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28例患者中肢体肿胀完全消失20例,消失时间为3~14天,彩超复查血管再通或侧肢循环形成。剩余8例均肢体肿胀均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于肿胀消退后20天及8天又复发血栓形成,其中自动出院2例,再次应用以上治疗1周2例,肢体肿胀消退。结论:实际中恶性血液病出现DVT的原因主要包括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静脉血液瘀滞、血小板异常。DVT临床诊断在依据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考虑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溶栓治疗能够溶解新鲜血栓,但溶栓治疗同时还需对抗凝剂进行应用。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肢体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13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见于长期卧床和手术后,但临床中关于恶性血液病并发DVT临床报道较少[1]。现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28例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28例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包括16例女、12例男;年龄范围38~77岁,平均年龄为(48.3±5.8)岁。全部患者均经过细胞学和病理证实,并正在或曾经接受过化疗。原发疾病包括1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均为Ⅲ~Ⅳ期。10例急性白血病,其中处于缓解期4例。2例为多发性骨髓Ⅲ期IgG型。6例患有高血压,4例患有糖尿病,2例心功能不全,6例治疗过程中实施股静脉穿刺、置管,均无手术史。
1.2 临床表现
1.2.1诊断要点 双侧或一侧下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Homans征阳性。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过多普勒超声确诊。
1.2.2DVT累及部位 18例为左下肢,12例为右下肢,左右肢比例为1.5:1,双侧受累2例,具体累计部位如表1。
表1 DVT累及部位
注:其中2个以上静脉受累24例(85.7%)
1.2.3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 28例中凝血功能异常18例,血小板数在89~310×109/L,基本正常。
1.2.4双下肢周径差 患侧大腿周径比正常粗0~15厘米,平均4.3厘米。患侧小腿周径比正常粗0~8.7厘米,平均2.8厘米。20例周径差大于等于2厘米,比例为71.4%。
1.3 治疗
主要应用非手术治疗方式。28例患者均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提高(较心脏平面)20~30厘米,膝关节保持稍屈曲位,进而使急性期水肿降低,形成对肺栓塞的有效预防。为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每次4000U,每日1次,10~14天为一疗程。为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滴注,在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20万U尿激酶,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其中2例转诊上级医院实施腔静脉置滤网手术。治疗期间对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
2.结果
28例患者中肢体肿胀完全消失20例,消失时间为3~14天,彩超复查血管再通或侧肢循环形成。剩余8例均肢体肿胀均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于肿胀消退后20天及8天又复发血栓形成,其中自动出院2例,再次应用以上治疗1周2例,肢体肿胀消退,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有出血倾向出现,未发生肺栓塞。
3.讨论
恶性血液疾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本研究中18例源于淋巴浆细胞系统恶性肿瘤,10例急性白血病[2]。实际中恶性血液病出现DVT的原因主要包括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静脉血液瘀滞、血小板异常[3]。凝血功能监测中存在异常的包括18例,比例为64.3%;研究中28例患者正在接受化疗,并有6例患者实施了静脉穿刺、置管,这些会对静脉壁造成损伤;研究中12例患者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会引起血液淤滞;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血小板异常。DVT主要存在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临床中将大小腿周径大于等于2厘米作为DVT临床征象,本研究中71.4%病历周径差大于等于2厘米。DVT临床诊断在依据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考虑影像学检查结果,当前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近端DVT诊断具有97%特异性和敏感性,本研究均通过此方法确诊。当前临床中治疗DVT主要采用抗凝疗法和溶栓疗法,通过溶栓治疗能够溶解新鲜血栓,但溶栓治疗同时还需对抗凝剂进行应用。本研究中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治疗DVT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不仅患者接受程度高而且疗效显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对患者康复形成严重影响,进而延迟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化疗,对原发病治疗造成影响。若血栓发生脱落,很可能会造成肺栓塞,患者很可能因此而猝死。若患者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要对血压、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并充分关注凝血功能[4]。若患者长期卧床,则应开展机械性预防,以加强下肢回流,引导病人进行踝关节伸屈[5]。针对需多次经静脉途径给药患者,应尽可能降低股静脉置管、穿刺,防止同一静脉、部位重复穿刺[6]。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唐黎明,马玉亮,等.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12):1103-1105.
[2]侯训凯,林永杰,石恩东,等.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药房,2015,(30):4221-4223.
[3]袁国伟,王步云,巫水周,等.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3617-3619.
[4]陈红,王维,肖彩芝,等.脉通散外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恶性肿瘤下肢血栓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0):5053-5055.
[5]尹岩,周静敏,曹洁,等.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疗效[J].山东医药,2015,55(41):79-81.
[6]刘春江,陈世远,王孝高,等.置管溶栓与单纯抗凝对比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4):303-306.
论文作者:罗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血液病论文; 肝素论文; 肢体论文; 尿激酶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