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经营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有利于确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营销能力,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如果农业信息资源的供给、开发、利用不足,农业产业化就会迷失方向,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农产品的产供销就无法高效地进行,农业基地、农业企业、农村专业户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了解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业信息用户结构与需求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信息保障体系,充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指导农业信息用户有效地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正常且高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业信息用户结构及其信息需求分析
农业信息用户是指正在利用或将要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个人与团体。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信息用户的结构和需求。
1.农业信息用户数量增加,成分更加复杂
农业信息用户虽然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但在以往的信息服务中,农业信息用户主要是指农业科技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作用日益增大,农民的信息意识逐步增强。黄志文等对湖北省科技情报所农村用户群体的调查以及对应城市十乡百户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表明,认为信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重要地位的农民的比例一共占86%以上;迫切需要、需要信息的农民的比例一共为96%以上;农民用于信息消费的人均支出从1990年至1996年呈递增的趋势:1990年为19.75元,1992年为25.67元、1993年为28.11元,1994年为32.27元,1995年为42.13元,1996年为57.51元。可见,农民成了农业信息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其他类型的农业人员和农业团体也纷纷从潜在的农业信息用户转化为现实的农业信息用户。这不仅使农业信息用户的数量增加,而且使农业信息用户的成分变得更加复杂。现代农业信息用户中的个人用户包括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农学教学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含乡镇干部)、农业生产人员、农产品加工与经销人员等,团体用户包括农业人才培养机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农村专业户等。
2.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扩展,质量要求提高
在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在数量、内容、质量和形式等方面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由于农业信息用户数量的增加和每个用户信息需求量的增加,用户对农业信息及相关信息需求的总量大大增加;所需信息的内容由以农业科技信息为主扩展到对科技、经济、市场、管理、政策、法规、人才、金融等方面的信息都有较多的需求;用户对信息全面系统性、新颖及时性、真实可靠性、经济实用性的要求较高;所需信息的表现形式由原来的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扩展为印刷型文献信息、非印刷型文献信息、网络信息、现场调研信息、智力信息、实物信息并重。
在农业产业化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用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特点。农业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所需信息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学术性较强的信息,以及一些农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要求较高,以印刷型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为主要形式。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人员对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信息的需求较多,对信息新颖及时性、准确可靠性的要求高,文献信息、网络信息和实物信息并重。农业管理人员和乡镇干部对农业信息内容的需求具有综合性,所需信息涉及到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农业政策法规、农村金融和人才等方面,对信息全面系统性、新颖及时性、准确可靠性、通俗易懂性的要求都较高,以三次文献信息、口头信息和网络信息为主要形式。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对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信息的需求量大,对农产品、良种、农产品制成品的市场行情及农业经济与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也有较大的需求,所需信息为新颖及时、准确可靠、经济实用的文献信息、实物信息或智力信息。农村专业户和一般农户所需的主要是良种、农药、化肥、饲料、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储运方面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要求信息准确可靠、经济实用、通俗易懂,以文献信息、广播电视信息、智力信息为主要形式。
二、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的方向与重点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要根据用户结构和信息需求的变化,改变服务方向,转变服务重点,合理确定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服务方向和重点服务对象。
农业信息服务方向应从过去重视为产前农业科研服务和为产中技术推广服务过渡到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地提供信息服务上来。
产前服务。除继续做好为农业科研提供信息的工作外,还应注重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农业产业化条件下的生产经营都是规模化经营,加之农业又是一个投入产出比较低的产业,投资回收期长,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在生产经营项目决定之前,应做好决策咨询服务。具体而言,要做好项目论证,包括生产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生产项目的效益预测、生产条件优势分析等。这种决策咨询服务既要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又要面向相关的农业基地、企业和农户,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保证基地、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效益不断上升。
产中服务。其重点是采用农民易于接受的服务方式,宣传、推荐、传递先进而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河南省农科院情报所所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用户最喜欢的前四种信息服务方式为:技术交流、技术培训、信息定向报道或技术信息刊物、专题综述。用户当前获取信息产品主要流通渠道前五项为:科技杂志、报纸、电台、农技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产中服务还必须加强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信息机构、科委、农技部门、种子部门要结合成高效服务网络,从选种、育种到田间管理、驱虫防病、产品储存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要坚持领导、群众与技术人员三结合,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
产后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除继续向市场提供初级产品外,还将向市场直接输送大量加工制成品。农民及农业产品的经营者将直接进入产品市场开展竞争,他们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因此,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要把市场信息服务作为自身工作的又一重点,针对农民文化素质差、信息意识不强的特点,采用农民及农产品经营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市场信息。信息机构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市场流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中介服务的方式参与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代理供求双方洽谈业务,签订供销合同等。
在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业信息需求的主体开始由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转向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业科研与教学人员并重上来,而农业生产经营机构和人员的信息需求表现得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农业信息服务要以农业生产经营机构和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具体而言,要以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和农户为重点服务对象。
三、强化农业产业化信息保障的主要对策
1.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要做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必须首先完善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应尽快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一个由各级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协调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就信息服务组织机构的类型来说,应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室)、情报所(室)、信息中心、信息专业户等专职信息服务机构;强化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技术开发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管理机构的信息服务职能,使它们成为兼职的信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邮电通讯部门的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农业信息传播与传递机构。就信息服务组织机构的级别而言,应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目前,我国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比较完善,在县一级基本上都有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但部分县尚未建立情报所,乡、村级信息服务机构极不健全,是今后应完善的重点。在乡一级应在建立农业信息中心的同时,强化兼职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职能,使农技站、农机站、种子站等成为乡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村一级应建立集农业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农民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并大力发展信息专业户。
2.按照分工协调原则,合理组织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
不同行业与不同生产领域的农业信息用户,其信息需求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别,与之相适应,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信息服务机构也存在着工作内容与服务方式之别。在信息服务机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都不加区别地把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作为其工作重点,势必造成低水平重复服务且效果并不理想的局面。因此,应遵照分工协调原则,对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进行合理组织。具体而言,农业高等院校与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应以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农业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与交流、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开展信息服务。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信息机构应以农业科研信息、农业产业化决策咨询、农产品市场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并作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骨干,把信息服务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县市。各地农业信息机构应加强横向联合,使农业主管部门、科委、农技部门、种子部门以及公共图书馆联成一个整体,并带动乡镇及村组的“技术协会”、“技术示范户”、“信息专业户”的发展,在技术推广与交流的同时,向农民提供普遍而迫切需要的实用良种信息、栽培技术、农药信息、化肥信息、科研成果、农产品供求信息、农副产品加工信息、养殖业信息等。同时,各地信息机构还应把粮油部门、农业企业纳入服务范围,以开展市场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建立较为稳定的服务关系,逐步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3.重视信息服务方式改进,以新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息服务
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息服务,除了继续采用传统的文献外借服务、阅览服务、文献检索服务等方式为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和教学人员服务外,还要进行服务方式的创新。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教学人员,应加强定题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和在研项目信息服务;对农业管理人员及乡镇干部,应强化信息咨询服务、信息调研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对于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可采用设信息服务点、信息专递、信息入股、信息发布会等方式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对广大农民和农村专业户,应采用印发信息资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介、上门宣传推荐、信息庙会等信息服务方式。
4.加大投入,加强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网络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和通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服务如虎添翼,农业信息服务也应抓住这一机遇,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为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搜集、处理、存贮和传递手段,而且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现代化的信息接收手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大量工商资本向农业领域转移,农民及农业部门与农业企业的信息技术装备率明显提高,电视、电话在农村越来越普及,计算机已进入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经营活动已不再是梦想。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的异地经营者,在经营前向市场信息咨询机构打电话询问行情已成习惯。因此,各地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应加强现代化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在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指导下进行,力避资源的重复配置和重复开发。
网络信息服务已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信息服务也要实现现代化、网络化。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网络化程度较低,应加大建设力度。有关部门应拨专款予以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硬件建设要以当前我国信息网络为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通过当地节点直接与中国互联网接通,条件较差的地区还必须与邮电通讯部门相结合,综合考虑。软件建设要根据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合理进行,对已建成的信息系统,要成为它们的固定用户。如1996年建成的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其咨询服务涉及最新的农业法规、粮食条例及规定、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国内供求信息及分析预测、粮食产量预测、粮食储运信息及动态、气象形势预测、期货交易价格变动信息及趋势等七个方面,对农业的生产经营颇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各地用户要利用网络向外即时发布本地信息,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和产品的大市场流通。有条件的信息服务机构可以自建适用的专用数据库;一般信息服务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只需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存贮即可,以备利用。引进的数据库则应考虑地区间的合理分布,信息服务机构应分工协作地引进,以便共享。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化,扶持民营农业信息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信息服务机构虽然已经面向市场,有的断了“皇粮”,但事业单位的归宿并没有彻底改变,因而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缺乏动力与激励机制,鉴于农民信息意识较差、有偿服务难以开展的实际,各地政府应对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予以扶植,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它们走向市场,进行企业化经营。这既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又能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更好地开展,不仅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也能使信息服务机构的收益明显增加。民营农业信息企业也应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待遇。在这方面,我国各地信息服务机构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如福建省农科院与省农业厅、福建农学院联合建立“三农”信息网络,定期向基层提供“农业科学信息”、“农业信息”、“外向型农业科技信息”等,使收益增加已超过10亿元。只有通过企业化经营,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6.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
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意识、知识结构和信息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国大部分农业文献信息服务人员虽然通过学习与实践,基本掌握了农业信息服务的理论与方法。但由于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信息服务,加之农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的较大变化,不仅现有专职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需要培训,其他兼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村信息专业户更需要培训。对现有专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是提高型的培训,旨在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掌握农业产业化的规律和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业信息用户的需求规律以及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规划,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能。对兼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村信息专业户的培训是基础型的培训,也是当前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的重点,旨在使他们掌握信息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同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培训工作可由高等院校信息管理系、农科院情报所、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分别或联合担任。
收稿日期:1999—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