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课外阅读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段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为250万字。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已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毋庸讳言,在网络时代,阅读的生存环境处于劣势中,即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也有不少人因视语文课本为学生阅读的全部内容,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围追堵截”。但是,阅读的缺失,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素质,更会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钱理群教授已经提出了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个命题。(出自宁波晚报1998年12月6日第9版)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并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问题,更有其提高民族人文素质的意义。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面临挑战
当今社会,阅读的多元化,生活、工作的快节奏,诸如此类的因素,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步入窘迫的境地。据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仅有15%的小学生和12%的中学生认为,课外读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出自环球时报1999年3月12日第23版)即使在大学生中,经常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也只占21%。(出自宁波晚报1999年4月13日第17版)中学生课外阅读,正面临挑战!这一挑战,从学校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一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当今学校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与时俱进,而被讥为“素质教育的最后一块堡垒”。
1.现代视听媒体,锁定了中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不少人认为,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使得课外阅读呈现萎缩趋势。其实,这一分析未必切中实质,否则,如何解释双休日后作业往往反而收不齐的现象?人类社会从来不曾有过今天这样的现代化程度,我们的学生,除了阅读,还有更多的、更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可供选择。
笔者曾在任教班内的64位初三学生中进行过调查:如果没有作业,也没有家长的约束,在课余时间,你是首先选择读文艺书、看学科辅导书、还是看电视?有62人选择看电视,比例高达97%。
以电视为主流的视听媒体,对中学生的诱惑是惊人的,曾几何时,《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在校园内外先后泛起的一股不寻常的“热潮”,可资例证。
而且,在我们学生周围,除了电视,还有游戏机厅,还有网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截止2001年底,中国网民已达3370万,全国网吧达20万家。而上网游戏、聊天又往往成了富有幻想力的中学生的第一选择。
视听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是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不可否认,视听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视听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如果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电视、电子游戏、网吧上,必然无暇静下心来阅读富含人文精神、具有巨大语言张力的中外经典名著,因为真正的阅读,是一种需要相当付出的心智活动,那些言情、打斗、凶杀的连续剧,毕竟更具感官的刺激,而且几乎不用去体味、揣摩思考。
2.“快餐型”“垃圾型”读物充斥中学生阅读空间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躁动与不安的情绪,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隐时现。穷经皓首,兀兀穷年的传统阅读精神,还有多少人固守着?以知识的传承为主要特征,一路留下“注”“笺”“疏”等历史脚印而向我们走来的传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面对浪涛汹涌、创造精神流溢的新经济时代,已经逐渐显出其说教的无力与苍白。据宁波团市委、学联1999年4月对全市近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学生看来,课外读书首先为了休闲放松。于是,“快餐型”读物就占据了不少学生的空间。读了就可扔,读了就可忘,休闲的目的是达到了,但促进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这些中学生本无法回避的阅读任务与目的,都在插科打诨的故作幽默中失落了。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我们中学生的周围,还存在着不少充满“黄”“毒”“黑”色彩的读物,这种“垃圾读物”对处于心理、生理嬗变期、充满好奇与冒险的中学生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媒体曾经披露,上海一个中学生的参赛作文所写吸毒感受的真切程度,令阅卷的专家感到吃惊与不安。如果这个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毒品,那么,这种吸毒的感受只能由那些不负责任的“垃圾读物”辗转而来。
快餐型“垃圾型”读物,不仅仅抢占了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它正毒化着学生的人文素质,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影响全民族的素质,这不是危言耸听。
3.当今学校语文阅读指导往往无法激活学生阅读需要
语文课教学本应承担着激起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主要责任,而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活动,的确存在许多不足:
传统语文阅读活动,一味讲究“读书百遍”,这种以大量时间投入为基础的读书方法,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显然是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现代学校语文阅读活动,则往往是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特点”的肢解模式中,将多样化统一的文章的内容拆散并抽象成许多简单的概念。这种阅读活动的僵化模式,不仅破坏了文章血脉灌注的有机生命体,而且使阅读活动陷入肤浅,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在的生命,实现阅读者与阅读对象的心灵的对话。[1]当今学校语文阅读指导无法激活学生阅读需要,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所广泛诟病的语文教育的症结所在。如果忽视今天所处的时代特征,忽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经验与阅读需求,如果我们不能从激发兴趣、主动拓展这一角度来改革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活动,则我们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前景,的确不容乐观。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学生,并非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关键还是在于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阅读对象难以选择、不会选择,因此看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二、应对策略研究
1.“导”字上下功夫,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里的“导”,指的是教师对学生阅读的疏导、引导、指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过分热衷于电视节目,对被我们视之若敝屣的一些“垃圾型”读物爱不释手,使得中学生课外阅读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矛盾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兴趣使然,对这一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现象,语文教师有责任通过民主式的交换意见加以疏导、引导,努力将他们的兴趣引导到中外名著这一阅读主流上来。
语文课文选有不少经典名著的片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否让学生在“窥一斑”的基础上,激起“知全豹”的欲望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学时,如果教师能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的粗中有细,引出李逵的天真粗犷;从《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自负、奸诈,引出郭沫若的翻案文章,并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探究因果,进行交流,那么,学生怎会没有阅读的兴趣呢?
还有,学生不是对影视有浓郁的兴趣吗?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恰当好处地应用电教媒体,大胆将影视引入课堂,教《看戏》,插一段梅兰芳的京剧,教《祝福》,放映一部《祥林嫂》,这样做,学生怎么会不喜欢我们的名著呢?
我们还应主动介入学生读物选择,指导学生选择多读有益的书,精读有价值的书。如何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落实中学生课外阅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这一任务,广大语文教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涉及众多古今中外的名篇,至少,我们在教《龙宫索宝》前后要求学生通读《西游记》、教《孔乙己》前后通读《呐喊》、教《在法庭上》前后通读《威尼斯商人》等等,这不仅是课外阅读的需要,同时又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与补充。
教师在阅读指导活动中,还应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结合起来。读写互促,同步提高,真正提高语文素质。摘录好词佳句、写内容提要、改写、缩写、写读后感、书评,让呈现层次性、序列性的写作训练作为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2.学校应全面创设阅读氛围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是好的。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单就图书配置而言,多数学校特别是示范性学校,都达到或超过了人均30册的水平,而且,图书馆、阅览室,都能按要求配置。
问题在于,有关创设校园阅读氛围的硬件是上去了,软件建设却往往未能跟上,不少教师包括语文教师视语文书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视课外阅读为“看野书”“用闲心”,于是,不少学校,图书馆长期尘封,阅览室形同虚设,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更甚。
因此,进一步更新语文教育质量的观念,已成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开辟校园阅读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大胆进行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将阅览课纳入语文课计划内,丰富语文课的内涵。比如,从每周或隔周的计划内语文课中,专门抽出一节,让学生专心于名著的阅读,经常在兴趣课中安排专题性的阅读成果交流、讲评,组织多种形式的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诗文朗读会,甚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作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文学写作、欣赏的讲座等等。这样,学校浓郁的阅读氛围的形成,就不会再是镜中花、梦中月。
3.尽快构建能够操作的中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中学生阅读评价作了原则的规定与要求,但是,课程标准毕竟不同于细则,具体如何操作值得我们研究。
笔者认为,在构建中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机制的时候,除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每年不少于80万字这一定量分析的要求外,还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其一、要着眼于读书方法的掌握,并作定性评价。对中学生来说,能摘录读书卡片,能写读书心得,能写一般性的书评,能学会读物的选择,学会精读与泛读,能多本书参照,质疑问难等,都应纳入读书方法掌握的基本范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有可能使今天的学子,在明天自由地畅游书海。
其二、要确定中学生阅读的阶段目标。中学各年级,掌握了哪些读书方法,阅读了哪些书,才算阅读合格或者优秀,至今缺乏刚性的评判标准。标准的模糊,导致标准的泯失,也使我们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教师的阅读指导等方面面临尴尬,从而影响师生充分展开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与此有关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纽约州从1999年起进行教育改革,规定学生从相当于我国幼儿园大班的一年级起,每年必须读25本书,低年级可以是小人书,随着年级升高,读的书也随之加深,不仅要看,还要写读书报告。这一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据环球时报1999年3月12日第23版)
其三、应容忍阅读的多元价值取向。阅读的多元价值取向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是读一篇(部)作品,有人陶醉于情节,有人钟情于语言,有人潜心于作品展现的时代,有人感怀于人物,有人热衷于臧否,所取未必一致,但只要言之有据、有理,我们实在没有横加干涉的理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人们在进行文学欣赏活动时,必然而且应该存在着个别差异。欣赏的差异性正是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的表现,我们应该为之欣喜,着力鼓励。既然我们承认,“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霍姆林斯基语),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容忍中学生阅读的多元价值取向呢?执著地以统一的答案去规范学生的阅读所得,失去的,不仅仅是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会扼杀学生思想的火花。
总之,面对中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挑战,我们,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并切实采取应对的措施,以复兴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