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南通 226600)
【摘要】目的:对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90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实验组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治疗前的数据相比较而言,实验组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的疗效确切,能让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得到一定的修复。
【关键词】依达拉奉;纤溶酶;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82-02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在逐渐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脑梗死的发病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进展性脑梗死是指病人发生脑梗死六个小时后,颅脑内局限性缺血的相关症状出现进展性的发展,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阶段性的加重。通过相关研究了解到,进展性脑梗死已然成为临床中致残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难度,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针对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90例,所有的患者经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随机将选取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5例,其中实验组的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21例。患者的年龄在54~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6.5)岁;对照组的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患者的年龄在5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9±6.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即应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活血化瘀类等药物。实验组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进行治疗。依达拉奉30mg以0.9%氯化钠溶液100ml混合后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使用10天为一疗程;而纤溶酶200U-300U以0.9%氯化钠溶液250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10天为一疗程。在完成一个疗程的治疗以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功能评分越高,就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越严重。[2]
1.3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主要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率作为评价标准,评分变化率为治疗后的评分减去治疗前的评分与治疗前评分的比值。基本痊愈的评分变化率是91%~100%;显著进步的评分变化率为46%~90%;进步的评分变化率为18%~45%;无变化的评分变化率为17%以下;死亡就是指患者的病情进展失去生命体征,临床已确诊为死亡。治疗有效率例数为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和进步率三项之和。
2.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详情见表1。
通过上表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到,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57.78%,而实验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80%,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依达拉奉与纤溶酶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是比较显著的。[3]
3.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中比较严重的类型,其发病率是比较高的。诱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脑内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在斑块破裂后,就暴露出内皮下胶原组织,使得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而且血栓素的释放会加剧血小板的聚集,这样也就加剧了血栓形成,影响了血液循环,进而阻碍了脑细胞的供血供氧,最终诱发脑梗死。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纤维蛋白降解为小分子,从而促进血栓溶解。而依达拉奉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脑进行保护。通过临床研究证明,依达拉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除此之外,依达拉奉还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等的氧化损伤,可以有效的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总而言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并且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对患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瑞祥.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4(17):22-23.
[2] 闫鹏,姜玲.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04):19-20.
[3] 杨霄伟,齐宇,李艳丽.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1(03):54-55.
论文作者:杨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进展论文; 脑梗死论文; 评分论文; 达拉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