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认识米》为例论文_杨德富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认识米》为例论文_杨德富

杨德富(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 重庆 北碚 400707)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096-02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地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获取广泛的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现以我执教的《认识米》一课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一、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长度单位“米”,是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会用厘米、分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选择这样开课:

孩子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量较短物体的时候通常用厘米和分米作单位,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 6厘米呢?1分米呢?学生比划,老师一边用尺子验证,一边评价。

师: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呢?......

师:他们在说身高的时候,都说到了“米”。米和厘米、分米一样也是一种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认识米”。

新课伊始,老师让学生一边回忆一边结合身体尺子比划,对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充分复习、唤醒。肯定学生利用身体尺子记忆长度的方法,鼓励他们运用这个成功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身高一米几十几厘米。 自然引出课题“认识米”,激起学生学习“米”的强烈愿望。

二、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取新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开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

1.估计老师身上的1米高度。

我的身高是1米70厘米。那孩子们说一说,这1米 70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的高度呢?从头顶往下减70厘米就是1米高,估计一下,从老师身上哪个部位到地面的高度大约是1米?老师随机抽了3位学生回答并贴上标签。

2.估计绸带的1米长度。

全班讨论估计1米长的绸带,请1名学生代表剪下来。

3.自主活动,认识米尺。

师:这根绸带真的是1米长吗?怎么办呢?

生:用米尺量。

师:你们为什么称它为米尺呢?

生:长度正好是1米。

师: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把米尺,请大家仔细看看,米尺上都有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后,全班交流得出: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再引导学生用手1分米、1分米去比,让学生再次经历、感受1m=10dm。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70厘米有多长的经验,合理猜想出1米高,为测量身高米尺作好铺垫。然后组织学生在游戏中先估计出大约长1米的绸带。再引导全班讨论,为了得到准确的1米长,需要米尺来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米尺”的自主探索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活动中,学生运用原初经验,通过分析、归纳,产生新的活动经验,得出新知识。

4.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测量1米长度。

(1)刚才这根绸带到底是比1米长或是短呢?我们交了米尺这个好朋友就可以来量一量了,谁来?边量边给同学们说你是怎么量的?老师适时剪出1米长的绸带。

(2)现在我很想知道到底我哪里到地面的高度正好是1米?谁愿意帮我来量一下呢?抽生量并指导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老师知道了这么高是1米。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的高度大约是1米吗?下面我们在小组里合作量一量,合作要求:1、注意安全。2、先量1个同学,其余同学要根据这个同学的身高米尺得到自己的身高米尺。3、要有分工。4、量好后每个同学都要好好的打量打量并用手比一比多高大约是1米。全班汇报。

(4)量手臂上的1米。

通过刚才的合作,我们知道了竖着比这么高是1米,那横着比多长是1米呢?这将是我们小组的第二次合作。我们已经有了第一次合作的经验,那谁来说一说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全班汇报交流。

在认识米尺以后,先组织学生用米尺测量出准确的一米长绸带,贴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时时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然后再准确测量出老师身上具体哪个部位到地面的高度是一米,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竖着、横着测量出身体上的1米。回应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经验,身体多了2把身体米尺。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测量、动手比划、用脑感悟。充分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米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让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我接下来进行这样的教学:

1、寻找教室中的1米。

同学们估计教室里面哪些东西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或者是从哪儿到哪儿大约是1米。然后分小组验证。

2、寻找数学书中的1米。

如果我们用数学书来摆成1米长,大约要几本书?都是一样的书为什么这样要5本,这样只要4本呢?我们摆的方法不一样摆的本数也就不一样了,可是,它们的长度却是一样的,都是1米。

3、寻找绸带的1米长。

来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用手把1米比出来。小组的最后一次合作请同学们剪一条1米长的绸带。老师有要求:不允许拿米尺,请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认真的估计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然后我们再谨慎的剪下绸带,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新生经验1米的长度,在教室里面寻找1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用数学书来摆成1米长,大约要几本书的活动,唤醒了学生数学书有多长的经验并与新生的1米长经验融合,估计出大约要几本书。思考都是一样的书为什么这样要5本,这样只要4本呢?启发学生思考,摆的方法不一样,摆的本数也就不一样,可是,它们的长度却是一样的,都是1米。向学生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积累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寻找绸带的1米长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新生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与课初的1米长绸带相呼应。

这节课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得很开心,课后孩子们对米都有很深的印象,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在量较长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米做单位,能比较准确的比划出1米长,并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进行有关测量,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知识的经历与体会,多一些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与体验,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培养学生核心数学素养的主阵地,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最最喜欢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6

论文作者:杨德富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认识米》为例论文_杨德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