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1)03-0039-05
经济的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市场经济是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的经济形式,具有开创和发展世界历史的作用,在历史上,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首先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开拓,这是通过建立殖民体系而实现的。在当代,计算机网络、跨国公司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和格局,为人的全球性普遍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条件。但是,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人的发展又具有负效应。本文拟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探析。
一、全球性经济联系的形成机制
市场经济是具有开放本性的经济形式,它要不断向外拓展。在历史上,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地域、民族的界限,通过外向型发展走向世界,进而反过来促进地域、民族内部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各个民族的孤立状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以商品、货币为媒介的世界性的社会联系,使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市场经济虽然具有外向型的特性,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只是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市场的外向型和资本的殖民扩张的结合,成为形成全球性经济联系的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无止境扩张的殖民统治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强制地向其他民族和国家倾销商品、建立世界市场的方式为自己开辟道路。资本具有无止境扩张的本性,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投资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在生产中作用的增强,也促使生产成本下降,产品数量激增。而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却限制着国内市场的发展,使产品超出国内市场需求的界限,形成剩余产品。只有开辟国外市场,这些剩余产品才有可能被吸收。由此决定了资本必然会冲破国内市场的界限,向其他民族和国家扩展,把其他国家和民族变为商品销售市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这里,生产是以巨大的规模,而且是以日益扩大的规模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不是由现有需要的范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所达到的规模要求的。因此,市场必定不断扩大。”[1](p.312)这是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产地、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张和延伸的过程。市场的边沿离产地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商品交换之网伸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市场可以代表圆周或弧线的大小,如果把产地算作中心,其半径就不断延长,例如市场从最近点开始,直至世界市场的最远点结束。”[1](pp.328~329)而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使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马克思说:“再生产过程并不取决于同一国家内相互适应的等价物的生产,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2](p.147)
然而,世界市场并不是无限的,它在每个特定的时刻对剩余产品的吸收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这不仅是因为其他民族的生产力不发达,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有限,而且是因为那些闭关自守的民族难以容纳商品市场。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增加了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促使资本从世界各地获取物质资源,购买经济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使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趋向于世界性,而这也受到闭关自守的国家的限制。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的扩大,依赖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消费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不依,闭关自守,又极大地限制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是,西方国家就诉诸武力,打开一个个封闭的国门,以暴力掠夺、强行占有的方式与经济落后的民族交往,建立殖民统治。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的建立,就是以西方国家单向度地向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扩张,使之沦为殖民地的方式进行的,是以西方国家扩大其地理占有空间、扩大其势力范围为特点的。这一过程在冲击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血缘地缘联系、消解人身依附和从属关系的同时,又“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p.255)。这种残暴的、违反人性的交往方式,导致世界矛盾的加剧,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瓦解殖民主义体系,成为历史的必然逻辑。全球性的经济联系是通过殖民化而形成的,但却最终导致殖民体系的解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由少数国家向全世界扩展,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是由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的,是在西方国家走向后工业社会、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了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国相互开放性。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了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是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做出的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主动打开国门,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竞争,置身于世界潮流之中。由于各国相互开放,使得交往空间增大,交往关系多样化,经济交往不再是个别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而是可以在许多国家间进行各种交往。诚然,经济交往要遵循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发达国家在交往中处于强势,但是,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脱离全球化的潮流,都不可能获得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迎接挑战中捕捉机遇,才能发展自身。这样,人们的社会交往就具有了互动性。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全球化,而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对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提高对全球经济运行的反映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二,生产组织跨国性。在现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高科技产业的勃兴,跨国公司、跨国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等不断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詹姆逊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老牌的帝国体系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的‘世界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所谓的跨国公司”[4](pp.73~74)。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采取的必然的生产组织方式。首先,它是在克服世界市场的矛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面临着生产的民族地域性和交换的世界普遍性的矛盾,这突出表现在世界市场的发展受到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受到产销两地间运输成本的限制等方面。为了解决上述矛盾,生产活动必然要冲破民族国家的范围,采用跨国生产的组织形式。其次,它是新科技革命在生产方式上的必然表现。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其发展空间的趋势和各国积极引进高新技术的需要,促使生产经营管理的跨国性日益发展;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信息传媒手段的应用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又为跨国组织和管理生产提供了灵便的手段和条件;全球互联网还发展起网上交易这种新的购销方式,形成一种“虚拟世界市场”,而商品的网上交易要以商品的实物性流动为基础,跨国生产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就近出售,可以适应世界市场运行方式的这种变化。
第三,交往主体多样性。在现代,全球性的经济交往不仅仅是国家间的交往,民间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多元的自主主体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相互交往,互利互惠,日益突破民族国家的范围。如跨国公司就打破了商品生产的民族国家的界限,使生产采取了跨国直接投资的形式。生产者在全球空间相互投资,不仅发达国家的生产者可以对外投资,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也可以对外投资。目前,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还刚刚起步,处于初创阶段,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向国外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在国外生产和销售,展现出一种在全球空间全方位地相互投资和销售的新格局,体现了社会交往的辩证性。企业的跨国生产和经营使得国际分工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具有国际性,是国际分工总体中的一部分。这有利于改变旧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四,资源配置灵活性。世界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投资的选择空间,为资金、技术、物资、人员在全球范围流动提供了条件。全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重组提供了灵便快捷的手段。哪里有利可图,就向哪里投资,形成资源在全球范围流转,灵活配置。这对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又构成严重威胁。首先,目前资本主要控制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手中,这些国家和地区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带。经济全球化虽然从总体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获利较多的往往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境遇,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局面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中心一边缘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全球经济不断分化和重组过程中,中心和边缘的空间位置又是可以变化的,这已被一些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腾飞的事实所证明。其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它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在本质上是相矛盾的。资本大国的跨国生产并未消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而是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为物的关系所遮蔽,并把这种矛盾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传播的可能性。金融市场的膨胀,货币投机的盛行潜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祸患。发展中国家只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维护本国利益。再次,外资的引进,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又对其民族工业构成威胁;经济全球化打通各国市场,使竞争加剧,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构成巨大冲击和严重挑战。发展中国家只有审时度势,努力拚搏,才能把挑战变为发展的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的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人的活动方式、存在方式的社会化发展,是人自身的需要、能力、社会交往关系的全球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的发展具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个人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前市场经济阶段的狭隘的“群生活”,过上普遍的“类生活”,成为普遍的类存在物。这里所说的“类”,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类属,而是对生物物种属性的扬弃,“类生活”是人的世界范围的普遍的社会生活。人是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而生存的新型存在物,物质生产实践打破了动物物种尺度的局限,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马克思把是否具有普遍性作为人的生产区别于动物生产的显著标志。人的生产的普遍性既表现为人改造自然范围的扩大,又表现为人与人社会交往关系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前市场经济阶段,人改造自然的广度还受到有限的生产能力的制约,人还生活的一个个狭隘的血缘、地缘共同体之中,不同共同体的人相互隔离,人的生活只是狭隘的“群生活”,人的普遍社会联系的“类生活”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人的发展受到狭隘人群共同体的局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扩大,人的活动的普遍性、独立自主性才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才在其现实性上具有了世界性普遍联系的类特性,才充分地体现出人的生产区别于动物物种生产的特点,体现出人区别于动物的普遍的类本质。在当代,人的生产目的打破了特定民族、地域的范围,越来越具有为世界市场而进行生产的特点。在这里,个人是作为“人”而生产的,是为人类而生产的,而其他人也以自己的能力进行类生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作为“类”而相互生产,特别是在跨国公司等生产组织中,人的生产直接就具有跨国的性质。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人的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生产者越来越成为世界生产总体的构成要素,成为具有总体性属性的人。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打破了固定的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局限,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原来的生产部门游离出来,投向新的生产部门,从而造成人的劳动职能的更动、工作的变换和不断的流动性。人员由一个生产部门转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往往要经过技术培训和学习,这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多样化才能。当代的社会分工不仅表现为国内分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表现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全球化流动人口的增多。这种全球化的人员流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使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劳动方式发生变化,人自身的知识才能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与生产的信息化、知识化相联系的,随着生产的信息化、知识化程度的提高,人的知识、才能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市场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只有优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培育人才,吸引人才,重用人才,生产者才能在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中求得发展。这必然会营造出尊重人的知识和才能、重视人的发展的社会氛围,为人的知识、才能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条件。生产的信息化、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对广大劳动者提出越来越高的科学技术要求,这也有利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劳动者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人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生产的人文因素增加,要求提高人的道德和情感素养。经济全球化要求生产者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特殊需求,进行本土化设计,生产出合乎不同国家、地区需求的产品类型,使生产和消费具有人文特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性行业等新兴产业获得蓬勃发展,而服务性行业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它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和情感素养,“公司不仅鼓励雇员用心智工作,而且要把他们的感情、直觉和想象倾注到工作中去”[5](p.49),成为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人,这也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第五,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政治上的变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民主法制观念。经济全球化虽然使经济活动愈益超出民族国家的边界,但是,生产者总是属于一定民族国家的,其利益要受到一定民族国家的保护。因此,民族国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世界政治新秩序,民族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和争得本国利益,是一个新的课题。民族国家要发挥自身职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和争取本国利益,就要进行适当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调整。这对于打破旧的政治秩序,改变民族国家的具体运行机制,建构和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提高人的民主法制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与物质生产的世界性相适应,精神生产也具有世界性,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这对于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开阔人的精神视野,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人,民族文化传统是人的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是人的精神的家园,它使人具有归属感、亲切感,人们总要通过特定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不应抹煞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且通过吸取和借鉴异质文化,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承认文化的民族差别性,承认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于人的自我认同和发展,对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培养人的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但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的发展具有阻碍和抑制作用,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经济全球化并未改变人们贫富分化的世界格局。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受益者的分布并不均匀,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相差悬殊,“全世界大多数人被边缘化,包括许多生活在中心社会的人”[6](p.4)。在某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些人甚至尚未从饥饿和贫困中摆脱出来,其基本的生存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更谈不上发展需求的满足了。
第二,经济全球化在造成人们普遍、全面的经济联系的同时,物化社会关系的异己性也在全球规模上表现出来。由于这种物化力量是全球范围的,这更增加了人的生活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因素,更增大了人的活动的风险性;在物化社会关系下,拜金主义有相当广泛的市场,腐败之风屡禁不止,国际性犯罪案件增多,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广泛,从而造成人性的扭曲。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生态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利益主体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世界范围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个别主体活动的社会能量增大了,社会影响扩大了,如果个别主体为了获取一己私利,无视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在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下,人们交往的时空距离已大大缩短,日益变小的世界已不允许人们将行为后果外化,把代价和风险转嫁给其他社会部门、其他地区、其他文化或子孙后代[7](p.82)。只有认识到生活在同一地球的人们的命运的相关性,自觉保护环境,才有可能缓解和解决全球性问题。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构成的威胁,不利于人的发展。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份额小,竞争力弱,因此,本国利益受到威胁,本国人民的发展处于不利的国际政治环境之中。这在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发展中国只有顶住压力,在逆境中寻找发展机遇,才能逐步发展壮大自己,为人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
第五,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发展也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其一,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中,各国在引进健康向上的他国文化时,腐朽的精神产品也会流入进来,毒害人们的精神;其二,随着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的普遍扩展,功利主义观念也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低俗的文化产品冲击着各国的文化市场,高雅文化萎缩,使一些人理想信念迷失;其三,经济强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搞文化霸权主义,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推行后殖民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设置障碍;其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通过网络扩大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交往的同时,使人们的精神交往更间接化了。这种当事者不直接在场的交往方式,是一个由信息网络编织起来的“虚拟社会”。这种新的交往方式引出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许多新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这一客观发展趋势,主动投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是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必然途径。但如何参与到其中,又可以有所选择。有的西方学者提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对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认为全球经济组织的急剧变化推动社会主义走向衰亡,全球资本主义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衰亡走向前台[4](p.206)。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态,全球化只能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普遍化。西方学者库尔茨指出:“正是创造新剩余价值的能力,即从工业化的意义上说正是现代化的能力,在资本主义晚期已经消失了。所以虽然资本主义或许已经取得了胜利,但其结果却是一方面日益沉迷于货币投机,另一方面日益导致结构性失业,导致第三世界失去生产力等新的‘悲惨状态’”[4](p.7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具有开辟世界历史、促使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作用,但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吻合,而是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克服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能抑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负效应及其对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建立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世界历史的客观必然趋势的,是符合人性的关怀的。我国要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潮流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对于减轻物化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0-11-12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普遍联系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