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40例,使用干扰素治疗,喜炎平组40例,使用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利巴韦林组40例,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喜炎平组和利巴韦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效果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喜炎平组与利巴韦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效果相比较,P>0.05。结论: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中,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干扰素;喜炎平;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
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发病人员多为5岁以下幼儿,集体性发病,具有传播快、传染性强的特点[1],发病后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疱疹破溃后则形成溃疡,一些患儿会合并心、脑、肺等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2],因此,在发病后,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为患儿的安全提供保障。目前,临床治疗中,炎琥宁、喜炎平、利巴韦林等对手足口的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还未有深入的研究[3]。为探讨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取三种方式治疗,现将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40例,男患儿26例,女患儿14例,年龄在10个月-5岁,平均年龄在(3.1±0.6)岁,喜炎平组40例,男患儿25例,女患儿15例,年龄在11个月-5岁,平均年龄在(3.1±0.8)岁,利巴韦林组40例,男患儿24例,女患儿16例,年龄在1-5岁,平均年龄在(3.0±0.5)岁。三组患儿均在发病2d内到医院就诊,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典型性,经各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后,排除了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其他疾病,无各种先天性疾病及缺陷,且就诊前未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将三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并加强专科护理。在上述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干扰素治疗,干扰素剂量为8万IU/kg,1次/d;喜炎平组使用干扰素8万IU/kg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次),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治疗,1次/d,连用7d;利巴韦林组使用干扰素8万IU/kg联合利巴韦林10mg/kg治疗,溶于5%葡萄糖液100ml静脉滴注治疗,1次/d,连续治疗5-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3d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4d内皮疹完全消失、疱疹全部结痂,无新皮疹和疱疹出现;有效:治疗3d后,患儿体温基本稳定、皮疹部分消退、疱疹结痂、口腔黏膜溃疡减轻但未完全愈合,仍有散在皮疹出现;无效:治疗3d后,患儿仍发热、皮疹未消退,无减少或增多,口腔溃疡明显或患儿出现新的并发症。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喜炎平组和利巴韦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喜炎平组与利巴韦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比较,P>0.05。具体见表1。
表1三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2.3三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三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出诊性传染病,能够通过粪便、口途径、飞沫、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发病季节是夏季和秋季[4]。婴幼儿是主要的发病人群,潜伏期为2-7d,病程为5-10d,若病情严重,病程时间会延长,通常,在及时的治疗后,患儿病情轻微,则预后良好,但患儿病情严重,则预后效果较差,严重时会导致死亡[5]。临床治疗中,目前常用炎琥宁、利巴韦林、喜炎平及干扰素等,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和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上,目前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为探讨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使用干扰素、干扰素联合喜炎平、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显示,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和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高于干扰素治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干扰素联合喜炎平和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干扰素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形成的水溶性蛋白质,进入机体后,在细胞表面与特殊的膜受体相结合,发挥出抗DNA及RNA病毒的作用,继而使感染病毒细胞的病毒复制受到了抑制,而且干扰素能够增加T细胞和K细胞的活性[6],产生的淋巴细胞能够杀灭病毒,从而增加了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综上所述,干扰素分别联合喜炎平、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慧超. 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1):1901-1902.
[2]张建华,王莹,赵华,王景慧.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0):101-102.
[3]谷颖伟,张翠兰,卢丽燕,金志刚. 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炎琥宁注射液分别联合利巴韦林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后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8):78-79.
[4]邹书婵, 姚件妹, 沈晓勇. 利巴韦林及喜炎平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 2012, 33(3):528-528.
[5]魏萍.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25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4):334-335.
[6]谷广辉. 喜炎平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19):142-143.
论文作者:张志勇, 张艳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9
标签:干扰素论文; 患儿论文; 手足论文; 皮疹论文; 小儿论文; 三组论文; 时间论文; 《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