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原因及对策_农民论文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原因及对策_农民论文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原因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实质论文,中国农民论文,当代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与思考

中国的农业、农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归根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1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市场的主体,如果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

一、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

农民问题的根本表现是农民对待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态度,即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去投身、参与和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之取得胜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否能够调动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领导阶级、执政党和政府是否能够充分地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并使之得以实现。历史经验已反复证明,凡是充分地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和调动了起来,革命和建设的形势就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就快,否则,形势就不好,发展就不快。当代中国农民问题,仍然是农民与成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关系问题,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是关系到工农联盟是否巩固,从而关系到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能否真正巩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政权问题。广大农民如果能够主动地、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和工人阶级走,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取胜,否则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对于农民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

要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中国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情绪、态度、心理、行为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依靠力量、主力军,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如党中央在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中第4 条方针所指出的:“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各行各业都要为发展农业做出贡献,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小康。所以,农民问题牵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农民问题应当引起全党全民的高度重视。

二、当代中国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党的政策符合农民的利益,农民的人平纯收入就增长得快,积极性就得到发挥,农产品产量就迅速上升,农村经济就得到发展。例如,1979—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50%,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15.1 %。 1985 —1988年,在粮食大增产,出现“卖粮难”的情况下,由于错估农村形势,改统购派购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价为统购价和超购价的“倒三七”,并且取消生资补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增长5%。1989—1991年, 由于1988年粮食大减产,提高了合同定购价,改合同定购为国家定购,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收购打白条,农民年平均收入只增长0.7%, 1992—1994年,提高销售价,购销同价,大部分地区粮食放开经营,农民年平收入增长3.4%, 仅从以上粮食购销体制的改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就可看出其中的相关关系。

近10年来,农民的人平纯收入从1989—1994年这一较大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下降的,降幅为2.7%,农民的积极性是不高的, 这样就导致粮棉等农产品呈现出一种低产徘徊的局面。例如,全国粮食产量1985年比上年减6.92%,1988年比上年减2.2%,1994年比上年减2.5%。粮食播种面积从1989年的16.93亿亩。减少为1994年的16.4亿亩。 而人口则由103051万增长为119850万,增长16.3%,人均粮食产量由395 公斤降为370公斤,从而开始出现粮食增长(年增长率1.34 %)低于人口数量增长(年均增长1.51%)的严重局面,农民的恩格尔系数1989年54.09 %,1993年上升为58.05%。

造成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根本权益受到了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据有关方面测算,1952—1990年,因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而由农业和工业提供的资金达8708亿元,1990—1993年,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使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9.8%, 但是由于取消了农用生产资料补贴,与国际汇率并轨及成本上升等原因,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28.5%。1994年由于粮食的订购价比市场低得多,农民在完成了定购粮交售任务后,少收入200亿元,完成“二定购”(低于市场价, 高于定购价)任务后,少收入120亿元,完成棉花定购任务后, 也由于定购价大大低于市场价,使农民收入减少100亿元,同时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单化肥的涨价,使农民多支出240亿元,取消平价柴油, 使农民增加支出100亿元,农民因此里里外外少收多支共达760亿元,使农民种植不宗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大大降低,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2、农民的社会负担过重

自农村第一步改革诱发了城市配套改革后,各政府部门和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用多种方式向农民转嫁负担,形成了四面八方向农民伸手进行摊派的局面。党中央三令五申要把这种摊派和农民的社会负担降低到不超过上年纯收入5%的水平,但仍有增无减,据 1995年15期《半月谈》发表按语说,不久前农业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务院法制局等联合调查表明, 1994 年农民的社会负担比上年增长38.2%,金额达85亿元。农民反映说:“头税(农业税)轻,二费(村提留,乡统筹)重,各种摊派无底洞”,农民的很多负担是城市居民所没有的,如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及民兵训练、计划生育、民办教育、筑路、干部补贴、五保户等费用的摊派等。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负担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过大,转移不够,既不能很好地创造收入又增大了农民的负担,并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目前农村劳力约4.5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吸纳了1.2亿,农业劳力尚有3.3亿。 有关专家估计剩余劳力已达1.3—1.7亿人。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农业劳动力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休闲。”有的专家按发达地区的经验测算,每个农业劳动力可负担30亩耕地(北方多些,南方少些),其收入就可不低于务工经商的劳力,照这样算,全国16亿多亩耕地只需5000万人就够了,可见,农业剩余劳力之多。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跨地区流动,到1994年,大约已达800万,这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造成农村劳力跨地区流动的诱因之一,还有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1,1984年为1.71:1,1993年为2.5:1,1994年为2.6:1, 这使农民产生了强烈的攀比心理,纷纷流向发达地区城市以求提高收入,这种行为也反映了农民务农积极性的下降。

三、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对策

解决好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并使之得以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前提下,将农民引向市场,使农民能够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真正实现工农业劳动的等量交换,即工农业产品价格的等价交换。具体对策如下:

1、转变领导观念

彻底解决农民问题,至关重要的是领导观念的转变,这里主要是指战略观念。要坚决纠正过去长时期在战略上向城市、工业倾斜,用农民的剩余劳动转化为工业积累靠控制农民搞工业化的观念。要看到,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的成长阶段,工业和农业都应该依靠自己的积累来求得自身的发展。

要真正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坚决贯彻由市场机制导向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原则。坚决放开农产品价格,形成全国商品、要素市场齐全,自由流通,公平竞争的有序的统一市场体系。

2、改变政府行为

即由计划经济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政府行为,将以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把政府对经济运行微观决策的直接干预转变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充分尊重农民家庭、乡镇企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尤其是政府涉农部门及其所办的国有企业(如粮食企业等),不允许既担负宏观调控(“裁判员”),又担负市场主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

3、加大农业投入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脆弱产业。十年动乱后农田基本设施破坏严重,而集体经济亏虚,大量空壳村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首先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均应对农业倾斜,增加农业投入。“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资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特别要引导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2〕

4、改革土地制度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引起了农村第一步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然而,这种按人头或劳力平均发包土地的制度,使耕地使用空前的细碎化,障碍了农业中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加之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产权关系并未明晰化,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人口和劳力的自然和机械变化,这种土地的平均和细碎分割经营的局限性早已显现出来。农村中有的地区已实行土地制度的逐步改革,允许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流转,采取有偿转包、招标承包责任田等形式,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土地制度,“要在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

5、调整农业结构

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各业。变“耕地农业”为“国土农业”,变“口粮农业”为“食物农业”,变“粗放农业”为“精细农业”,大力开发农地、山地、草地、水体、庭院;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推广规模养猪;大力发展淡水和近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

6、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希望之光,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已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2亿人。已创造占全国工业产值三分之一以上的伟大业绩。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国有企业产值总和的44.5%,目前发展乡镇企业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明晰产权,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和经济形式来兴办乡镇企业。二是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三是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四是乡镇企业选项时,注意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项目。

7、组织制度创新

组织的功能是使社会有序发展。农民问题要解决得好,就必须建立能够表达和维护农民根本权益的自己的组织,同时要建立使农民能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相连接的、将农民引入市场的中介组织。这就需要很好地实现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一要强化村民自治组织,主要是强化其民主自治功能,要真正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以坚强的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能人和精英为村级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经济,加速奔小康的步伐。二要大力倡导、加强和推广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扩大其组织功能,逐步培育其具有农民协会的功能、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三要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以拳头产品为龙头,由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乡镇企业、专业协会等带动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四要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为农民服务的作用。

8、推动科教兴农

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同时,要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根本的出路还是要靠科技和教育。要大幅度提高农村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是加速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带根本性的措施。*

注释:

〔1〕〔2〕〔3〕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标签:;  ;  ;  ;  ;  ;  ;  ;  ;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原因及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