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考物理试卷的能力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试卷论文,物理论文,能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相关的课程标准的公布,标志着我国解放以来范围最广、最为深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在教育部指导下的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正在全国17个实验区积极探索、有序进行。目前实验区最为关注的问题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中考物理应该考什么?怎么考?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只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如统计试卷中各个知识点的覆盖率,这好比评价一座建筑,只看用料多少而不管其结构设计,而新课程的评价观主张对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在认识方面的量的增长,更要反映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质的变化。那么,在中考试卷设计时就要考虑应考查什么样的能力目标,试题应如何命制,试卷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高考物理确立了能力考查的目标,但这一体系对中考不太适用,如在初中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较简单,故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目标显然就不可取,再者这一体系能力目标的划分层次不够清晰,如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就某一道题目而言很难判断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还是分析能力,因此在命题实践中不易操作。因而中考试卷不能简单套用高考试卷的模式。而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和独立操作四级水平层次,对过程与方法划分为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等六级水平层次,对体验性要求划分为经历、反应和领悟三级水平层次。这一体系的目标关系是相互平行和独立的,不是由低到高的台阶,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不能说哪个目标高或低,且每一目标划分很细。因而作为考试设计可以将上述目标作为理念渗透到试题中,但作为试卷考查的能力目标显然有失偏颇,也不易操作。
美国学者琼·梅克教授,依据能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的能力观,创立了以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为目标的“问题体系”,这个体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练习。具体划分如下:
问题体系表
梅克教授创立的能力评价新工具,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我国现在开展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它有机地将题目设计的问题(涉及知识)、方法(涉及过程)、答案(涉及体验交流)结合在一起并构成了由低到高的台阶式能力层次结构体系,为中考物理试卷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为了验证这一评价工具在中考物理试题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对安徽省2003年中考物理试卷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理论进行了量化分析,将在安徽省宣城市收集到的1300个样本的考试数据输入计算机,由SPSS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发现,全卷26道题目共考查了五个主要能力成分。根据每道试题在所属能力层次上的因素负荷,将全卷的能力层次结构划分如表所示:
上表中的能力层次因素与“问题体系”表中的能力层次是否一致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上表中的每一层次中的试题找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再来判断两者的吻合程度。
由上表知,属于第一层次的试题共有11、12两道题,这两道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问题较简单,方法是已知的,答案也非常明确。
如第12题:“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对此,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
A.人人都要自觉做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和人为毁坏物品
B.关闭现有的火力发电站
C.各地都要新建水力和风力发电站
D.停止使用石油资源,而以核能和太阳能取代
本题的问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节约能源的判断方法也是已知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属于第二层次的试题共有4道,这些试题的共同特点是问题是已知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是隐蔽的,答案通常是封闭惟一的。
如第13题: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温度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C.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D.热量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
本题考查的是比较温度与热量两个物理概念,若学生没有掌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就找不出判断的方法,也就不能作答。由于方法唯一,故结果唯一。因此选择题较多。
属于第三层次的试题共有7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一系列的方法,可以得出一系列的答案。
如第22题:按图示电路对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进行实验时,测得5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中,同时记录了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
、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1)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W;
(2)小灯泡亮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
(3)除了表格中列出的数据和现象,你还能发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本试题设计的三个问题是多元的,第一个问题运用功率的公式求解方法,第二个问题是观察图表发现灯泡亮度随电压或电流的增大而增加,用的是读取信息和推理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比较每次的电压与电流之比,比较发现电阻是变化的,用的是比值定义法和比较法。
这样就可以得出一系列的答案。当然本层次中也有几道选择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来设计不同的选项,考查学生的能力。
属于第四层次的试题共有7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方法和答案都是开放的。
如第20道:“铅球是用纯铅制成的吗?”体育课后同学们提出了疑问,请你设计一种鉴别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假设铅球是实心的)。
(1)写出所需的实验器材;
(2)简要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本题要求学生选取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是典型的探究性试题,其方法和答案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开放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这一层次的试题通常是主观题。
属于第五层次的试题共有6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问题到方法和答案均是未知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能力的最高层次。
如第5题:你做过“火花放电”实验吗?请列举一个与“火花放电”原理相同的现象:______
对于本题学生首先要弄清“火花放电”的原理,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再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其原理是否符合“火花放电”的原理(逻辑分析方法),最终才能确定答案的正确性。这从问题、方法到答案均是开放的。
再如第26题:今年3月下旬,香港淘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淘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泄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形存水弯头处没有存满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见下图)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U形管是一个连通器,再运用其原理即两管中水位等高的方法来分析,正常使用时应充满水,这样就可以把地漏和下水道的空气隔开。若U形管水弯头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甚至是干的,就使住户卫生间的地漏与室外下水道相通,造成病毒大面积传播。
以上对2003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得出的五个层次试题所代表的共同能力特征,与梅克教授提出的“问题体系”的能力层次正好吻合,这说明运用“问题体系”这一能力评价工具在中考命题中是有效、可行的。它不仅解决了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命题所要考查的能力目标(五个层次的含义),也指出了试题考查的质的能力结构(试卷设计应包括五个层次的试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理论为我们科学地编制试题提供了一种通俗易懂的方法。也为我们今后科学地评价试题指明了方向。当然在试卷中每个能力层次中应由多少数量的试题来构成全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标签:中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