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食用菌产业提质升级—访贵州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邱胜
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更要依靠科技支撑,助力食用菌产业提质升级。
当前,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消耗低、产出大、效益好、产业前景广阔的特点,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贵州食用菌发展规模的壮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贵州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就科技如何助力食用菌产业提质升级接受了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
防汛抗旱取得新的胜利。安全利用雨洪资源和收好湖库尾水累计25亿m3,提供用水87亿m3,抗灌农田2 576万亩(171.73万hm2),解决240.1万人的饮水困难,实现抗旱减灾效益285亿元。科学应对相继出现的9场次大范围降雨过程,累计抢排入江32.5亿m3,解除457万亩(30.47万hm2)农田渍涝威胁,全省防洪减灾效益76.8亿元。
保障菌材供应
: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去年,贵州作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决策部署;今年,食用菌又被作为12种重点产业之一推进。可以说,食用菌已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请问目前全省食用菌发展情况如何?
朱国胜: 2018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为20万亩,产量90万吨,产值102亿元。全省食用菌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香菇、平菇、木耳、茶树菇、红托竹荪、冬荪、姬松茸、羊肚菌、金针菇、杏鲍菇和海鲜菇。这11个品种为我省主导品种,面积、产量和产值总值分别占全省食用菌的93%、92%和93%。红托竹荪产量3.2万吨、冬荪产量0.3万吨,种植规模排全国第一。
:具体来说,全省食用菌菌种生产供应存在哪些特点,在保障菌材供应上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2 下载频次 54篇高被引论文的总下载频次为45 839次,单篇最高下载频次为4 194次(对应的被引频次为104次),单篇最低下载频次为81次(对应的被引频次为20次),平均下载频次为849次∕篇。其中,下载频次>2 000次的论文有3篇,500次<下载频次≤2 000次的论文有26篇,100次<下载频次≤500次的论文有23篇,下载频次≤100次的论文有2篇。
: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省农科院在提供食用菌科技支撑上做了哪些工作?
朱国胜: 加强农民培训。充分利用“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加快建立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食用菌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配合涉农科研院所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服务,在各地农民培训计划中提高食用菌生产培训的占比。配合企业和合作社,从食用菌种植、管护、采收、分级、包装等各个环节对农民进行实操培训,培养职业菇农,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食用菌农民队伍。
保障木质菌材持续供应。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政策建设木质菌材基地,鼓励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建立木质菌材基地。重点在织金、大方、安龙等县新建以栎类、桤木等为主的木质菌材基地50万亩。
推进资源化利用。科学配置草腐菌和木腐菌比例,综合利用茶树和经果林修剪枝条、农作物秸秆、酒糟等废物生产菌棒,减少木屑原料使用,提高农林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强化科技支撑
我们在保障菌材供应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朱国胜: 在人才培养方面,省农科院加强食用菌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辟人才绿色通道,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
朱国胜: 全省食用菌菌种生产供应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母种主要依赖引进和自育。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大宗品种母种主要为外源引进,占比88.31%;特色优势品种天麻、竹荪和冬荪母种主要由本省科研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占全省种源的11.69%。第二,栽培种可以通过自行扩繁生产解决。由具有菌棒生产能力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外购母种,自行扩繁获得栽培种。第三,优势龙头企业菌种生产能力较强,全省20余家重点企业菌种实际生产能力超过全省菌种需求量的80%。
在示范推广平台建设方面,省农科院成立了“贵州利康农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团队全面参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园区“义龙新区龙广珍稀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服务,并与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成立“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有菌种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8条草腐菌培养料发酵隧道、食用菌出菇大棚、加工实验室等,成为科技成果熟化及示范推广平台。
朱国胜(左一)在六枝特区现代农业循环生态园食用菌种植基地了解情况。(贵州省农科院供图)
在中试平台建设方面,省农科院内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食用菌菌种生产活动板房800平方米,简易出菇插地棚500平方米,可满足食用菌母种和原种生产、新品种出菇小试及中试试验、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小试及中试试验等。
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贵州食用菌产业信息网”和“贵州中药材产业信息网”,并与食用菌行业门户网站“易菇网”建立了合作,可为全省食用菌产业提供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并协助第三、第四两届全国天麻会议分别在贵州德江和大方召开,大大推进了全省天麻产业的发展和贵州列入天麻药食同源试点省;为贵州省微生物学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食用菌分会会长单位,成为全省食用菌行业交流和食用菌产业最重要的服务平台之一。
:目前,省农科院在食用菌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朱国胜: 贵州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成果显著,如今已初步建立以纳雍、织金、大方、黔西和普定为中心的乌蒙山珍稀食用菌产业核心基地,以安龙和义龙试验区为核心的黔西南珍稀食用菌核心基地,以剑河为中心的黔东南苗岭核心基地,以德江为中心的铜仁核心基地。目前,食用菌团队建立了“贵州省微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平台”“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贵州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共建的“微生物资源及生物信息联合实验室”食用菌研发平台、“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研发基地”等研发平台,包括标本馆、菌种库、微生物实验室、发酵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理生化实验室。配备有荧光倒置万能显微镜、可摄相的体视显微镜、冷冻切片机、发酵罐、液相色谱、生化培养箱、光照培养箱和人工气候箱、无菌操作台、冷冻干燥机、各种离心机、PCR仪、液氮罐等,可以满足菌种资源的收集、评价、选育、繁育、保存、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和产地初加工研究。
抓好技术培训
:加强技能培训在食用菌发展中也很关键,省农科院怎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稳定菌材供给。力争全年提供木质菌材120万吨左右。稳定省外菌材采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开拓采购渠道,扩大采购规模,加大菌材储备;强化省内供给,科学确定森林抚育、主伐区域,合理安排间伐指标。
为了控制集成学习模型复杂度,一般采用对分类决策树的属性进行筛选的方法,对不重要、不相关的分支进行裁剪。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在工程建筑方面对高精度断面型钢的需求与日俱增。当前我国在高精度型钢孔型配置、辊轧设计与加工等方面,仍旧存在着坯料孔型设计、钢型尺寸控制等技术难题。对于高精度断面型钢的产品设计与轧制分析,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模型进行反复加工尝试。这种缺乏耦合数值模拟的系统设计,不能保证高精度型钢轧制的尺寸和形状精确度。因此,使用CAD-CAE-CAM数字化技术,构建孔型轧制与型钢加工的系统模型,能够有效地完成高精度型钢产品的设计开发。
食品安全数据具有空间属性,包括其地域性及统计特性,由于种养殖、生产、消费的地方,各环节数据采集点,存储数据的部门均不相同,会使食品安全数据相互独立存在,出现物理性数据孤岛现象。其次,由于各部门职能、数据采集目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个人思考理解的能力不同,使相同的食品安全数据具有了不同的含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安全大数据的交流互通。
加强技术骨干培训。加强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建设一支熟练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的骨干队伍,推进骨干队伍到田间地头开展帮扶,技术服务到菇棚,技术要领到菇农。
其次,区块链强大的节点算力能够较好地弥补IoT设备的资源受限。当前区块链矿工节点具有较强的算力,以比特币系统为例,目前的总算力已经超过5 500万TH/s。区块链技术能够为IoT提供较强的算力支持,设备的资源受限不再是制约IoT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依托算力支持的安全验证等技术会进一步推动新型IoT技术朝着更加安全可信的方向发展。
加强基层干部培训。编印《食用菌重点技术培训学习读本》等教材,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形式,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 / 李坤)
标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