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经济的湿地公园开发研究论文_徐丽凤

基于旅游经济的湿地公园开发研究论文_徐丽凤

青州市弥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青州市生态林场) 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湿地旅游资源是一个同其他类型资源相似的资源类型,但是由于开发方式和对于经济性考量不佳的原因造成其实际建设水平不是很高。由于湿地公园概念还比较新鲜,如果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注意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遵守,那么若干年后,原本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资源便会枯竭,而人文资源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综合对旅游经济的研究和分析,可对湿地公园的开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湿地公园;开发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讲求丰富的生活内容和不凡的生活品质成为了现代社会人普遍的价值诉求,同时,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旅游经济的概念和湿地公园的概念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产业的不断探索和发现而得到现实发展的,但是湿地公园的开发尚缺乏可资借鉴的真正成熟的案例,对于湿地旅游经济的考量不甚有效,这就为基于旅游经济来建设湿地公园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和研究价值。

一、旅游经济相关概述

(一)旅游经济的特点

旅游经济主要是由我国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为主,结合其他相关要素在相互结合的领域交织而成的一个紧密的旅游经济链。旅游经济对于放大区域文化影响,形成聚合效应有巨大作用。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经济而言,旅游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发展全面,带动性好

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旅游业以及相关支持经济如: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密切相关。同时旅游经济的经济性是这些相关经济的全面协调和立体式综合,旅游业依靠区位和资源吸引游客,同时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大力发展,往往旅游业的繁荣也是与其他相关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促进,彼此有利。故而,旅游经济是各其他相关经济的经济功能的综合与放大,在传统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上往往可以发展出不同的新兴经济形式,如:旅游运输业经济、旅游服务业经济等。具体的行业是对旅游经济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持,进一步说明了旅游经济具有带动性好、发展全面的特点。

2.社会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较好

旅游经济是伴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经济形式,其外延随着民众对旅游经济的最新要求而有不同,因而具有涉及范围广、带动范围大的特点。而强大的带动能力不仅促进了旅游经济自身的发展,也促使相关的经济发展,最终形成辐射状的综合效益,在其不断的发展深化的过程中,达成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随着第三经济的持续繁荣,具有着传统经济不可比拟的发展前景。

(二)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

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的丰富和进步,旅游经济在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理论,典型的理论比如:集约化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要素发展理论等。

1.集约化发展理论

集约化原是经济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相对于粗放式而产生,其原本的定义是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更科学的应用管理经验和能力对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管理。旅游经济中的集约化发展理论是将可应用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有价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使得一定数量的旅游资源能够发挥最大价值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优化资源的利用水平,杜绝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2.可持续化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针对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首次提出是在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与环境的巨大压力。制订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纲领,强调在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资源,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人类的发展规律,将未来的环境危机通过目前的控制措施尽可能的降低。

可持续化发展理论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较重要的理论,其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旅游经济对自然、人文资源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损耗,如何利用这种损耗性的开发来平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自然社会保存的需要是可持续化发展理论在旅游经济的核心指导,通过贯彻可持续化发展理论,旅游经济要达到有效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同时尽可能的实现相应的经济价值的目的。

3.要素发展理论

要素发展理论是针对特定区域旅游资源的发展要素制定的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资源要素的平衡配置和效率化应用。这一点尤其适合要素特征明显,如: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等旅游经济发展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湿地公园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氛围不够浓厚

游客的旅游参与感是近年来较常提及的关于游客对旅游氛围评价的一个指标,具体而言,游客要在旅游的过程中摆脱传统的讲授式旅游方式,倡导与风景、习俗的自由交融和个性化体验。由于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的时间尚不足够,导致很大一部分湿地公园的开放程度不佳,大多数游客还是在跟随着导游对边境特色文化进行了解和对附近自然人文景观的观赏,草草的拍照和购买相关纪念品成了这种模式下最普遍的旅游方式,毫无新意的旅游开发理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源的流失,相比于其他城市景观而言,湿地公园内自然风貌独特、旅游文化新颖,应该在特色化、差异化旅游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相关的数据显示在目前以湿地公园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中,40-50%的游客都对当前本地旅游的旅游氛围表现出不满意,没能体会到足够的旅游气氛,旅游购物趋向严重,游客在现实体验中没能实现如景区宣传的相关说法中相近的旅游体验,旅游满足感较差。这说明湿地公园景区在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尚未完全做到优化服务与体验。

(二)无序开发仍然存在

无序式或称粗放式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如今的旅游业内并不鲜见,主要表现在违反自然法则过度开发资源,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明显弱于开发强度,不注重因地制宜的科学化开发方式。比如:在黄河口湿地公园景区进行大规模的游乐设施、浴场的建设施工,一方面破坏了此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游客与自然风景的交融。对生态资源的大幅度开发会导致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下降。与当今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背离。充分发挥资源价值首先要合理配置和安排资源,目前许多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个问题。比如在自然生态景观的开发利用上,不合理且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景观配置建设大大的增加了开发成本,而这些投入本可避免,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依靠既有的旅游资源达成丰富的收益。 无序式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湿地旅游概念的整体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无法准确贯彻。

三、基于旅游经济的湿地公园开发对策

(一)遵循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开发

在针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湿地公园的开发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人类要利用自然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同时遵守自然规律,尊重和爱护自然环境,根据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特性,对资源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将导致旅游区规模经济性的提升。这就需要将可持续发展观念列为资源开发利用应该遵守的首要条件,要做到遵循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开发,就要做到遵守自然时令,比如在黄河口这样生态保护敏感区内建设湿地公园就要进行保护黄河生态的为前提的生态景观建设和维护。不能为了利益而一次性将可利用资源统统开发殆尽。同时,开展自然生态状况区域性调查,针对山区或自然风景区内的物种富集程度、资源损耗程度进行合理估算,针对相关稀缺资源进行特殊手段保护,如名贵山珍集中保护,设立观赏区域,避免人为损毁。通过调查结果还可明晰一定时间段调查区域内是否因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造成物种流失、物种丰富度下降的情况。如果有就要及时的停止对该区域内野生生态资源的开发,做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并举,只有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才有可能实现旅游收入的增加,保证旅游经济建设。

(二)着力提升旅游品质

在对湿地公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湿地公园旅游概念对游客的影响。要积极发挥人文特色对区域性强的旅游产业的影响,主导自然风貌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如颇具当地风情的购物体验、游戏体验等),融合当地特色人文—风貌推出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目前一些湿地公园推出各种民俗活动和相应的民俗旅游项目已经很好的贯彻了特殊性的原则,但是在时间跨度和地域广度上还不能达到足够的覆盖率。外地游客不能在短暂的旅游体验中完全的体验到湿地公园旅游区独特的旅游风情——主题性、自然生态性。未来,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该以经济性为主导,实现对游客的关怀和特色服务的引进,让游客对湿地旅游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并形成良好的映像,争取形成规模化的旅游经济建设。

(三)强化政府支撑体系

未来,湿地公园的旅游业发展要继续加深政策扶持,扩大政策影响力,主要体现为金融政策支持和旅游业政策支持等两个部分,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需要相应主管单位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等积极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包括低息贷款或者发行旅游债券等,深化旅游业与金融产业的合作,倡导特色旅游经济。而在旅游业政策的支持方面,当地政府要积极的引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进行监管,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要在包括用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湿地公园建设以大力支持,确保湿地旅游的快速有序发展。

结语:

湿地公园作为特色旅游概念,由山-河-人文构成的一体化旅游产业链日趋完善,对于国内外有志于自然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的游客可谓诱惑力极大,故而其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丰厚的实力。但是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性的建设和实现,以促进当地经济、人文繁荣的新局面,本文在旅游经济的相关特点和理论的指引下进行了湿地公园开发的研究,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立龙,陆林,唐勇,汪长根. 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运行现状、区域分布格局与类型划分[J]. 生态学报,2010,30(09):2406-2415.

[2]王莉,张宏梅,陆林,蔡利平,杨仲元. 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以西溪/溱湖为例[J]. 旅游学刊,2014,29(06):87-96.

[3]张庆辉,赵捷,朱晋,程莉,海全胜,同丽嘎. 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OL]. 湿地科学,2013,11(01):129-135.

论文作者:徐丽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基于旅游经济的湿地公园开发研究论文_徐丽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