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论文_杨志龙

论如何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论文_杨志龙

杨志龙

东莞中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大气环境监控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经过对大气环境的有效监控,可以精确掌握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污染指标,分析大气污染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污染源选用有效的防治举措,改善大气污染活动,为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给予关键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气环境;检测质量;提高措施

引言

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在线监测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够及时监测和查询污染源,有针对性地实施环境管理和为制定污染源治理方案提供有效的技术和数据支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环境问题愈加突出的同时,环境管理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在线监测技术能够适应目前频发的环境问题,对目前环境管理、治理和预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1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分析

1.1在线监测空气中的重金属含量

目前,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工业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中经常含有重金属污染物,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清除和控制,其存在常具有持久性。为防止大气重金属污染,必须采用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技术,对其来源和浓度、存在范围及迁移规律进行监控。当前对于这一领域最常用的在线监测技术主要为原子吸收光谱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原子荧光技术,这些在线检测技术能够非常有效地监测空气中含有的部分重金属污染物,像Ni、Cu、Pb、Hg、Zn等。

1.2在线检测空气中的SO2含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尤其煤炭消耗愈来愈大,由此而产生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煤炭消耗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烟尘和SO2,其中对大气环境造成最大影响的就是SO2排放。众所周知,空气中的SO2含量过大,会导致酸雨现象从而影响人们生活和健康。因此在线监测空气中的SO2对于空气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目前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不足之处

2.1数据采集不全面

采集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第一步,由于现场具有随机性,所以监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强。具体分析原因,一是采样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对采样过程的重视度不够,抱有敷衍了事的心态,影响采样结果;二是相关资金投入不充足,尤其是监测设备陈旧,不仅运行稳定性欠缺,而且数据误差大,和大气环境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三是个别人员不按规范流程操作,甚至出现篡改数据的现象,导致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低。

2.2监测网络不完善

由于大气监测网络系统不完善,会造成数据浪费、重叠监测等问题,不仅增加了监测工作量,而且监测效果差。以政府设置的环境监测机构为例,由当地政府部门负责,要将数据及时上报给国家气象局的数据中心。但是,气象数据、大气污染数据有差异,目前没有独立部门负责污染监测工作,继而影响具体工作的开展,导致监测效率低下。

2.3大气环境监控的设备设置不均衡

影响我国大气环境监控质量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大气环境监控设备设置的不平衡。俗话说“无米难为炊”,如果没有协调好的地区监控设备,就很难实行高质量的大气环境监控。特别是在县城和偏远地区,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自动化的空气监控站。另外,应用新的大气监控技术显然是不足的。遥感监控等三维监控技术的应用尚不成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措施

3.1提升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第一,采样时要分析大气环境,明确控制点位、采样时间等指标,评估采样工作的难度,做好充足的身心准备。第二,提高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监测手段,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控制,确保时间、范围等数据的有效性。第三,在样本的采集、储存、运输上,一般要求采样后及时传递给实验室,配置规范的采样管、滤膜设备等。第四,在采样频率上,每日采样时间从早上8点开始,其中,NO2、SO2、NOx间隔1日采样1次,每日采样时间为24±0.5h,每月采样15±1天,每年采样12个月,而悬浮颗粒物(SS)间隔1日采样1次,每日采样时间为24±0.5h,每月采样5~6天,每年采样12个月。

3.2提高网络质量

环保物联网是指环保领域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其主要依靠全球传感、通信技术,能够对外部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为实现环保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广环保物联网技术,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所以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加强技术应用,就必须做好此研究,通过整体架构管理与系统优化,实现环保物联网的升级,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3.3加大大气环境监控设备投入

统一全国大气环境监控设备规划,着力解决设备设置不平衡弊端。加强对偏远地区、县域和农村地区监控设备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气环境监控设备的资源。特别是在环境监控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仅要注重地方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环境治理和保护。要高度注重大气环境监控设备的设置和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要继续推进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控等新技术,广泛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监控质量和能力。

3.4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警机制

继续完善大气环境质量预警机制是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通过提升PM2.5自动监控能力并针对PM2.5严重的区域进行整体雾霾污染控制,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对雾霾进行协同处理,也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和约束,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对于统一平台合作,提升大气环境预警管理体系的针对性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3.5统一建设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也是物联网建设的初衷,所以构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体系时,一定要建立统一平台,实现信息方面的共享。需要共享的数据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应急管理方面的其他参数与信息等也是共享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地方上还需要将粗放的管理模式转换为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区域环境的监控综合评价,确保管理有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监控能够真实、及时地反映大气环境的实质状况,为大气污染治理给予有效的数据依据,使人们认知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国持续提升大气环境监控质量,选用有效的监督大气环境监控质量的举措,持续提升环境监控技术水平,防止和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有效的举措使我国大气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确立和优化大气环境监控系统,提升大气环境监控质量,给予精确的监控数据,为环境管理决策给予科学依据。为了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其试剂消耗问题的研究力度,且要与分离仪器结合使用,从而达到理想的大气监测分析效果,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大气监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捷.关于大气污染的环境监测及治理[J].低碳世界,2019,9(02):31-32.

[2]李琪.无人机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8(02):54-57.

[3]蔡旭晖,邹青青,郭梦婷,王坚,梅竹,黄倩倩,张世秋,朱彤.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空间代表性的一个分析实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06):2279-2286.

[4]王海芹,高世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J].改革,2017(05):15-34.

[5]康晓风,于勇,张迪,王光,翟超英.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06):5-8.

论文作者:杨志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

标签:;  ;  ;  ;  ;  ;  ;  ;  

论如何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论文_杨志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