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视角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

研究探索〈〈〈 YANJIUTANSUO

档案学视角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韦珍妮 徐辛酉

摘 要 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跨国的特殊性,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设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通过以档案学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讨了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 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 档案理论 保护

从东到西,广西有东兴市、防城区、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县和那坡县等八个县(市、区)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该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档案,包括文字、录像和录音。但是,由于对档案的理解有限,这些档案在保护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从档案学视角切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探讨非遗档案于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作用,寻求在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实现质的飞跃的途径。

一、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分析。(1)跨国性。跨国性是广西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彝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京族和回族等从中国迁往越南,然后从越南迁往中国或从中国进入老挝,然后转到越南的跨境民族。这些来自于同一族源不同国籍的跨境民族的边民进行着跨国血缘、姻亲、族缘、地缘和业缘上的互动,故而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这也创造了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性质。(2)文化交融性。越南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在诸如龙州布傣族侬侗节、东兴京族哈节、靖西壮族抛绣球、春牛舞、赶歌圩、七月十四(越方称斯席节)等民俗活动以及天琴的弹唱等曲艺中,中越边民相互参与,相互促进。但因受本国传统文化和主体民族文化影响,双方共有的民俗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会有所差异。如越南高平岱族地区在农历二、三月和八月进行的“请月神习俗”与广西边境壮族的中秋节共有赏月、请月神的仪式,都具有表达“团聚”的文化元素。除此之外,越南岱族对此还有关于农事方面的诉求。(3)睦邻性。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人们不需要面对面也能进行交流沟通。但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手机上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疏远了在物理空间上距离较近的邻里。与国外同宗共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系邻里、邻村、邻国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在保护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边境县的保护单位开展了“非遗展览”、民俗旅游和“文化遗产日”等保护活动。靖西的壮锦等项目还代表广西参加了粤琼桂非遗研讨会和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全国性活动。自2012 年以来,中国和越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不断完善。截至2019 年1 月1 日,示范点由8 个增加至59个,其中每个点都有一个普查资料阅览室(数据库),为边境非遗档案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但档案部门的缺位使得边境非遗档案工作仅停留在简单的资料收集与保存层面,多年来未有质的提升,它也没有使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示范区发挥应有作用。

2018年10月22日至24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主办,上海财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杂志》协办的第三届“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以下简称“馆长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英贤图书馆举办。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等海内外高校图书馆、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图情杂志社等60余位馆长、专家出席论坛,并围绕“图书馆组织转型的方向与路径”“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与机制”“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整合与利用”等话题共同探索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的重塑之道。

二、档案学视角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

1.档案价值理论:提高价值认识,助推保护工作。真实、系统、全面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档案价值的具体体现。它服务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宣传工作。但在“后申遗时代”,我们不仅要重申报,更要注重如何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情感价值很少被注意到。广西京族、布傣族、苗族、瑶族等跨国族群,长期以来与越南一方相关族群进行着跨国血缘、姻亲、族缘、地缘和业缘上的互动。甚至不少诸如侬侗节、哈节、赶歌圩等传统民俗节日双方边民都互相参与。随着全球化进展加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面临着弱化、边缘化的危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边民渐渐意识到他们自身拥有的文化和技艺的重要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加收入的渠道之一。要进一步使边境人民对自身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知之明”,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了解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以及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让他们明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他化”[1]。就广西边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现有基础上,可以通过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情感价值,唤醒边境人民的文化意识,促进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由上可知,从档案学理论出发提高对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认识、探索开发、建档工作的认识,它可以促进对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摆脱“重申报,轻保护”的困境。

1.档案学视角下整体保护框架设计。从档案学的角度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在尊重边境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以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对象,各保护单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保护广西边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保护工作中,以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和文化空间为基础,各县文化馆为档案收集单位。各级档案馆协助指导,集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技术,建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际档案数据库和技术维护工作。各边境市档案馆在区档案馆指导下派遣专人负责非遗档案上传工作。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

2.档案多元论:多方参与建档,壮大保护合力。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倡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保护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如龙州县金龙镇美女村的李少军组成了一个文艺团队来演唱七弦琴;天琴小美女弹唱队由屯里8—12 岁的小姑娘组成。屯里180 多户人家,绝大部分都会弹唱天琴,甚至越南也有边民慕名前来学习。这样的氛围,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态性。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如此好的传承现状。有如龙州的花凤舞,随着传承人的逝去再难寻踪迹。为更好地保护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利用档案多元理论,在鼓励社会参与的同时,强调“档案的多主体来源。换句话说,就是鼓励所有社会群体参与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广西边境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促进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档工作向多元化转型,摆脱扁平式和单一式的建档方式。

三、档案学视角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和宣传部门可从数据库中提取档案资料开展非遗展览、开发利用等工作。此外,数据库档案依托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民惠民示范带建设,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和空间,实现档案的价值,促进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档案鉴定环节缺位,保护缺乏保障。在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中,只有简单的认定,档案鉴定环节是缺位的。但认定和鉴定是有区别的,并且对象不一样。档案认定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进行。鉴定主要是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本身的价值。由于理解的局限性,保护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位认为对这类档案没有鉴定的必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小而珍贵。这种想法显然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在广西边境地区,文化资源丰厚而独特,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分散在边民手中、地方精英以及学者等社会人士的手里,这些档案数量庞大,内容良莠不齐,亟待建立鉴定标准和鉴定原则。

5.档案只存不用,各保护单位间缺乏沟通,保护后劲不足。文件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依托,开发途径主要通过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巡游展销、展览等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很少使用。地方博物馆负责的非遗展览、“文化遗产日”宣传非遗的资料都是在网上下载的。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与新闻广电局等非遗保护单位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再加上边境地区地形地势复杂,交通诸多不便,使得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各自为政、有价值的非遗档案没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各保护单位形成“信息孤岛”的局面。在项目申报成功之后,这一局面表明保护后劲十分缺乏。

1)城际公路。城际间的高速、国、省、县等各级公路均应选取。在城市近郊、工矿区等公路过密地区,图上长度不足1 cm(实地面积2 500 m),平行间距不足5 mm(实地面积1 250 m)的短小岔线可酌情舍去[2]。

3.档案整理较为粗浅,保护存在误区。对凌乱文件进行排序、分组、排列和编目是一个归档的过程。系统原则、分级原则和防止泄密是归档的原则。由于认识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在笔者所调研的文化馆内,纸质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只是项目申报书,而且没有将其进行分类。仅申报一项存放一个项目的申报书,非遗传承人的档案分开保存。数字化的档案材料按着项目名称进行分类,建立文件夹分开保存,存放在专人保管的电脑里,没有备份,并且没有根据《DA/T22-2000 档案规则》进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编排具有持续增补性的特点,但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文化的发展并未得到补充,整个档案整理的过程较为粗浅。

四、档案学视角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3.其他档案理论:多维度着眼,提升保护质量。作为一种文化的凭证,广西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应该仅仅在完成申报工作之后,就静静地躺在档案盒里或电子存储设备中。正如加拿大档案学家Yvon Lemay 认为:“‘探索性’开发(exploitation)是在行动、目的、时间、材料之后影响档案的第五个维度。”[2]开发利用也是影响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每一步,从形成到最终保管都很重要。依据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笔者将这一完整的过程划分为建档前的收集阶段、建档中的申报服务阶段和建档后的保管利用阶段。每一阶段中因价值形态不同,其功能作用也有所不同。此外,面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拥有多个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境地区,以档案馆为主的建档主体应该在关注显性知识时也关注不被表达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难以通过具体的实物、载体使之明确表达出来[3]。故而隐性知识的表达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分析,更需要多方验证,以使隐性知识明确表现出来。

4.档案保管条件简陋,保护力度有待加强。档案的保管,针对不同载体的档案,保管方式应该有所区别,特别是由于边境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不高、气候偏热偏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防潮、防湿、控温、防虫蛀等是特别应该注意的工作。由于人员保护意识薄弱,有将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像保存旧报纸一样保存”的现状。档案馆作为档案保管部门,拥有比其他部门更多的专业档案存储技能和人才。广西边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由文化保护单位保管,未进入档案馆。由于档案保管单位缺乏专业的档案保管知识和技能,保管环境多为部门负责人简陋的办公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条件没有保障,不利于保护广西边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一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意图

1.档案收集力量分散,保护合力有待整合。目前,有三股力量推动了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工作的发展。一是来自官方力量,主要以地方文化馆为核心,通过非遗普查收集档案。二是来自民间力量,主要以边境地区为非遗申遗工作奔走的热心人士为主。三是来自学术界的力量,主要以界内到边境开展调研活动的专家学者为主。三股力量又主要以官方收集为主,也只有官方收集的档案作为非遗档案进行保管。但地方文化馆多只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没有细化工作、因地制宜。收集的仅是项目申报书要求填写的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信息,但濒危的程度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此外,在人口普查期间收集了非遗项目的视频和项目访谈记录,但由于设备、人员等条件的限制,视频质量还有待进一步考量。如靖西市非遗普查工作主要由靖西市文化馆具体开展。靖西市文化馆共有11 名工作人员,其中仅两位熟练电脑操作技术,开展非遗普查时,全馆工作人员分头对非遗档案进行认定、采集信息和收集档案。这些粗浅的采集,使得档案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地方人士这股力量常和学术界内专家学者这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他们在地方调研的过程中,从边民手中收集了不少文字材料,从影视人类学等角度录制了不少视频资料。如龙州县的农瑞群,退休后为龙州申遗事业奔走,对龙州非遗项目如数家珍,每当龙州有民俗等节日活动开展,他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内、QQ 群里广而告之,吸引学术界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中国大学学者带领研究团队到龙州拍摄天琴等纪录片,收集了大量丰富的材料。百色学院的师生们还制作了一系列关于百色地区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这两股力量所收集到的档案,质量较前者高,但仅作为一种研究的参考材料和佐证,它没有直接存储为非遗档案,并且没有开展特殊保管工作。

教学视频的创建是翻转课堂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通过深挖教材内容,选取合适的课程内容,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目标以及确定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教学大纲,重新确定每部分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知识点和班级的差异,并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设计,不能一概而论;最后,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按照检索的时间范围及内容范围,该文共获取42篇相关论文。按文章发表的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以下结论:

2.档案学视角下具体保护策略举措。(1)社会参与建档,整合保护合力。广西边境地区由于处于“老少边山”地区,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使得这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保存相对其他地区而言较为完整。非遗传承人、村民、地方精英、相关文化部门等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边境地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于此应该充分利用群体智慧,依据拥有资源量建立主次分明的责权。可以从县到镇(乡)再到村层层落实责任,到村屯一级可以组成以非遗传承人为带头人的非遗文化护卫队,以便集中当地力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档案部门介入建档,增强保护实力。档案部门不应被排除在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外。在整理、鉴定、分类和保管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档案馆的支持。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熟练地按照《DA/T22-2000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DA/T18-1999 档案著录规则》以及《DA/T35-2007 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则》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4],以完善鉴定和整理流程,做好破损档案的修复与装裱工作,延长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存寿命。这为中越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增强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实力。(3)整合资源建立数据库,强化保护举措。在边境地区各县(市)文化馆及自治区、边境市、边境县(市)档案馆的技术支持和人员配置下,共同建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际档案数据库。数据库中的资料由各边境县(市)文化馆收集报送各边境县(市)档案馆整理鉴定后提交。但在提交之前,负责提交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区档案馆组织的培训。由区档案馆法规处制定一套《广西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各级层层分工,明确责任。数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人管理。数据库资源可用于边境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展览、研究、宣传等。同时,社会各群体可注册登录在线查看。机密的档案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保密工作。(4)确立定期普查制度,保护非遗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动态发展的特点,这就要求数据库中的档案应与时俱进。再次普查时,边境各县文化馆应该派人协助档案馆人员开展普查工作,及时更新非遗档案信息,并将更新的档案信息交与上传数据库的工作人员。原有档案信息不必销毁,以便于使用者对比查看,观察研究其发展规律,确保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以及活态化传承。(5)多部门联合发力,增强保护后劲。要消除各部门间信息孤岛的现象,就必须提高各部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打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有局势,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自发挥自身能力。就保护工作而言,各部门利用优势参与保护广西边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现有的学校开展弘扬和教育保护工作,博物馆负责展览,图书馆负责编研,媒体单位负责宣传,相关文化部门负责申报保护的工作等等。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将加强沟通,共享资源,合作共建。加强对申报后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扭转“重视申报,轻视保护”的局面。

广西边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地理位置和文化视角的边缘地带,保护工作面临着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为复杂的问题。通过档案学视角窥视探析,笔者期待其能“去边缘化”,能在广西边境地区持久存续和发展。

我说,佟老板,想必皮副乡长和李顺都跟你说了,我也还是那句话,这个鱼塘是签了三十年的合同,我呢,一个老头子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打算留个念想。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王玉钰.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56-58.

[3]葛明贵,谢章明,解登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育价值[J].江淮论坛,2009(5).

[4]戴旸.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的建设:国外经验与中国对策[J].档案学通讯,2016(6):11-1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xi Border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val Science

Wei Zhenni, Xu Xinyou

Abstract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Guangxi and the transnational speciality of culture,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other regions. Based on the archival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border areas of Guangxi,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in Guangxi.

Keywo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Guangxi border; archives; archives theory;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G275.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5-27

DOI: 10.16565/j.cnki.1006-7744.2019.12.22

★基金项目: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档案学视角下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Gxun_chxzs2018069);2017 年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青年学者创新团队“广西边境涉外档案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韦珍妮,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徐辛酉,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馆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档案与社会治理。

标签:;  ;  ;  ;  ;  

档案学视角下广西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