4.3 信息不对称下银行贷款融资模型 |
4.4 信息不对称下零售商提前付款融资模型 |
4.5 基于成本信息不对称下供应商融资策略 |
4.6 数值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资金约束供应商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
5.1 信息对称下资金约束供应商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
5.1.1 无资金约束下混合契约 |
5.1.2 银行贷款模型下混合契约 |
5.1.3 零售商提前付款模型下混合契约 |
5.2 信息不对称下资金约束供应商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
5.2.1 信息不对称无资金约束下混合契约 |
5.2.2 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混合契约 |
5.2.3 信息不对称零售商提前付款下混合契约 |
5.3 数值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风险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概念界定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金融中介理论 |
2.1.2 关系型融资理论 |
2.1.3 信贷配给理论 |
2.1.4 制度变迁理论 |
2.1.5 机制设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成因和运行机理研究 |
2.2.2 优势和缺陷研究 |
2.2.3 影响效应研究 |
2.2.4 规模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5 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 |
2.2.6 风险及其治理研究 |
2.2.7 文献评述 |
第3章 新疆农户家庭借贷现状与特征分析 |
3.1 农户家庭借贷现状 |
3.1.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3.1.2 农户家庭借贷途径分布情况 |
3.1.3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利率 |
3.1.4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期限 |
3.1.5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规模 |
3.1.6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契约形式 |
3.1.7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辐射范围 |
3.1.8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用途 |
3.2 农户家庭借贷特征 |
3.2.1 农户家庭借贷途径呈现多元化态势 |
3.2.2 南疆地区农户家庭遭受正规金融排斥程度较高 |
3.2.3 农户间的民间借贷是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的主体 |
3.2.4 农户家庭民间金融借贷用途由生活性资金逐步向生产性资金转移 |
3.2.5 农村民间金融供需缺口有缩小趋势 |
3.3 不同类型农户家庭的借贷行为选择 |
3.3.1 牧民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
3.3.2 果农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
3.3.3 棉农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
3.3.4 粮农家庭借贷行为选择 |
第4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
4.1 农村民间金融演化进程 |
4.1.1 1949年以前农村民间金融孵化期 |
4.1.2 1949年至1978年农村民间金融异化和管制期 |
4.1.3 1979年至1995年农村民间金融形成和发展期 |
4.1.4 1996年至2007年农村民间金融整顿和规范期 |
4.1.5 2008年至今农村民间金融深化发展期 |
4.2 农村民间金融主要组织形式 |
4.2.1 农村民间合会 |
4.2.2 农村合作基金会 |
4.2.3 典当行(铺) |
4.2.4 农村私人钱庄 |
4.2.5 农村互联性信贷 |
4.2.6 农村民间借贷 |
4.3 农村民间借贷主要类型及特点 |
4.3.1 友情农村民间借贷 |
4.3.2 中等利率农村民间借贷 |
4.3.3 高利率农村民间借贷 |
4.4 农村民间借贷运行机制 |
4.4.1 声誉约束机制 |
4.4.2 关联性交易合约约束机制 |
4.4.3 社会资本约束机制 |
4.4.4 互惠惯例生成的合作机制 |
4.5 与农村正规金融不同关系下的借款农户福利水平 |
4.5.1 水平联动关系下的农户福利水平 |
4.5.2 垂直联动关系下的农户福利水平 |
4.5.3 水平联动关系与垂直联动关系下的农户福利水平比较 |
4.5.4 民间贷款方合谋下的农户福利水平 |
4.5.6 理论模型结论 |
4.6 农村民间借贷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
4.6.1 民间借贷资金脱离农村流向非农领域 |
4.6.2 民间借贷资金配置效率呈现出区域不平衡性 |
4.6.3 缺乏规范的借贷合约和法律保障 |
4.6.4 民间借贷资金被其他异化的民间金融组织导向非法领域 |
4.6.5 吸收存款的方式演变为非法集资 |
4.6.6 存在比重较大的高利贷借贷行为 |
第5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
5.1 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外部影响因素 |
5.1.1 农村民间借贷需求外部影响因素 |
5.1.2 农村民间借贷供给外部影响因素 |
5.2 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内部影响因素 |
5.2.1 农村民间借贷需求内部影响因素 |
5.2.2 农村民间借贷供给内部影响因素 |
5.3 农村民间借贷供需影响因素量化识别 |
5.3.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3.2 模型识别结果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3.4 主要结论 |
第6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及其福利效果分析 |
6.1 农村民间借贷影响效应 |
6.1.1 农村民间借贷正面效应 |
6.1.2 农村民间借贷负面效应 |
6.2 农村民间借贷福利效应理论模型测度 |
6.2.1 信贷约束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影响效应测度 |
6.2.2 农村民间借贷福利效应测度 |
6.3 农户信贷决策行为选择 |
6.4 农村民间借贷福利效果分析 |
6.4.1 效应估计模型构建 |
6.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6.4.3 实证结果及检验 |
6.4.4 主要结论 |
第7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
7.1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生成机理 |
7.1.1 非系统性违约风险的生成机理 |
7.1.2 系统性违约风险的生成机理 |
7.2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
7.2.1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生成的博弈分析 |
7.2.2 不考虑利率水平的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
7.3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实证分析 |
7.3.1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识别 |
7.3.2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评估 |
7.3.3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
7.4 农村民间借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 |
7.4.1 农村民间借贷资金用途风险 |
7.4.2 农村民间借贷主体风险 |
7.4.3 农村民间借贷交易合约风险 |
7.4.4 农村民间借贷期限、借贷规模及借贷利率风险 |
第8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治理策略 |
8.1 农村民间借贷外部风险治理 |
8.1.1 构建农村民间借贷外部风险规避机制 |
8.1.2 设置农村民间借贷外部风险救助机制 |
8.2 农村民间借贷内部风险治理 |
8.2.1 农村民间借贷履约机制设计 |
8.2.2 农村民间借贷形式优化 |
8.2.3 农村民间借贷协同治理策略 |
8.3 农村民间借贷群体性风险治理 |
8.3.1 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 |
8.3.2 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设计思路 |
8.3.3 村庄自组织借贷风险治理机制生成动力 |
8.4 农村民间借贷治理制度削弱之破解的探索性路径 |
第9章 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正规化选择路径 |
9.1 给予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相似的运行环境 |
9.1.1 创设农村民间借贷信用担保制度 |
9.1.2 通过民间借贷利率合法性的赋予促使借贷利率公开化、市场化 |
9.1.3 设立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约束其朝向规范有序的轨道运行 |
9.1.4 培育诱致地区间自由竞争的民间借贷区域竞争制度提高其正规化运作水平 |
9.1.5 财产化民间借贷贷款方的债权并给予该债权可转让功能 |
9.2 诱致民间借贷资金流向正规金融组织 |
9.2.1 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流入传统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 |
9.2.2 诱使农村民间借贷资金嵌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
9.2.3 激励民间借贷资金导入正式的农村互助金融组织 |
9.3 构建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寄生联动关系 |
9.3.1 建立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利率联动机制 |
9.3.2 设计农村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组织间的耦合契约 |
9.4 将农村民间借贷有效嫁接到农村民间互助组织链条中 |
9.4.1 让农村民间借贷关系过渡到内生性的农村民间互助组织网络关系中 |
9.4.2 让半政府性质的农村民间互助组织逐步替代农村民间借贷关系 |
9.5 通过给予农户更多产权来增强农户产权抵押贷款能力 |
9.5.1 积极开展农地确权确保农户能够有效实现农地产权抵押贷款 |
9.5.2 通过建立农村产权科学评估机制最大化农户的农村产权价值 |
9.6 增加民间借贷资本的放开力度并给予其正规金融资本同等的投资权利 |
9.6.1 鼓励民间主体以民间借贷资本设立准正规金融组织 |
9.6.2 允许民间借贷资本控股正规金融组织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不完全信息下供应商参与合作研发的契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合作研发的特点 |
1.1.2 低碳研发设计的必要性 |
1.1.3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 |
1.2 研究概念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
1.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合作研发的相关研究 |
2.1.1 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 |
2.1.2 供应商参与的创新研发 |
2.1.3 低碳合作研发 |
2.2 不对称信息下契约设计 |
2.2.1 不对称信息下的契约协调研究 |
2.2.2 不对称信息下的合作研发契约 |
2.2.3 不完全信息下的合作研发契约 |
2.3 供应链融资研究 |
2.3.1 融资与运营管理 |
2.3.2 不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融资研究 |
2.4 闭环供应链管理 |
2.4.1 闭环供应链契约设计 |
2.4.2 不对称信息下的闭环供应链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不对称信息下研发合作供应商选择的甄别契约设计 |
3.1 本章引言 |
3.2 问题描述与假设 |
3.3 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
3.3.1 甄别契约模型 |
3.3.2 模型求解 |
3.4 合约性质分析 |
3.5 数值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4 考虑低碳回收的两阶段合作研发契约设计与选择 |
4.1 本章引言 |
4.2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基本假设 |
4.3 集中决策模型 |
4.3.1 研发方和生产者的决策目标 |
4.3.2 低碳研发的集中决策模型(C模型) |
4.4 考虑研发和回收两阶段的契约模型 |
4.4.1 预先承诺收益比例的合作研发模型(S-P模型) |
4.4.2 延迟承诺收益比例的合作研发模型(S-D模型) |
4.5 两种模型性质分析 |
4.6 数值算例 |
4.6.1 研发方技术水平变化对契约决策变量的影响 |
4.6.2 系数变化对碳减排的影响 |
4.6.3 供应链总期望利润的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5 不对称信息下考虑低碳回收的合作研发契约更新机制 |
5.1 本章引言 |
5.2 模型描述与问题假设 |
5.2.1 变量解释 |
5.2.2 研究问题描述 |
5.2.3 模型假设 |
5.3 两阶段的契约更新 |
5.3.1 市场阶段的更新契约 |
5.3.2 研发阶段的初始契约 |
5.4 不对称信息下的甄别契约 |
5.4.1 激励机制模型 |
5.4.2 更新契约模型的求解 |
5.5 管理借鉴与数值分析 |
5.5.1 两类研发方的战略选择 |
5.5.2 品牌生产商的决策 |
5.6 数值分析 |
5.6.1 双方利润的影响 |
5.6.2 回收减排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6 不对称信息下供应商参与合作研发的融资契约设计 |
6.1 本章引言 |
6.2 基本问题描述 |
6.2.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6.2.2 供应商与生产企业的决策目标 |
6.3 价格信息不对称下的契约模型 |
6.3.1 混同契约模型 |
6.3.2 价格信息不对称下的甄别契约模型 |
6.4 甄别契约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6.4.1 模型求解 |
6.4.2 模型的性质分析与数值算例 |
6.5 混同契约和甄别契约的比较 |
6.5.1 考虑两类价格生产商所占比例的变化 |
6.5.2 考虑两类价格差距和所占比例的变化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
(10)基于商业信用的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动态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 |
2.1.1 供应链中传统契约协调研究 |
2.1.2 供应链中商业信用契约协调研究 |
2.2 信息经济学理论研究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逆向选择 |
2.3 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协调研究 |
2.3.1 单期博弈 |
2.3.2 多阶段动态博弈 |
2.4 研究评述 |
3 非对称信息下商业信用激励机制设计 |
3.1 问题描述 |
3.2 参数设计与假设 |
3.2.1 参数设计 |
3.2.2 假设 |
3.3 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合作关系研究 |
3.3.1 一次性合作关系研究 |
3.3.2 长期合作关系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单阶段合作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模型 |
4.1 对称信息下的商业信用激励模型 |
4.1.1 无商业信用决策模型 |
4.1.2 商业信用合同模型 |
4.2 非对称信息下的商业信用激励模型 |
4.2.1 模型构建与求解 |
4.2.2 结论分析 |
4.3 数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两阶段合作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动态激励模型 |
5.1 信息更新机制设计 |
5.2 两阶段商业信用动态激励模型的构建 |
5.2.1 两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决策模型 |
5.2.2 两阶段模型中第一阶段决策模型 |
5.3 两阶段合作模式下的数值分析 |
5.3.1 比较不同阶段下供应商的信用决策 |
5.3.2 参数θ和γ对供应商信用决策的影响 |
5.3.3 参数θ和γ对零售商订购决策的影响 |
5.4 单阶段合作与两阶段合作模式下成员企业决策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契约的执行与信用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供应链治理优化 ——以区块链技术嵌入为视角[D]. 付豪.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2]高科技产业二级供应链产能预定合同研究[D]. 丁佳佳. 江苏大学, 2020(05)
- [3]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研究[D]. 安培. 天津大学, 2019(01)
- [5]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D]. 高丹. 厦门大学, 2019(07)
- [6]碳排放约束下供应链融资均衡研究[D]. 余曼. 湖南大学, 2019(07)
- [7]风险规避型供应商的融资策略[D]. 王高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新疆农村民间借贷效应、风险与治理研究[D]. 陈治国.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不完全信息下供应商参与合作研发的契约机制研究[D]. 刘克宁.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10]基于商业信用的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动态激励研究[D]. 洪余芬. 东华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